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林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89年05月
目录
封面
林县志
题词
--
题词一
--
题词二
图片
--
县城鸟瞰
--
县委办公楼
--
政府办公楼
--
人大、政协办公楼
--
东岗乡东冶村松树林
--
板栗林
--
山楂林
--
路旁绿化
--
农桐间作
--
火电厂
--
石板岩缫丝厂车间
--
潜水电机厂生产的潜水泵
--
林河散热器厂生产的暖气片
--
锅炉厂车间
--
上庄五星啤酒厂灌装车间
--
小菜园水磨石厂
--
第一果品厂车间
--
棉纺织厂车间
--
东风大桥
--
石板沟公路
--
太行隧道
--
红旗渠分水闸
--
城关冷冻厂生产的冻兔肉
--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
城关农贸市场
--
茶店乡物资交流会
--
其林台村集资兴建的教学楼
--
大缘禅师摩崖石塔
--
出土文物——作母戊凹兕觥盖(商代)
--
惠明寺(宋代)
--
烈士陵园
--
天桥断瀑布
--
林县政区图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卷 地理
--
第一章 位置 政区
----
一、位置
----
二、境域
----
三、建置沿革
----
四、区划
--
第二章 地质
----
一、地层
----
二、构造
----
三、岩浆岩
----
四、矿产
--
第三章 地貌
----
一、西部中山区
----
二、南北低山区
------
林县地势图
----
三、东部丘陵区
----
四、盆地
--
第四章 气候
----
一、四季特征
----
二、日照、气温
----
三、地温、霜
----
四、降水、雪
------
降水量分布图
----
五、冰雹
------
冰雹路径图
----
六、风
----
七、热量分析
----
八、物候
--
第五章 水文
----
一、河流
----
二、地下水
------
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布图
--
第六章 土壤
----
一、褐土类
----
二、棕壤土类
------
土壤类型分布图
--
第七章 生物资源
----
一、植物
----
二、动物
--
第八章 县城
----
民国时期县城图
----
林县城现状图
--
第九章 历年灾害纪实
第二卷 天门会农民起义
--
第一章 天门会的兴起和发展
----
1980年8月28日在城关乡桃园村菩萨岩出土
--
第二章 战官军、斗豪绅
--
第三章 反抗军阀
--
第四章 孤军奋战
--
第五章 天门会的失败与再起
第三卷 革命根据地
--
林县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
第一章 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
一、根据地的创建
----
二、根据地的巩固
----
三、根据地大发展
--
第二章 创建地方党、群组织
----
一、成立中共林县中心县委员会
----
二、建立中共林北县委员会
----
三、开辟林南地下党的活动
----
四、成立中共林县委员会
----
五、创建抗日群众团体
--
第三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一、对国民党新五军的统战工作
----
二、对河北民军的统战工作
----
三、成立抗敌联防委员会
----
四、合作抗日
--
第四章 武装斗争
----
一、反扫荡斗争
------
庆祝抗战胜利
----
二、反摩擦斗争
----
三、反孙、庞战斗
----
四、八次解放林县城
--
第五章 根据地建设
----
一、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
二、大生产运动
----
三、粉碎日伪经济封锁
----
四、开办造枪厂
----
五、文教卫生
--
第六章 地下交通线
----
地下交通线示意图
----
一、北路地下交通线
----
二、中路地下交通线
----
三、南路地下交通线
----
四、护送干部
----
五、传递文件、运输物资
--
第七章 林县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贡献
第四卷 党政团体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林县地方组织
----
一、党代表会议与党代表大会
----
二、县委机构
----
三、党务工作
--
附:中国国民党林县党部
--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
一、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
