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县志

铜陵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铜陵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3年08月

目录

封面
铜陵县志
图片
-- 铜陵县行政区划图
-- 铜陵县城关地区平面图
-- 中共铜陵县委办公楼
-- 铜陵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铜陵风光
-- 中国工商银行铜陵县支行
-- 县广播电视楼
-- 铜陵县凤丹大药房
-- 县第一中学教学楼
-- 县自来水公司办公楼
-- 铜陵县城东路
-- 月瀛山庄(县政府招待所)
-- 县黄金选冶厂及金、银锭
-- 金属、非金属矿产品
-- 西湖煤矿
-- 虎山硫铁矿
-- 县白水泥厂
-- 县棉织厂生产车间及产品
-- 县塑料厂生产车间
-- 城关轧花厂生产车间
-- 县轻机厂优质产品——汽车支架
-- 老洲地毯厂创汇产品——地毯缩样
-- 县供销社商场
-- 铜陵县皖南中药材市场
-- 县酒厂产品——“八宝春”酒
-- 世界珍稀动物——白鳍豚
-- 铜陵白鳍豚养护厂
-- 水稻
-- 油菜
-- 凤凰山丹皮种植基地(张正华 摄)
-- 棉花
-- 龙舟竞渡
-- 圣冲水库
--
-- 凤凰山丹皮样品
-- 老洲乡办汽车轮渡
-- 生姜
-- 老洲牧场
-- 蒜子
--
-- 天井湖风光
-- 大明寺
-- 凤凰山相思树
-- 革命烈士纪念塔
-- 古树——杉木王
-- 凤凰山滴水崖
-- 大通天主教堂
-- 钟鸣地区出土的春秋时期饮具——盖鼎
-- 西湖童墩村出土的商代酒器——斝
-- 钟鸣地区出土的西周时期调酒器——盉
-- 顺安地区出土的西周炊具——甗
-- 西湖童墩村出土的商代酒器——爵
-- 董店乡双龙村出土的春秋时期乐器——编钟
-- 新四军三支队驻地旧址——铜陵县金榔乡燕子牧村
-- 新四军三支队兵工厂旧址——铜陵县钟鸣镇泉栏村
-- 抗战时期皖南行署及大江银行旧址——金榔乡张家村
-- 中共铜陵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新桥乡新屋岭
-- 抗战时期中共铜陵县委旧址——钟鸣镇泉栏村
-- 抗战时期铜陵县政府旧址——钟鸣镇泉栏村
-- 抗战时期铜陵县政府机关所在地——钟鸣镇舒家店
-- 顺安河河口群众劳动场面
-- 顺安河最大的配套工程——钟仓闸站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沿革
-- 第二节 行政区划
-- 第三节 乡镇简况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 质
---- 地层
---- 岩石
---- 构造
-- 第二节 地 貌
---- 南部低山区
---- 中部丘陵区
---- 北部洲圩区
------ 附:低山录
-- 第三节 水 文
---- 地表水
---- 地下水
-- 第四节 气候 物候
---- 气候
---- 物候
-- 第五节 土壤 植被
---- 土壤
---- 植被
-- 第六节 自然资源
---- 土地 水
---- 矿藏
---- 植物
---- 野生动物
---- 中药材
------ 附:自然保护区
-- 第七节 自然灾害
---- 旱灾
---- 水灾
---- 冰雹灾
---- 风灾
---- 地震灾
------ 附:灾情录
第三章 人 口
-- 第一节 人口变动
---- 自然变动
---- 社会变动
---- 人口密度与分布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性别构成
---- 年龄构成
---- 行业职业构成
---- 文化构成
-- 第三节 婚姻 家庭
---- 婚姻状况
---- 家庭结构
------ 附:姓氏录
-- 第四节 人口控制
---- 晚婚
---- 节育
-- 第五节 人口收入与消费
---- 农民收入与消费
---- 职工收入与消费
第四章 农 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革
---- 封建土地占有
---- 土地改革
---- 互助合作化
---- 人民公社化
----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 耕地 劳动力 农机具
---- 耕地面积
---- 劳动力
---- 农作机具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作物生产
---- 粮食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它作物
---- 农业生产成本
------ 附:主要土特产品简介
-- 第五节 农作技术
---- 土壤肥料
---- 良种推广
---- 作物栽培
---- 病虫防治
-- 第六节 畜牧业
---- 品种
---- 饲养
---- 良种繁育
---- 饲料
---- 疫病防治
-- 第七节 水产业
---- 品种及分布
---- 天然水域捕捞
