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南充地区文化艺术志》以南充地区所辖县、市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现状为主要记叙范围(1986年前含苍溪县),侧重记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变化。
二、本志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实事求是、存真求实为准绳,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旨在“资政、教化、存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出版时间:
1992年10月
目录
封面
南充地区文化艺术志
《南充地区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
《南充地区文化艺术志》编辑部
图片
--
《南充地区文化艺术志》编委在一起(缺张北川、张明常、江世俊)。
--
《南充地区文化艺术志》编辑在一起(缺凌泽久)。
--
南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充市
--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仪陇县马鞍镇)
--
邓小平同志旧居(广安县协兴镇)
--
罗瑞卿故居(南充市)
--
1957年全国电影工作先代会在北京召开。图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部份代表。
--
1986年12月杨尚昆、康克清、杨汝岱在仪陇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00周年与仪陇人民在一起。
--
1986年12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杨汝岱与仪陇县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在一起。
--
1988年6月张爱萍同志在京亲切接见中共南充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郝振书、南充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夏永明
--
1983年9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全波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
--
1960年朱德同志及其夫人康克清回乡视察与仪陇县新华书店发行员朱文书在一起。
--
1986年12月康克清同志视察朱德故居纪念馆。
--
1986年12月杨尚昆、康克清、杨汝岱与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在一起。
--
1988年6月,外国艺术家在京与本区川剧团二级作曲彭涓交谈川北灯戏音乐。
--
1988年6月,外国艺术家因斯特·舒马赫先生被川北灯戏所陶醉
--
宋平、摩汉生、李力安、吴雪与灯戏进京演出团全体同志在中南海礼堂合影留念。
--
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全波
--
1983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领导人接见本区川剧鼓师曾纪元。
--
1988年12月廖汉生同志亲切接见岳池县灯戏代表团的演员。
--
1988年12月高占祥同志在北京长安戏院观看灯戏后高度赞美川北灯戏是一个有希望的地方剧种
--
1988年12月戏剧表演艺术家吴雪为家乡川北灯戏在京演出成功而欣然提词
--
1988年6月,文艺评论家马也在中国剧协召开的川北灯戏座谈会上高度赞美川北灯戏。
--
1988年6月,剧作家曹禺高度评价川北灯戏团在京的演出成功。
--
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王朝闻高度赞美岳池县川剧团对戏剧改革的成功。
--
新加坡中侨集团热烈欢迎川北大木偶(艹泣)新演出。
--
玉莲永驻新加坡。图为赴新演出团团长严福昌、副团长郝振书及部分表演艺术家与新加坡国家社会发展部部长庄日
--
川北皮影艺术家王文坤表演的川北皮影。
--
川北大木偶戏《白蛇传》剧照
--
川北大木偶戏《三打白骨精》剧照
--
川北大木偶戏《玉莲花》剧照
--
1988年川北大木偶剧团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苏联、芬兰。图为代表团团长冯希尧、副团长姜明华在苏联记
--
1990年川北大木偶剧团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印度国际木偶艺术节 。图为代表团团长黄德益在印度记者招
--
1950年初新华书店川北分店内貌。
--
1951年新华书店川北分店流动队全体同志
--
1985年6月,贾子群、张崇古与川北书店老同志汇聚南充。
--
1987年2月,行署副专员向阳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罗金堂与川北分店老同志在一起。
--
