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魏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3
出版时间:
2003年12月
目录
封面
魏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原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从吾题
--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高厚良将军题
--
原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焦善民题
--
原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副主席、魏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田光涛题
--
原驻罗马尼亚等国大使馆文化专员、中科院文史研究所顾问、魏县抗日县长李一帆题
--
中共魏县县委书记 边飞
--
魏县人民政府县长 齐景海
--
魏县县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合影
--
1966年,周恩来、邓颖超视察漳河村后接见魏县县委书记李庆堂
--
1966年周恩来、陶铸、李富春、陈毅、叶剑英、肖华等接见魏县赴京文艺宣传队
--
1991年,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及陈丕显、王光美接见出席河北省先进工作者会议的崔宪德
--
中纪委书记王从吾(右一)视察蔡小庄
--
卫生部长钱信忠(右一)接见郭长香医生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高厚良将军(右二)接见县志办人员
--
全国人大法制委副主任焦善民夫妇(左二、三)接见县志办人员
--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副主席田光涛夫妇(右一、二)接见县志办主任王学贵
--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顾问李一帆(右一)接见县志办主任王学贵
--
海军司令员肖得万(右三)接见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王志强父母
--
省委书记王旭东(左一)视察魏县教育
--
省长钮茂生(前左二)视察魏县
--
卫生部副部长吕炳奎(中)接见李墨菊医生(右一)
--
省委副书记冯文海(左四)视察魏县果品批发市场
--
省委副书记刘德旺(前左二)视察魏县二中
--
中国医协会辛育龄副会长(右一)接见郭长香医生
--
副省长付双健(右二)高度评价魏县劳务输出
--
市委书记张力(右二)、市长聂辰席(左二)陪同省委副书记马文海(前左三)视察魏县
--
副省长刘健生(中)接见家庭敬老院院长陈国富
--
省军区领导视察魏县民兵建设
--
省人大副主任刘作田(前右二)视察三中
--
省教育厅长刘永瑞(前左二)到二中指导工作
--
世界华商投资基金会副主任谢小玲连称魏县投资环境良好
--
香港苗圃组织筹建的北皋镇张小曲苗圃学校
--
省妇联副主席曹素英(中)、市妇联主席王峰翡(左一)考查魏县星级文明家庭建设
--
县委书记边飞(前中)、人大主任张庆(前左一)、祝贺齐景海(前右一)当选政府县长
--
书记、副书记
--
县常委
--
县长、副县长
--
人大主任、副主任
--
政协主席路爱荣(中)、副主席刘金娥(右二)、郭金峰(左二)、宋永平(右一)
--
原县领导班子合影
--
省市领导参加城市建设峻工剪彩仪式
--
省、市、县领导陪同世界银行督察团长贾萨德女士(右一)视察魏县工业,副县长张庆致欢迎词
--
副市长辛宝山(左一)向县直幼儿院赠送图书
--
县委书记边飞(左二)、副县长刘维民(右一)到县试验小学指导工作
--
县长齐景海(左二)、副县长杨晓和(左一)、胡书芬(左三)到基层进行工作调研
--
县委书记边飞(左六)、县长齐景海(左三)检察水利防洪工程
--
县领导李振学、阎法纯等上街宣传土地法
--
把最好的青年送到部队
--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世界第一个克隆牛专家杨向中(右二)回乡与县领导共商发展大计
--
市人大副主任李光震到魏县开发区指导工作
--
县委书记边飞到北皋进行工作调研
--
司法局领导上街宣传法律法规
--
团结战斗的一中领导班子
--
县妇联领导为贫困儿童发放服装
--
工商市场巡察
--
巡警治安巡逻
--
生态公园一角
--
魏县县标
--
魏县电视塔
--
魏县人民医院
--
街心公园一角
--
魏县宾馆
--
光源宾馆(三星级)
--
电力局办公大楼
--
居民小区
--
县委、政府综合办公大楼
--
授粉
--
外国友人观看梨花
--
老领导参加魏县梨花节活动
--
硕果累累
--
梨园歌声
--
魏县鸭梨评为河北省质量第一名
--
全国鸭梨展销会在魏县召开
--
春到梨乡
--
精心管理
--
采摘鸭梨
--
挑选分类
--
包装
--
待运
--
鸭梨汁
--
止咳糖浆
--
天仙商标
--
浓缩果汁
--
抉择果
--
葡萄
--
系列品种梨
--
潘桃
--
杏
--
桃
--
苹果
--
白平菇
--
玉米
--
小麦
--
以色列西红市
--
食用菌基地
--
冷冻蔬菜
--
争抢科技人才
--
农民学科技
--
凉菜间作
--
奖状
--
市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现场会
