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志

平武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平武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90

出版时间: 1997年12月

目录

封面
平武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平武县行政区划示意图
-- 金丝猴
-- 大熊猫
-- 珍稀植物——珙桐
-- 牛角羚
-- 王朗自然保护区秋色
-- 县城全景
-- 中共平武县委驻地
--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
-- 县人民政府机关大门
-- 政协平武县委员会驻地
-- 地膜玉米在高寒地区推广
-- 人工种植杜仲、厚朴
-- 百年生大梅树
-- 人工林
-- 段木接种香菇、木耳
-- 牧牛
-- 南坝水电站
-- 平武县电力公司
-- 乡镇企业大理石加工
-- 平武县水泥厂
-- 平武县有色金属选站厂
-- 平武金矿采金船
-- 平武县造纸厂
-- 过溜索
-- 平(武)江(油)公路纪念碑
-- 飞龙大桥
-- 柔式吊桥
-- 汽车站
-- 邮电大楼
-- 工行平武县支行
-- 农行平武县支行电脑营业厅
-- 人民商场
-- 龙安集贸市场
-- 丝绸公司
-- 平武宾馆
-- 名优茶叶系列产品
-- 梅线、套枣
-- 报恩酒
-- 名贵药材
-- 北山小学校园
-- 职业高级中学校门
-- 平武中学实验楼
-- 乡村小学
-- 龙安幼儿园
-- 县医院门诊楼
-- 激光治疗皮肤病
-- 妇幼保健站
-- 职工运动会
-- 广播电视大楼
-- 影剧院
-- 文化馆
-- 新华书店
-- 职工俱乐部
-- 北山公园
-- 红军碑林馆
-- 红军石刻标语
-- 红军货币
-- 敕建报恩寺
-- 转轮经藏
-- 楠木千手观音
-- 宋代瓷碗
-- 明代金器
-- 白马民居
-- 白马人
-- 虎牙、泗耳藏人
-- 白马人的“圆圆舞”
-- 县城清真寺
《平武县志》编纂机构和人员
-- 一、平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 第一届(1982年11月~1983年8月)
---- 第二届(1983年8月~1986年3月)
---- 第三届(1986年3月~1987年6月)
---- 第四届(1987年6月~1990年7月)
---- 第五届(1990年7月~1993年5月)
---- 第六届(1996年5月以后)
-- 二、平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2年月~1997年5月)
-- 三、平武县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5月以后)
-- 四、秤武县志》编辑室(1986年3月~1993年6月)
-- 五、《平武县志》总编室
参与《平武县志》编纂人员
绵阳市人民政府委托审定《平武县志》人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一)
大事记(二)
第一篇建置沿革
-- 第一章县名由来
---- 第一节平武县名
---- 第二节废县(道)名
---- 第三节废郡名
---- 第四节废州府名
---- 第五节废土司名
-- 第二章历史沿革
---- 第一节开始置县时期
---- 第二节县、郡、州共置时期
---- 第三节府、县同置时期
---- 第四节单独置县时期
-- 第三章境域变迁
---- 第一节两汉刚氐道境域
---- 第二节唐代龙州与江油县境域
---- 第三节宋代龙州与江油县境域
---- 第四节明代龙安府与平武县境域
---- 第五节清代龙安府与平武县境域
---- 第六节民国时期平武县境域
---- 第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平武县境域
-- 第四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清以前的行政区划
---- 第二节民国前期的行政区划
---- 第三节苏维埃政权行政区划
---- 第四节民国后期的行政区划
---- 第五节50年代的行政区划
---- 第六节60年代以后的行政区划
-- 第五章区、乡(镇)建置
---- 第一节县城龙安镇
---- 第二节古城区
---- 第三节南坝区
---- 第四节豆叩区
---- 第五节水晶区
---- 第六节大桥区
---- 第七节藏区
第二篇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理环境
---- 第一节自然概貌
---- 第二节资源综述
---- 第三节灾害纪要
-- 第二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地质构造
---- 第三节矿产资源
---- 第四节地震
-- 第三章地貌
---- 第一节地貌类型
---- 第二节地貌分区
---- 第三节山脉及名山
-- 第四章气候
---- 第一节气候类型和特征
---- 第二节气温
---- 第三节降水
---- 第四节湿度、云量、雾日、日照和风
---- 第五节气候资源
---- 第六节灾害性天气
---- 第七节气候区划
-- 第五章水文
---- 第一节水系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三节水资源
-- 第六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 第二节土壤类型
---- 第三节土壤区划
---- 第四节土地资源
-- 第七章植被
---- 第一节植被特征及分布
---- 第二节植被类型
---- 第三节植物资源
-- 第八章动物
---- 第一节野生哺乳动物
---- 第二节鸟类
---- 第三节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
---- 第四节昆虫
第三篇人口 民族
-- 第一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发展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人口结构
---- 第四节计划生育
---- 第五节户政管理
-- 第二章民族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民族概况
---- 第三节民族工作
第四篇政党 团体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中共组织
---- 第二节中共平武县委
---- 第三节党员代表大会
---- 第四节党务工作
---- 第五节党的纪律检查
-- 第二章国民党 民社党 三青团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中国民主社会党
---- 第三节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章群团组织
---- 第一节农民组织
---- 第二节工会组织
---- 第三节妇女组织
---- 第四节青年团组织
---- 第五节工商业组织
---- 第六节科协组织
---- 第七节其他群团组织
第五篇政权 政协