1959年南充区副专员林维干县、市新华书店同志左一起。
--
《鹰》
--
《仙童乘鹤》
--
岳池地下党书店“岳池书店”经理金化新烈士。
--
广安地下党书店“四友书店”。经理、董事炜光,1919年11月牺牲于重庆渣滓洞。
--
营山地下党书店“雪莱书店”。经理王屏,1949年11月牺牲于重庆渣滓洞。
--
宋猪首人身说唱俑
--
唐—五代八封12生肖水眼镜
--
宋双狮铜奁盆
--
东汉猎俑
--
“玉阶自制”白瓷碗
--
宋影青盘口长颈印花瓶
--
“提督川陕总兵”铜印
--
玉碗
--
玉圈
--
清万花开窗尊
--
明仙人捧挑青花大瓷碗
--
清茶具
--
张善孖《双狮绿松跳舞图》
--
元·倪瓒山水画(册页)
--
明李流芳山水画(册页)
--
80年代修建的南部县电影院
--
80年代修建的营山县立体电影院
--
60年代修建的蓬安县电影院
--
西充县新华书店门市大楼
--
广安县新华书店
--
仪陇县永乐区书店门市部
--
华蓥市文化馆
--
营山县骆市文化中心
--
西周铜鼎
--
汉龙虎钮长宜子孙镜
--
巴式虎纹铜铖
--
华银(蓥)志木刻版
--
红军宜传读物
--
川陕苏区流通的纸币、布币、铜币
--
代市牌坊
--
红军手榴弹
--
仪陇县文物管理所
--
仪陇县红军碑廓
--
营山县文物管理所
--
朱德故居
--
营山骆市红军标语群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
--
盘龙石柱
--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渡》(苍溪县境内)
--
南充白塔
--
广安白塔
目录
序
序
凡例
总述
大事记
组织机构篇
--
第一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地区文化行政机构
------
一、机构沿革
------
二、地区文化局科室概况
----
第二节 县、市文化局
------
一、南充市文化局
------
二、华蓥市文化局
------
三、南充县文化局
------
四、南部县文化局
------
五、岳池县文化局
------
六、营山县文化局
------
七、广安县文化局
------
八、蓬安县文化局
------
九、仪陇县文化局
------
十、武胜县文化局
------
十一、西充县文化局
------
十二、阆中县文化局
------
十三、苍溪县文教局
--
第二章 事业机构
----
第一节 地区直属文化单位
------
一、南充地区群众艺术馆
------
二、南充地区创作办公室
------
三、南充地区文工团
------
四、南充地区川剧团
------
五、南充木偶剧团
------
六、南充地区杂技团
------
七、南充地区新华书店
------
八、南充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
第二节 县、市文化单位
------
一、县、市文化馆
------
二、县、市剧团
------
三、县、市新华书店
------
四、县、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
五、县、市图书馆
------
六、县、市文博机构
--
第三章 文化社团
----
第一节 地级文化社团
------
一、南充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二、地级协会、学会、研究会、中心
----
第二节 县、市文化社团
------
一、县、市文联
------
二、县、市协会、学会
群众文化篇
--
第一章 事业机构
----
第一节 通俗教育馆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
------
一、省立南充民教馆
------
二、县立民众教育馆
------
三、区民众教育馆
----
第三节 群众艺术馆
----
第四节 文化馆
----
第五节 文化站
------
一、国办文化站
------
二、区乡文化站
--
第二章 群众文化组织
----
第一节 俱乐部、文化室
------
一、农村俱乐部、文化室
------
二、工矿俱乐部
----
第二节 业余文艺团队
------
一、业余川剧组织
------
二、业余京剧组织
------
三、业余歌话剧队
------
四、业余文艺宣传队(文工团队)
----
第三节 文化专业户
--
第三章 经费设施
----
第一节 经费
------
一、经费收入
------
二、工资福利
----
第二节 设施
------
一、馆舍
------
二、设备
--
第四章 文化教育与宣传
----
第一节 识字教育
------
一、城镇识字教育
------
二、乡村识字教育
------
三、速成识字教育
----
第二节 街头宣传
----
第三节 板报、墙报
------
一、黑板报
------
二、墙报
------
三、门板报
------
四、灯笼报
----
第四节 标语、绘画
------
一、标语
------
二、绘画
----
第五节 橱窗、讲座
------
一、橱窗
------
二、讲座
----
第六节 收音、广播
------
一、收音
------
二、广播
----
第七节 展览
------
一、图片展览
------
二、实物展览
----
第八节 放映
------
一、幻灯
------
二、电视
------
三、录像
------
四、电影
--
第五章 文艺活动
----
第一节 庙会娱乐
----
第二节 节日活动
