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实事求是的原
则,全面、系统、科学地记述苍山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记事上限原则上始于事物发端,下限至2010年,大事记下延至2015年。志首前
插照片部分突破断限。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体裁,以志为主前设概述、大事纪,
中为各专志,后设人物、附录、索引等。专志采用编、章、节、目结构和横排门类、纵写始末
的方法;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纪事本末体。
四、本志按“生不立传”原则收录本籍(含在外地活动的)人物,兼收在本地活动时间较长,
有重大影响的客籍人物,去世人物排列以卒年为序。
五、本志所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后;
“改革开放后”均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六、本志中机构、会议等名称或专用词组,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并括注简称,再次出现
时用简称。
七、本志使用现代语体文,记述体。记载地名、机构名称等均用当时的通称,部分古旧地
名第一次出现时,加注今名。
八、本志时间采用公元纪年,涉及朝代纪年的括注公元纪年。
九、计量单位,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历史上使用过的
1日的计量单位不便换算的,仍保留原计量单位。
十、数字书写,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7月颁
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准。所用各种数字,以县统计部门数字为准,统计部门没
有的,采用有关单位数字。
十一、本志资料主要由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等提供,部分资料来源于档案、文献、报刊、
典籍、旧志及各单位新编专业志,入志时不注明出处。
十二、“一”表示该栏中数字空缺或无法收集。
目录
封面
第十九编 地方政协组织
--
第一章 政协苍山县委员会
----
第一节 政协委员
----
第二节 县政协会议
----
第三节 政协工作机构
--
第二章 履行职能
----
第一节 政治协商
----
第二节 民主监督
----
第三节 参政议政
----
第四节 文史资料征集
----
第五节 社会联谊
第二十编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工人团体
----
第一节 组织状况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青年团体
----
第一节 组织状况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青年团体工作
--
第三章 妇女团体
----
第一节 组织状况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妇女工作
--
第四章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状况
----
第二节 工商联工作
--
第五章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状况
----
第二节 代表大会
----
第三节 残联工作
--
第六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科普工作
----
第二节 三会工作
----
第三节 建家工作
----
第四节 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
第七章 其他团体组织
----
第一节 农民团体
----
第二节 其他社团
第二十一编 劳动保障 人事 民政
--
第一章 劳动保障与人事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劳动调配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第四节 养老保险
----
第五节 医疗保险
----
第六节 失业保险
----
第七节 职工培训
----
第八节 用工制度与劳务输出
----
第九节 劳动监察与争议仲裁
----
第十节 干部队伍
----
第十一节 干部管理
----
第十二节 干部福利
----
第十三节 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考核
----
第十四节 编 制与人事档案管理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勘界与地名管理
----
第二节 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
----
第三节 拥军优属
----
第四节 救灾救济救助
----
第五节 社会福利
----
第六节 慈善事业
----
第七节 民政管理
第二十二编 政 法
--
第一章 政法委及综治工作
----
第一节 严打整治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二章 公安
----
第一节 治安管理
----
第二节 出入境管理
----
第三节 户籍管理
----
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五节 消防管理
----
第六节 监所管理
----
第七节 网络安全管理
----
第八节 打击犯罪
--
第三章 检 察
----
第一节 刑事侦查
----
第二节 反贪污贿赂检察
----
第三节 渎职侵权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
----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七节 职务犯罪预防
----
第八节 检察技术
----
第九节 公 诉
--
第四章 法院
----
第一节 立案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六节 审判监督
----
第七节 执行工作
----
第八节 陪审员制度
----
第九节 司法技术鉴定
--
第五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普法教育
----
第二节 公证律师事务
----
第三节 乡镇司法行政
----
第四节 人民调解
----
第五节 法律服务与法律援助
----
第六节 法学教育培训
----
第七节 安置帮教与社区矫正
第二十三编 武 装
--
第一章 武装机构
----
第一节 县人民武装部
----
第二节 乡镇(区)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联庄会
----
第三节 中共领导下的地方武装
--
第三章 民间武装
----
第一节 幅军
----
第二节 大刀会
--
第四章 民 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政治教育
----
第四节 民兵作用
--
第五章 驻军
----
第一节 北洋政府军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军
----
第三节 人民军队
----
第四节 反动武装
--
第六章 战事
----
第一节 幅军战事
----
第二节 捻军战事
----
第三节 北洋军围歼张勋辫子军
----
第四节 红枪会起义
----
第五节 苍山暴动
----
第六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
