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志 下卷

潍坊市志 下卷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卷包括经济管理志、政党群团志、政权政协志、政务志、政法志、军事志、教育 科技志、卫生体育志、文化志、新闻出版志、社情民俗志和人物志。

目录

封面
潍坊市志 下卷
经济管理志
-- 第一编 计划
---- 第一章 计划管理体制
---- 第二章 计划编制与实施
------ 第一节 年度计划
------ 第二节 中长期计划及重要专题规划
------ 第三节 计划执行情况
---- 第三章 国土规划
------ 第一节 潍坊市综合国土规划
------ 第二节 潍坊市域中心城市规模研究
-- 第二编 统计
---- 第一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报表管理
------ 第三节 资料管理
---- 第二章 统计调查
------ 第一节 工业普查
------ 第二节 人口普查
------ 第三节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基本情况调查
------ 第四节 城市经济调查
------ 第五节 农村住户和农产量抽样调查
---- 第三章 统计改革
------ 第一节 农村统计改革
------ 第二节 现代化技术应用
-- 第三编 物价
---- 第一章 物价管理体制
---- 第二章 价格政策
---- 第三章 价格体系
------ 第一节 市场消费品价格
------ 第二节 农产品收购价格
------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 第四节 集市贸易价格
------ 第五节 非商品收费价格
-- 第四编 技术监督
---- 第一章 计量
------ 第一节 计量制度
------ 第二节 量值传递
------ 第三节 计量器具制造修理与管理
------ 第四节 商贸计量管理
------ 第五节 厂矿企业计量管理
------ 第六节 医疗卫生计量
------ 第七节 农业计量
---- 第二章 标准化
------ 第一节 地方标准
------ 第二节 采用国际标准和新产品标准化审查
------ 第三节 企业标准化
------ 第四节 农业标准化
---- 第三章 产(商)品质量监督
------ 第一节 监督检验机构
------ 第二节 检验员
------ 第三节 检验活动
------ 第四节 纤维的监督检验
-- 第五编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章 市场管理
------ 第一节 市场概况
------ 第二节 市场物价管理
------ 第三节 市场建设
---- 第二章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一节 登记注册管理
------ 第二节 监督管理
---- 第三章 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一节 登记管理
------ 第二节 监督管理
---- 第四章 经济合同管理
------ 第一节 签约 鉴证
------ 第二节 调解 仲裁
------ 第三节 经济合同的管理
---- 第五章 商标管理
------ 第一节 商标使用管理
------ 第二节 商标印制管理
------ 第三节 优质名牌商标
---- 第六章 广告管理
------ 第一节 广告使用管理
------ 第二节 广告经营管理
---- 第七章 经济检查
-- 第六编 审计
---- 第一章 国家审计
------ 第一节 财政税务审计
------ 第二节 金融保险审计
------ 第三节 工业交通企业审计
------ 第四节 商粮外贸企业审计
------ 第五节 外资审计
------ 第六节 基本建设审计
------ 第七节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 第二章 内部审计
------ 第一节 常规审计
------ 第二节 专项审计
------ 第三节 乡镇审计
---- 第三章 社会审计
------ 第一节 审计机关委托审计
------ 第二节 社会委托查证
------ 第三节 咨询服务
-- 第七编 劳动管理
---- 第一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 第一节 失业人员安置
------ 第二节 知识青年安置
------ 第三节 待业人员就业
---- 第二章 劳动力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职工精简
------ 第三节 劳动力招收与调配
------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
---- 第三章 劳动工资与保险
------ 第一节 工资制度的改革
------ 第二节 工资调整
------ 第三节 计件工资与奖励、津贴制度
------ 第四节 劳动保险福利
---- 第四章 技术培训
------ 第一节 学徒培训
------ 第二节 职工培训
---- 第五章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 第一节 安全生产
------ 第二节 劳动保护
政党群团志
-- 第一编 中共潍坊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创建与发展
------ 第一节 创建
------ 第二节 发展
---- 第二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地(市)级委员会
------ 第二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三节 市直各党委、党组
---- 第三章 重要会议与决策
---- 第四章 组织工作
------ 第一节 党员
------ 第二节 基层组织
------ 第三节 干部工作
------ 第四节 老干部工作
---- 第五章 纪检工作
------ 第一节 案件检查
------ 第二节 案件审理
------ 第三节 纪检信访
------ 第四节 端正党风
------ 第五节 打击经济犯罪
------ 第六节 党纪教育
---- 第六章 宣传工作
------ 第一节 社会宣传
------ 第二节 理论宣传
------ 第三节 新闻宣传
------ 第四节 党员教育
------ 第五节 对外宣传
---- 第七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文明礼貌月活动
------ 第二节 文明单位建设
---- 第八章 统战工作
------ 第一节 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