------
一、传统节日
------
二、法定节日
----
第三节 舞会歌会音乐会
------
一、舞会
------
二、歌会、音乐会
----
第四节 歌咏活动
------
一、新歌教唱
------
二、歌咏比赛
----
第五节 文艺演出
------
一、川剧
------
二、京剧
------
三、歌剧、话剧
------
四、舞蹈、曲艺
----
第六节 会演调演
------
一、地区会演、调演
------
二、参加全省会演、调演
------
三、参加全国会演、调演
----
第七节 诗会笔会
----
第八节 展览活动
------
一、美术
------
二、书法
------
三、摄影
------
四、花卉
----
第九节 游艺活动
----
第十节 体育活动
--
第六章 行政指导与业务辅导
----
第一节 行政指导
------
一、领导决策
------
二、会议布署
------
三、蹲点调查
------
四、表彰奖励
----
第二节 业务辅导
------
一、巡回辅导
------
二、骨干培训
------
三、资料供给
------
四、辅导创作
--
第七章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一、机构组织
------
二、工作职能
----
第二节 政策规定
------
一、登记发证
------
二、管理收费
------
三、印发文件
----
第三节 日常管理
--
第八章 理论建设
----
第一节 群众文化学会
----
第二节 学术活动
戏剧·曲艺·杂技篇
--
第一章 剧种
----
第一节 川剧
----
第二节 川北灯戏
----
第三节 京剧
----
第四节 曲剧
----
第五节 木偶戏
----
第六节 话剧·小品
----
第七节 歌剧、舞剧
----
第八节 皮影戏
--
第二章 曲种和杂技
----
第一节 “圣渝”
----
第二节 评书
----
第三节 相声
----
第四节 方言
----
第五节 三句半
----
第六节 故事
----
第七节 谐剧
----
第八节 金钱板
----
第九节 荷叶
----
第十节 花鼓
----
第十一节 连花落
----
第十二节 扬琴
----
第十三节 清音
----
第十四节 竹琴
----
第十五节 车灯
----
第十六节 盘子
----
第十七节 双簧
----
第十八节 杂技
--
第三章 建国前的科班与班社
----
第一节 戏班众多的川北河
------
一、太洪班
------
二、义泰班
------
三、庆泰班
------
四、祥泰班
------
五、念临科社
------
六、泰鸿班
------
七、昆明班
------
八、萃化班
------
九、怀宁科班
------
十、三益科社
------
十一、鹏程科班
------
十二、永庆乐
------
十三、新民讲演团
------
十四、青华科社
------
十五、亦乐科社
------
十六、大同乐科社
------
十七、九字科班
------
十八、金龙科班
------
十九、彩棚班
------
二十、瑞字科班
------
二十一、哥南科社
------
二十二、玉南剧社
------
二十三、平雅分社
------
二十四、振新科社
------
二十五、“三·三”川剧改进社
------
二十六、平化剧社
----
第二节 各地玩友会
------
一、南充城内玩友会
------
二、广安县玩友会
------
三、西充县玩友会
------
四、阆中县玩友会
------
五、苍溪县玩友会
------
六、蓬安县玩友会
------
七、武胜县玩友会
------
八、岳池县玩友会
------
九、南部县玩友会
--
第四章 剧团建设
----
第一节 地级专业文艺团体
------
一、南充地区川剧团
------
二、南充地区文工团
------
三、南充地区杂技团
------
四、南充木偶剧团(原仪陇木偶剧团)
----
第二节 县、市专业文艺团体
------
一、南充市京剧团
------
二、南充市曲剧团
------
三、南充市木偶剧团
------
四、南充县川剧团
------
五、南部县川剧团
------
六、岳池县川剧团
------
七、广安县川剧团
------
八、营山县川剧团
------
九、蓬安县川剧团
------
十、仪陇县川剧团
------
十一、武胜县川剧团
------
十二、西充县川剧团
------
十三、阆中县川剧团
------
十四、苍溪县川剧团
--
第五章 剧目与曲目
----
第一节 剧目
------
一、现代戏创作剧目
------
二、古装戏创作剧目
------
三、传统戏移植、改编整理剧目
------
四、现代戏移植改编剧目
------
五、保留剧目
------
六、常演剧目
----
第二节 曲艺节目
------
一、评书
------
二、谐剧
------
三、金钱板
------
四、荷叶
------
五、花鼓
------
六、扬琴
------
七、清音
------
八、竹琴
------
九、车灯
------
十、盘子
------
十一、杂技
--
第六章 戏曲音乐
----
第一节 川剧音乐
------
一、川剧声腔
------
二、演奏(乐队)
----
第二节 川北灯戏音乐
------
一、唱腔
------
二、锣鼓与胡琴
----
第三节 京剧音乐
------
一、声腔
------
二、击乐、弦乐
----
第四节 曲剧音乐
------
一、声腔
------
二、弦乐、击乐
----
第五节 川北大木偶音乐