----
二、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
----
三、人大常委会工作
--
第三章 政府
----
一、林县人民政府
----
二、基层行政机构
----
三、历史上的机构沿革
--
第四章 政协
--
第五章 政法
----
一、公安
----
二、检察
----
三、法院
----
四、司法
--
第六章 群众团体
----
一、林县总工会
----
二、共青团林县委员会
----
三、林县妇女联合会
----
四、林县科学技术协会
----
五、个体劳动者协会
----
六、林县工商业联合会
----
七、林县贫下中农协会
--
第七章 人民武装
----
一、武装机梅
----
二、民兵
第五卷 综合经济
--
第一章 经济制度及体制变革
----
一、农业制度及体制
----
二、工业制度及体制
----
三、商业制度及体制
--
第二章 经济总览
----
一、概况
----
二、乡镇企业
--
第三章 人民生活
----
一、农民生活
----
二、职工生活
--
第四章 经济行政管理
----
一、计划管理
----
二、统计
----
三、审计
----
四、物价
----
五、计量
----
六、工商管理
第六卷 红旗渠
--
第一章 决策
----
一、十年九旱的历史
----
二、县委决定
----
三、勘测设计
--
第二章 施工
----
一、总干渠
----
二、三条干渠
----
三、渠系配套
------
红旗渠示意图
--
第三章 重点建筑物简介
----
一、红旗渠源与渠首拦河坝
----
二、青年洞
----
三、空心坝
----
四、南谷洞渡槽
----
五、总干渠分水闸
----
六、桃园渡桥
----
七、红英汇流
----
八、夺丰渡槽
----
九、曙光洞
----
十、曙光渡槽
--
第四章 投资与效益
----
一、工程投资
----
二、效益
--
第五章 红旗渠管理
----
一、工程管理
----
二、用水管理
----
三、渠管机构
----
四、林县、平顺两县共同管理和维护红旗渠协议
第七卷 水利电力
--
第一章 水利建设
----
一、引水工程
----
二、蓄水工程
----
三、提水工程
----
四、地下水开发
----
五、喷灌
--
第二章 水土保持
----
一、水土流失状况
----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
第三章 电力
----
一、发电站
----
二、输电网
----
三、电力管理
第八卷 林农牧渔
--
第一章 综合区划
----
一、西部深山林业类区
----
二、南北部深山林、牧类区
----
三、中部浅山林、粮、牧类区
----
四、东部丘陵粮、棉类区
----
五、西中部砂砾土粮油类区
----
六、山间盆地粮食作物类区
------
综合农业区划图
--
第二章 林业
----
一、森林资源
----
二、苗圃
----
三、植树造林
----
四、树木病虫害防治
----
五、果类产品
--
第三章 农业
----
一、耕地
----
二、农业产量
----
三、主要农作物及其栽培技术
----
四、良种普及
----
五、耕作制度与土壤改良
----
六、植物保护
--
第四章 畜牧、渔业
----
一、畜牧业
----
二、渔业
--
第五章 农业机具
----
一、农具变革
------
木轮车
------
打场
------
戗地
------
砘地
------
碾粮食
----
二、农业机械化
第九卷 建筑业
--
第一章 建筑业的发展
----
一、建筑业的兴起
----
二、建筑业的横向联合
--
第二章 施工能力
----
一、施工技术
----
二、机械设备
----
三、工程质量
--
第三章 经济效益
----
一、增加收入
----
二、推动农村商品生产
----
三、促进文化福利事业
----
四、农民致富之路
--
第四章 建筑业管理
----
一、县、乡、村管理
----
二、建筑队内部管理
第十卷 工业
--
第一章 煤炭
----
一、大众煤矿
----
二、乡村煤窑
--
第二章 冶金
----
一、采矿厂
----
二、陵阳铁厂
----
三、采矿专业村
--
第三章 机械
----
一、东方红机械厂
----
二、八一农机修造厂
----
三、机械厂
----
四、交通汽车修配厂
----
五、农机修造厂
----
六、乡村机械工业
--
第四章 化工
----
一、化工厂
----
二、化肥厂
----
三、乡及户办塑料制品业
--
第五章 建材
----
一、水泥厂
----
二、红旗渠水泥厂
----
三、建材铁路配件厂
----
四、乡村建材厂
--
第六章 纺织缝纫
----
一、棉纺织厂
----
二、服装厂
----
三、鞋厂
----
四、乡、村、户纺织缝纫厂
--
第七章 食品工业
----
一、食品加工厂
----
二、面粉厂
----
三、乳品厂
----
四、乡村食品饮料厂
--
第八章 造纸印刷
----
