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市水利志

大丰市水利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采取横分门类、纵向叙述、纵横结合、以横排竖写为主的方法,分为十四章,记述大丰市水利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划分事类,不受部门隶属关系的限制,而采取“事以类从”的办法。 二、志中称新中国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目录

封面
大丰市水利志
题词
-- 原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克天题词
-- 中央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题词
图片
-- 原江苏省副省长陈克天为大丰水利志提词(1992年10月)
-- 国家水利部农水司司长李代鑫司长在草庙镇检查农村水利工作(2005年4月)
-- 江苏省里下河闸下港道淤积防治对策研讨会在丰召开(2006年10月)
-- 《大丰市水利志》评审会在丰召开(2006年5月)
-- 大丰市水利志评审会代表合影(2006年5月)
-- 大丰市水利局领导班子研讨水利规划(2009年6月)
-- 海堤防护林黑色公路(修于2003年)
-- 大丰第四道黄海海堤(筑于1976年)
-- 斗龙港闸鱼道(建于1966年6月)
-- 里下河地区四大港闸之一——龙港闸(建于1966年6月)
-- 全国大型水闸之一——王港闸(建于1959年7月)
-- 川东港闸(建于1966年5月)
-- 竹港闸(建于1973年6月)
-- 四卯酉闸(建于1978年7月)
-- 大丰闸(建于1958年5月)
-- 三里闸(建于1960年7月)
-- 新团河闸(建于1999年7月)
-- 五十里河闸(建于1995年5月)
-- 王港调节闸(建于1963年3月)
-- 三十里河闸(建于1995年4月)
-- 老斗龙港节制闸(建于1979年2月)
-- 四卯酉节制闸(建于1977年5月)
-- 七灶河闸(建于1995年5月)
-- 斗龙调节闸(建于1966年6月)
-- 黄海复河节制闸(建于1985年7月)
-- 护龙河闸(建于1977年5月)
-- 马路河节制闸(建于1987年7月)
-- 三八闸(建于2000年5月)
-- 城防东站(建于2007年6月)
-- 城防西站(建于2006年6月)
-- 城防南站(建于2004年8月)
-- 城防北站(建于2006年6月)
-- 斗龙港
-- 川东港
-- 方强五丰排涝站(建于2008年6月)
-- 新团河
-- 大中恒南排涝站(建于2008年5月)
-- 万盈胡灶排涝站(建于2004年5月)
-- 王港河
-- 大丰干河
-- 四卯酉河
-- 新拓浚的通榆
-- 大中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区(建于2004年10月)
-- 草堰翻水站(建于1974年7月)
-- 潘大河套闸(建于1993年6月)
-- 小海翻水站(建十1984年8月)
-- 刘庄永大防渗渠道(建于2001年5月)
-- 1.二卯酉河(挖于1919年)
-- 2.大丰水利大楼(建于2000年4月)
-- 3.新团河闸管理所
-- 1.四卯酉闸管理所
-- 2.新团河闸花园
-- 3.沿海防汛指挥中心
-- 4.大丰闸管理所
-- 大丰市水系图
《大丰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大丰市水利志》资料提供人员
《大丰市水利志》评审委员会
《大丰市水利志》验收单位
目录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 一、唐代
-- 二、宋代
-- 三、明代
-- 四、清代
-- 五、中华民国
--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章 自然概貌
-- 第一节 海岸线变迁
---- 一、隋代岸线
---- 二、唐宋岸线
---- 三、明代岸线
---- 四、清代海岸
---- 五、民国时期岸线
---- 六、当代岸线
-- 第二节 地貌地质
---- 一、地貌特征
---- 二、土壤地质
---- 三、海涂沙洲
-- 第三节 沿海港道
---- 一、行船港
---- 二、川东港
---- 三、竹港
---- 四、王港
---- 五、晚庄港(四卯酉港)
---- 六、斗龙港
---- 七、铜头港
---- 八、中路港
-- 第四节 气象水文
