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该县的地理、经济、科技、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94年11月
目录
封面
阳城县志
版权页
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
--
县志办公室
--
编修人员
图片
--
阳城县地图
--
阳城县在山西省的位置
--
阳城县城平面示意图
--
县城全景
--
县委县政府大楼
--
县城一角
--
东关方交桥
--
县城夜景
--
盘山公图
--
一中语音教室
--
县人民医院
--
商场一角
--
柏沟新貘
--
农家秋色
--
猕猴
--
山切萸硕果
--
王国光书法
--
图画:秋山图(赵法著画)
--
陈廷敬书法
--
版画:一滴水(璩鸿琪作)
--
面塑:白靑蕙作
--
摄影:冼了个痛快(王永禄摄)
--
剪纸:郭崇轲作
--
黄城陈氏碑坊
--
太岳烈士亭
--
海会寺双塔
--
郭峪城墙
--
鳌背雄姿
--
水帘飞瀑
--
迷人秋色
--
析城云雾
--
铁锅
--
上孔煤矿
--
出口茶具(阳城陶瓷厂产品)
--
琉璃工艺
--
桑蚕
--
蚕茧
--
梅花SE白厂丝
--
挤砖机
--
耐火材料
--
布鞋
--
矿用爆插销、防爆灯
--
硫磺
--
董封水库
--
润城劈山改河工程
--
采桑
--
地埂桑
--
附图
--
民兵检阅
--
普天同庆
序
凡例
目 录
综 说
县情基本数据表
--
县情基本数据表
地 理
--
一、建置
----
(一)位置
----
(二)沿革
----
(三)行政区划
----
(四)县城
----
(五)乡镇
----
(六)村名由来
--
二、人口民族
----
(一)人口总量
----
(二)人口分布
----
(三)人口构成
----
(四)人口流动
----
(五)人口控制
----
(六)民族
--
三、自然概貌
----
(一)地质
----
(二)地貌
----
(三)气候
----
(四)水文
----
(五)土壤
----
(六)植被
--
四、自然资源
----
(一)土地
----
(二)水
----
(三)矿藏
----
(四)生物
----
(五)自然保护区
----
(六)风景
--
五、自然灾害
----
(一)气象灾害
----
(二)生物灾害
----
(三)地震山崩
--
六、环境保护
----
(一)环境变迁
----
(二)环境污染
----
(三)环境治理
经 济
--
一、经济综述
--
二、生产关系
----
(一)农业生产关系
----
(二)林牧业生产关系
----
(三)工商业生产关系
--
三、工业
----
(一)煤炭
----
(二)炼铁铸造
----
(三)化工
----
(四)建材
----
(五)纺织
----
(六)陶瓷
----
(七)电力
----
(八)电子
----
(九)机械
----
(十)造纸
----
(十一)印刷
----
(十二)食品
----
(十三)缝纫
----
(十四)皮革
----
(十五)橡胶
----
(十六)饲料配制
----
(十七)工艺
--
四、农业
----
(一)劳力
----
(二)耕地
----
(三)农作物
----
(四)作物分布
----
(五)生产管理
----
(六)资金投入
--
五、水利
----
(一)水利建设
----
(二)水利效益
----
(三)水土保持
--
六、林业
----
(一)山林树木
----
(二)植树造林
----
(三)森林经营
----
(四)森林保护
----
(五)林木采运
----
(六)林产品
--
七、畜牧养殖
----
(一)牧坡
----
(二)牧畜
----
(三)养殖
----
(四)兽医
--
八、蚕桑
----
(一)植桑
----
(二)养蚕
--
九、农机具
----
(一)机具种类
----
(二)农机管理
--
十、商业
----
(一)国内贸易
----
(二)国外贸易
----
(三)服务行业
--
十一、交通
----
(一)道路
----
(二)桥梁
----
(三)运输
----
(四)管理
--
十二、邮电
----
(一)邮政
----
(二)电信
--
十三、城乡建设
----
(一)县城建设
----
(二)乡村建设
----
(三)建筑施工
--
十四、金融
----
(一)货币
----
(二)借贷
----
(三)存款
----
(四)储蓄
----
(五)结算
----
(六)保险
----
(七)债券
----
(八)金融单位
--
十五、财政
----
(一)收入
----
(二)支出
----
(三)预算决算
----
(四)预算外资金
----
(五)会计
--
十六、经济监督管理
----
