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武汉市教育事业的历史与现状。包括教育体制、各级各类教育、教育行政工作等。
内容时限:
1840-1949
出版时间:
1999年07月
目录
封面
武汉教育史(古近代)
武汉教育史编委会
图片
--
武昌文华书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
最早的两位文华书院学生(1872年摄)
--
文化书院学生穿过林荫小道参加早操(1873年摄)
--
1920年文华书院毕业班
--
文华公书林(1912年摄)
--
1905年文华学生参加「文华公书林」(韦棣华女士创办)的开工奠基典礼。
--
著名学者、书法家杨守敬于1910年赠“文华公书林”之手书
--
国立武昌高师正门
--
国立武昌高师校长 张渲(1914年——1919年9月)
--
国立武昌高师校长 谈锡恩(1919年9月——1922年1月)
--
武昌大学等高校曾设于此(湖北教育学院)
--
方言学堂至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时期的东厂口校门
--
国立武昌大学校长石瑛(1925年1月——12月)
--
1934年华中大学全体师生合影
--
1947年华中大学毕业生与师长合影
--
武汉大学全景
--
武大图书馆正面图
--
闻一多教授为国立武汉大学设计的两枚校徽
--
两湖书院遗址(今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
存古学堂遗址(今武汉市警官学校内)
--
自强学堂遗址(今市三十一中)
--
张之洞
--
方言学堂
--
坐落在武昌湖北音乐学院内的原湖北省立高中礼堂,为两湖师范学堂留下的建筑。
--
武昌贡院旧址(1920年摄)
--
湖北学务公所遗址(今紫阳湖舞厅)
--
夏口县劝学所遗址(今大通巷小学)
--
两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
钟台书院旧址(现清芬路小学)
--
陈潭秋
--
图为陈潭秋同志任教过的原武昌高师附小旧址。陈潭秋同志曾经在楼上住过。
--
武高师附小(今中华路中学)
--
中华大学
--
武昌中华大学师生集会活动留影
--
陈时
--
恽代英
--
武昌中华大学师生集会活动留影
--
1929年新摄的华中大学全景图
--
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旧址(今湖北中医学院)
--
韦卓民(华中大学校长)
--
华中大学校长室
--
华中大学圣诞堂(CHURCH OF THE NATIVVITY)内景、外景
--
李四光 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长(1928年7月—1938年4月)
--
李四光题词
--
国立武汉大学代校长 刘树杞(1928年7月——1929年2月)
--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王世杰(1929年3月——1933年4月)
--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王星拱(1933年5月——1945年7月)
--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 周鲠生(1945年7月——1949年8月)
--
董必武
--
李先念题词
--
武汉中学旧址
--
武昌圣希里达女校礼拜堂
--
博学书院文学馆第四次英语自治会
--
湖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
武昌县立初级中学
--
我国最早成立的幼稚园——湖北幼稚园(解放后为阅马场小学)
--
湖北幼稚园创办人员合影
--
同仁会附属看护学校
--
汉口普仁护士学校
--
陶行知为汉口第三小学题词
--
武昌模范大工厂夜校遗址
--
武昌文华中学最早在中国创立童子军,图为1935年以严家麟为团长(前排中坐者)共13名代表赴美国参加童
--
1913年,中国童子军第一支队伍在文华大学诞生。
--
博文中学(今15中)的体育场,1930年摄。
--
1901年5月11日,文华书院、博文书院、博学书院举行本市最早的校际运动会。
--
1918年11月3日,国立武昌高师举行第五次秋季运动会。
--
文华书院的学生军进行早操,摄于1904年
--
蔡元培题词
--
董必武题词
--
1932年兴建的武汉大学礼堂,抗战期间董必武、周恩来等曾在此多次演讲,宣传抗日救亡。
--
武汉大学体育馆,由黎元洪及其后人捐款所建。1938年国民政府临时大会在此召开。
--
国立武汉大学青年义勇军第一期学员
--
博文中学(今十五中)
--
上智中学(今六中)
--
法汉中学
--
毛泽东
--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昌红巷)
--
武昌紫阳路五号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门
--