---- 一、日照
---- 二、气温
---- 三、风力
---- 四、降水
---- 五、蒸发
---- 六、潮汐
---- 七、水位
---- 八、地下水埋深
第二章 水系
-- 第一节 里下河区水系
---- 一、串场河排水区
---- 二、通榆河排水区
-- 第二节 沿海垦区水系
---- 一、南直河排水区
---- 二、大丰干河排水区
---- 三、王竹港排水区
---- 四、川东港排水区
-- 第三节 滩涂围垦水系
---- 一、兴垦闸排水区
---- 二、海北洞排水区
---- 三、港北洞排水区
---- 四、围海闸排水区
---- 五、港南洞排水区
---- 六、竹围闸排水区
---- 七、竹川闸排水区
---- 八、剑东洞排水区
第三章 水资源
-- 第一节 水量分布
---- 一、地表水资源
---- 二、地下水资源
-- 第二节 水环境及水质
---- 一、地表水水环境及水质
---- 二、地下水水质
-- 第三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
---- 一、第Ⅱ承压水开发利用
---- 二、第Ⅲ承压水开发利用
---- 三、第Ⅳ承压水开发利用
-- 第四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
---- 一、平水年(P=50%)
---- 二、枯水年(P=75%)
---- 三、特枯水年(P=95%)
第四章 御潮海堤
-- 第一节 古海堤
---- 一、李堤
---- 二、范公堤
-- 第二节 盐垦海堤
---- 一、泰和盐垦公司堤
---- 二、大丰盐垦公司堤
---- 三、裕华垦殖公司堤
---- 四、通遂盐垦公司堤
-- 第三节 兴垦海堤
---- 一、新斗兴垦堤
---- 二、斗王兴垦堤
---- 三、王竹兴垦堤
---- 四、川东兴垦堤
---- 五、新中兴垦堤
---- 六、竹川兴垦堤
-- 第四节 围垦海堤
---- 一、斗龙垦区堤
---- 二、海丰垦区堤
---- 三、王港垦区堤
---- 四、王竹垦区堤
---- 五、竹川垦区堤
-- 第五节 开发海堤
---- 一、大丰港区堤
---- 二、东川垦区堤
---- 三、海北垦区堤
---- 四、港北垦区堤
---- 五、港南垦区堤
第五章 挡潮涵闸
-- 第一节 范堤石闸
---- 一、白驹北闸
---- 二、丁溪闸
---- 三、小海正闸
---- 四、白驹南闸
---- 五、草堰正闸
---- 六、小海越闸
---- 七、白驹中闸
---- 八、一里墩闸
---- 九、青龙闸
---- 十、八灶闸
---- 十一、大团闸
---- 十二、草堰越闸
-- 第二节 挡潮闸
---- 一、下明闸
---- 二、大中闸
---- 三、建川闸
---- 四、大丰闸
---- 五、王港闸
---- 六、三里闸
---- 七、川东港闸
---- 八、斗龙港闸
---- 九、竹港闸
---- 十、兴垦闸
---- 十一、四卯酉闸
---- 十二、围海闸
---- 十三、竹围闸
---- 十四、竹川闸
-- 第三节 挡潮涵洞
---- 一、三卯酉涵洞
---- 二、中直河涵洞
---- 三、剑东涵洞
---- 四、港北涵洞
---- 五、海北涵洞
---- 六、港南涵洞
第六章 治洪防洪
-- 第一节 治洪方略
---- 一、束水归海
---- 二、江海分疏
---- 三、蓄泄兼筹
-- 第二节 行洪河道
---- 一、斗龙港
---- 二、王港河
---- 三、竹港河
---- 四、川东港
---- 五、丁溪河
-- 第三节 防洪圩堤
---- 一、老斗龙港防洪堤
---- 二、斗龙港防洪堤
---- 三、王港河防洪堤
---- 四、竹港河防洪堤
---- 五、丁溪河防洪堤
---- 六、川东港防洪堤
---- 七、何垛河防洪堤
---- 八、三角圩防洪堤
---- 九、通榆河防洪堤
---- 十、幸福河防洪堤
-- 第四节 防洪涵闸
---- 一、王港调节闸
---- 二、五十里河闸
---- 三、中洋大沟闸
---- 四、三十里河闸
---- 五、南界大沟闸
---- 六、七灶河闸
---- 七、新团河闸
---- 八、建川套闸
---- 九、建川调节闸
---- 十、潘堡河北闸
---- 十一、潘大河套闸
---- 十二、垦荒河南闸
---- 十三、马路河节制闸
---- 十四、黄海复河节制闸
---- 十五、通商节制闸
---- 十六、王港引水闸
---- 十七、盈余闸
---- 十八、陈家桑西闸
---- 十九、斗龙港调节闸
---- 二十、护龙河闸
---- 二十一、四卯酉节制闸
---- 二十二、方强河闸
---- 二十三、老斗龙港节制闸
-- 第五节 城市防洪
---- 一、规划布局
---- 二、防洪设施
第七章 除涝治理