--
棉花
--
谷子
--
优美耕作环境
--
回隆养猪场
--
波尔山羊
--
灰狐
--
旱鸭
--
立体生态大棚
--
家养獭兔
--
梅花鹿
--
银玉王落地鸽
--
美国奶牛
--
省、市、县领导张士泽、边学义、冀纯堂为尿素厂奠基
--
省委副书记李炳良视察尿素厂
--
世界银行督察团团长贾萨德女士为尿素厂奠基
--
冀南化工有限公司
--
中外合资魏华肠衣厂
--
魏县工业园区
--
魏县黑陶
--
京魏肉联厂
--
开建魏县南方商贸城
--
天仙果菜交易市场
--
魏县南市场
--
天龙建材市场
--
内蒙人来魏县经商
--
商贸文化节
--
当歌酒类批发市场
--
人民商场
--
副省长刘健生(前左三)视察魏县教育
--
河北省教育厅长刘永瑞(中)、邯郸市副市长武解放(左三)到一中指导工作
--
欢庆教师节
--
教育局领导上街宣传教育法规
--
魏县第一中学
--
魏县第二中学
--
魏县第三中学
--
魏县第四中学
--
李太平 书
--
李太平 画
--
崔爱民 画
--
王帅(6岁) 画
--
王连梅 画
--
书法作品《云鹤高翔》
--
李振学 书
--
翟振喜 画
--
封俊虎 书
--
姜化军 画
--
科技下乡
--
安全巡逻
--
练武小息
--
先尝后买
--
魏县名吃饸饹
--
评选孝贤家庭
--
为环卫工人庆功
--
亭心湖
--
中央电视台在魏县举办梦想剧场
--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建现场采访
--
庆祝国庆节
--
迎春舞
--
童舞
--
庆祝教师节
--
小苍娃在魏县演出
--
天女散花
--
中央电视台现场播报魏县舞龙节
--
舞狮
--
扇子舞
--
赶驴舞
--
划旱船
--
拉花车
--
北皋高跷
--
回隆背阁
--
猪八戒娶媳妇
--
烈士陵园
--
烈士纪念堂
--
烈士纪念碑
--
1949年4月南下县委合影
--
清明节军民为烈士扫墓
--
县委、政府为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王志强烈士召开追悼大会
--
被民政部命名为德高望重的陈国富家庭敬老院
--
县委书记边飞、县长齐景海等慰问敬老院老人
--
明正德皇帝敕与两准都运使薛(斌全)的三道圣旨
--
崔阁村明初迁民碑
--
百姓赠送薛(斌全)的褒匾
--
清同治帝亲敕崔玉林的褒匾
--
国家民政部赠送陈国富家庭敬老院匾
--
崔东壁墓碑
--
清崔维雅三世二品石坊刻字
--
裴香斋手书雕刻
--
魏县原飞马县标
--
清崔维雅石坊远影
--
半埋土中的南街明代石坊
--
明代礼贤台及奎星塔
--
300年树龄的榕花树
--
水淹后仅露的石坊顶
--
民国红枪会佛堂
--
文殊寺
--
明城墙遗址
--
兴隆寺
--
抗日政府纸币
--
玉娇天龙图
--
崔阁远影
--
元代铜锅
--
宋代瓷碗
--
清代铜币
--
王北沙墓志铭
--
清代结婚用的铜盆
--
参加《魏县志》评稿会人员合影
--
修志顾问栗修德
--
评稿专家学者合影
--
修志顾问连恩林
--
副县长胡书芬(中)布置《魏县志》稿审定
--
县长李随生审定志稿
--
副县长岳鸿儒审定志稿
--
副县长胡梦玲调度修志工作
--
已出版的部分志书、年鉴
--
王从吾在医院提志稿修改意见
--
副县长刘荷香(前左四)与县志办人员及校稿人员合影
--
岳鸿儒、李振学与县志办人员及部分特约编辑合影
--
修志业务培训
--
县志办人员与井冈山、曲周县同仁合影
--
高厚良提志稿修改意见
--
焦善民提志稿修改意见
--
田光涛提志稿修改意见
--
行政管理局领导班子规划政府大院建设
--
农机局领导设计农机市场
--
农业局班子研究农业发展规划
--
人民银行领导研究行风建设
--
开拓进取的国税局领导班子
--
中医院领导班子研究为病人服务措施
--
工商局领导制定市场管理措施
--
团结务实的四中领导班子
--
财政局长牛明秀
--
粮食局长常益民
--
国税局长田卫平
--
水务局长李庆民
--
商贸局长崔宪德
--
技术监督局长许顺
--
教育局长杨民
--
国土局长马文学
--
司法局长邵树峰
--
家庭敬老院长陈国富
--
邯郸十大名医之一陈耀章
--
水利总工、县志特约编辑梁东湖
--
魏县城区图
--
魏县政区图
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魏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志办公室)
序
--
序一
--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卷建置区划
--
第一章建置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隶属沿革
----
第三节境域变迁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明清区划
----
第二节民国区划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
第三章城镇乡村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镇
----
第三节乡
----
第四节村
第二卷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种类、面积分布
----
第二节土壤性质
--
第三章河流
----
第一节漳河
----
第二节卫河
----
第三节古河道
--
第四章气候物候
----
第一节气候
----
第二节物候
--