------ 第二节 党外人士安排
------ 第三节 落实统战政策
------ 第四节 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 第五节 非党知识分子工作
------ 第六节 对台工作
------ 第七节 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工作
---- 第九章 政策研究
---- 第十章 党史工作
------ 第一节 征集与编写
------ 第二节 出版
------ 第三节 资料与服务
---- 第十一章 党校
------ 第一节 教学与科研
------ 第二节 办学条件
-- 第二编 民主党派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潍坊市委员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潍坊市委员会
----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潍坊市委员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章 九三学社潍坊市委员会
-- 第三编 同盟会与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章 同盟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状况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国民党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主要活动
-- 第四编 群众团体
---- 第一章 潍坊市总工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工会历次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二章 共青团潍坊市委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团代会
------ 第三节 团的活动
---- 第三章 其他青少年组织
------ 第一节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 第二节 青年救国会
------ 第三节 儿童团地方组织
------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地方组织
------ 第五节 潍坊市学生联合会
------ 第六节 潍坊市青年联合会
---- 第四章 潍坊市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妇代会
------ 第三节 妇女运动
---- 第五章 农会与贫协
------ 第一节 农会
------ 第二节 贫协
---- 第六章 其他社团
------ 第一节 潍坊市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 潍坊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第三节 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四节 潍坊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五节 潍坊市黄埔军校同学会
政权政协志
-- 第一编 权力机关
---- 第一章 立法制度演变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立宪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代议制
------ 弟二节 建国前中共领导的参议会
------ 第四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五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选举
------ 第一节 旧政权选举
------ 第二节 新政权选举
---- 第三章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潍坊市 第十届人代会
------ 第二节 潍坊市 第十一届人代会
---- 第四章 市人大常委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审议决定地方重大事项
------ 第三节 监督工作
------ 第四节 人事任免
------ 第五节 代表工作
------ 第六节 群众信访工作
---- 第五章 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编 行政机关
---- 第一章 晚清政府
---- 第二章 民国政府
---- 第三章 民主政府
---- 第四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潍坊特别市
------ 第二节 昌潍专区专员公署
------ 第三节 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
------ 第四节 昌潍(潍坊)地区行政公署
------ 第五节 潍坊市人民政府
-- 第三编 政协
---- 第一章 历届政协会议
------ 第一节 政协潍坊市委员会
------ 第二节 历次例会
---- 第二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工作机构
------ 第二节 办事机构
---- 第三章 主要活动
------ 第一节 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
------ 第二节 委员学习
------ 第三节 提案处理与落实政策
------ 第四节 经济科技服务
------ 第五节 文史资料征集
------ 第六节 祖国统一联谊
------ 第七节 文教卫生与社会政法
------ 第八节 弘扬书画艺术
政务志
-- 第一编 民政
---- 第一章 优抚
------ 第一节 群众优待
------ 第二节 国家补助
------ 第三节 扶持优抚对象致富
------ 第四节 国家抚恤
------ 第五节 烈士褒扬
------ 第六节 接待转运
---- 第二章 安置
------ 第一节 复退军人安置
------ 第二节 离退休安置
---- 第三章 救灾救济
------ 第一节 救灾
------ 第二节 救济
---- 第四章 移民
------ 第一节 支边移民
------ 第二节 库区移民
------ 第三节 移民就食
---- 第五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五保”供给