----
第七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
--
第七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机构
----
第二节 兵员募征
--
第八章 国防教育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教育基地建设
----
第三节 人民防空
第二十四编 科学技术
--
第一章 科技体制与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规划与项目实施
----
第一节 科技规划
----
第二节 科技项目实施
----
第三节 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
--
第三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科技成果管理
----
第二节 专利管理
----
第三节 创新基金项目申报
----
第四节 技术市场管理
--
第四章 科技服务
----
第一节 科研开发
----
第二节 科技活动
----
第三节 地震监测与预防
第二十五编 教 育
--
第一章 基础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初中教育
----
第四节 高中教育
----
第五节 特殊教育
----
第六节 民办教育
--
第二章 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教育
--
第三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职工教育
--
第四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职称改革
----
第三节 教师待遇
--
第五章 教育行政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教育督导
----
第三节 招生考试
----
第四节 校舍建设
----
第五节 电 教
----
第六节 仪器设备
----
第七节 图 书
--
第六章 教学研究
----
第一节 小学教学研究
----
第二节 中学教学研究
--
第七章 教育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办学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办学经费机制改革
--
第八章 重点学校
----
第一节 县直学校
----
第二节 省级规范化学校
第二十六编 文化体育旅游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文学创作
----
第三节 艺术创作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五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二章 图书报刊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报纸
--
第三章 文物
----
第一节 文物管理
----
第二节 考古发掘
----
第三节 馆藏文物
--
第四章 广播 电视 电影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四节 电 影
--
第五章 档 案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档案管理
--
第六章 地方史志
----
第一节 志书编纂
----
第二节 年鉴编纂
--
第七章 体 育
----
第一节 体育设施
----
第二节 竞技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八章 旅游
----
第一节 旅游资源
----
第二节 旅游开发
第二十七编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卫生队伍
----
第四节 医疗卫生管理
--
第二章 防疫
----
第一节 疫情管理
----
第二节 预防接种
----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三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四章 社会卫生
----
第一节 爱国卫生
----
第二节 红十字会
第二十八编 民俗宗教
--
第一章 岁时习俗
----
第一节 农历节俗
----
第二节 公历节俗
--
第二章 生计习俗
----
第一节 农事
----
第二节 商务手工业
----
第三节 匠作
--
第三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村落家庭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服饰
----
第四节 发型与美容
----
第五节 居住
----
第六节 出 行
----
第七节 娱乐游戏
--
第四章 礼仪习俗
----
第一节 社交
----
第二节 婚姻
----
第三节 生育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章 禁忌陋习
----
第一节 民间禁忌
----
第二节 婚姻陋习
----
第三节 其他陋俗恶习
--
第六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天主教
第二十九编 苍山方言
--
第一章 区属及主要特点
--
第二章 语音
----
第一节 单字音系
----
第二节 异读及特殊字音
----
第三节 音 变
----
第四节 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
--
第三章 语 汇
----
第一节 特色词语
----
第二节 俗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节 谚 语
----
第五节 方言故事
--
第四章 语 法
----
第一节 构词语素
----
第二节 名词语缀
----
第三节 动词重叠式
----
第四节 形容词生动形式
----
第五节 句 式
第三十编 乡镇街道
--
卞庄街道
--
兰陵镇
--
大仲村镇
--
尚岩镇
--
新兴镇
--
南桥镇
--
庄坞镇
--
层山镇
--
向城镇
--
神山镇
--
长城镇
--
车辋镇
--
矿坑镇
--
鲁城镇
--
兴明乡
--
二庙乡
--
三合乡
--
下村乡
--
贾庄乡
--
附:沂堂镇
第三十一编 苟 子
--
第一章 苟子生平
----
第一节 生卒时间
----
第二节 重要事迹
--
第二章 苟子思想
----
第一节 天论
----
第二节 性恶论
----
第三节 礼法论
----
第四节 王制 富国论
----
第五节 解蔽
----
第六节 正 名
----
第七节 养生观
----
第八节 兵学观
--
第三章 苟子著作
----
第一节 《苟子》版本
----
第二节 《苟子》主要内容
--
第四章 苟学研究
----
第一节 苟学研究概况
----
第二节 苟子研究观点述要
第三十二编 艺 文
--
第一章 文学作品
----
第一节 先秦部分
----
第二节 两汉部分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部分
----
第四节 隋唐部分
----
第五节 宋元部分
----
第六节 明朝部分
----
第七节 清朝部分
----
第八节 中华民国部分
----
第九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
--
第二章 民间文学
----
第一节 故事传说
----
第二节 歌谣
人 物
--
一、人物传略
--
二、人物表
附录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