----
第六节 川北皮影音乐
----
第七节 歌剧音乐
----
第八节 杂技音乐
--
第七章 表导演
----
第一节 导演艺术
------
一、周海滨的导演艺术
------
二、力求风格出新的导演汪洋
------
三、擅长喜剧手法的导演吕长水
------
四、多剧种导演廖云
------
五、川北大偶的导演艺术
------
六、杂技编导
----
第二节 表演艺术
------
一、陈全波的丑角艺术
------
二、廖三吉在《哭桃园》中的表演特点
------
三、萧荣华的艺术特点
------
四、曹湘石的艺术特点
------
五、陈华新在《贺其卷闹馆》中的表演
------
六、汪洋塑造的娄阿鼠
------
七、孙厉挥在《思凡》中的表演
------
八、京剧武生施子健的表演艺术
------
九、女阿Q——陈雪
------
十、灯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
十一、川北大木偶别具特色的表演
------
十二、川北皮影表演数例
------
十三、焦裕禄的扮演者——话剧演员刘渝
------
十四、杂技表演
------
十五、川剧表演特技
--
第八章 舞台美术
----
第一节 装置
----
第二节 布景
----
第三节 灯光效果
----
第四节 化装服饰
----
第五节 戏曲脸谱
----
第六节 川北大木偶的舞台美术
------
一、具有鲜明的舞美语汇
------
二、清逸淡远的格调
------
三、综合利用舞台手段
------
四、丰富独特的道具
------
五、独具特色的木偶造型艺术
----
第七节 杂技舞美
--
第九章 演出场所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演出场所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演出场所
--
第十章 演出习俗
----
第一节 演戏习俗
------
一、会戏
------
二、雨戏
------
三、秧苗戏
------
四、贸易戏
------
五、寿戏
------
六、堂戏
------
七、喜戏
------
八、香愿戏
----
第二节 班内习俗
------
一、踩台
------
二、跳灵官
------
三、打加官
------
四、三吹三打
----
第三节 班内行规
------
一、行会组织
------
二、坐公堂
------
三、除夕扎班
------
四、挂班牌
------
五、开班发笔
------
六、开锣
----
第四节 建国后的演出习俗
------
一、兴场戏
------
二、晚会戏
------
三、迎送观众
--
第十一章 人才培训
----
第一节 地、县剧团训练班
------
一、南充专区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二、南充地区杂技团演员训练班
------
三、南充地区文工团演员训练班
------
四、南充木偶剧团演员训练班
------
五、岳池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六、南充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七、西充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八、营山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九、蓬安县川剧困演员训练班
------
十、南部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十一、阆中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十二、武胜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十三、广安县川剧团演员训练班
----
第二节 艺术学校
------
一、南充艺术学校
------
二、南充市艺术学校
----
第三节 地区文化局举办的训练班
------
一、样板戏训练班
------
二、小丑进修班
------
三、地区击乐、唢呐训练班
------
四、舞台艺术讲座
------
五、地区声腔训练班
------
六、营、蓬、仪三县训练班
------
七、巡回辅导,以戏代训
------
八、示范教学
------
九、嗓音保护讲座
----
第四节 学校举办业余文艺班
----
第五节 外出学习
------
一、赴北京及外省学习培训
------
二、赴成都培训
--
第十二章 会演、调演
----
第一节 会演
------
一、地区级会演
------
二、省级会演
------
三、大区会演
------
四、国家级会演
----
第二节 调演
------
一、地区调演
------
二、省级调演
------
三、大区级调演
------
四、国家级调演
图书发行篇
--
第一章 木刻书业
----
第一节 竹桥斋
----
第二节 海清楼
----
第三节 青云楼书坊
----
第四节 丁家书铺
--
第二章 民营书店
----
第一节 醉新书局
----
第二节 金粟书报流通处
----
第三节 仪陇县工农书店
----
第四节 四友书店
----
第五节 文光书店
----
第六节 富华书店
----
第七节 昌明书店
----
第八节 新三书店
----
第九节 文星书店
----
第十节 中国文化服务社四川分社苍溪支社