-- 第一节 入海河道
---- 一、大丰干河
---- 二、南直河
---- 三、二排河
---- 四、建川河
---- 五、西潮河
---- 六、疆界河
---- 七、四卯酉河
---- 八、三卯酉河
---- 九、中直河
-- 第二节 排水河道
---- 一、一卯酉河
---- 二、二卯酉河
---- 三、五卯酉河
---- 四、西子午河
---- 五、中子午河
---- 六、东子午河
---- 七、大四河
---- 八、护龙河
---- 九、潘堡河
---- 十、农干河
---- 十一、黄海复河
---- 十二、小洋河
---- 十三、马路河
---- 十四、生产河
-- 第三节 低洼圩区除涝
---- 一、圈圩筑堤
---- 二、圩区河道
---- 三、圩口封闭
---- 四、机电排涝
第八章 灌溉供水
-- 第一节 输水河道
---- 一、串场河
---- 二、通榆河
-- 第二节 灌溉河道
---- 一、五十里河
---- 二、中洋大沟
---- 三、三十里河
---- 四、南界大沟
---- 五、七灶河
---- 六、新团河
---- 七、翻身河
---- 八 、八灶河
---- 九、十总河
---- 十、三星河
---- 十一、复兴河
---- 十二、龙须河
---- 十三、南中心河
---- 十四、北中心河
---- 十五、幸福河
-- 第三节 提水灌区
---- 一、疆界河灌区
---- 二、川南灌区
-- 第四节 机电灌溉
---- 一、机泵抽灌
---- 二、电力灌溉
---- 三、机井灌溉
-- 第五节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
---- 一、水稻节水控灌技术
---- 二、渠道防渗技术
---- 三、喷灌技术
-- 第六节 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建设
---- 一、大中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区
---- 二、大中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区
---- 三、南阳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区
---- 四、刘庄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区
---- 五、小海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区
---- 六、草堰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区
-- 第七节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 一、北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二、中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第九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 治理规划
---- 一、老垦区
---- 二、新垦区
---- 三、农区
---- 四、围垦区
-- 第二节 联片治理
---- 一、通榆片治理
---- 二、生产马路河片治理
---- 三、川南片治理
-- 第三节 治水改土
---- 一、旱改水
---- 二、沤改旱
---- 三、改良盐碱土
---- 四、水土保持
-- 第四节 配套建筑物
---- 一、小型水闸
---- 二、田间建筑物
---- 三、闸站结合建筑物
---- 四、桥梁
-- 第五节 水利样板工程
---- 一、开明水利样板
---- 二、超产水利样板
---- 三、北团水利样板
---- 四、大达三高农业水利示范园区
---- 五、圩东水土保持样板
-- 第六节 产权制度改制
---- 一、电灌站改制
---- 二、河堤圩堤改制
-- 第七节 治水灭螺
---- 一、拓浚沟河
---- 二、小沟脱壳
---- 三、沟渠护砌
第十章 防汛防旱
-- 第一节 自然灾害
---- 一、洪灾
---- 二、涝灾
---- 三、旱灾
---- 四、潮灾
---- 五、卤灾
---- 六、台风灾害
---- 七、雹灾
---- 八、龙卷风灾
-- 第二节 防汛组织
---- 一、市(县)乡镇组织
---- 二、抢险组织
-- 第三节 汛情测报
---- 一、水情测报系统
---- 二、决策支持系统
-- 第四节 基础设施
---- 一、防汛设施
---- 二、通讯网络
