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镇志

吉阳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上限不限,追溯汉、唐、下限断至1998年。 二、纪年,用阿拉伯文字公元年号,并以此比照。 三、建国前、建国后,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立后。 四、志书述事,以镇属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社会、人物为主,其他简明记载,使不缺项。

目录

封面
吉阳镇志
谨以此书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
题词
图片
-- 吉阳镇政区图
-- ①吉阳城镇全景
-- ②吉阳商贸市场
-- ③吉阳商业街
-- ④镇政府
-- ⑤吉阳法庭
-- 中学校景
-- 玉溪步月桥
-- 党政班子研究工作
-- 邮政大楼
-- 吉阳逸夫小学
-- ①莲子
-- ②泽泻
-- ③仙人草
-- ④水空心菜
-- 榛子
-- 黄瓜
-- 水鸭
-- 笋竹
-- 编纂委员会成员合影 前排:陈少华(左) 朱健伟(中) 潘毅刚(右) 后排:从左到右 池长娣 冯小毅
-- 吉阳工艺厂
-- 玉屏电力有限公司变电所
-- 计生服务大楼
-- 文化中心
-- 编写人员合影(从左到右) 前排:范跃远 冯太然 陈洪光 潘建义 邱玉备 后排:饶名贵 葛森海 游培鑫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目录
一九九八年四月成立(吉阳镇志)编篡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九月调整后(吉阳镇志)编篡委员会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在调整后(吉阳镇志)编篡委员会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隶属沿革
---- 第一节 古代隶属
---- 第二节 氏族变迁
---- 第三节 疆域壤界
---- 第四节 古代吉阳里疆域内坊市村落
-- 第二章 行政区域演变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建置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理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地质、矿藏
---- 第三节 全镇林用地土质情况
---- 第四节 各村田类土质占田情况
---- 第五节 各自然村海拔高度
---- 第六节 各海拔高度占地面积
---- 第七节 土地利用情况
-- 第二章 山川形貌、桥亭填堰
---- 第一节 吉阳形貌
---- 第二节 山脉山峰
---- 第三节 主要山脉海拔高度
---- 第四节 川流溪河
---- 第五节 陂(坝)堰
---- 第六节 井泉
---- 第七节 主要厝桥、路亭
-- 第三章 气象
---- 第一节 气象概况
---- 第二节 气象及特征预报天气
---- 第三节 烂秧天气的长期趋势预报
---- 第四节 烂秧天气结束预报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涝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雪害
---- 第五节 地震
---- 第六节 火灾
---- 第七节 奇异自然现象
第三篇 政治
-- 第一章 政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
-- 第二章 政权 政协
---- 第一节 人大
---- 第二节 政府
---- 笫三节 政协联络组
-- 第三章 群团
---- 第一节 妇联
---- 第二节 共青团、少先队
---- 第三节 农会、工会、商会
-- 第四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敬老院
---- 第三节 拥军优属
---- 第四节 社会救济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社会养老保险
---- 第七节 残疾人联合会
---- 第八节 上山下乡
-- 第五章 政事略记
第四篇 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二节 生产条件
---- 第三节 农科组织
---- 第四节 农作物栽培
----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所有制情况
---- 第二节 林业发展情况(营林情况)
---- 第三节 森保
---- 第四节 林政
-- 第三章 畜牧水产
---- 第一节 生猪
---- 第二节 牛、羊、兔
---- 第三节 鸡、鸭、鹅
---- 第四节 防疫沿革
---- 第五节 畜禽病瘟
---- 第六节 水产
-- 第四章 蔬菜、食用菌
---- 第一节 蔬菜的发展
---- 第二节 蔬菜品种
---- 第三节 食用菌
-- 第五章 茶果
-- 第六章 水利电力
---- 第一节 水利
---- 第二节 电力发展
-- 第七章 企业
---- 第一节 乡镇企业
---- 第二节 村办企业
---- 第三节 个体企业
-- 第八章 商贸
---- 第一节 商业贸易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供销网点的发展
---- 第四节 生产与流通
---- 第五节 村办集体商店和个体商业
---- 第六节 食品购销