--
第三章 新华书店
----
第一节 图书发行
------
一、哲学、社会科学
------
二、文化教育
------
三、文学艺术
------
四、自然科学技术
------
五、少儿读物
----
第二节 教材发行
------
一、学制演变
------
二、幼儿教材
------
三、中、小学教材
----
第三节 农村发行
------
一、发行网点建设
------
二、主要发行网点
----
第四节 城市发行
------
一、门市部
------
二、书亭
------
三、计划发行
------
四、批发
------
五、古旧书收售和租书
------
六、流动售书与展销
----
第五节 华蓥工矿区发行
------
一、网点建设
------
二、流动供应
图书馆篇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图书馆的发展
----
第二节 图书馆内机枸设置
--
第二章 职工队伍及待遇
----
第一节 职工队伍状况
----
第二节 职工培训
----
第三节 职工工资福利
--
第三章 馆舍设备及经费
----
第一节 馆舍
----
第二节 经费来源及开支
----
第三节 设备
--
第四章 馆藏建设
----
第一节 书刊收集
------
一、南充市图书馆书刊收集
------
二、仪陇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三、西充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四、南充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五、武胜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六、阆中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七、营山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八、广安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九、岳池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十、蓬安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十一、南部县图书馆书刊收集
------
十二、华蓥市图书馆书刊收集
----
第二节 分类编目
----
第三节 书刊管理
------
一、西充县图书馆书刊管理
------
二、南充县图书馆书刊管理
------
三、武胜县图书馆书刊管理
------
四、阆中县图书馆书刊管理
------
五、南充市图书馆书刊管理
------
六、南部县图书馆书刊管理
--
第五章 图书流通
----
第一节 宣传
------
一、南充市图书馆书刊宣传
------
二、武胜县图书馆书刊宣传
------
三、西充县图书馆书刊宣传
------
四、仪陇县图书馆书刊宣传
------
五、阆中县图书馆书刊宣传
----
第二节 借阅
------
一、南充市图书馆书刊借阅
------
二、南充县图书馆书刊借阅
------
三、西充县图书馆书刊借阅
------
四、武胜县图书馆书刊借阅
------
五、阆中县图书馆书刊借阅
------
六、仪陇县图书馆书刊借阅
----
第三节 少儿阅览
------
一、武胜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
二、南充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
三、南充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
四、阆中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
五、仪陇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
六、西充县图书馆少儿阅览室
------
七、仪陇、广安县儿童流动图书馆
----
第四节 效果
------
一、南充市图书馆书刊利用
------
二、仪陇县图书馆书刊利用
------
三、南充县图书馆书刊利用
------
四、武胜县图书馆书刊利用
------
五、阆中县图书馆书刊利用
------
六、西充县图书馆书刊利用
--
第六章 业务辅导和图书网点
----
第一节 各县市基层图书馆、室的组建
------
一、农村图书室的建立
------
二、工厂、学校、街道、机关、图书馆室的组建
------
三、图书专业户和个体书摊
----
第二节 图书馆(室)网
------
一、中等学校图书馆(室)网
------
二、工交财贸图书馆(室)协作网
----
第三节 干部培训
------
一、业务培训
------
二、省图书馆函授中专南充站
------
三、电大市图书馆教学班
------
四、科技训练班
------
五、业务知识竞赛
----
第四节 读者工作研讨会
--
第七章 南充图书馆学会
----
第一节 学会成立与机构
------
一、学会成立与发展
------
二、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学术活动及其它工作
------
一、学术活动
------
二、其它几项主要工作