-- 第五节 防汛经费及物资
---- 一、防汛经费
---- 二、防汛物资
-- 第六节 水情调度
---- 一、防洪调度
---- 二、排涝调度
---- 三、灌溉调度
-- 第七节 重大抗灾纪实
---- —、1931年洪涝
---- 二、1939年大潮
---- 三、1949年大涝、大潮
---- 四、1954年梅雨大涝
---- 五、1962年台风、大涝
---- 六、1965年大涝、台风
---- 七、1978年大旱
---- 八、1981年台风暴潮
---- 九、1991年特大洪涝
---- 十、1994年特大干旱
---- 十一、1997年特大干旱
---- 十一、1997年台风高潮暴雨
---- 十三、2003年特大涝灾
第十一章 水利基础工作
-- 第一节 水文
---- 一、站网设置
---- 二、体制沿革
---- 三、测报预报
---- 四、水文特征
-- 第二节 勘探测绘
---- 一、钻探
---- 二、测量
---- 三、地图绘制
-- 第三节 水利规划
---- 一、市(县)区划
---- 二、规划标准
---- 三、分区规划
-- 第四节 水利设计
---- 一、大型河道设计
---- 二、涵闸设计
---- 三、翻水站设计
---- 四、桥梁设计
第十二章 水利管理
-- 第一节 水政监察
---- 一、水政建设
---- 二、水政宣传
---- 三、规章建设
---- 四、水政执法
-- 第二节 水资源管理
---- 一、管理机构
---- 二、水资源保护
---- 三、用水管理
-- 第三节 工程管理
---- 一、涵闸管理
---- 二、海堤管理
---- 三、圩堤管理
---- 四、机电站管理
---- 五、河道管理
---- 六、港道管理
-- 第四节 建设管理
---- 一、施工组织
---- 二、制度建设
---- 三、机械施工
-- 第五节 财供管理
---- 一、水利投入
---- 二、财务管理
---- 三、财务审计
---- 四、物资供应
-- 第六节 水费征收管理
---- 一、征收机构
---- 二、水费标准
---- 三、水费计收
---- 四、水费使用
-- 第七节 综合经营管理
---- 一、经营项目
---- 二、经营效益
第十三 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市(县)级水行政主管机构
---- 一、机构沿革
---- 二、主要职责
---- 三、领导更迭
-- 第二节 局内科(股)室
---- 一、办公室
---- 二、水政水资源科
---- 三、水利建设科
---- 四、工程管理科
---- 五、财务审计科
---- 六、纪检监察室
---- 七、水文科研股
---- 八、农机股
---- 九、机电股
---- 十、水利经济股
-- 第三节 局直属单位
---- 一、治淮工程团
---- 二、通榆河工程处
---- 三、防汛防旱办公室
---- 四、城区防汛管理所
---- 五、水政监察大队
---- 六、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节约用水办公室)
---- 七、水利规划办公室
---- 八、水利农机训练班
---- 九、供排水管理处
---- 十、水利勘测设计院
---- 十一、水利物资站
---- 十二、机电灌溉管理站
---- 十三、通榆河工程管理处
---- 十四、四卯酉节制闸管理所
---- 十五、新团河闸管理所
---- 十六、三十里河闸管理所
---- 十七、五十里河闸管理所
---- 十八、王港调节闸管理小组
---- 十九、草堰翻水站管理所
---- 二十、小海翻水站管理所
---- 二十一、大桥翻水站管理所
---- 二十二、川南灌区管理所
---- 二十三、堤防管理处
---- 二十四、大丰港堤防管理站
---- 二十五、下明闸管理所
---- 二十六、大丰闸管理所
---- 二十七、四卯酉闸管理所
---- 二十八、王港闸管理所
---- 二十九、竹港闸管理所
---- 三十、川东港闸管理所
---- 三十一、斗龙港闸管理所
---- 三十二、水利土方工程处(集团)
---- 三十三、打井队
---- 三十四、水利疏浚工程处
---- 三十五、水利建筑工程处
---- 三十六、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办公室
---- 三十七、水利维修养护管理所(抗旱排涝管理所)
-- 第四节 乡(镇)水利机构
---- 一、乡(镇)水利站
---- 二、乡(镇)堤防管理站
-- 第五节 水利企业单位