---- 人工放养
---- 渔政管理
-- 第八节 农业场(所)
---- 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
---- 县棉麻原种场(县棉科所)
---- 县东湖水产养殖场
第五章 林 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山林面积
---- 林种分布
---- 木竹蓄积
-- 第二节 山林权属
---- 附:山林权属纠纷
-- 第三节 植树造林
---- 采种育苗
---- 四旁植树
---- 造林
-- 第四节 林木保护
---- 封山育林
---- 护林防火
---- 病虫防治
-- 第五节 木竹经营
---- 采伐
---- 购销
-- 第六节 林 场
---- 县国营叶山林场
---- 集体林场
第六章 水 利
-- 第一节 堤防工程
---- 圩堤修防
---- 联圩并圩
---- 主要圩口简介
---- 涵闸斗门
-- 第二节 河湖治理
---- 河道治理
---- 湖泊治理
------ 附:顺安河综合治理工程纪略
-- 第三节 蓄水工程
---- 塘坝
---- 水库
-- 第四节 排灌工程
---- 引流灌溉
---- 机电排灌
-- 第五节 水利工程管理
---- 圩堤、涵闸管理
---- 塘坝、水库管理
---- 机电排灌站管理
-- 第六节 水土保持
---- 水土流失
---- 水土流失治理
-- 第七节 防汛抗旱
---- 附:典型灾年抗灾纪略
第七章 工 业
-- 第一节 工业规模
---- 私营、个体工业
---- 集体所有制工业
---- 公私合营工业
---- 全民所有制工业
-- 第二节 工业管理
---- 管理机构
---- 企业管理
-- 第三节 工业生产
---- 机械、五金业
---- 纺织业
---- 化工业
---- 建材业
---- 食品业
---- 其它工业
-- 第四节 矿 业
---- 煤炭采选
---- 黑色金属矿采选
---- 有色金属矿采冶
---- 非金属矿开采
-- 第五节 电 业
---- 输电线路
---- 变电所 配电站
---- 用电
-- 第六节 主要厂矿、产品简介
---- 主要厂矿
---- 名优产品
第八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经营管理
---- 管理机构
---- 企业管理
---- 企业成份
-- 第二节 生产供销
---- 生产
---- 供销
-- 第三节 主要企业、产品简介
---- 主要企业
---- 名优产品
第九章 交 通
-- 第一节 大 道
-- 第二节 公 路
---- 省道
---- 县道
---- 乡村公路
---- 桥梁 涵洞
---- 运输工具
---- 运输
-- 第三节 水 路
---- 航道
---- 港口 码头 渡口
---- 水运工具
---- 运输
-- 第四节 铁 路
---- 路线
---- 桥涵
---- 运输
-- 第五节 交通管理
---- 公路管理
---- 航运管理
---- 运输市场管理
第十章 邮 电
--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 驿站 铺递
---- 邮政局
---- 电信局
---- 邮电局
-- 第二节 邮 政
---- 邮件
---- 发行
---- 投递
---- 储蓄 集邮
-- 第三节 电 信
---- 电报
---- 电话
---- 传真
第十一章 商 业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私营、个体商业
---- 国营商业
---- 集体商业
-- 第二节 商品购销
---- 渠道、网点
---- 农副土特产品收购
---- 工业品购销
---- 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三节 集市贸易
---- 附:顺安“三月三”物资交流会
-- 第四节 对外贸易
---- 外贸体制
---- 出口商品
-- 第五节 饮食服务业
---- 饮食业
---- 服务业
第十二章 粮 油
-- 第一节 粮油市场
---- 市场变迁
---- 购销网点
-- 第二节 粮油购销
---- 收购
---- 销售
---- 价格
-- 第三节 粮油储运
---- 储存
---- 调运
-- 第四节 粮油饲料加工
---- 粮食加工
---- 油料加工
---- 饲料加工
---- 加工企业简介
第十三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城池
---- 街道
---- 房屋
---- 照明
---- 供水、排水、防洪
---- 煤气
---- 绿化
---- 环境卫生设施
-- 第二节 乡镇建设
---- 集镇建设
---- 乡村建设
-- 第三节 建筑力量
---- 建筑队伍
---- 建筑技术
---- 建筑设备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 房产管理
---- 土地管理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污染情况
---- 污染治理
---- 自然生态保护
第十四章 财政税务