一、印刷厂
----
二、乡村造纸厂
--
第九章 轻工
----
一、荧光灯厂
----
二、木器厂
----
三、陶瓷厂
----
四、标准件厂
----
五、五金厂
----
六、乡、村轻工
第十一卷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一、公路
----
二、公路桥梁、隧道
----
三、铁路
----
四、公路养护
--
第二章 运输
----
一、运输工具
----
二、公路运输
----
三、铁路运输
--
第三章 邮电
----
一、驿传
----
二、邮政
----
三、电信
第十二卷 商业
--
第一章 国营商业
----
一、建立与发展
----
二、商业购进与销售
--
第二章 供销合作商业
----
一、供销组织结构
----
二、商品收购
----
三、商品销售
----
四、扶持生产
--
第三章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
一、创立与发展
----
二、一条扁担精神
--
第四章 对外贸易
----
一、外贸概况
----
二、出口商品
--
第五章 粮食
----
一、统购统销
----
二、粮油管理
----
三、粮油储运
--
第六章 统配物资计划供应
--
第七章 私营商业
--
第八章 集市及物资交流会
----
一、集市
----
二、物资交流会
第十三卷 财政、税务、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财政收入
----
二、财政支出
----
三、自筹资金收支
--
第二章 税务
----
一、田赋
----
二、农业税
----
三、工商税
----
四、税收管理
--
第三章 金融
----
一、货币
----
二、公债、期票、国库券
----
三、储蓄与信贷
----
四、资金管理
----
五、保险业务
----
六、金融机构
第十四卷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教育
----
一、幼儿教育
----
二、小学
----
三、中学
----
四、师范
----
五、职业学校
----
六、成人教育
----
七、学制与教学
----
八、师资建设
----
九、教育管理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一、科研成果
----
二、科技普及
----
三、地震测报
----
四、科技队伍与机构
第十五卷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设施
----
一、文化馆
----
二、广播、电视
----
三、影剧院
----
四、书店、图书和档案
--
第二章 文艺活动
----
一、电影
----
二、戏居
----
三、民间传统艺术
--
第三章 艺术创作
----
一、书法
------
附图
----
二、摄影、绘画
----
三、歌曲
--
第四章 著述
第十六卷 文物、名胜
--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
一、东盘阳遗址
----
二、大柳滩遗址
----
三、阳台寺遗址
----
四、荷花遗址
----
五、赵南长城遗址
----
六、东冶冶铁遗址
----
七、申村冶铁遗址
--
第二章 古墓葬
----
一、临淇春秋战国墓群
----
二、桥西东汉墓
----
三、郭巨墓
----
四、城西宋代壁画墓
----
五、杨家庄宋代壁画墓
----
六、二龙庙宋代壁画墓
----
七、大付街金代墓
--
第三章 古建筑
----
一、洪峪寺塔
----
二、阳台寺塔
----
三、惠明寺
----
四、崇善寺石塔
----
五、法济寺大佛殿
----
六、文峰塔
----
七、文庙
--
第四章 摩崖造像
----
一、千佛洞石窟
----
二、大缘禅师摩崖石塔
----
三、双龙寺摩崖造像
--
第五章 古碑刻
----
一、黄华山居诗碑
----
二、三尊真容像支提龛铭碑
----
三、地震碑
----
四、灾荒碑
----
五、水利碑记
----
六、起义军入林县碑记
--
第六章 馆藏文物
----
一、动物化石
----
二、石器
----
三、青铜器
----
四、陶瓷器
----
五、“天门大会”印章
--
第七章 近、现代文物
----
一、中共组织早期活动纪念地
----
二、革命战争纪念地
----
三、革命烈士碑
----
四、白骨窖
--
第八章 名胜
----
一、红旗渠
----
二、烈士陵园
----
三、洪峪山
----
四、黄华山
------
附图
----
五、王相岩
----
六、桃花洞
----
七、冰冰背
----
八、鲁班壑
----
九、天桥断
--
第九章 文物管理
----
一、文物考古工作述略
----
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三、学术活动