第五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水资源
----
第二节植物资源
----
第三节野生动物资源
--
第六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风灾
----
第四节雹灾
----
第五节震灾
----
第六节虫灾
第三卷人 口
--
第一章人口状况
----
第一节人口数量
----
第二节人口密度
----
第三节乡镇人口
----
第四节人口变动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职业构成
--
第三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政策
----
第二节措施
----
第三节节育技术
----
第四节管理机构
--
第四章人口管理
----
第一节户籍管理
----
第二节人口普查
--
第五章家庭
----
第一节婚姻
----
第二节家庭结构
----
第三节家庭管理
----
第四节家庭称谓
----
第五节遗产继承
--
第六章姓氏
----
第一节姓氏录
----
第二节部分姓氏源流
第四卷经济综述
--
第一章经济制度
----
第一节农业经济制度
----
第二节工商业经济制度
----
第三节经济制度改革
--
第二章经济发展概况
----
第一节计划经济时期
----
第三节改革开放时期
--
第三章农村结构调整
--
第四章居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职工生活
----
第三节公职人员生活
第五卷农 业
--
第一章农业体制
----
第一节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农村生产合作社
----
第三节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
第四节土地承包联产计酬
--
第二章结构与布局
----
第一节耕地结构
----
第二节农业区划
--
第三章农作物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三节蔬菜种植
--
第四章农技农艺
----
第一节土壤改良
----
第二节耕作制度
----
第三节农作物栽培
----
第四节良种培育
----
第五节病虫害防治
----
第六节农技培训
--
第五章农业机具
----
第一节机具沿变
----
第二节动力机具
----
第三节耕作机具
----
第四节播种机具
----
第五节收获机具
----
第六节植保机具
----
第七节排灌机具
----
第八节农产品加工机具
----
第九节运输机具
--
第六章农业管理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劳动管理
----
第三节财务管理
----
第四节收益分配
第六卷林业
--
第一章林业资源
----
第一节林木种类
----
第二节林地面积
----
第三节林木蓄积量
----
第四节林业产品
--
第二章植树造林
----
第一节育苗
----
第二节四旁植树
----
第三节营造片林
----
第四节营造速生丰产林
--
第三章林木病虫害防治
----
第一节种类
----
第二节措施
--
第四章林业科技
----
第一节科技队伍
----
第二节科技运用与推广
--
第五章林木管理
----
第一节经营管理
----
第二节管理机构
第七卷鸭 梨
--
第一章鸭梨发展
--
第二章栽培与管理
----
第一节规划
----
第二节栽植
----
第三节育苗
----
第四节嫁接
----
第五节修剪
----
第六节授粉
----
第七节疏花疏果
----
第八节病虫害防治
----
第九节土壤管理
----
第十节经营管理
----
第十一节经济效益
--
第三章销售贮存加工
----
第一节销售
----
第二节贮存
----
第三节加工
--
第四章鸭梨科技
----
第一节科技队伍
----
第二节科技服务
----
第三节科技承包
----
第四节梨树科研
第八卷水利
--
第一章防洪工程
----
第一节堤防
----
第二节河道治理
--
第二章除涝工程
----
第一节老沙河系统
----
第二节魏大馆系统
----
第三节小引河系统
----
第四节冀豫边界系统
--
第三章渠灌工程
----
第一节民有渠灌区
----
第二节军留灌区
----
第三节东风渠
----
第四节其它渠系
----
第五节扬水站
----
第六节蓄水闸
--
第四章水井工程
----
第一节砖井
----
第二节机井
----
第三节机井分布
----
第四节机井配套
----
第五节钻井机具
----
第六节机井修理与防渗
--
第五章防汛抗旱
----
第一节防汛
----
第二节抗洪
----
第三节抗旱
--
第六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灌区管理
----
第二节机井管理
----
第三节堤防管理
----
第四节水政管理
----
第五节综合管理
----
第六节投资与效益
--
第七章机构
----
第一节县级机构
----
第二节区乡(镇)机构
----
第三节临时机构
第九卷畜牧水产
--
第一章畜牧业
----
第一节畜禽种类
----
第二节饲料饲草
----
第三节畜禽饲养
----
第四节疫病防治
----
第五节技术推广
--
第二章水产业
----
第一节水产种类
----
第二节水产养殖
--
第三章机构
----
第一节局属机构
----
第二节基层机构
第十卷工 业
--
第一章所有制
----
第一节私营企业
----
