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碛口的自然、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目录
封面
碛口志
王洪廷
碛口三大殊荣
图片
--
古镇驼声
--
水旱码头
--
黑龙古刹
--
老街风韵
--
二碛冲浪
--
古镇碛口
--
2004年9月,在碛口召开的“中国·碛口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究会”上,临县县委书记陈国荣同专家门握手
--
阎刚平县长(中)陪同参加国际研讨会的专家们参观古镇碛口,左为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后为日本西村辛夫教
--
国际研讨会上,作者王洪廷(右)为专家介绍古镇碛口的文化内涵。(刘生锋 摄)
--
2004年新春刚过,孙善文副书记,王成军常务副县长、李刚副县长,陪同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台湾学者黄水
--
常务副县长王成军(左)与作者王洪廷地黄河二碛岸边。
--
1984年,作者采访国务院参事王森。
--
作者陪同全国著名大画家刘文西(左)在碛口采风。
--
2001年作者王洪廷(左)陪同新加坡贵宾参观碛口。
--
(右起)台湾汉声出版社发行人黄永松、作者王洪廷、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台湾汉声总编吴美云、三联书社总编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目录
碛口镇概况
卷一古镇溯源
--
第一章位置 境域 村落
--
第二章碛口古镇的历史沿革
--
第三章“晋商西大门”的形成原因
--
第四章碛口古镇的形成与繁荣
--
第五章碛口古镇与周边村庄的建筑特色
----
附一:大同古镇略考
----
附二:侯台古镇及其传说
卷二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二章气候
--
第三章河沟
--
第四章自然灾害
卷三商业贸易
--
第一章晋商西大门
----
第一节行商足迹
----
第二节晋陕邻镇
--
第二章古镇贸易与金融财税
----
第一节古镇贸易
----
第二节金融信贷
----
第三节赋税征缴
--
第三章繁荣昌盛的街景
----
附一:碛口鼎盛时期的街景(王森)
----
附二:我记忆中的碛口(成红黎)
----
附三:儿时的碛口(王洪廷)
--
第四章鳞次栉比的店铺
----
附一:“兴胜韩”药店
----
附二:“和合店”的生意经
----
附三:麻油转销栈——荣光店
----
附四:货物过载店——全盛栈
----
附五:酱醋糖果铺——天元居
----
附六:麻油大店——天聚隆
----
附七:药材转销站——义生成
----
附八:“裕后泉”粮店
----
附九:“万益成”过载店
----
附十:京广杂货店——广生源
----
附十一:天津草帽店——义诚信
----
附十二:汉口海味店——丽源通
----
附十三:祥记烟草分公司
----
附十四:义记美孚煤油分公司
----
附十五:火柴专卖店
----
附十六:画市巷
----
附十七:“义诚信”当铺
----
附十八:“大德通”票号碛口分号
--
第五章服务行业与暗娼逸闻
----
第一节服务行业
----
第二节暗娼逸闻
------
附录:回忆碛口改造妓女
--
第六章晋商遗物与传闻逸事
----
第一节晋商遗物
----
第二节传闻逸事
------
一、晋商乔家与碛口的传说
------
二、碛口流传的晋商野史
------
三、烟草史话
------
四、西湾陈宝元之家兴衰记
------
五、寨子山陈氏巨商资料选
--
第七章晋绥边区的商贸重镇
--
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后的商业贸易
----
第一节碛口供销社
----
第二节碛口合作商店
卷四工农业
--
第一章私营手工业
----
第一节石印局
----
第二节染坊
------
附录:万源染与马文明
----
第三节分金炉
----
第四节蹄蹄铺
----
第五节粉坊
------
附录:复泰泉粉坊
----
第六节酒坊
----
第七节家庭小手工业
--
第二章招贤产品碛口货
--
第三章种棉花与家庭纺织业
--
第四章农业生产概况
--
第五章集体企业
----
第一节县办企业
----
第二节社办企业
卷五交通邮电
--
第一章水旱码头
--
第二章黄河航运与码头工
----
附一:我的船工生涯
----
附二:访问老艄高恩才纪实
----
附三:码头工人丁四喜
----
附四:牟筋筋水底探宝
--
第三章陆路运输
----
第一节骆驼与骡马驴
------
附一:谈谈拉骆驼
------
附二:草原买驼记
------
附三:陈家骆驼队
------
附四:我的爷爷薛宝柱
----
第二节碛口运输公司兴衰记
----
第三节公路建设与机动车辆
------
附录:小壶沟大桥修建记
--
第四章邮政与电信
卷六民情民俗
--
第一章民居生活
----
第一节荒年人吃人
------
附录:逃荒在外十八年
----
第二节各阶层生活透视
----
第三节土地改革运动
----
第四节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
第二章岁时节日与饮食文化
--
第三章婚嫁习俗
----
