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志(总志)

成都市志(总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成都市志》为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服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全面系统地记述成都市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充分反映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业绩和建设成就,求实存真,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目录

封面
成都市志·总志
图片
-- 80年代成都市鸟瞰图
-- 绿染成都
--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农村视察
-- 1958年3月16日,周恩来总理视察成都郊区西城乡友谊农业合作社(今金牛区金牛乡跃进村)
-- 1958年3月,刘少奇主席视察红光电子管厂
-- 1958年朱德委员长视察四川工厂
-- 1980年7月9日,邓小平总书记到峨眉机械厂视察
-- 1984年,李先念主席视察新都机械厂
-- 1991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
-- 1997年李鹏总理视察成都
-- 1950年4月12日,中共成都市委建立,图为市委部分成员
-- 1951年9月24日,温江县永盛乡庆祝土改胜利大会
-- 1965年在成都皇城举行国庆庆祝大会
-- 1999年庆祝成都解放50周年大会
--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 高质优产的大棚蔬菜
-- 天府田原
-- 成渝铁路通车典礼
-- 川藏公路与大件路立交桥(新津蔡湾)
-- 成都城北客运中心站
-- 成都火车北站
-- 双流机场
-- 成都市高新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
-- 天府软件园
-- 热电厂双塔
-- 东郊工业
-- 2000年全国糖酒交易会
-- 上世纪70年代的春熙路
-- 1909年建成的劝业场
-- 成都荷花池市场
-- 二十世纪90年代的春熙路
-- 成都市百货大楼
-- 成都市人民商场
-- 九眼桥劳动市场
-- 府南河新貌
-- 杜甫草堂
-- 浣花溪
-- 望江楼
-- 南郊公园
-- 武侯祠
-- 川军抗日纪念碑
--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成都雕印的《金刚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物。
--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人民公园内)
-- 宋代四川成都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
-- 皇城清真寺经书楼
-- 昭觉寺
-- 新都宝光寺舍利塔
-- 平安桥天主堂
-- 青羊宫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
--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
-- 成都名木银杏树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
--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磁悬浮列车
--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内恐龙馆
-- 成都飞机研究所研制的全天候高空高速的歼击机
-- 四川大学北大门
-- 西南民族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成都石室中学旧貌
-- 四川财经学院
-- 西南交通大学
-- 华西医科大学
-- 都江堰放水节
-- 全市首批星级“农家乐”授牌成立
-- 社区文艺演出
-- 灯会
--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成都市地方志审查验收委员会
《成都市志》总编室
《成都市志》凡例
目录
总述
-- 第一章 成都城市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成都城市的起源与形成
------ 一、宝墩文化与长江上游古城文明中心的形成
------ 二、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与古蜀王都的形成与发展
------ 三、战国时期的蜀文化与成都古典城市的规化
---- 第二节 都江堰与锦江:成都城市发展的摇篮
------ 一、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成都城市发展
------ 二、锦江在成都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地位
------ 三、沙河在成都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地位
---- 第三节 古代成都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 一、成都古典城市第一次繁盛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 二、成都古典城市第二次繁盛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 三、明清时期成都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 四、既丽且崇的历史名城
-- 第二章 近代成都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 第一节 近代成都城市经济与社会
------ 一、晚清时期成都的经济与社会
------ 二、民国时期成都的经济与社会
---- 第二节 近代成都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管理的变化
------ 一、市区管理体制的改变
------ 二、市政建设逐步近代化
---- 第三节 近代成都城市文化的转型
------ 一、尊经书院的开办与成都文化的转型
------ 二、20世纪初期的教育改革与留学生运动
------ 三、保路运动与成都的思想启蒙运动
------ 四、民智渐开与渴望走向世界的新潮流
---- 第四节 成都城市的历史个性及特征
------ 一、城名两千多年无变易,城址三千多年无迁徙
------ 二、“二江环抱”和“三城一体”的独特格局的形成
------ 三、城乡融合,共生共荣
第一篇 地理环境
-- 第一章 生态环境及其特征
---- 第一节 地质与地貌
------ 一、地层与地质构造
------ 二、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 一、气候概况
------ 二、气候特征
---- 第三节 水文
------ 一、水系
------ 二、水资源
---- 第四节 土壤
------ 一、土壤特征
------ 二、土壤类型
------ 三、土壤区划
---- 第五节 物产
------ 一、植物
------ 二、动物
------ 三、矿物
-- 第二章 产业地理及其特征
---- 第一节 第一产业的地理分布
------ 一、第一产业的传统地理分布
------ 二、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的地理分布
---- 第二节 第二产业的地理分布
------ 一、工业的地理分布沿革
------ 二、建国以来工业区的地理分布
------ 三、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开发区的地理分布
---- 第三节 第三产业的地理分布
------ 一、商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 二、金融业的地理分布
-- 第三章 人口环境及其特征
---- 第一节 人口总量
------ 一、历代人口
------ 二、建国后的人口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一、民族构成
------ 二、性别构成
------ 三、年龄构成
------ 四、文化构成
------ 五、职业构成
---- 第四节 人口增长与控制
------ 一、自然增长
------ 二、机械增长
------ 三、流动人口
------ 四、计划生育
-- 第四章 文态环境及其特征
---- 第一节 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布
------ 一、分布特点
------ 二、分布状况
---- 第二节 公共园林环境的地域分布
------ 一、成都园林的历史与发展
------ 二、现代园林的分布与特色
---- 第三节 现代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地域分布
------ 一、发展状况
------ 二、行业类别
第二篇 政治与经济
-- 第一章 清末至建国以前成都的政治与经济
---- 第一节 清末成都早期启蒙运动
------ 一、尊经书院的创办与四川改良主义的产生
------ 二、廖平与清末维新运动
------ 三、宋育仁与西学东渐