---- 一、恺达水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二、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三、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十四章 治水人文
-- 第一节 人物略传
---- 一、范仲淹
---- 二、孔尚任
---- 三、周扶九
---- 四、张謇
---- 五、高鹤年
---- 六、张春楠
---- 七、吴卜良
---- 八、朱连山
---- 九、王安家
---- 十、顾西江
---- 十一、王保昆
---- 十二、李杰
---- 十三、陈荣乐
---- 十四、黄超
---- 十五、查雨祥
---- 十六、任立汉
-- 第二节 高级人才
---- 一、高级工程师
------ 万一众
------ 卞九群
------ 李新然
------ 杨国屏
------ 何鼎友
------ 汪家顺
------ 宋汉兴
------ 张德凯
------ 陈世芳
------ 陈维梁
------ 杭贵和
------ 周士梅
------ 周子期
------ 周元华
------ 施云德
------ 姚志旺
------ 耿兴高
------ 黄庆海
------ 黄惠祥
------ 康兆国
------ 喻崇富
------ 韩勇
---- 二、高级经济师
------ 王跃
------ 陈占勤
---- 三、副教授
------ 刘旭远
-- 第三节 英模人物
---- 一、劳动模范名录
---- 二、先进工作者名录
-- 第四节 诗吟
---- 一、范堤牧笛
---- 二、范堤烟柳
---- 三、牛闸寒潮
---- 四、过戚家团诗
---- 五、海潮行
---- 六、下明大闸
---- 七、斗龙港闸
---- 八、川东夜湖
---- 九、水调歌头·抗旱
---- 十、七律·赞大丰治水改碱成功
---- 十一、双调忆江南·疆界河今昔
---- 十二、渔家傲·忆西团治水改貌
---- 十三、鹧鸪天·忆拓宽大丰干河
---- 十四、渔家傲·亿大丰西部地区翻身改貌
-- 第五节 杂文
---- 一、水闸记
---- 二、西团记
---- 三、小海场范文正公祠堂记
-- 第六节 碑文
---- 一、庆丰桥碑志
---- 二、范公堤碑志
---- 三、堤工残碑
---- 四、靖海石匾
---- 五、重建白驹三闸碑记
---- 六、下明闸碑文
---- 七、重浚竹港海口碑
---- 八、积善堂碑文
-- 第七节 古迹
---- 一、潮墩
---- 二、汛墩
---- 三、范公堤
---- 四、小海正闸
---- 五、范公祠
---- 六、三贤祠
---- 七、积善堂
-- 第八节 传说
---- 一、范仲淹的传说
---- 二、斗龙港的传说
---- 三、小龙港的传说
附录
-- 第一部分 水旱灾害录
---- 一、洪灾
---- 二、涝灾
---- 三、旱灾
---- 四、潮灾
---- 五、台风灾害
---- 六、龙卷风灾害
---- 七、冰雹灾害
-- 第二部分 重要文献辑存
---- 一、大丰县水利工程管理实施细则
---- 二、大丰县水资源管理规定
---- 三、关于加强水利工作的决定
---- 四、关于加强河道堤防管理工作的通知
---- 五、关于认真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
---- 六、大丰市通榆河管理实施细则(暂行)
---- 七、大丰市市区地下水资源管理实施细则
---- 八、关于加强全市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
---- 九、大丰市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捕捞养殖设施管理办法
---- 十、大丰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 第三部分 评审及验收意见
---- 一、《大丰市水利志》评审意见
---- 二、大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大丰市水利志》稿进行验收的批复
---- 三、盐城市水利局关于《大丰市水利志》稿的验收意见
---- 四、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同意《大丰市水利志》公开出版的批复
---- 五、江苏省水利史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大丰市水利志》修改稿的验收意见
---- 六、《大丰市水利志》评审会出席人员名单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