-- 第一节 财 政
---- 财政体制
---- 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
---- 财务管理监督
-- 第二节 税 务
---- 税务机构
---- 农业税
---- 工商各税
第十五章 金 融
-- 第一节 机购
---- 钱庄
---- 银行
---- 信用合作社
-- 第二节 货币 债券
---- 货币
---- 债券
-- 第三节 信 贷
---- 农业信贷
---- 工商信贷
---- 基本建设拨款与贷款
-- 第四节 储蓄存款
---- 城镇储蓄存款
---- 农村储蓄存款
---- 储蓄利率
-- 第五节 保 险
---- 机构
---- 保险业务
第十六章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 统计
---- 计划管理
---- 计划物资管理
---- 统计工作
--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 市场管理
---- 企业登记管理
---- 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私营、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三节 物价计量管理
---- 物价管理
---- 标准计量管理
第十七章 党派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组织机构
---- 代表大会
---- 主要工作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
---- 附:三青团
-- 第三节 群众团体
---- 工人团体
---- 农民团体
---- 青少年团体
---- 妇女团体
---- 工商组织
---- 其它团体
第十八章 人大政府政协
--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
----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人民代表大会
---- 人大常委会
-- 第二节 政 府
---- 县署、民国县政府
---- 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 政协委员会
---- 历届会议
---- 政协常委会
第十九章 民 政
-- 第一节 人民代表选举
-- 第二节 优 抚
---- 拥军优属
---- 抚恤优待
-- 第三节 安 置
----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离、退休军人安置
---- 城镇下放居民回收安置
-- 第四节 救 济
---- 灾害救济
---- 社会救济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社会福利院
---- 农村“五保”和敬老院
---- 残疾人福利
-- 第六节 其它工作
---- 婚姻登记
---- 殡葬改革
---- 地名管理
第二十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 公 安
---- 社会治安
---- 特种行业管理
---- 改造地、富、反、坏分子
---- 户籍管理
---- 消防
---- 交通监理
-- 第二节 检 察
---- 刑事检察
---- 经济检察
---- 法纪检察
---- 监所检察
---- 申诉、控告检察
-- 第三节 审 判
---- 刑事审判
---- 经济审判
---- 民事审判
---- 行政审判
---- 告诉申诉审理
---- 执行案件受理
---- 案件复查
-- 第四节 司法行政
---- 法制宣传
---- 人民调解
---- 律师事务
---- 公证工作
第二十一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动
---- 劳动就业
---- 劳动力管理
---- 劳动工资
---- 劳动保险与福利
----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人 事
---- 干部队伍
---- 干部管理
---- 编制管理
---- 干部工资福利
---- 干部离休退休
第二十二章 军 事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募兵制
---- 征兵制
---- 志愿兵制
---- 义务兵役制
---- 预备兵役制
-- 第二节 驻 军
---- 清军与太平军
---- 军阀部队
---- 国民革命军、国民党部队
---- 人民军队
------ 附:日本侵略军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国民党地方武装
---- 日伪地方武装
---- 人民武装
-- 第四节 民 兵
---- 民兵组织
---- 民兵活动
-- 第五节 重大兵事纪略
---- 太平军转战铜陵
---- 大通自立军起义
---- 大通之役