第二节县办集体企业
----
第三节国营企业
--
第二章产业门类
----
第一节建筑材料业
----
第二节修造业
----
第三节纺织服装业
----
第四节造纸印刷业
----
第五节加工制造业
----
第六节药业
----
第七节其他行业
--
第三章重点企业
----
第一节化肥厂
----
第二节冀南化工有限公司
--
第四章工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生产管理
----
第四节质量管理
----
第五节名优产品
第十一卷乡镇企业
--
第一章企业发展
--
第二章行业种类
----
第一节制造业
----
第二节运输业
----
第三节建筑业
----
第四节商业
----
第五节饮食服务业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产供销
----
第四节基础管理
--
第四章企业简介
----
第一节合资企业
----
第二节重点民营企业简介
第十二卷交通运输
--
第一章公路交通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公路线路
----
第三节公路养护
----
第四节公路桥梁
----
第五节路政管理
----
第六节养路费征收
--
第二章公路运输
----
第一节运输沿革
----
第二节客运
----
第三节货运
----
第四节运输管理
----
第五节装卸搬运
----
第六节运输车辆
--
第三章地方铁路
----
第一节设施
----
第二节客运
----
第三节货运
--
第四章卫河水运
----
第一节卫河航道
----
第二节渡口
----
第三节水运工具
----
第四节运价
第十三卷邮 电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二章邮政业务
----
第一节邮递线路
----
第二节邮政项目
--
第三章电信业务
----
第一节电话
----
第二节电信线路
----
第三节电报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编制定员
----
第二节奖励制度
第十四卷电 力
--
第一章电源
----
第一节发电
----
第二节客电
--
第二章电力设施
----
第一节变电站
----
第二节输配电线路
----
第三节路灯
--
第三章用电
----
第一节农业用电
----
第二节工业用电
----
第三节市政生活用电
----
第四节其它用电
----
第五节电价
----
第六节电能计量
----
第七节三电工作
----
第八节电力修造
--
第四章电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安全管理
----
第三节运行调度
----
第四节计划用电
----
第五节电力设施维修
----
第六节技术培训
第十五卷城乡建设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古县城
----
第二节县城规划
----
第三节市政建设
----
第四节公共建筑
--
第二章镇村建设
----
第一节集镇建设
----
第二节村庄建设
--
第三章建筑管理
----
第一节建筑队伍
----
第二节建筑设计
----
第三节建筑质量监督
----
第四节建筑市场管理
----
第五节工程造价管理
--
第四章房产管理
----
第一节公房管理
----
第二节私房管理
----
第三节房费管理
----
第四节住房制度改革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
----
第二节环境治理
--
第六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局级机构
----
第二节直属机构
第十六卷商 业
--
第一章私营商业
----
第一节商业发展
----
第二节经营管理
----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
--
第二章集体商业
----
第一节供销合作社
----
第二节商业网点
----
第三节基层供销社
--
第三章国营商业
----
第一节商业购销
----
第二节烟草购销
----
第三节物资购销
----
第四节石油购销
--
第四章经营
----
第一节家庭副业
----
第二节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三节生活资料购销
第十七卷粮 油
--
第一章粮油购销
----
第一节自由购销
----
第二节统购统销
----
第三节议购议销
--
第二章仓储调运
----
第一节仓储
----
第二节调运
--
第三章油料饲料
----
第一节油料
----
第二节饲料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粮油管理
第十八卷进出口贸易
--
第一章出口
----
第一节果品出口
----
第二节粮油饲料出口
----
第三节畜禽产品出口
----
第四节土特产品出口
----
第五节工业产品出口
----
第六节农业产品出口
--
第二章货源培植
----
第一节奖励政策
----
第二节出口基地建设
--
第三章进口
----
第一节进口渠道
----
第二节品种
----
第三节销售
--
第四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购销管理
第十九卷财 政
--
第一章财政收入
----
第一节农业“四税”
----
第二节企业收入
----
