洛阳市志 第十七卷 人民生活志 民族宗教志 民俗志 方言志

洛阳市志 第十七卷 人民生活志 民族宗教志 民俗志 方言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人民生活志、民族宗教志、民俗志和方言志。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9年06月

目录

封面
洛阳市志
洛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1年12月~1984年2月)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2月~1987年1月)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1月~1987年10月)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10月~1992年4月)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4月~1995年2月)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5年2月~1997年3月)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7年3月~ )
《洛阳市志》总纂班子(1995年1月~1997年3月)
《洛阳市志》总纂班子(1997年3月~ )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凡例
《洛阳市志》分卷篇目
《人民生活志·民族宗教志·民俗志·方言志》编纂委员会
-- 《人民生活志》编纂委员会
-- 《民族宗教志》编纂委员会
-- 《民俗志》编纂委员会
-- 《方言志》编纂委员会
本卷编纂人员
图片
-- 一九八五年十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前左二)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杨析综(前左一)的陪同下参观白马寺
-- 1991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左二)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左一)、省长李长春(左三)等陪
-- 洛阳市(氵廛)河回族区政府大楼
-- 圣行心意六合拳
-- 洛阳市马坡回民小学
-- 回族舞蹈
-- 洛阳市郊区(氵廛)河回族乡政府办公楼
-- 清真得月楼食府
-- 偃师县缑氏乡马屯回族村传统制鼓业
-- 洛阳市郊区(氵廛)河回族乡酱菜厂发酵车间
--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 齐云塔院
-- 上清宫
-- 吕祖庙
-- 洛阳东车站天主教堂
-- 洛阳市(氵廛)河回族区北窑清真寺
-- 洛阳市老城区明新街基督教堂
--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
-- 靠崖窑洞
-- 转角楼
-- 四合院一角
-- 门楼(一)
-- 门楼(二)
-- 瓦罐油灯
-- 门楼(三)
-- 辘轳井
-- 草房
-- 围嘴
-- 卧头
-- 眼镜袋
-- 狮子滚绣球
-- 石榴
-- 喜鹊闹梅
-- 凤凰展翅
-- 碾场磙
-- 耙地
-- 喂牛
-- 农业生产工具
-- 麦秸垛
-- 钉掌
-- 纳鞋底
-- 石臼
-- 油坊地盘碾
-- 石磨
-- 纺花
-- 石碾
-- 铁匠铺
-- 豆腐磨
-- 织布
-- 集市竹器摊
-- 牛市经纪人
-- 集市虎头鞋摊
-- 猪市
-- 粮斗
-- 宜阳山村
-- 祭祖供桌
-- 陈氏宗谱
-- 偃师参驾店陈氏祠堂
-- 祝寿
-- 婚礼仪式
-- 新郎新娘向父母行鞠躬礼
-- 农村祭棚
-- 坟祭场景
-- 起骨迁坟
-- 台湾同胞谒拜关林庙
-- 井龙王庙
-- 植物崇拜——柏树
-- 五道神庙
-- 将军庙
-- 民间社火——二鬼扳跌
-- 民间社火——跑竹马
-- 民居砖雕“五蝠献寿”
-- 泥娃娃制作
-- 布老虎
-- 凉洛寨泥娃娃
目录
第44篇 人民生活志
-- 概述
-- 第一章 城市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消费
------ 一、衣着
------ 二、食品
------ 三、居住
------ 四、交通
------ 五、耐用品
------ 六、文化娱乐
---- 第三节 储蓄
-- 第二章 乡村人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
---- 第二节 消费
------ 一、衣着
------ 二、食品
------ 三、居住
------ 四、交通
------ 五、耐用品
------ 六、文化娱乐
---- 第三节 储蓄
第45篇 民族宗教志
-- 概述
-- 第一章 民族
---- 第一节 分布与构成
------ 一、分布
------ 二、构成
---- 第二节 回族
------ 二、分布
------ 三、经济生活
