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医院志(1954-1985)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为了“让人们认识过去,明白现在,创造未来”,达到“资治、教化存史”的目的,我院在省卫生厅、南京市卫生局领导下,从1986年着手《院志》的编写工作,经过搜集资料、文字编纂、审稿、定稿等阶段,现已完成初稿。
内容时限:
1954-1985
目录
封面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院志
题词
序
编纂领导小组成员
编志办公室成员
图片
--
1954年10月4日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部在南京市石婆婆庵八号正式开诊。图为当时门诊部内科、针灸诊室外景
--
经省政府批准,1956年江苏省中医院在南京市汉中路155号新建门诊病房大楼。图为1958年竣工使用的
--
1985年国家卫生部决定江苏省中医院列为“七五”规化期间重点扩建的省级中医院,投资二千余万元。图为扩
--
1985年在全省建设文明医院的竞赛中,医院被江苏省卫生厅授予“文明医院”光荣称号。图为卫生厅发给的文
--
1985年卫生部对全国44所省以上中医院检查评比,医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获综合奖。图为卫生部颁发的
--
一九八三年医院新建的行政、卫校综合楼落成。4~6层为卫校教学用房,1~3层为行政办公用房,图为该楼外
--
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张泽生教授(中)在为萎缩性胃炎患者诊治。
--
全国著名肾病专家邹云翔教授(右二)亲自审查肾病计算机应用软件
--
著名气功推拿主任施和生正在运用气功推拿手法为患者治疗腰痛。
--
医院从1954年建院以来,先后编写中医书籍30余种。图为其中一部分书籍。
--
医院建院以来至一九八五年共获科技成果奖30多项。图为清热解毒4号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荣获卫生部二等奖乙级
--
医院十分重视对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的继承工作,至1985年,已先后整理、出版了邹云翔、张泽生、邹良材、
--
医院检验科从美国贝克曼公司引进全套生化自动分析仪
--
医院从国内外引进了必需的现代化医疗检测仪器设备。图为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正在为病人进行心血管检查
--
医院是国际针灸的临床教学基地,先后有30多国家500多名外国医生前来学习针灸。图为两名芬兰医师正在实
--
一九八三年十月七日哥伦比亚卫生部长举行鸡尾酒会,欢迎医院针灸教学小组。图为部长(中戴红领带者)正与施
--
图为日本名古屋市友好代表团来医院参观后留影。
--
医院附设中医中级卫生学校,主要培养中医护理人才。图为中医、护士专业学生在针灸科实习拔火罐技术。
--
医院在大力加强剂型改革的同时,还坚持采用传统的加工炮制方法,生产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图为副主任中
--
医院自制各种剂型的中成药达160余种,图为其中部分制剂。
--
1984年10月4日是江苏省中医院建院30周年院庆,出席院庆的有省政府杨泳沂副省长、许京安副秘书长、
--
医院在继承发扬中医特色的同时,十分重视引进现代医学的仪器设备。图为从瑞典引进的人工肾机正在为肾炎病人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
第一章 医院位置
--
第二章 医疗管辖范围
--
第三章 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医院的发展
----
第二节 院名沿革及隶属关系
第二篇 政事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 组织状况
----
第三节 负责人更选
----
第四节 纪律检查
--
第五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工会组织
----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
第三节 民兵工作
----
第四节 民主党派
--
第六章 政治运动
--
第七章 行政设置
----
第一节 行政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行政领导人更选
----
第三节 行政科室
----
第四节 政治思想工作
----
第五节 人事工作(晋升、干部编制)
----
第六节 治保工作
--
第八章 职工
----
第一节 职工工资和工调
----
第二节 职工文化教育
----
第三节 职工集体福利
----
第四节 职工文体活动
----
第五节 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第三篇 管理
--
第九章 组织管理
----
第一节 组织管理体系
----
第二节 主要规章制度
----
第三节 病案管理
----
第四节 统计管理
----
第五节 技术档案
第四篇 医疗
--
第十章 门诊
----
第一节 门诊概况
----
第二节 急诊室
----
第三节 注射室
----
第四节 换药室
----
第五节 挂号室、住院处
----
第六节 专科(病)门诊
----
第七节 肠道门诊
----
第八节 特约门诊
--
第十一章 病区
----
第一节 小序
----
第二节 内科
----
第三节 外科
----
第四节 妇科
----
第五节 儿科
----
第六节 针灸科
----
第七节 伤科
----
第八节 痔瘘科
----
第九节 耳鼻喉科
----
第十节 眼科
----
第十一节 皮肤科
----
第十二节 推拿科
--
第十二章 中西医结合
--
第十三章 预防保健
----
第一节 组织设置
----
第二节 健康检查
----
第三节 疾病普查及防冶
----
第四节 家庭病床
----
第五节 卫生宣传
----
第六节 计划生育
----
第七节 下工厂、地段
----
第八节 下乡巡回医疗
----
第九节 爱国卫生
----
第十节 预防接种
----
第十一节 红十字会
--
第十四章 护理工作
----
第一节 护理业务发展状况:附辨证施护
----
第二节 护理体制及隶属关系
----
第三节 护理人员编制及护理队伍状况
----
第四节 护理单元的变化
----
第五节 护理制度的变化
----
第六节 护理排班及业务培训
--
第十五章 医技
----
第一节 医疗器械科
----
第二节 放射科
----
第三节 检验科 附:血库
----
第四节 药剂科
----
第五节 病理科
----
第六节 手术室 附:麻醉
----
第七节 功能检查室
----
第八节 供应室
----
第九节 理疗室
----
第十节 营养室
第五篇 科研、教育
--
第十六章 科研
----
第一节 小序
----
第二节 科研设施
----
第三节 科研成果
----
第四节 著书撰文
----
第五节 学术活动
----
第六节 情报资料室
----
第七节 图书室
--
第十七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学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师资队伍建设
----
第三节 教学任务
----
第四节 业务培训
----
第五节 研究生教育
----
第六节 附院卫校
第六篇 总务、财务
--
第十八章 总务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布类供应 附洗衣房
----
第三节 水、电、气供应 附:水电维修
----
第四节 低值易耗品的供应
----
第五节 铁木家具供应
----
第六节 交通运输
----
第七节 基本建设
----
第八节 食堂
----
第九节 宿舍
----
第十节 总机、电梯、门卫
----
第十一节 绿化、公共卫生设置
----
第十二节 污水处理站、太平间
----
第十三节 其它服务
--
第十九章 财务
----
第一节 沿革
----
第二节 经费
----
第三节 收费
----
第四节 经济管理
第七篇 其它
--
第二十章 人物
----
第一节 传略
------
丁福华
------
马泽人
------
张泽生
------
曹鸣高
------
黄冕群
------
黄鹤秋
----
第二节 知名人士
------
干祖望
------
江育仁
------
邹云翔
------
许履和
------
邹良材
------
邱茂良
------
施和生
------
童葆麟
----
第三节 先进人物
----
第四节 其他人物
--
第二十一章 杂编
----
第一节 外事工作
----
第二节 援外医疗队
----
第三节 支边工作
----
第四节 救灾
--
第二十二章 大事年记
勘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