-- 第一章代议机构
---- 第一节议事会 参事会
---- 第二节临时参议会
---- 第三节参议会
-- 第二章权力机构
---- 第一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行政机构
---- 第一节县级行政机构
---- 第二节基层行政机构
---- 第三节驻县其他行政机构
-- 第四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政协工作
第六篇军事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军事
---- 第一节军事机构
---- 第二节武装力量
---- 第三节兵役
---- 第四节民兵
---- 第五节战备人防
---- 第六节兵事活动
-- 第二章公安
---- 第一节公安机构
---- 第二节社会治安
---- 第三节侦查破案
---- 第四节监所管理
---- 第五节消防工作
-- 第三章检察
---- 第一节检察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控申检察
---- 第六节监所检察
-- 第四章审判
---- 第一节审判机构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行政审判
---- 第六节告申审判
---- 第七节执行工作
---- 第八节案件复查
-- 第五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司法行政机构
---- 第二节法制宣教
---- 第三节公证工作
---- 第四节法律顾问
---- 第五节人民调解
第七篇民政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民政
---- 第一节优抚 安置
---- 第二节扶持救济
---- 第三节社会福利
---- 第四节婚丧管理
---- 第五节其他民政工作
-- 第二章劳动
---- 第一节劳动管理
---- 第二节知青工作
---- 第三节劳动保险
---- 第四节劳动保护
-- 第三章人事
---- 第一节干部编制
---- 第二节干部队伍
---- 第三节干部管理
-- 第四章工资 福利
---- 第一节工资
---- 第二节职工福利
-- 第五章离休 退休 退职
---- 第一节离休
---- 第二节退休
---- 第三节退职
第八篇经济综述
-- 第一章经济发展
---- 第一节发展历程
---- 第二节人民生活
-- 第二章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国土管理
---- 第三节物资管理
---- 第四节物价管理
---- 第五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六节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七节统计管理
---- 第八节审计监督
第九篇农业 畜牧
-- 第一章生产关系
---- 第一节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农业合作化
---- 第三节人民公社
---- 第四节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五节国营农场
-- 第二章生产条件
---- 第一节农用土地
---- 第二节农田水利
---- 第三节农业气候
---- 第四节耕作土壤
---- 第五节肥料
---- 第六节动力与农业机具
---- 第七节自然灾害防治
-- 第三章生产发展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油料作物
---- 第三节经济作物
---- 第四节农业总产值
-- 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栽培技术
---- 第三节耕作制度
---- 第四节植物保护
-- 第五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计划管理
---- 第三节劳动管理
---- 第四节财务管理
---- 第五节物资管理
---- 第六节收益分配
-- 第六章畜牧
---- 第一节饲草 饲料
---- 第二节畜禽养殖
---- 第三节畜禽繁殖
---- 第四节畜禽保护
---- 第五节畜产品经营
第十篇林业 多经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森林面积
---- 第二节林木种类
---- 第三节林木蓄积量
---- 第四节珍稀野生动、植物
-- 第二章林业生产
---- 第一节采种育苗
---- 第二节植树造林
---- 第三节森林采伐
---- 第四节木材经营
-- 第三章森林保护
---- 第一节森业灾害
---- 第二节护林防火
---- 第三节保护野生动物
---- 第四节王朗自然保护区
-- 第四章林政管理
---- 第一节林政机构
---- 第二节林业两制
---- 第三节木材管理
---- 第四节林业资金
-- 第五章多种经营
---- 第一节蚕桑
---- 第二节茶叶
---- 第三节果树
---- 第四节药材
---- 第五节蔬菜和食用菌
第十一篇水利 电力
-- 第一章水利
---- 第一节农田灌溉
---- 第二节人畜饮水
---- 第三节江河防洪
---- 第四节水利管理
-- 第二章电力
---- 第一节电站建设
---- 第二节供电网路
---- 第三节用电状况
---- 第四节水电管理
第十二篇工业
-- 第一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发展概况
---- 第二节私营企业
---- 第三节集体企业
---- 第四节国营企业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采矿 选矿
---- 第二节建材 化工
---- 第三节冶金 机械
---- 第四节造纸 印刷
---- 第五节食品 酿造
---- 第六节纺织 缝纫
---- 第七节木材加工
---- 第八节日杂工业
-- 第三章工业产品
---- 第一节优势产品
---- 第二节名优产品
-- 第四章工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国营工业管理
---- 第三节二轻工业管理
---- 第四节个体私营工业管理
第十三篇交通 运输 邮电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古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航道
---- 第四节渡口
---- 第五节桥梁
---- 第六节交通管理
-- 第二章运输
---- 第一节水路运输
---- 第二节陆路运输
---- 第三节运输管理
-- 第三章邮电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网路
---- 第三节设备
---- 第四节业务
---- 第五节管理
第十四篇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城廓变迁
---- 第二节城建规划
---- 第三节街道 房屋
---- 第四节市政工程
---- 第五节环境卫生
-- 第二章乡村建设