第十七卷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卫生防疫
----
一、爱国卫生运动
----
二、妇幼保健
----
三、死因调查分类
--
第二章 传染病防治
----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
二、防治措施与效果
--
第三章 食管癌防治与研究
----
一、基本情况
----
二、食管癌的发生与死亡调奎
----
三、食管癌病因研究
----
四、食管癌预防
----
五、食管癌早期诊断
----
六、食管癌治疗
--
第四章 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
----
一、发病情况
----
二、病因及预防
----
三、治疗与效果
------
一九七三年地甲病发病人数分布图
--
第五章 药品经营与医疗器械
----
一、医药经营
----
二、中药材生产
----
三、医疗器械
--
第六章 卫生医疗事业
----
一、医疗设施
----
二、医疗队巡回医疗
----
三、医疗专科
--
第七章 体育
----
一、体育设施
----
二、体育活动
第十八卷 外交事务
--
第二章 主要外事活动
----
一、1971年主要外事活动
----
二、1972年主要外事活动
----
三、1973年主要外事活动
----
四、l 974年主要外事活动
------
李先念副总理陪同卡翁达总统参观红旗渠
----
五、1975年主要外事活动
----
六、1976年主要外事活动
----
七、1977年主要外事活动
----
八、1978年主要外事活动
----
九、1979年主要外事活动
----
十、1980年主要外事活动
----
十一、1981年—1985年主要外事活动
--
第三章 外宾对林县的反映和影响
--
第四章 援外和出国
--
第五章 接待机构和设施
第十九卷 社会
--
第一章 民族与人口
----
一、民族
----
二、人口
----
三、家庭与姓氏
----
四、移民
----
五、计划生育
--
第二章 社会福利
----
一、优抚
----
二、社会救济
--
第三章 劳动、工资
----
一、劳动就业
----
二、工资
--
第四章 民俗
----
一、民情
----
二、传统节日
----
三、礼仪里俗
----
四、迷信活动
----
五、衣食住行
----
六、道德风尚
--
第五章 宗教
----
一、佛教
----
二、天主教
----
三、基督教
--
第六章 帮会
--
第七章 方言
----
一、方言区划
----
二、语音系统
----
三、特殊词语选登
----
四、方言民歌选录
--
第八章 歌谣
----
一、民谣
----
二、民谚
----
三、歇后语
----
四、对联
--
第九章 传闻轶事
第二十卷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杜乔
----
谢恩聪
----
郭兴义
----
韩欲明
----
王德昌
----
闻允志
----
张秦生
----
王玉崇
----
张伯文
----
杨伯才
----
赵瑞花
----
杨元镇
----
申长根
----
尚二仔
----
王三妞
----
杨关柱
----
秦秀林
----
王志昌
----
李维
----
刘元勋
----
孙占元
----
栗振林
----
李清和
----
元金堂
----
吴祖太
----
申汉三
----
纪得贵
----
石玉殿
----
崔毅
----
郭树堂
----
郭守先
----
刘振源
----
魏三然
----
秦伏修
----
岳松栋
----
刘保银
----
秦易
----
董效章
----
胡永和
----
张新才
----
王东喜
----
李贵
----
张中和
----
李德雨
----
姜双全
----
谷文昌
----
路银
----
李顺达
----
韩用娣
----
万安贵
----
李代耕
----
顾贵山
----
王振国
----
李鸿昌
----
李同秀
----
阎多才
--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 省、部级表彰的先进人物名表
--
第四章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表
第二十一卷 乡镇
--
第一章 城关乡
--
第二章 合涧乡
--
第三章 原康乡
--
第四章 小店乡
--
第五章 茶店乡
--
第六章 临淇乡
--
第七章 泽下乡
--
第八章 东姚乡
--
第九章 采桑乡
--
第十章 横水乡
--
第十一章 河顺乡
--
第十二章 东岗乡
--
第十三章 任村乡
--
第十四章 石板岩乡
--
第十五章 姚村乡
第二十二卷大事记
附录
编后话
林县志编纂委员会
林县志总编辑室
编辑及工作人员
特约撰稿人
审定
校对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