---- 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的战斗
---- 新四军抗击日军的战斗
---- 范家湾事件
---- 国民党三战区围剿国民党一四四师的战斗
---- 先遣渡江大队在铜陵的战斗
---- 中路渡江大军在铜陵登陆
---- 挂岭阻击战
第二十三章 教 育
--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私塾
---- 县学
---- 书院
---- 私塾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第三节 普通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 第四节 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 专业教育
---- 职业技术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农民业余教育
---- 职工业余教育
-- 第六节 教 师
---- 教师队伍
---- 进修培训
---- 待遇
-- 第七节 教育经费
---- 国家拨款
---- 教育费附加
---- 勤工俭学收入
-- 第八节 教育设施
第二十四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普及
---- 科学技术普及协会
---- 科普宣传
---- 科技推广
---- 信息交流
-- 第四节 气象测报
---- 地面观测
---- 天气预报
-- 第五节 地震测报与预防
-- 第六节 科技成果
---- 科研成果
---- 学术成果
第二十五章 文 化
-- 第一节 群众文化
---- 机构
---- 文化活动
---- 文艺创作
---- 民间文艺
-- 第二节 戏剧 电影
---- 戏剧
---- 电影
-- 第三节 图书 档案
---- 图书
---- 档案
-- 第四节 新 闻
---- 报刊
---- 广播、电视
---- 通讯报导
-- 第五节 文物 胜迹
---- 古遗迹
---- 出土文物
---- 风景 名胜
---- 革命纪念地
第二十六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卫生防疫
---- 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 公共卫生
-- 第二节 医 疗
---- 机构设施
---- 卫生队伍
---- 医疗技术
---- 医疗制度
-- 第三节 血吸虫病防治
---- 查螺灭螺
---- 查病治病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新法接生
---- 儿童保健
---- 妇女保健
-- 第五节 医 药
---- 中药
---- 西药
---- 药政管理
第二十七章 体 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民间传统体育
---- 职工体育
---- 农民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幼儿体育
---- 中小学体育
-- 第三节 体育竞赛
---- 历届运动会
---- 竞赛成绩
-- 第四节 队伍与设施
---- 体育队伍
---- 体育设施
第二十八章 风俗宗教
-- 第一节 风 俗
---- 生产风俗
---- 生活风俗
---- 节日风俗
---- 婚丧喜庆
---- 社会新风
-- 第二节 宗 教
---- 佛教
---- 道教
---- 基督教
---- 伊斯兰教
第二十九章 方 言
-- 第一节 语 音
---- 声母 韵母 声调
---- 变调和轻声
---- 声韵拼合规律
---- 文、白异读
-- 第二节 词 汇
---- 词汇主要特点
---- 方言常用词汇
-- 第三节 语 法
-- 第四节 铜陵方言故事标音
---- 附:洲区“无为话”概述
第三十章 人 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盛度
---- 陈翥
---- 佘翘
---- 徐一科
---- 王世漋
---- 夏思沺
---- 李宗媚
---- 江材
---- 张东
---- 巫希权
---- 叶为祜
---- 陈孝铠
---- 陈益卿
---- 张良仕
---- 陈尚和
---- 佘秀荣
---- 刘四姐
---- 章家元
---- 樊义泰
---- 周玉田
---- 郜正元
---- 李世芳
---- 章啸衡
---- 陈春圃
---- 潘善圃
---- 许敦华
---- 梅冬雪
---- 杜福清
---- 何太富
---- 胡兴龙
---- 蔡岳
---- 张世杰
---- 王廷基
---- 牧承前
-- 第二节 烈士表
附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古代名人咏铜陵诗选
修志始末
铜陵县修志机构及其成员
《铜陵县志》编纂审稿人员及审定单位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