(一)物价管理
----
(二)标准计量管理
----
(三)统计监督
----
(四)审计监督
----
(五)工商行政管理
----
(六)计划管理
----
(七)土地管理
科 技
--
一、科技活动
----
(一)工业科技
----
(二)农业科技
----
(三)林业科技
----
(四)教育科技
----
(五)卫生科技
----
(六)气象观察
----
(七)水文观测
----
(八)地质勘察
----
(九)地震观察
----
(十)度量变更
----
(十一)优选法推广
----
(十二)土壤普查
--
二、科技成果
----
(一)重点成果
----
(二)一般成果
--
三、科技队伍
----
(一)科技组织
----
(二)科技人员
--
四、科研机构
----
(一)四级农科体系
----
(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
(三)农机研究所
----
(四)肿瘤研究所
--
五、奇异现象
政 治
--
一、政权 政协
----
(一)政府
----
(二)议会
----
(三)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四)人民代表大会
----
(五)政协
--
二、司法
----
(一)机构
----
(二)治安
----
(三)消防
----
(四)民事调解
----
(五)案件
----
(六)检察
----
(七)法制教育
----
(八)律师业务
----
(九)公证业务
----
(十)重大活动
----
(十一)典型案例
--
三、党团
----
(一)中国共产党
----
(二)中国国民党
----
(三)群众团体
----
(四)其它社团
--
四、民政
----
(一)赈济
----
(二)优抚
----
(三)复原退伍军人安置
----
(四)婚姻登记
----
(五)信访
--
五、人事
----
(一)人事制度
----
(二)干部管理
----
(三)干部状况
----
(四)干部输送
--
六、劳动
----
(一)职工
----
(二)劳动保险
----
(三)劳动保护
----
(四)知识青年安置
----
(五)工资福利
军 事
--
一、兵役
----
(一)募兵制
----
(二)征兵制
----
(三)志愿兵役制
----
(四)义务兵役制
--
二、地方武装
----
(一)清代武装
----
(二)抗战前民国武装
----
(三)抗日武装
----
(四)武装机构
--
三、民兵
----
(一)组建
----
(二)训练
----
(三)业绩
--
四、驻军
----
(一)临时驻军
----
(二)长期驻军
--
五、战事
----
(一)汉——清战事
----
(二)民国战事
--
六、支前
----
(一)民工支前
----
(二)妇女支前
--
七、兵灾匪祸
----
(一)日军暴行
----
(二)匪祸
文 化
--
一、教育
----
(一)学宫 书院 私塾
----
(二)学前教育
----
(三)普通教育
----
(四)职业教育
----
(五)业余教育
----
(六)教师队伍
----
(七)教育管理
--
二、文艺
----
(一)文学创作
----
(二)戏剧
----
(三)曲艺
----
(四)音乐
----
(五)舞蹈
----
(六)游艺
----
(七)民歌
----
(八)绘画
----
(九)剪纸
----
(十)书法
----
(十一)摄影
----
(十二)雕塑 面塑
--
三、文化场所
----
(一)俱乐部
----
(二)文化馆
----
(三)文化站
----
(四)影剧院
--
四、新闻 宣传
----
(一)报刊
----
(二)通讯
----
(三)广播
--
五、电影 电视
----
(一)电影
----
(二)电视
--
六、图书 档案
----
(一)图书
----
(二)档案
--
七、文物
----
(一)历史文物
----
(二)革命文物
----
(三)文物管理
--
八、卫生
----
(一)卫生单位
----
(二)防疫保健
----
(三)中西医术
----
(四)医疗制度
--
九、体育
----
(一)体育设施
----
(二)群众体育
----
(三)学校体育
----
(四)竞赛记录
--
十、现存邑人著作目录
社 会
--
一、人民生活
--
二、风俗习惯
----
(一)行业
----
(二)饮食
----
(三)服饰
----
(四)居住
----
(五)器用
----
(六)节令
----
(七)婚嫁
----
(八)丧葬
----
(九)礼貌
----
(十)庆贺
----
(十一)庙会
----
(十二)互助
----
(十三)禁忌
----
(十四)陋习
--
三、良风美德
----
(一)婚丧改革
----
(二)尊师重教
