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志(1980~2000)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的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系统地记述少林寺武术学校建立以来的历史与现状,本着“继承历史,反映现实,服务四化,有益后世”的目的,编好校志,推动武校工作和武术事业的发展。
内容时限:
1980-2000
出版时间:
2000年10月
目录
封面
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志
《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志》编纂委员会
题词
--
国际武术联合会主席、全国体总主席李梦华题词
--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体委主任迟美林题词
--
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题词
--
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题词
--
中顾委委员、全国体总顾问荣高棠题词
--
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徐才题词
--
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张文广题词
--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张耀庭题词
--
中顾委常委段君毅题词
--
中顾委常委、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李德生题词
--
郑州市武术协会主席沈良题词
图片
--
2000年4月16日,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在少林寺观看了我校武术表演队队员表演的少林功夫并与他们合影留
--
1999年9月3日,国家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在释永信方丈及市委领导的陪同下亲切地会见了释小龙。
--
1999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在省人大副主席张世英的陪同下,亲切地接见了著名影星释小龙
--
陈同山校长及释小龙在和名誉校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商讨校务
--
释永信方丈在教授小龙武功
--
一九九三年六月,释小龙、陈同川总教练随『高山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出访台湾 受到知名人士蒋纬国、郝柏
--
释小龙与功夫巨星成龙在一起
--
释小龙在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演播现场。
--
释小龙在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现场。
--
释小龙在河南亚运健儿颁奖暨迎亚运晚会上表演歌舞。
--
演武厅
--
学校大门
--
浴池部
--
办公楼
--
小学文化教学楼
--
少儿餐厅
--
宿舍楼
--
中学文化教学楼
--
释小龙少儿艺术团在第六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大型文艺表演会上出演《少林魂》节 目。
--
学校武术表演队队员在武术节 上和著名演员六小龄童、马德华合演《少林和尚斗悟空》节 目。
--
闪光的奖杯
--
少林寺武术学校演武场景
--
郑州分校演武场景
--
荣誉附图
--
德国凯罗电视台为释小龙拍摄专题片
--
1999年4月,中央电视台为陈同山校长一家拍摄《武术世家》专题片,同时,东方电视台在为释小龙拍摄《生
--
1999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 中国风·少林武术栏目摄制组来我校采拍镜头,陈同山、陈同川和部分学生
--
1998年11月,中国武术管理运动中心宣传部部长、《武术博览》总编导康戈武一行人来我校采拍《武术博览
--
编委会成员
--
编辑部成员
--
照片附图
序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大事记
第三章 地理环境
第四章 武校沿革
--
第一节 初建时期(1980-1987)
--
第二节 发展时期(1988-1995)
--
第三节 扩建时期(1996-2000)
第五章 武德教育
--
第一节 思想教育
--
第二节 法制教育
--
第三节 武德教育
第六章 武术教学
--
第一节 项目发展
--
第二节 教学内容
--
第三节 教学训练
--
第四节 教学管理
第七章 文化教学
--
第一节 课程设置
--
第二节 教学改革
--
第三节 目标管理
--
第四节 教学管理
第八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少林寺武术学校
--
第二节 少林寺武术学校郑州分校
--
第三节 释小龙商务经纪有限公司
第九章 人物
--
第一节 传略
----
释永信
----
陈同山
----
陈同川
----
释小龙
----
张丙坤
----
刘修
----
王世英
----
张祖才
----
王马万
----
郑文新
----
丁峰
----
郑富
----
张青
----
陈宝堂
----
王变英
----
温利叶
----
乔红亮
----
罗瑞星
----
黄治武
----
刘东
----
李德龙
--
第二节 简介
----
牛德山
----
王朝鲜
----
王功海
----
翟春光
----
王松平
----
安爱茹
----
刘英伟
----
张春生
----
郭胜利
----
孙勇敢
----
赵巨来
----
孙百鹏
--
第三节 简表
第十章 荣誉
--
第一节 集体荣誉
--
第二节 个人荣誉
--
第三节 赠旗
第十一章 艺文
--
第一节 新闻 通讯
--
第二节 诗歌
--
第三节 散文
--
第四节 论文
--
第五节 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 简表
--
第六节 武术谚语
第十二章 附录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