第三节工商各税收入
----
第四节其它收入
--
第二章财政支出
----
第一节建设支出
----
第二节事业支出
----
第三节行政支出
--
第三章财政管理
----
第一节预算管理
----
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
----
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
----
第四节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
----
第五节企业财务管理
----
第六节管理机构
--
第四章财政监察
--
第五章乡(镇)财政
--
第六章公债国库券
----
第一节边区公债
----
第二节胜利折实公债
----
第三节经济建设公债
----
第四节国库券保值公债特种公债
第二十卷税务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县级机构
----
第二节局属机构
----
第三节基层机构
--
第二章税收种类
----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赋税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赋税
--
第三章税收制度
----
第一节解款制度
----
第二节专款制度
----
第三节国地两税制度
----
第四节冀南解放区税制
----
第五节新税制
--
第四章税收管理
----
第一节民国时期税收管理
----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税收管理
--
第五章税率税额
----
第一节税率
----
第二节税额
--
第六章税收减免
第二十一卷金 融
--
第一章金融机构
----
第一节当铺钱庄
----
第二节信用社
----
第三节银行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货币种类
----
第二节货币流通
--
第三章储蓄
----
第一节储蓄种类
----
第二节储蓄网点
----
第三节储蓄数额
--
第四章信贷
----
第一节民间借贷
----
第二节国有信贷
--
第五章金融管理
----
第一节现金管理
----
第二节结算管理
----
第三节金融监督
--
第六章保险
----
第一节保险种类
----
第二节防灾理赔
第二十二卷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计划编制
----
第三节计划实施
--
第二章工商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市场管理
----
第三节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三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价格调整
----
第四节管理实施
--
第四章国民经济统计
----
第一节统计机构
----
第二节统计内容
----
第三节统计方法
--
第五章审计管理
----
第一节审计机构
----
第二节审计工作
--
第六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机构
----
第二节计量制度演变
----
第三节计量器具检定
----
第四节计量管理
第二十三卷土 地
--
第一章土地状况
----
第一节土地面积
----
第二节土地开发
----
第三节土地复垦
----
第四节土地利用
--
第二章建设用地
----
第一节国家建设用地
----
第二节乡(镇)村建设用地
----
第三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第三章土地管理
----
第一节占地清查
----
第二节计划指标管理
----
第三节征地与造地管理
----
第四节宅基地管理
--
第四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局级机构
----
第二节基层机构
第二十四卷中国共产党魏县地方组织
--
第一章创建与发展
----
第一节创建
----
第二节发展
--
第二章组织机构
----
第一节县委
----
第二节基层党委
----
第三节党总支委员会
----
第四节党支部
--
第三章党务工作
----
第一节文秘工作
----
第二节组织工作
----
第三节宣传工作
----
第四节纪律检查工作
----
第五节统战工作
----
第六节政法工作
----
第七节农村工作
----
第八节政策研究
----
第九节党史研究
----
第十节信访工作
----
第十一节县直党务工作
----
第十二节老干部工作
----
第十三节党员教育工作
--
第四章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一节代表产生
----
第二节历次代表大会
第二十五卷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组织沿革
--
第二章党务活动
----
第一节发展组织
----
第二节破除迷信
----
第三节党员培训
----
第四节反共清党
第二十六卷革命根据地
--
第一章根据地开辟
----
第一节开创根据地的基础
----
第二节发展党的组织
----
第三节建立抗日政权
----
第四节组织救亡团体
--
第二章坚持武装斗争
----
第一节日本侵略军暴行