---- 第七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八节 佳点名菜
-- 第九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油机构的设置
---- 第二节 粮油征购
---- 第三节 粮油销售
---- 第四节 粮油加工
---- 第五节 储运
-- 第十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发展
---- 第二节 邮电、业务
-- 第十一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古驿交通
---- 第二节 水运
---- 第三节 公路、桥梁
---- 第四节 交通、运输工具
---- 第五节 交通运输管理
-- 第十二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房屋建设
---- 第二节 村庄街道建设
---- 第三节 农贸市场建设
---- 第四节 土地与建设管理
---- 第五节 环保
-- 第十三章 财税、金融
---- 第一节 税赋
---- 第二节 乡镇财政
---- 第三节 金融
---- 第四节 经管站和基金会
---- 第五节 保险
第五篇 政法、军事
-- 第一章 政法
---- 第一节 人民公安
---- 第二节 人民法庭
---- 第三节 综治委、综治办
---- 第四节 司法办、司法所
---- 第五节 治保会、调委会
---- 第六节 联防队、镇管中队
---- 第七节 消防
---- 第八节 普法
-- 第二章 军事
---- 第一节 人武部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兵役制
---- 第四节 预备役
---- 第五节 复退军人
-- 第三章 政法重大事件
---- 第一节 建瓯市首例消像权纠纷案
---- 第二节 “12.14”事件
---- 第三节 绑人、抽资外逃
---- 第四节 玉溪村闹事风波
---- 第五节 万峰寺血案
第六篇 科教文卫体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教育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教育
---- 第三节 私塾教育
----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
---- 第五节 中学教育
---- 第六节 成人教育
---- 第七节 “五、七"农大和中专教育
---- 第八节 集资办学
---- 第九节 大学生名录
---- 第十节 小记
-- 第二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文艺活动
---- 第三节 文化站
---- 第四节 个体文化经营户
---- 第五节 农民俱乐部
---- 第六节 农村电影
---- 第七节 广播电视
-- 第三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社会体育
-- 第四章 卫生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医药
---- 第三节 医生
---- 第四节 瘟疫
---- 第五节 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
---- 第六节 医疗机构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七篇 社会
-- 第一章 民族与人口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人口
-- 第二章 社会风俗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丧礼
---- 第三节 祝寿、拜寿
---- 第四节 建造新房
---- 第五节 宾宴
---- 第六节 年节与新节日
---- 第七节 陋俗
---- 第八节 服饰
---- 第九节 照明
---- 第十节 建筑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寺庙
---- 第二节 宗教
---- 第三节 名胜古迹
-- 第四章 计划生育
第八篇 人物
-- 第一章 古代名人
---- 第一节 古代名仕
---- 第二节 名人佳话
------ 范侍郎
------ 魏良臣
------ 葛佛童
------ 高僧明信
------ 叶文灿
------ 黄应龙
------ 黄允芳
------ 游廷芳
------ 范奎
------ 黄渠
------ 陈北里
---- 第三节 古代长寿老人
---- 第四节 当代老人
-- 第二章 近代人物录
---- 第一节 革命烈士
------ 杨峻德
------ 张宗显
------ 翁树年
------ 江文烈
------ 李高年
------ 张启恩
------ 冯文光
------ 陈之富
------ 范生奴
---- 第二节 抗匪义士录
---- 第三节 当代人物录
------ 葛越溪
------ 葛兰妹
------ 沈涌
------ 葛孙兴
------ 陈永好
---- 第四节 出席全国、省人大、政协会议代表及出席全国先进会议代表名录
附录 杂记
-- 第一章 歌谣
-- 第二章 吉阳景点
---- 第二节 吉阳镇昔景
-- 第三章 传说
---- 第一节 登云桥
---- 第二节 回龙桥的传说
---- 第三节 人物传说
-- 第五章 吉阳镇各行政村居委会概况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