------ 四、成都的维新运动
---- 第二节 四川保路运动与成都近代化
------ 一、辛亥四川保路运动
------ 二、成都城市近代化因素的出现
---- 第三节 五四时期至抗战前成都的政治与经济
------ 一、吴虞与五四前后成都新文化运动
------ 二、成都人民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 三、马克思主义在成都的传播
------ 四、20世纪20—30年代成都的革命运动
------ 五、抗战前成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
---- 第四节 抗战时期成都的政治与经济
------ 一、抗日救亡运动
------ 二、反独裁争民主运动
------ 三、内迁与成都社会经济发展
----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成都的政治与经济
------ 一、成都人民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
------ 二、成都郊县中共党组织的活动
-- 第二章 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成都解放至“一五”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第二节 整风反右到“文革”时期成都的政治与经济
------ 一、整风和反右运动
------ 二、“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
------ 三、国民经济的复苏与“社教”运动
------ 四、十年内乱与成都经济的曲折发展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政治与经济
------ 一、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兴起
------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 三、面向新世纪的成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 第三章 建国后成都政治组织机构和群众团体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委员会
------ 一、中共成都市委
------ 二、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 三、中共成都市委主要工作部门
---- 第二节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
------ 一、成都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二、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
------ 三、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四、工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
---- 第三节 成都市人民政府
------ 一、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历史演变
------ 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要工作机构的调整与演变
----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
------ 一、成都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时期
------ 二、市政协第一至第五届委员会时期
------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第五节 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都市委员会
------ 二、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委员会
------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成都市委员会
------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成都市委员会
------ 五、中国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员会
------ 六、中国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
------ 七、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
------ 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都小组
------ 九、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
---- 第六节 主要群众团体
------ 一、成都市总工会
------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都市委员会
------ 三、成都市妇女联合会
------ 四、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
------ 五、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六、成都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 七、成都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七节 政法与监察机构
------ 一、公安机构
------ 二、检察机构
------ 三、审判机构
------ 四、司法行政机构
------ 五、监察机构
-- 第四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
------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产业结构调整
------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二节 产业结构状况
------ 一、第一产业结构状况
------ 二、第二产业结构状况
------ 三、第三产业结构状况
----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
------ 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 二、国有企业改革
------ 三、配套改革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五章 对外开放
---- 第一节 起步阶段
------ 一、横向经济技术协作
------ 二、利用境外资金
------ 三、对外经济贸易
------ 四、对外交往与对外宣传
---- 第二节 对外开放新局面
------ 一、中央对成都的政策支持
------ 二、投资环境的改善
------ 三、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 四、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
------ 五、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 六、对外宣传
----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开放
------ 一、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 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 三、对内对外开放同时并举
第三篇 城市建设
-- 第一章 成都城市格局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成都政区沿革与城市格局的演变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成都城市的扩展与演变
------ 一、民国初期成都的城市变迁
------ 二、抗战期间成都的城市建设
------ 三、解放前夕的成都城市状况
---- 第三节 建国后成都城市的扩展及其特征
------ 一、50年代成都的城市规划
------ 二、建国后成都“江环城中”特征的形成
------ 三、现代城市格局的形成和完善
-- 第二章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
---- 第一节 旧城改造
------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旧城改造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旧城改造
---- 第二节 古城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发展
------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面貌