------ 第二节 福利事业
------ 第三节 福利企业
------ 第四节 收容遣送
------ 第五节 残疾人事业
---- 第六章 婚丧改革 社团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改革
------ 第三节 社团管理
---- 第七章 地名
------ 第一节 地名调查
------ 第二节 地名管理
-- 第二编 人事
---- 第一章 编制管理
------ 第一节 整编
------ 第二节 机构改革
---- 第二章 干部管理
------ 第二节 干部调配与人才交流
------ 第三节 干部奖惩任免
------ 第四节 培训
------ 第五节 干部退职退休离休
------ 第六节 科技干部
---- 第三章 干部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制度沿革
------ 第二节 货币工资的调整与改革
------ 第三节 干部福利
-- 第三编 行政监察
---- 第一章 案件处理与检查
------ 第一节 查办案件
------ 第二节 专项检查
------ 第三节 执法与违纪检查
---- 第二章 廉政建设
------ 第一节 制度建设
------ 第二节 廉政教育
------ 第三节 群众监督
---- 第三章 信访举报
------ 第一节 信访接待与处理
------ 第二节 业务建设
-- 第四编 信访
---- 第一章 信访受理与查办
---- 第二章 业务建设
------ 第一节 信访制度
------ 第二节 业务培训
------ 第三节 “三无”乡镇活动
------ 第四节 信息网络
-- 第五编 外事 旅游
---- 第一章 外事
------ 第一节 外事接待
------ 第二节 考察访问
------ 第三节 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 第四节 建立友好团体关系
------ 第五节 经济文化交流
---- 第二章 旅游
------ 第一节 风筝旅游
------ 第二节 民俗旅游
------ 第三节 书法旅游
------ 第四节 旅游管理与服务
-- 第六编 侨务
---- 第一章 华侨
------ 第一节 华侨形成
------ 第二节 华侨分布
------ 第三节 华侨职业状况
------ 第四节 华侨社团
------ 第五节 对侨居地的贡献
---- 第二章 归侨 侨眷
------ 第一节 归侨
------ 第二节 侨眷
------ 第三节 归侨安置和贫侨救济
---- 第三章 落实侨务政策
---- 第四章 联谊活动
---- 第五章 侨资侨属企业
------ 第一节 华侨投资企业
------ 第二节 侨属投资企业
---- 第六章 华侨贡献
------ 第一节 支援革命斗争
------ 第二节 支援涉外活动
------ 第三节 支援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 第四节 支持家乡办学
------ 第五节 支持侨务工作
政法志
-- 概述
-- 第一编 公安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晚清巡警局
------ 第二节 民国警察局
------ 第三节 人民公安机构
---- 第二章 肃反
------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二节 内部肃反
---- 第三章 打击反动会道门
------ 第一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二节 打击反动会道门的复辟活动
------ 第三节 平息反动会道门聚众暴乱
---- 第四章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 第一节 刑事犯罪概况
------ 第二节 刑事侦察
------ 第三节 打击流窜犯罪活动
------ 第四节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 第五章 预审 看守所
------ 第一节 预审
------ 第二节 看守所
---- 第六章 经济保卫工作
------ 第一节 经济保卫机构
------ 第二节 打击犯罪活动
------ 第三节 内部治安管理
------ 第四节 要害部位保卫工作
---- 第七章 治安管理
------ 第一节 公共秩序管理
------ 第二节 公共安全管理
------ 第三节 特种行业管理
------ 第四节 监督改造
------ 第五节 教育改造违法犯罪青少年
------ 第六节 治安保卫委员会工作
---- 第八章 户口管理
------ 第一节 户口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城镇户口管理
------ 第三节 农村户口管理
------ 第四节 暂住人口管理
------ 第五节 居民身份证管理
---- 第九章 道路交通管理
------ 第一节 交通安全概况
------ 第二节 道路交通管理体制
------ 第三节 交通勤务
------ 第四节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第五节 交通安全设施
------ 第六节 交通事故处理
------ 第七节 机动车辆管理
------ 第八节 非机动车辆管理
---- 第十章 消防
------ 第一节 火灾概况
------ 第二节 消防组织机构
------ 第三节 消防宣传教育
------ 第四节 火灾预防
------ 第五节 战训与装备管理
------ 第六节 战备值勤和灭火战斗
---- 第十一章 公安外事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外国人管理
------ 第三节 入出境管理
------ 第四节 涉外事件
---- 第十二章 边防管理
------ 第一节 边防概况
------ 第二节 边防保卫机构
------ 第三节 边防保卫工作
---- 第十三章 武警部队
------ 第一节 体制沿革
------ 第二节 武警工作
-- 第二编 检察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清末检察机构
------ 第二节 民国检察机构
------ 第三节 人民检察机构
---- 第二章 刑事检察
------ 第一节 审查批捕
------ 第二节 审查起诉
------ 第三节 出庭公诉
------ 第四节 侦察监督
------ 第五节 审判监督
---- 第三章 法纪检察
---- 第四章 经济检察
---- 第五章 监所检察
------ 第一节 刑事判决、裁定执行检察
------ 第二节 执法检察
------ 第三节 又犯罪案件的检察
------ 第四节 对申诉不服判决的检察