---- 第一节场镇建设
---- 第二节农房建设
-- 第三章建筑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建筑设计
---- 第三节建筑技术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
---- 第二节污染治理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城乡建设管理
---- 第二节建筑行业管理
---- 第三节公有房产管理
---- 第四节环境保护管理
第十五篇商贸 粮油
-- 第一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合作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二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商品流通概况
---- 第二节农副产品收购
---- 第三节主要商品销售
-- 第三章饮食 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四章商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计划管理
---- 第三节财务管理
---- 第四节储运管理
---- 第五节民主管理
---- 第六节经营责任制
-- 第五章粮油购销
---- 第一节粮油市场
---- 第二节粮油收购
---- 第三节粮油销售
---- 第四节粮油储运
第十六篇乡镇企业
-- 第一章发展概况
---- 第一节兴起
---- 第二节发展
---- 第三节生产能力
-- 第二章企业门类
---- 第一节矿产开采
---- 第二节小水电站
---- 第三节建筑 建材
---- 第四节木材加工
---- 第五节食品工业
---- 第六节轻化纺织
---- 第七节运输 服务
---- 第八节商贸供销
-- 第三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企业管理
---- 第二节经济效益
第十七篇财政 税务 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机构
---- 第二节财政体制
---- 第三节财政收入
---- 第四节财政支出
---- 第五节公债
---- 第六节财政管理
---- 第七节财政监察
-- 第二章税务
---- 第一节税务机构
---- 第二节税制改革
---- 第三节税务征收
---- 第四节利润监交
-- 第三章金融
---- 第一节金融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存款与储蓄
---- 第四节工商贷款
---- 第五节农业贷款
---- 第六节基建拨款与贷款
---- 第七节结算管理
---- 第八节保险业务
第十八篇教育 科技
-- 第一章儒学 科举
---- 第一节儒学演变
---- 第二节科举考试
-- 第二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学前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三章专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教育
---- 第二节职业教育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五章教师
---- 第一节来源 结构
---- 第二节管理 培训
---- 第三节地位 待遇
-- 第六章经费 设施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教育设施
-- 第七章科学技术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科技队伍
---- 第三节科技活动
---- 第四节科技成果
第十九篇文化 体育
-- 第一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文化设施
---- 第二节文化活动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艺创作
---- 第二节文艺演出
-- 第三章广播 电视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视
-- 第四章报刊 新闻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新闻
-- 第五章电影 录像
---- 第一节放映网点
---- 第二节影片发行
---- 第三节电影放映
---- 第四节录像放映
-- 第六章图书
---- 第一节图书经营
---- 第二节图书阅览
-- 第七章档案
---- 第一节档案机构
---- 第二节档案管理
---- 第三节档案利用
-- 第八章文物 旅游
---- 第一节馆藏文物
---- 第二节革命文物
---- 第三节报恩寺
---- 第四节江油关
---- 第五节文物管理
---- 第六节旅游
-- 第九章史志编修
---- 第一节地方志
---- 第二节党史资料
---- 第三节政协文史资料
-- 第十章体育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运动项目
---- 第三节场地设施
---- 第四节体育活动
---- 第五节体育竞赛
第二十篇卫生 医药
-- 第一章医疗
---- 第一节机构设施
---- 第二节医护人员
---- 第三节中医
---- 第四节西医
---- 第五节医政管理
-- 第二章卫生
---- 第一节卫生防疫
---- 第二节妇幼保健
---- 第三节爱国卫生
-- 第三章药业 药政
---- 第一节药品经营
---- 第二节药政管理
第二十一篇社会风土
-- 第一章社会组织
---- 第一节家族
---- 第二节行帮会社
-- 第二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天主教
---- 第五节基督教
-- 第三章风俗习惯(汉族)
---- 第一节衣食住行
---- 第二节人生礼仪
---- 第三节岁时节令
---- 第四节陋习
---- 第五节社会新风
-- 第四章方言土语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语法
---- 第三节行话隐语
---- 第四节歇后语
---- 第五节谚语
---- 第六节民歌
第二十二篇人物
-- 一、人物传
---- 赵旭初
---- 王光裕
---- 杨心斋
---- 张化雨
---- 郑桂廷 郑永富
---- 杜云翘
---- 张质均
---- 周 松
---- 杨达才
---- 吴凯臣
---- 余朋期
---- 宋北海
---- 陈云峰 陈华峰
---- 杨 汝
---- 李树屏
---- 刘 楷
---- 唐成模
---- 泽子修
---- 王蜀屏
---- 陶思锐
---- 叶传龙
---- 五十六
---- 任廷梁
---- 格扣木
---- 杨曙东
---- 邱翥双
---- 陈家训
---- 郑中强
-- 二、革命烈士英名录
附录文存
修志始末
编后记
资助《平武县志》出书单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