------ 四、文化生活
------ 五、风俗习惯
---- 第三节 满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 一、满族
------ 二、蒙古族
------ 三、其他少数民族
-- 第二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一、传入与发展
------ 二、宗派
------ 三、团体
------ 四、寺院
------ 五、文化艺术
------ 六、节日
------ 七、对外交往
---- 第二节 道教
------ 一、起源与发展
------ 二、道派
------ 三、团体
------ 四、宫观
------ 五、经典
------ 六、节日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一、传入与发展
------ 二、教派
------ 三、团体
------ 四、清真寺
------ 五、婚丧制度
------ 六、历法节日
---- 第四节 基督教
------ 一、传入与发展
------ 二、教派
------ 三、团体
------ 四、活动场所
------ 五、节日
------ 六、附属事业
------ 七、慈善事业
------ 八、对外交往
---- 第五节 天主教
------ 一、传入与发展
------ 二、教会
------ 三、教区教堂
------ 四、洛阳市天主教友爱国会
------ 五、节日
------ 六、附属事业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政策
------ 一、民族政策
------ 二、宗教政策
第46篇 民俗志
-- 概述
-- 第一章 生活风俗
---- 第一节 服饰
------ 一、日常衣着
------ 二、节礼衣着
------ 三、佩饰
------ 四、须发
------ 五、服饰信仰
---- 第二节 饮食
------ 一、家常饮食
------ 二、节宴饮食
------ 三、饮酒习俗
------ 四、风味小吃
------ 五、饮食规矩
------ 六、饮食器具
---- 第三节 居住
------ 一、居住形式
------ 二、居住安排
------ 三、居住信仰
---- 第四节 起居
---- 第五节 行旅
------ 一、行旅交通
------ 二、行旅方式
------ 三、行旅规矩
-- 第二章 生产习俗
---- 第一节 耕作习俗
------ 一、耕作
------ 二、播种
------ 三、管理
------ 四、收打
------ 五、储藏
------ 六、加工
------ 七、节气应用
---- 第二节 畜养习俗
------ 一、选购
------ 二、喂养
------ 三、使用
---- 第三节 林木习俗
------ 一、植树
------ 二、用林
------ 三、采集
---- 第四节 匠作习俗
------ 一、流动匠作
------ 二、作坊匠作
------ 三、家庭匠作
------ 四、传艺授徒习俗
---- 第五节 渔猎习俗
------ 一、渔业
------ 二、狩猎
---- 第六节 煤窑习俗
-- 第三章 商贸习俗
---- 第一节 集会习俗
------ 一、集市
------ 二、庙会
---- 第二节 市商习俗
------ 一、行商
------ 二、坐商
------ 三、经纪人
------ 四、典当
---- 第三节 经商标志
------ 一、市声
------ 二、招牌
------ 三、广告
---- 第四节 行会组织
------ 一、组织形式
------ 二、行会活动
---- 第五节 经商信仰
-- 第四章 乡里社会
---- 第一节 乡人祖籍
---- 第二节 姓氏源流
------ 一、赐姓
------ 二、国姓
------ 三、改姓
---- 第三节 家族
------ 一、家族构成
------ 二、亲族称谓
------ 三、家庭组合
------ 五、家世传承
---- 第四节 村落
------ 一、村落命名
------ 二、村规民约
---- 第五节 邻里
------ 一、邻里街坊
------ 二、结交信约
------ 三、会社
-- 第五章 人生礼仪
---- 第一节 生育习俗
------ 一、祈子
------ 二、怀孕
------ 三、分娩
------ 四、坐月子
------ 五、贺喜
------ 六、起名
------ 七、认干亲
---- 第二节 冠笄礼
---- 第三节 男婚女嫁
------ 一、婚嫁形式
------ 二、婚嫁程式
---- 第四节 祝寿
------ 一、寿礼
------ 二、寿俗
---- 第五节 丧葬礼俗
------ 一、土葬习俗
------ 二、火葬习俗
---- 第六节 祭礼
------ 一、新丧祭礼
------ 二、祖先祭礼
---- 第七节 通礼
------ 一、相见礼
------ 三、贺吊礼
------ 四、恭让礼
------ 五、借还礼
-- 第六章 岁时节日
---- 第一节 历法时令
------ 一、纪时习俗
------ 二、纪日习俗
------ 三、纪月习俗
------ 四、纪年习俗
---- 第二节 传统节日
------ 一、春节
------ 二、元宵节