----
第二节组建抗日武装
----
第三节抗日斗争
----
第四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五节打人敌营建立内线
----
第六节瓦解敌军
----
第七节战事摘要
--
第三章根据地建设
----
第一节经济建设
----
第二节文化建设
--
第四章根据地人民贡献
----
第一节支援平汉战役
----
第二节全民参战
----
第三节大参军
----
第四节输送干部
----
第五节革命保垒户
第二十七卷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章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议案处理
--
第四章代表联系制度
第二十八卷政 府
--
第一章封建政权
--
第二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抗日政府
----
第二节县政府
----
第三节魏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
----
第四节职能部门
----
第五节基层政府
第二十九卷人民政协
--
第一章机构
--
第二章历届委员会
--
第三章政协活动
----
第一节参政议政
----
第二节服务“三胞”
----
第三节发挥人才优势
----
第四节文史资料工作
第三十卷党政要事
--
第一章民主革命时期要事
----
第一节减租减息
----
第二节雇佃运动
----
第三节翻身运动
----
第四节土地改革
--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要事
----
第一节抗美援朝
----
第二节镇压反革命
----
第三节三反运动
----
第四节合作化运动
----
第五节肃清反革命
----
第六节整风反右
----
第七节“大跃进”
----
第八节人民公社
----
第九节反右倾
----
第十节学习毛主席著作
----
第十一节社会主义教育
--
第三章改革开放要事
----
第一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工业承包经营
----
第三节发展商品生产
--
第四章历次整党
----
第一节1942年整党整风
----
第二节1952年至1953年农村整党
----
第四节1985年至1988年整党
----
第五节1989年至1990年评处党员
第三十一卷群众团体
--
第一章工会
--
第二章妇女联合会
--
第三章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共青团
----
第二节少先队
--
第四章群众团体与协(学)会
----
第一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节工商联合会
----
第三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第四节消费者协会
----
第五节鸭梨协会
----
第六节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七节计划生育协会
----
第八节各项体育学会
----
第九节水利学会
----
第十节其他社团组织
第三十二卷政 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专项斗争
----
第三节消防
----
第四节治安管理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法纪检察
----
第四节经济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审判制度
----
第三节案件审判
----
第四节申诉复查
--
第四章司法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公证
----
第三节律师
----
第四节法制宣传
----
第五节民事调解
第三十三卷民 政
--
第一章优抚
----
第一节拥军
----
第二节支前
----
第三节抚恤
----
第四节农村群众优待
----
第五节烈士褒扬
----
第六节光荣院
--
第二章安置
----
第一节复员军人安置
----
第二节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
第三节残疾人安置
--
第三章救灾救济
----
第一节救灾
----
第二节救济
--
第四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供养
----
第二节收容遣送
----
第三节扶贫
--
第五章管理
----
第一节婚姻管理
----
第二节殡葬管理
----
第三节民间组织管理
--
第六章机构
----
第一节县级机构
----
第二节局属机构
第三十四卷军 事
--
第一章驻军
----
第一节明清驻军
----
第二节民国驻军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
--
第二章兵役制度
----
第一节募兵制
----
第二节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义务兵役制
----
第四节其他兵役制
--
第三章民兵
----
第一节民兵组织
----
第二节民兵训练
----
第三节民兵教育
----
第四节国防教育
----
第五节民兵作用
--