---- 第六章 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编 审判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刑事审判
------ 第一节 反革命案件
------ 第二节 经济犯罪案件
------ 第三节 严重刑事犯罪案件
------ 第四节 案件复查
---- 第三章 民事审判
------ 第一节 婚姻家庭案件
------ 第二节 房屋案件
------ 第三节 继承案件
------ 第四节 其他案件
---- 第四章 经济审判
---- 第五章 行政审判
---- 第六章 告诉申诉
---- 第七章 人民法庭
-- 第四编 司法行政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法制宣传教育
------ 第一节 法制宣传
------ 第二节 普法教育
------ 第三节 干部培训
---- 第三章 律师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律师组织和制度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律师组织和制度
---- 第四章 公证
------ 第一节 公证机关
------ 第二节 公证业务
---- 第五章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 第一节 人民调解
------ 第二节 法律服务
---- 第六章 劳动改造
------ 第一节 劳改场所
------ 第二节 劳改管理
---- 第七章 劳动教养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管理教育
------ 第三节 组织生产
军事志
-- 概述
-- 第一编 兵役制度 军事设施
---- 第一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世兵
------ 第二节 募兵
------ 第三节 抽丁
------ 第四节 志愿兵役制
------ 第五节 义务兵役制
------ 第六节 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 第二章 军事设施
------ 第一节 城池工事
------ 第二节 教场、靶场、训练基地
------ 第三节 机场
-- 第二编 驻军
---- 第一章 清军
---- 第二章 北洋政府军
---- 第三章 国民党军
------ 第一节 国民党正规军
------ 第二节 冒民党地方武装
---- 第四章 人民军队
------ 第一节 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主力部队(野战军)
---- 第五章 地方军事机构
------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军事机构
------ 第二节 人民政府军事机构
-- 第三编 民兵
---- 第一章 组织
------ 第一节 创建
------ 第二节 发展
---- 第二章 装备
---- 第三章 训练
---- 第四章 教育
---- 第五章 作用
------ 第一节 参战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治安
------ 第四节 文明单位建设
-- 第四编 拥政爱民
---- 第一章 爱民
------ 第一节 舍己为民
------ 第二节 救死扶伤
------ 第三节 抢险救灾
---- 第二章 援助建设
------ 第一节 支援城乡建设
------ 第二节 支援教育事业
-- 第五编 防空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防空组织
------ 第二节 人民防空组织
------ 第三节 人民防空专业队伍
---- 第二章 工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防空工程
------ 第二节 人民防空工程
------ 第三节 工程维护管理
---- 第三章 通讯警报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通讯警报
------ 第二节 人民防空通讯警报
---- 第四章 组织指挥与教育训练
------ 第一节 组织指挥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训练
---- 第五章 平战结合自我发展
-- 第六编 军事斗争
---- 第一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教育科技志
-- 第一编 教育
---- 第一章 教育制度与方针
------ 第一节 教育方针和宗旨
------ 第二节 学制、课程、教材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节 体育卫生工作
---- 第二章 教育结构
------ 第一节 私塾儒学 书院
------ 第二节 学前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中等职业教育
------ 第六节 高等教育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 第八节 特殊教育
---- 第三章 教育改革与科研
------ 第一节 教育改革
------ 第二节 教育科研
---- 第四章 教师
------ 第一节 队伍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待遇
---- 第五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学校管理
------ 第三节 教育经费
------ 第四节 校舍改造
------ 第五节 教学设备
-- 第二编 科技
----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第三节 科技队伍
---- 第二章 科技规划与计划
------ 第一节 科技规划
------ 第二节 年度计划
------ 第三节 专项计划
---- 第三章 科技经费与器材
------ 第一节 科技经费
------ 第二节 科研器材
---- 第四章 科技成果与专利
------ 第一节 科技成果
------ 第二节 专利
---- 第五章 信息与交流
------ 第一节 科技情报
------ 第二节 技术市场
------ 第三节 国际科技交流
---- 第六章 科技群众团体
------ 第一节 潍坊市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节 学会、协会、研究会
------ 第三节 科技普及活动
卫生体育志
-- 第一编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医疗机构