------ 三、添仓节
------ 四、酒祖日
------ 五、金牛节
------ 六、二月二
------ 七、清明节
------ 八、三月三
------ 九、四月八
------ 十、祭药王
------ 十一、端午节
------ 十二、望夏节
------ 十三、七月七
------ 十四、青苗节
------ 十五、中秋节
------ 十六、重阳节
------ 十七、寒衣节
------ 十八、冬至节
------ 十九、五豆节
------ 二 十、腊八节
------ 二十一、祭灶节
------ 二十二、除夕
---- 第三节 新兴节日
-- 第七章 民间信仰
---- 第一节 自然崇拜
------ 一、天象崇拜
------ 二、大地崇拜
------ 三、山石崇拜
------ 四、水火崇拜
------ 五、动植物崇拜
---- 第二节 祖先崇拜
------ 一、人祖崇拜
------ 二、祖先崇拜
------ 三、祖师崇拜
------ 四、圣贤崇拜
---- 第三节 鬼魂崇拜
------ 一、城隍崇拜
------ 二、叫魂
------ 三、祭孤魂
------ 四、驱鬼魂
---- 第四节 占卜
------ 一、算卦
------ 二、看相
------ 三、测字
------ 四、批八字
------ 五、求签
-- 第八章 民间游艺
---- 第一节 说书唱戏
------ 一、说书
------ 二、唱戏
---- 第二节 民间社火
------ 一、器乐类
------ 二、舞蹈类
---- 第三节 民间工艺
------ 一、剪纸
------ 二、唐三彩
------ 三、澄泥砚
------ 四、梅花玉
------ 五、泥塑
------ 六、布老虎
------ 七、木雕
------ 八、石刻
------ 九、宫灯
------ 十、吹糖人
------ 十一、纸扎
---- 第四节 民间娱乐
------ 一、民间地棋
------ 二、儿童游戏
------ 三、民间杂耍
---- 第五节 民俗传说
------ 一、婚俗传说
------ 二、丧俗传说
------ 三、食俗传说
------ 四、节俗传说
------ 五、宅俗传说
------ 六、信俗传说
---- 第六节 民俗歌谣
------ 一、婚俗歌谣
------ 二、宅俗歌谣
------ 三、启蒙歌谣
---- 第七节 民俗谚语
---- 第八节 民俗歇后语
-- 第九章 民俗研究
---- 第一节 民俗的整理与研究
---- 第二节 洛阳民俗博物馆
第47篇 方言志
-- 概述
-- 第一章 语音
---- 第一节 声母
------ 一、古代洛阳声母
------ 二、现代洛阳声母
---- 第二节 韵母
------ 一、古代洛阳语音韵母
------ 二、现代洛阳韵母
---- 第三节 声调
------ 一、单字调
------ 二、连读变调
---- 第四节 音变
------ 一、轻声
------ 二、儿化
------ 三、文白异读
------ 四、特殊字音
---- 第五节 同音字表
---- 第六节 洛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
------ 一、声母的对应规律
------ 二、韵母的对应规律
------ 三、声调的对应规律
-- 第二章 词汇
---- 第一节 基本词汇
------ 一、天文·时间
------ 二、自然·位置
------ 三、房舍
------ 四、植物
------ 五、动物
------ 六、人品
------ 七、亲属
------ 八、身体
------ 九、生理·疾病
------ 十、服饰
------ 十一、器具
------ 十二、饮食
------ 十三、红白事
------ 十四、游戏
------ 十五、代词
------ 十六、表性状的词语
------ 十七、副词
------ 十八、表动作的词语
---- 第二节 合音词
------ 一、数量词
------ 二、方位词及其他词
------ 三、村庄名
---- 第三节 语汇比较
-- 第三章 语法
---- 第一节 词法
------ 一、名词
------ 二、加缀词
------ 三、形容词叠音
------ 四、动词叠音
------ 五、动词叠音又儿化修饰同形动词
---- 第二节 句法
------ 一、疑问句
------ 二、可能补语
------ 三、处置式
------ 四、被动句
------ 五、动态助词
------ 六、“了”字句
------ 七、特殊句式
---- 第三节 语法例句
-- 第四章 标音举例
---- 第一节 民谚俗语
------ 一、黾勉
------ 二、人伦
------ 三、处世
------ 四、农谚
------ 五、节气
------ 六、观天象物象
------ 七、风俗习惯
------ 八、歇后语
------ 九、其他
---- 第二节 儿歌
---- 第三节 绕口令
---- 第四节 谜语
---- 第五节 游戏
------ 一、拿手
------ 二、拍手
---- 第六节 对话
---- 第七节 故事
------ 一、新《墙头记》
------ 二、拐子李三趣事
版权说明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