附录:从结婚要彩礼看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四章丧葬简介
--
第五章宗教信仰
----
第一节神文化与巫文化
----
第二节宗教活动
------
附录:戏谈碛口秧歌中的“穿”文化
卷七文化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伞头秧歌
----
第二节戏剧与鼓坊艺人
----
第三节民间曲艺
----
第四节九曲黄河阵
----
第五节民歌拾零
--
第二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黑龙庙古建考
----
第二节碛口黑龙庙碑碣考
----
第三节大觉寺废墟
----
第四节西云寺残址
----
第五节财神庙及其传说
卷八教育卫生
--
第一章教育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科举入仕
----
第三节永临义学
----
第四节离临两等小学校
----
第五节碛口“三完小”“三高小”
----
第六节碛口中学
----
第七节全镇教育琐记
------
附一:回忆两等小学校读书期间(王森)
------
附二:山村教师马俊德(马进)
--
第二章卫生
----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的卫生状况
----
第二节西医在境内的传播
----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前后医疗机构沿革
----
第四节防疫与地方病防治
卷九政权机构
--
第一章三府衙门及离临巡检衙门
----
附录:辛亥革命在家乡(王森)
--
第二章民国年间的政权机构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碛口商会
------
附一:一张刘府落成的典礼照
------
附二:十义镖局里的故事
------
附三:碛口“打更”为什么都是麻焉人
--
第三章“晋西事变”前后
--
第四章碛口党政机构组织史
卷十兵事纪略
--
第一章兵事纪要
--
第二章清代河防
----
第一节汪韶光镇守碛口
----
第二节张状元碛口河防
----
第三节陈辉章解囊助饷
--
第三章日寇罪行
----
第一节日军八犯碛口镇
----
第二节西山上惨案
--
第四章抗日救亡
----
第一节军民团结反“扫荡”
----
第二节军民抗日战斗琐记
卷十一人物
--
第一章历史名人的足迹
----
傅山先生云游碛口
----
赵中元在碛口的故事
----
一字值千金的王继贤
----
崔相才德垂千古
----
崔炳文题联为古刹增辉
--
第二章志书中的碛口人
----
侯国泰
----
陈三锡
----
陈秉谦
----
陈满琳
----
陈秉灵
----
烈士贾氏
----
冯建勋
----
刘中贤
----
李应贤
----
冯居焕
----
冯氏李树芳妻
----
陈如仑
----
陈满瑜
----
成鸿猷
--
第三章古镇知名人士
----
碛口镇的创始人——陈三锡
----
临县第一个大学生——冯汝骧
----
开明人士——陈九徵
----
黄埔军校学生——薛蔚英
----
陈绪曾年谱纪实
----
碛口最早的中共党支部书记——陈九如
----
开明绅士刘开瑞
----
商界名士王子丰
----
面食大师薛邦生
----
侯克俭妙语过关
----
老革命家刘世祯
----
白老二的故事
----
著名学者陈绍兴
----
记世纪老人王森
卷十二旅游产业
--
第一章旅游开发
----
第一节碛口风景旅游区开发序幕
------
附一:全国著名专家关于开发碛口的建议
------
附二:碛口风景名胜区专家考察略要
----
第二节碛口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发启动仪式
----
第三节中国吕梁第二届红枣博览会暨“金秋碛口”全国摄影大奖赛在碛口隆重举行
----
第四节西湾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
第五节“中国·碛口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
第二章旅游资源
----
第一节人文景观
------
碛口古镇
------
西湾民居
------
李家山民居
------
孙家沟民居
------
黑龙庙
------
黄河岸边的古商道—纤夫路
------
冯家会魁星楼
------
革命文物
--------
附录:毛主席路居离石工读学校
----
第二节自然景观
------
湫河与黄河交汇处
------
千年古槐
------
黄河麒麟滩
------
二碛漂流
------
戴石帽黄土林
------
黄河水蚀浮雕
--------
附一:咏碛口十八景
--------
附二:沿黄景点一线连
--------
附三:故乡诗抄
--
第三章专家评说
----
碛口镇黑龙庙随想(王朝闻)
----
吴冠中在碛口采风
----
刘文西、戴希斌等在碛口采风
----
风景这边独好(李玉明)
----
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董伟)
----
新加坡贵宾说碛口
----
人类古建的活化石(姜永兴)
--
第四章旅游服务
大事记
后记
--
附二:一部翔实可读的乡土志(李俊有)
--
附三:文笔潇洒生动细腻(刘维颖)
--
附四:编后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