第四章战事
----
第一节清前战事
----
第二节民国战事
--
第五章兵祸匪患
----
第一节兵祸
----
第二节匪患
第三十五卷劳动人事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人事局
----
第二节劳动局
--
第二章人事
----
第一节干部队伍
----
第二节干部来源
----
第三节干部管理
----
第四节编制管理
--
第三章劳动
----
第一节职工队伍
----
第二节用工形式
----
第三节定员定额
--
第四章工资
--
第五章劳保福利
----
第一节劳动安全
----
第二节劳动卫生
----
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
----
第四节社会保险
----
第五节福利
--
第六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知识青年安置
----
第二节待业青年安置
----
第三节劳动服务公司
----
第四节劳务输出
----
第五节职业培训职称评聘
----
第六节劳务市场
第三十六卷教 育
--
第一章科举教育
----
第一节儒学书院
----
第二节社学私塾
--
第二章初等教育
----
第一节民国学堂
----
第二节抗日小学
--
第三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四节私人办学
--
第四章职业教育
----
第一节师范学校
----
第二节农业中学
----
第三节医学教育
--
第五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业余学校
----
第二节干部职业业余学校
----
第三节函授
----
第四节广播电视教育
----
第五节自学考试
--
第六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待遇
----
第三节教师进修
----
第四节教学教研
--
第七章教育经费
----
第一节经费来源
----
第二节经费使用
----
第三节勤工俭学
--
第八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县级教育机构
----
第二节基层教育管理
第三十七卷体 育
--
第一章体育项目
----
第一节民间体育
----
第二节武术
----
第三节舞蹈
----
第四节棋类
----
第五节游戏
----
第六节田径
----
第七节球类
----
第八节摔跤柔道
----
第九节气功
----
第十节体操
----
第十一节军事体育
----
第十二节职工体育
----
第十三节学校体育
----
第十四节残疾人体育
----
第十五节信鸽旱冰轮滑
--
第二章体育等级教师学术
----
第一节体育等级
----
第二节体育教师
----
第三节体育学术
--
第三章经费市场
----
第一节体育经费
----
第二节体育市场
----
第三节体育商城
--
第四章体育交往与养生
----
第一节体育交往
----
第二节体育养生
--
第五章体育机构与设施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体育设施
--
第六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县级运动会
----
第二节地(市)级运动会
----
第三节省级运动会
----
第四节国家运动会
----
第五节国际运动会
第三十八卷卫 生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局级机构
----
第二节卫生管理站
--
第二章医疗单位
----
第一节县属医院
----
第二节县分院
----
第三节乡(镇)卫生院
----
第四节村卫生所
----
第五节企事业单位医务室
----
第六节个体行医
--
第三章医疗队伍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护理
--
第四章爱国卫生及卫生保健
----
第一节爱国卫生
----
第二节防疫
----
第三节妇幼保健
----
第四节公共卫生
--
第五章药品生产及经营管理
----
第一节药品生产
----
第二节药品经营
----
第三节药政
--
第六章卫生经费
----
第一节卫生事业经费
----
第二节基本建设经费
----
第三节建设投资
----
第四节卫生经济管理
第三十九卷科 技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技术服务机构
----
第三节科技团体
--
第二章科技队伍
----
第一节发展
----
第二节结构
--
第三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农业成果
----
第二节林业成果
----
第三节水利成果
----
第四节医药成果
----
第五节其他成果
--
第四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技术培训
--
第五章开发新能源
----
第一节沼气
----
第二节太阳能
第四十卷文 化
--
第一章文化机构
----
第一节文化局
----
第二节文化馆
----
第三节文化站
----
第四节俱乐部
--
第二章图书
----
第一节图书藏阅
----
第二节图书发行
--
第三章广播影视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视
----
第三节电影
----