电影发行放映篇
--
第一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私营电影放映活动
----
第二节 30年代私营电影机构
------
一、南充县电影院
------
二、新南影院
----
第三节 40年代私营电影机构
------
一、育群电影院
------
二、明新电影院
------
三、永明电影院
------
四、国泰电影院
------
五、重庆影片股份有限公司驻南充联络员
----
第四节 电影宣传放映活动
----
第五节 建国初期私营和国办电影发行放映机构
------
一、一新电影院
------
二、川北军区文工团电影队和川北军区人民影剧场
------
三、川北人民大礼堂和川北人民俱乐部
------
四、西南文教系统巡回电影放映总队川北区大队
----
第六节 南充专区国办电影发行放映机构
------
一、四川省文化局电影教育工作大队驻南充专区联络员
------
二、南充专区电影中队
------
三、南充专署文教科电影管理组和电影器材供应修配组
------
四、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四川省公司驻南充专区发行员
------
五、南充专区汽车电影队
------
六、南充市人民电影院
------
七、川北总工会电影队
------
八、南充军分区和南充驻军电影机构
----
第七节 南充专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南充专区电影公司及各县电影队领队各县文教科电影专职管理干部
------
二、南充专区电影公司及所属各县、市电影管理站
----
第八节 南充地区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南充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所辖各县市公司
------
二、南充地区电影公司试片室及直属立体电影院
--
第二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职工队伍的发展
------
一、川北区管理时期
------
二、四川省管理时期
------
三、省、专区联合管理时期
------
四、南充专区电影公司时期
------
五、南充地区电影公司时期
------
六、南充地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时期
----
第二节 业务进修
------
一、参加省以上专业培训
------
二、地区专业培训
----
第三节 文化学习
--
第三章 放映网的发展和管理
----
第一节 放映网的发展
------
一、城市放映单位的发展
------
一、农村放映单位的发展
------
三、工矿放映单位的发展
----
第二节 放映网的管理
------
一、城市放映单位的管理
------
二、农村放映单位的管理
------
三、工矿电影放映单位的管理
----
第三节 放映单位的登记发证工作
--
第四章 技术管理
----
第一节 设备维修
------
一、专区电影器材供应修配组时期的设备维修工作
------
二、专区电影公司供修股时期的设备维修工作
------
三、电影机械中心修配站的零、部件生产和设备维修工作
----
第二节 技术培训与考核
------
一、修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
二、初级放映人员的训练与考试
------
三、放映人员的技术轮训与考试
------
四、放映人员技术资格审查与考核
----
第三节 设备年审
----
第四节 放映质量管理
----
第五节 爱机护片活动
----
第六节 安全放映工作
----
第七节 城市影院改造与电影科技
----
第八节 器材供应
--
第五章 影片录像发行及管理
----
第一节 川北区和专区的影片发行
----
第二节 地区电影公司的影片发行
------
一、35毫米影片发行
------
二、16毫米影片发行
------
三、8.75毫米影片发行
----
第三节 县、市电影公司的影片发行
----
第四节 检片室工作及拷贝技术鉴定
----
第五节 影片库房管理与拷贝交接运输
----
第六节 录像磁带发行与管理
--
第六章 科教电影
----
第一节 科教电影的发展
----
第二节 地区、县、市科学电影协会及其活动
--
第七章 电影宣传与倍息工作
----
第一节 电影宣传的内容
------
一、时事政治与中心工作宣传
------
二、业务宣传
----
第二节 电影宣传的形式
------
一、阵地宣传
------
二、映前幻灯宣传
------
三、映间解说
----
第三节 电影刊物编辑工作
----
第四节 电影美术宣传
------
一、美工培训
------
二、电影宣传画展览
----
第五节 电影宣传品库房管理
----
第六节 电影信息工作
------
一、电影信息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电影信息工作管理
------
三、电影信息刊物与信息队伍培训
--
第八章 财务与统计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一、专区电影公司成立前的财务管理工作
------
二、专区电影公司成立后的财务管理工作
------