图为1927年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女生大队结业时全体合影。这幅照片曾赠与斯大林一张。
--
黄陂区前川中学为胡秋原的父亲胡康民创办,这是该校教学大楼,现为黄陂县第一中学。
--
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前川中学题字
--
新洲正源中学教学楼,现为新洲师范图书馆。
--
私立汉口安多小学学生团体操。
--
汉口圣若瑟女学校幼稚园(今十九中)学生摄影。
--
武昌希理达女校(今二十五中)学生体操。
武汉教育史(古近代)
序言
目录
第一章源远流长的武汉古代教育
--
第一节武汉教育的萌生
--
第二节宋、元时期武汉教育发展
----
一、北宋时期武汉文化氛围和学校的产生
----
二、南宋时期武汉及长江中游文化教育的发展
----
三、元明时期的武汉文化教育
--
第三节明清时期武汉成为区域文化教育的中心
----
一、明代武汉逐渐成为湖广布政司的文化教育中心
----
二、清代前期的教育及其若干新特色
第二章汉口开埠前后武汉教育的兴衰
--
第一节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教育
--
第二节传统教育的修复和经心书院的创建
--
第三节封建末世的武汉科举考试
--
第四节汉口开埠后教会学校的初创
第三章教会学校——西方新教育体制的楔入
--
第一节教会学校的发展
--
第二节基督教在武汉创办的学校
----
一、义学与书院阶段(1861-90年代初)
----
二、教会学校扩充时期(十九世纪末-1921)
----
三、基督教学校受冲击时期(1922——1931)
----
四、立案以后(1931——)
----
五、抗日战争时期(1936——1945)
----
六、从抗战胜利到教会学校在武汉的结束(1946—1951)
--
第三节天主教开办的学校
--
第四节神学教育
----
一、天主教神学教育
----
二、基督教神学院
----
三、佛学院
--
第五节佛教、伊斯兰教创办的学校
--
第六节教会学校对西学的媒介作用
第四章传统书院向近代学堂嬗变(1899——1901)
--
第一节张之洞督鄂与武汉工业近代化的起步
--
第二节传统书院的近代化改造
----
一、两湖书院的建立
----
二、书院改革
--
第三节自强学堂等新式学堂
----
一、外语学堂
----
二、实业学堂
----
三、军事学堂
第五章近代学制体系的形成和新式学堂的发展(1902—1911)
--
第一节张之洞筹建近代学制和科学的废除
--
第二节普通教育
----
一、幼儿教育
----
二、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等教育
--
第四节高等教育
--
第五节师范教育
--
第六节实业教育和军事警察法政教育
----
一、实业教育
----
二、军事、警察、法政教育
--
第七节特殊教育
----
一、仕学院
----
二、存古学堂
----
三、女子学堂
--
第八节私立学堂
--
第九节成人教育
第六章武汉早期教育近代化与张之洞的文治透视
--
第一节张之洞与武汉教育近代化
----
一、从封建教育旧营垒分化出来的张之洞
----
二“中体西用”教育观
--
第二节教育行政、经典和师资
----
一、教育行政
----
二、教育经费
----
三、师资建设
----
四、图书资料和科教仪器
----
五、西方教育学的楔入,以日本为媒介
--
第三节教育界的派系之争
--
第四节武汉早期教育近代化测估
第七章走出国门的留学潮
--
第一节世纪之交留学潮的兴起
--
第二节东洋留学
--
第三节西洋留学
--
第四节留学生与武汉近代社会
第八章民族教育的进步与顿挫
--
第一节教育运行机制的变革
----
一、教育行政
----
一、教育宗旨
----
三、学制
--
第二节从武昌高师到武昌大学
--
第三节公立学校
----
一、高等教育
----
二、中等教育
----
三、初等教育
----
四、成人教育
----
五、女子教育
--
第四节私立学校
----
一、私立大学和私立专门学校
----
二、私立中学学校
----
三、私立小学
--
第五节民族的私塾
----
一、武汉私塾的历史沿革
----
二、私塾的类型和教学层次
----
三、郊县的私塾
第九章“五四”时的学运和民国前中期教育界派系
--
第一节学潮之溢觞
--
第二节“五四”风涛涌江城
----
一、学运风暴的兴起
----
二、“六一”惨案
----
三、“三罢斗争”的继续
--
第三节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一、《武汉星期评论》
----
二、利群书社等新型社团
----
三、董必武和武汉中学的创建
--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早期活动
--
第五节女师学潮
--
第六节民国界中期教育界的派系矛盾
----
一、新旧的矛盾
----
二、学系的角逐
--
第七节武汉地区的讲学活动
第十章武汉国民政府的教育变更(1926-1927)
--
第一节教育行政和教育政策
----
一、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构