第四节音像
--
第四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创作
----
第二节美术
----
第三节书法
----
第四节摄影
----
第五节民间艺术
----
第六节艺术培训
--
第五章戏剧曲艺
----
第一节戏剧
----
第二节曲艺
----
第三节戏楼剧院
--
第六章报刊
----
第一节报纸
----
第二节刊物
--
第七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文物
----
第二节古迹
----
第三节文物保护单位
--
第八章民间文学
----
第一节民间故事
----
第二节歌谣
----
第三节谚语
----
第四节歇后语
第四十一卷方志档案地名
--
第一章地方志编纂
----
第一节旧志概况
----
第二节新县志编纂
----
第三节专业志乡村志编纂
----
第四节旧志整理
--
第二章档案管理
----
第一节档案机构
----
第二节档案管理
----
第三节档案馆藏
----
第四节档案利用
--
第三章地名工作
----
第一节地名普查
----
第二节地名命名
----
第三节村名分类
第四 十二卷风俗
--
第一章生活习俗
----
第一节服饰
----
第二节饮食
----
第三节住房家具
----
第四节行路
--
第二章礼仪习俗
----
第一节婚嫁
----
第二节生育
----
第三节庆寿
----
第四节丧葬
----
第五节建房
----
第六节礼仪
----
第七节庙会
--
第三章节日
----
第一节传统节日
----
第二节新节日
--
第四章良风美德
--
第五章劣俗
----
第一节迷信劣俗
----
第二节社会劣俗
--
第六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天主教
----
第三节基督教
----
第四节伊斯兰教
第四十三卷方 言
--
第一章方言概况
--
第二章语音分析
----
第一节声韵调系统
----
第二节声韵配合关系
----
第三节音变规律
----
第四节分音词与合音词
--
第三章词汇
--
第四章魏县方言语法特点
第四十四卷人 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仲孙子奚
----
盖宽饶
----
审配
----
申恬
----
兰钦
----
曹世表
----
申徽
----
杜正伦
----
张公谨
----
姜师度
----
张遂(一行)
----
潘美
----
崔彦进
----
曹翰
----
李清臣
----
刘安世
----
薛(斌全)
----
郭思极
----
李养正
----
刘永锡
----
崔维雅
----
崔述
----
李越寻
----
谢鸿勋
----
范铿古
----
谷氏
----
谷成章
----
谷竣华
----
李大山
----
谷竣垒
----
张致和
----
崔日炎
----
郭好礼
----
解蕴山
----
尹文刚
----
李金环
----
李成华
----
杨化南
----
卢子樵
----
路青山
----
郭书玉
----
裴香斋
----
张智法
----
王婉贞
----
刘唤群
----
范承岭
----
申伯望
----
张昭芹
----
王成森
----
李文则
----
何遂
----
江凯
----
孙春和
----
王金富
----
王真
----
左文
----
申保海
----
王志强
--
第二章名人轶事
----
魏县肥令赵夔自焚祷雨
----
杜羔下第
----
崔珏五朝封王
----
愿事雀项汉
----
潘美救太子
----
李清臣谒韩题诗
----
刘举执法不避官
----
郑国仕三世二品
----
王光祖拾金还主
----
杨廷选为民请命
----
王点秉公执法
----
王时和断头不屈膝
----
王永寿字画做嫁妆
----
颜悦道为民担风险
----
徐楠刚正不阿
----
马襄自费办义学
----
李儒林舍命抗匪
----
昝恩科乐于施舍
----
罗秀逐客
----
连宗尧大义凛然
----
王诚斋狱中斗顽敌
----
宋任穷出奇兵
--
第三章名人选介
----
杨堃
----
李一帆
----
李介夫
----
崔建功
----
张向宸
----
程国璠
----
田光涛
----
郭涛
--
第四章人物表
----
第一节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名录
----
第二节省级以上先进模范人物名录
----
第三节海外游子录
--
第五章烈士英名录
第四十五卷杂 记
--
第一章历史钩沉
--
第二章名门世家
----
第一节科第之家
----
第二节仕宦之家
----
第三节风雅之家
----
第四节教育之家
----
第五节革命之家
--
第三章魏县传统名土特产简介
--
第四章魏县之最
附 录
--
一、文献辑存
--
二、旧志诗词摘录
--
三、历史考证
--
四、奇闻
--
五、历届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参与修志人员
----
(一)历届编委会
----
(二)魏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志编办室)工作过人员
----
(三)魏县地方志办公室特约编辑
----
(四)各单位主要提供修志资料人员
----
(五)参加《魏县志》稿评审会的专家学者
----
(六)河北省方志办对《魏县志》出版审核意见
----
(七)河北省方志办审核《魏县志》人员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