三、四川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南充专区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
------
四、地区电影机构由省下放地区管理后的财务管理工作
------
五、地区电影公司实行招标承包后的财务管理工作
------
六、业务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基本建设投资
----
第三节 统计工作
------
一、统计人员的设置
------
二、统计报表的种类和要求
--
第九章 影片票价及租价管理
----
第一节 影片票价管理
------
一、城市影院票价管理
------
二、农村电影票价管理
----
第二节 影片租价管理
文艺创作篇
--
第一章 文学
----
第一节 电影剧本
----
第二节 电视剧
----
第三节 小说
----
第四节 散文
----
第五节 诗歌
----
第六节 报告文学
----
第七节 杂文、评论
----
第八节 民间文学
------
一、民间故事
------
二、民间歌谣
------
三、民间谚语
--
第二章 音乐
----
第一节 歌曲创作
----
第二节 民间音乐
------
一、民间歌曲
------
二、民间乐曲
--
第三章 舞蹈
----
第一节 舞蹈创作
----
第二节 民间舞蹈
------
一、各地流行的民间舞蹈
------
二、参加四川省会演的民间舞蹈
--
第四章 美术
----
第一节 绘画
----
第二节 民间美术
------
一、剪纸
------
二、刺绣
------
三、雕塑
--
第五章 书法·篆刻
----
第一节 书法
----
第二节 篆刻
--
第六章 摄影
--
第七章 刊物、选集、专著
----
第一节 文艺期刊
------
一、《南充演唱》《万卷楼》
------
二、《川北歌声》
------
三、《南充刨作》
------
四、《南充文化》
------
五、《北湖》
----
第二节 选集·专著
------
一、选集
------
二、专著
----
第三节 县、市报刊及文艺专集
------
一、文学刊物
------
二、音乐刊物
------
三、专集
文物篇
--
第一章 露天文物
----
第一节 古遗址
------
一、聚落址
------
二、城址
------
三、窑址
------
四、战场遗址
----
第二节 古墓葬
------
一、战国墓
------
二、汉代墓
------
三、三国蜀汉墓
------
四、五代墓
------
五、宋代墓
------
六、明代墓
------
七、清代墓
----
第三节 古窖藏
------
一、瓷器窖藏
------
二、铜器窖藏
------
三、钱币·银锭窖藏
----
第四节 古建筑
------
一、木构建
------
二、塔
------
三、牌坊
------
四、桥梁
------
五、井
----
第五节 石窟寺及石刻
------
一、摩崖造像
------
二、摩崖石刻
----
第六节 近现代重要史迹
------
一、遗址
------
二、陵墓
------
三、纪念建筑
------
四、红军标语
------
五、碑碣
--
第二章 馆藏文物
----
第一节 玉器
----
第二节 陶器
------
一、俑
------
二、家畜
------
三、家庭生活用品
----
第三节 瓷器
------
一、碗
------
二、盘
------
三、杯
------
四、碟
------
五、盏
------
六、罐
------
七、瓶
------
八、洗
------
九、尊
------
十、壶
------
十一、炉
------
十二、坛
----
第四节 铜器
------
一、镜
------
二、炉
------
三、釜
------
四、奁
------
五、辟邪
------
六、钟
------
七、狮
------
八、壶
------
九、武器
----
第五节 其它金属器
------
一、头饰
------
二、杯
----
第六节 手工艺品
------
一、明犀角杯
------
二、清象牙觚
----
第七节 砖瓦
------
一、俑砖
------
二、铭文砖
----
第八节 石刻
------
一、买地券
------
二、标语
----
第九节 印章
----
第十节 书画
------
一、书
------
二、画
----
第十一节 杂类
------
一、端砚
------
二、官契
------
三、证件
------
四、信件
------
五、收音机及唱片
----
第十二节 货币
------
一、银币
------
二、布币
------
三、纸币
------
四、印版
--
第三章 文物保护与管理
----
第一节 露天文物保护与管理
------
一、文物普查
------
二、重点保护
------
三、科学管理
----
第二节 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
一、重点保护
------
二、科学管理
--
第四章 组织建设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文物事业机构
------
二、文物指导机构
----
第二节 队伍建设
------
一、人员编制
------
二、干部培训
------
三、先进集体
人物篇
--
第一章 人物传
----
李伯萼
----
徐玉山
----
王白与
----
冯海荣
----
伍非百
----
沈光虎
----