------ 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 三、名胜古迹与传统街区保护
------ 四、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城市街区
---- 第三节 城市规划与新区建设
------ 一、1984年城市规划方案及其修订
------ 二、1995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 三、新区建设
-- 第三章 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发展
---- 第一节 道路交通建设
------ 一、城市干道交通建设
------ 二、整治中、小街道
------ 三、公共交通建设
---- 第二节 管网建设
------ 一、管网建设总体概况
------ 二、干道管网建设
------ 三、开发区的管网建设
---- 第三节 能源、通信设施建设
------ 一、能源设施建设
------ 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 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
-- 第四章 环境治理保护与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
---- 第一节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 一、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 二、水环境综合治理
------ 三、大气环境综合治理
------ 四、声环境综合治理
---- 第二节 自然生态保护
------ 一、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
------ 二、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
---- 第三节 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
------ 一、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确定
------ 二、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
------ 三、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环保效益及社会效益
第四篇 科技与教育
-- 第一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成都科技的历史发展
------ 一、成都科技的历史追溯
------ 二、建国后成都科技的发展
---- 第二节 成都科技发展的特点
------ 一、科技实力雄厚
------ 二、结构合理,综合优势明显
------ 三、发展潜力大
------ 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 第三节 科技机构
------ 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局在蓉科技机构
------ 二、在蓉普通高校科技机构
------ 三、四川省属在蓉科技机构
------ 四、成都市属科技机构
------ 五、民营科技企业
---- 第四节 科技人员与科技成就
------ 一、科技人员
------ 二、科技成就
-- 第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成都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历史的回溯
------ 二、近代教育的兴起
------ 三、建国后的成都教育
---- 第二节 成都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历史悠久,历代尊师重教之风浓厚
------ 二、学校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学科优势突出
------ 三、学校设置与地方产业优势和地方需要紧密结合
------ 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 第三节 主要学校及其演变
------ 一、小学
------ 二、普通中学
------ 三、中等师范学校
------ 四、中等专业学校与中等技术职业学校
------ 五、普通高等学校
------ 六、成人教育学校
第五篇 文化
-- 第一章 学术
---- 第一节 蜀学的发展历程
------ 一、蜀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两汉、三国、两晋时期
------ 二、蜀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唐、宋时期
------ 三、蜀学的衰退与复兴:元明清时期
---- 第二节 建国前的学术
------ 一、新学科的引进与传统人文学科的发展变化
------ 二、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西方社会思潮在成都的传播
------ 三、抗战时期兴盛-时的成都社会科学
---- 第三节 建国后的学术
------ 一、建国初期社会科学的学科调整
------ 二、社会科学在曲折中发展
----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复苏与繁荣
------ 一、学科建设空前发展
------ 二、社会科学研究空前繁荣
---- 第五节 成都学术发展的特征
-- 第二章 文学和艺术
---- 第一节 成都文艺的历史追溯
------ 一、古代成都的文学和艺术
------ 二、现代成都的文学与艺术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成都文学
------ 一、建国至“文革”时期的成都文学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都文学
---- 第三节 建国后的成都艺术
------ 一、戏剧
------ 二、曲艺与杂技
------ 三、音乐舞蹈
------ 四、美术
------ 五、影视艺术
第六篇 宗教
-- 第一章 成都宗教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
----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
----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
---- 第四节 天主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
---- 第五节 基督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
-- 第二章 建国后五大宗教在成都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建国后成都道教发展状况
---- 第二节 建国后成都佛教发展情况
---- 第三节 建国后成都伊斯兰教发展状况
---- 第四节 建国后成都天主教发展状况
---- 第五节 建国后成都基督教发展状况
第七篇 民俗
-- 第一章 家族家庭
---- 第一节 家族
------ 一、族源
------ 二、宗族与宗祠
------ 三、会馆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二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住居与房建
------ 一、城镇民居
------ 二、农舍
------ 三、风水、禁忌
---- 第二节 服饰
------ 一、男性服饰及其他
------ 二、女性服饰及其他
------ 三、婴幼儿童服饰及其他
---- 第三节 饮食
------ 一、饮食习惯
------ 二、川菜
------ 三、小吃
------ 四、饮茶习俗
---- 第四节 交通
------ 一、出行与运输
------ 二、出行礼仪与禁忌
-- 第三章 生产习俗
---- 第一节 农副业
---- 第二节 手工业
------ 一、传艺
------ 二、行业习俗
------ 三、商业交易习俗
-- 第四章 人生礼仪
---- 第一节 婚姻
------ 一、说媒
------ 二、恋爱
------ 三、结婚
---- 第二节 生育
------ 一、求子
------ 二、分娩
------ 三、出生与养育
------ 四、成长习俗
---- 第三节 寿辰
------ 一、祝寿
------ 二、寿礼
------ 三、寿仪寿宴
---- 第四节 丧葬
------ 一、备丧
------ 二、送终
------ 三、葬礼
-- 第五章 岁时节令
---- 第一节 农历节庆习俗
------ 一、春节
------ 二、清明节
------ 三、端午节
------ 四、七夕
------ 五、中秋节
------ 六、重阳节
------ 七、腊月
---- 第二节 法定节日
------ 一、元旦节
------ 二、妇女节
------ 三、青年节
------ 四、植树节
------ 五、劳动节
------ 六、儿童节
------ 七、建党节
------ 八、建军节
------ 九、教师节
------ 十、国庆节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