----
二、教育管理
--
第二节普通教育
----
一、武昌中山大学的组建
----
二、中等教育
----
三、小学教育
--
第三节成人教育(上)
----
一、各类成人补习学校
----
二、各类训练班
--
第四节成人教育(下)
----
一、各类讲习(研究)所
----
二、各类干部学校
--
第五节武汉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的特点和缺陷
第十一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汉教育(1927——1937)
--
第一节教育宗旨
--
第二节教育行政、办学体制和学制
----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
----
二、湖北、武汉地区教育行政机关的演变
----
三、办学体制
----
四、学制
--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教育管理方武
----
一、党团组织和特务组织打入学校
----
二、准军事化管理和军事训练
----
三、毕业会考制度
--
第四节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
----
一、《小学暂行条例》、《小学法》和《小学规程》
----
二、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
三、教材和教学方法
----
四、师资和学校内部管理
----
五、幼儿教育
----
六、教师任职资格和待遇
--
第五节陶行知“生活教育”“小先生活动”在汉的开展
--
第六节中等教育
----
一、《中学暂行条例》、《中学法》、《中学规程》
----
二、管理体制
----
三、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
----
四、中学教育发展概况
----
五、教师任职资格和待遇
--
第七节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
一、师范教育
----
二、职业教育
----
三、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
四、成人教育
--
第八节武汉大学和高等教育
----
一、《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
----
二、国立武汉大学
----
三、其他高等学校
第十二章抗战民众教育和武汉大、中学的西迁
--
第一节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方针和政策
--
第二节战时民众教育
--
第三节武汉大学、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等内迁
----
一、武汉大学迁往乐山
----
二、华中大学迁云南
----
三、中华大学迁重庆
--
第四节湖北联中的组建和内迁
第十三章沦陷时期武汉教育的殖民化(1938-1945)
--
第一节扭曲的教育机制
----
一、日伪在汉教育机构
----
二、江汉派成为教坛主流
----
三、留日教育
----
四、校内黑幕
--
第二节学校的萎缩和交态
----
一、成立教员训练所
----
二、中等教育
----
三、初等教育
----
四、私立学校
--
第三节学校的社会活动
--
第四节名目繁多的社会教育
----
一、民众教育馆
----
二、民众学校
----
三、补习学校
第十四章“光复”后武汉教育的动荡
--
第一节内迁学校返汉
--
第二节教育运行机制
----
一、强化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
二、教育视导
----
三、教育整顿原则及实施方针
--
第三节学校教育
----
一、初等教育
----
二、中等教育
----
三、高等教育
--
第四节武汉教育界投入解放武汉的斗争
----
一、艰难围窘的武汉教育
----
二、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
----
三、武汉大学“六一”惨案
----
四、中共武汉地下党及城工部党组织在学校的工作和活动
----
五、武汉教育界迎接解放
第十五章武汉郊区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江夏区(含洪山区、青山区)
--
第二节蔡甸区(含东西湖区、汉南区)
--
第三节黄陂区
--
第四节新州区
第十六章教育行政及相关学务的近代演变
--
第一节湖北、武汉地方教育行政
--
第二节武汉教科书发行的演变
--
第三节湖北省中等学校毕业会考
--
第四节武汉地区的学校体育
--
第五节武昌首创中国童子军
附录一:1949.6-1997.7武汉市教育局—教委领导人一览表
附录二:建国后教育大事记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