田跃儒
----
罗泽然
----
蒲春田
----
李江庭
----
邹一致
----
李文仲
----
康文清
----
刘泽
----
祝维翰
----
张怡荪
----
李顺乾
----
蒋必达
----
李明楼
----
余丹廷
----
刘怀绪
----
廖三吉
----
鲜耀山
----
金艳芬
----
曹湘石
----
唐芳
----
周海滨
----
陈华新
----
萧荣华
----
林维干
----
谷长英
----
陈云中
----
覃良臣
----
李永昌
----
李章木
----
罗松柏
----
彭由
----
席懋昭
----
韦炜光
----
冯均烈
----
黎世哲
----
李定锦
----
张盛莲
----
任乃强
--
第二章 省党代会、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
汪洋
----
陈全波
----
萧向成
--
第三章 先进人物
----
一、省劳动模范
------
张明常
------
杨正杰
----
二、先进工作者
------
孙中刚
------
王积厚
------
张启明
------
周祖昌
------
张北川
------
刘长友
------
唐绍即
------
屠学光
------
李先明
------
王宗荣
------
向贤品
------
何子秋
------
罗德敏
------
蒋维友
------
彭南政
------
唐福生
------
岳先泽
------
莫怀康
------
刘明权
------
唐大兴
------
王小舟
------
李先文
------
郑云江
------
陈大玉
------
杜国民
------
黄长松
------
黎中顺
------
刘浩
------
谢宝昌
------
申志礼
------
蓝国林
--
第四章 专业技术人员
----
第一节 高级专业艺术(技术)人员
------
一、一级演员、二级演员
--------
陈全波
--------
汪洋
--------
孙厉挥
--------
袁燕影
--------
刘渝
--------
任体一
--------
孙中刚
--------
袁世金
--------
赵保中
--------
朱林红
--------
朱燕祺
--------
董学文
--------
王天才
--------
李泗元
--------
丁建平
--------
陈雪
--------
翔风
------
二、二级导演
--------
吕长水
--------
廖云
--------
龙立孝
--------
冯诗文
------
三、二级编剧
--------
张新
--------
萧善生
--------
李兴森
--------
唐正怀
--------
何剑青
--------
余宝熙
--------
毕一匡
--------
彭碧珠
--------
宋华文
--------
张映禄
------
四、二级作曲
--------
杨正杰
--------
陈庆毅
------
五、二级指挥
--------
陈祖臻
------
六、主任舞台技师
--------
李发海
------
七、副研究馆员
--------
杨受安
--------
陈广兴
--------
尚曼娜
--------
吕子房
--------
何作霖
--------
刘浩
--------
李钧道
--------
杜逢才
--------
萧邦泰
--------
杜洪祥
--------
叶原
--------
蓝楚璧
--------
傅学礼
------
八、高级经济、会计师
--------
周祖昌
--------
杨启福
--------
彭益盛
--------
申志礼
--------
何明秀
------
九、二级美术师
--------
刘永焕
--------
刘忠举
--------
袁孝先
--------
李永年
--------
李正元
--------
李秉国
------
十、主任技师
--------
何春敬
--------
卢洪联
--------
唐纯全
--------
曹平
--------
周德宽
--------
刘洪杰
----
第二节 中级专业艺术(技术)人员
------
一、专业文艺团体中级专业艺术(技术)人员
------
二、文、博、图系统中级专业艺术(技术)人员
------
三、电影系统中级专业艺术(技术)人员
------
四、新华书店系统专业(技术)人员
----
第三节 初级专业艺术(技术)人员
------
一、专业文艺团体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
二、文、博、图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三、电影系统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
四、书店系统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附录
--
第一部分 文件选录
----
一、组织机构类
----
二、群众文化类
----
三、专业艺术类
----
四、图书发行类
----
五、电影发行放映类
----
六、文化市场类
----
七、文物类
--
第二部分 文论选录
后记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扉页题字
技术设计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