----
(三)舍已为公
----
(四)见义勇为
----
(五)助人为乐
----
(六)金不妄取
----
(七)热心公益
----
(八)扶贫共富
----
(九)孝敬公婆
----
(十)忠于爱情
----
(十一)后母不后
----
(十二)闲职不闲
----
(十三)余热生辉
--
四、家庭 婚姻
----
(一)家庭
----
(二)婚姻
--
五、姓氏
----
(一)姓氏种类
----
(二)姓氏分布
----
(三)姓氏源流
----
(四)家谱
--
六、宗教
----
(一)佛教
----
(二)道教
----
(三)天主教
----
(四)基督教
----
(五)伊斯兰教
--
七、会道门
----
(一)白莲教
----
(二)孔圣道
----
(三)枪会
----
(四)青帮
----
(五)天仙妙道
----
(六)一贯道
--
八、方言谣谚
----
(一)方言
----
(二)谚语
----
(三)民谣
----
(四)儿歌
----
(五)歇后语
--
九、民间传说
----
(一)地名传说
----
(二)人物传说
----
(三)其它传说
人 物
--
一、人物传
----
(一)政界
------
原 杰
------
杨继宗
------
王国光
------
张慎言
------
田六善
------
陈廷敬
------
田从典
------
樊次枫
------
璩象成
------
崔松林
------
徐舜臣
------
杨可箴
------
卢 诚
------
王世清
------
范月亭
------
刘文敏
------
茹玉珍
------
张 整
------
程廷章
------
王铸九
------
王国霖
------
崔振华
------
苗士英
------
李尔俭
------
张书元
------
孙文龙
------
江 涛
----
(二)军界
------
何汉荣
------
郑皋 郑鼎 郑制宜
------
宋五瑞
------
栗顺兴
------
董鸿铭
------
刘瑶虎
------
田 民
------
王春秋
------
上官选贤
------
刘志德
------
卢 燯
------
刘光 刘 明
----
(三)农工商界
------
李思孝
------
张斗光
------
赵连城 王发囤 李聚泰 王致详
------
杨健 杨卓
------
范玉江
------
武日清
------
马占元
------
霍蕴年
------
乔承先
------
李生才
------
王 源
------
武 琳
------
傅树昆
------
刘申四
------
崔淑媛
------
李应朝
------
上官忠有
------
陈世铭
------
毕志忠
------
郭茂堂刘苟林
------
姬占魁
------
刘小奂
------
上官小珍
------
郭英才
----
(四)文化界
------
萧 照
------
王 翼
------
张文炳
------
卫 昌 绩
------
王炳照
------
张 锦
------
张晋 李毅 张域
------
延君寿
------
张敦仁
------
田 秫
------
曹升秀
------
曹翰书
------
杨念先 杨兰阶
------
郎小喜 郎不香 郎发香
------
卫尚贤
------
田舒文 田春霆
------
张培承
------
乔鼎年
------
吴登云
------
王廷杰
------
韩 勋
------
卫体仁
------
王 璧
------
李希安
------
卫树模
------
田九德
------
赵克宏
------
郭洪安
------
白乾元
------
李志华
------
王 春
------
段发元 段柏祥
------
成恒长
------
郭焕章
------
张汉三
--
二、人物表
----
(一)历代进士表
----
(二)革命烈士英名录
要 记
--
一、章训都十里农民反对增赋
--
二、民国兵差贪污案
--
三、“十二月事变”
--
四、彭德怀五经阳城
--
五、朱德三过阳城
--
六、邓小平二次抵阳
--
七、赵树理在阳城
--
八、大跃进
--
九、农业学大寨
--
十一、阳城史志工作座谈会
丛 谈
大事年表
文 征
--
一、诗歌
----
(一)名胜诗
----
(二)民风诗
----
(三)记史诗
--
二、散文
----
(一)地理经济篇
----
(二)政治军事篇
----
(三)文化社会篇
编后
--
一、要续(1986-1990)
--
二、旧志质疑与勘误
--
三、前志源流
--
四、本修始末
--
五、本志全称简称对照表
--
六、图表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