------ 第三节 防疫防治保健机构
------ 第四节 其他机构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 护理
------ 第五节 乡村医疗卫生
------ 第六节 援外、援藏、救灾
---- 第三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社会卫生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干部保健及公费医疗
---- 第四章 科研、教育、卫生团体
------ 第一节 医学科研
------ 第二节 医学教育
------ 第三节 卫生团体
-- 第二编 医药
---- 第一章 药材资源
------ 第一节 天然药材
------ 第二节 人工种植药材
---- 第二章 医药生产
------ 第一节 中药加工
------ 第二节 西药生产
------ 第三节 生化药品
---- 第三章 医药经营
------ 第一节 经营方式
------ 第二节 特需供应
------ 第三节 医药购销
-- 第三编 体育
---- 第一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村体育
------ 第四节 幼儿体育
------ 第五节 残疾人体育
------ 第六节 传统体育
---- 第二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田径
------ 第二节 球类
------ 第三节 体操
------ 第四节 举重
------ 第五节 射击
------ 第六节 其他运动
---- 第三章 设施与经费
------ 第一节 设施
------ 第二节 经费
文化志
-- 第一编 文学艺术
---- 第一章 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诗歌
------ 第二节 小说
------ 第三节 剧本
------ 第四节 影视文学
------ 第五节 曲艺
------ 第六节 民间文学
---- 第二章 戏剧
------ 第一节 茂腔
------ 第二节 京剧
------ 第三节 吕剧
------ 第四节 话剧 歌剧
------ 第五节 其他地方剧种
------ 第六节 会演 调演
---- 第三章 电影 幻灯
------ 第一节 放映 发行
------ 第二节 幻灯
------ 第三节 文献纪录片
---- 第四章 音乐 舞蹈 曲艺
------ 第一节 音乐
------ 第二节 舞蹈
------ 第三节 曲艺
---- 第五章 影剧演出设施
------ 第一节 戏剧演出场所
------ 第二节 电影放映设施
---- 第六章 美术
------ 第一节 杨家埠木版年画
------ 第二节 高密扑灰年画
------ 第三节 新年画创作
------ 第四节 国画
------ 第五节 雕塑
---- 第七章 书法 篆刻 摄影
------ 第一节 书法
------ 第二节 篆刻
------ 第三节 摄影
---- 第八章 民间艺术的挖掘与交流
------ 第一节 挖掘整理与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对外文化交流
---- 第九章 艺术教育
------ 第一节 科班
------ 第二节 专业艺术学校
------ 第三节 其他艺术教育形式
-- 第二编 风筝
---- 第一章 流派与特色
------ 第一节 流派
------ 第二节 特色
---- 第二章 扎制
------ 第一节 风筝艺人
------ 第二节 风筝工厂
---- 第三章 比赛与交流
------ 第一节 早期赛会
------ 第二节 技艺交流
---- 第四章 潍坊国际风筝会
------ 第一节 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 第二节 第二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 第三节 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一届 全国风筝邀请赛
------ 第四节 第四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二届 全国风筝邀请赛
------ 第五节 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三届全国风筝邀请赛
------ 第六节 第六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中国风筝精英大奖赛
------ 第七节 第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第四届全国风筝邀请赛
---- 第五章 风筝博物馆
------ 第一节 建筑规模
------ 第二节 馆藏品
------ 第三节 接待工作
---- 第六章 风筝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潍坊市风筝协会
------ 第二节 国际风筝联合会
-- 第三编 文物名胜
---- 第一章 古遗址
------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 第二节 古城台遗址
---- 第二章 古墓葬
------ 第一节 古墓群
------ 第二节 古墓
---- 第三章 古建筑
------ 第一节 十笏园
------ 第二节 陈介棋故居
------ 第三节 寺观庙祠
------ 第四节 桥涵
------ 第五节 石坊
------ 第六节 其他古建筑
---- 第四章 石刻
------ 第一节 碑刻
------ 第二节 画像石
------ 第三节 圆雕艺术
------ 第四节 造像
---- 第五章 古生物化石
------ 第一节 山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
------ 第二节 库沟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
---- 第六章 珍藏文物
------ 第一节 石器
------ 第二节 铜器
------ 第三节 陶器
------ 第四节 瓷器
------ 第五节 赵秉忠殿试卷
------ 第六节 书法绘画
------ 第七节 其他珍藏文物
---- 第七章 纪念文物
------ 第一节 纪念碑
------ 第二节 革命遗址
------ 第三节 革命遗物
------ 第四节 烈士陵园
---- 第八章 名胜古迹
------ 第一节 云门山
------ 第二节 沂山
------ 第三节 五莲山
------ 第四节 驼山
------ 第五节 玲珑山
------ 第六节 石门坊
------ 第七节 朐山
------ 第八节 驼儿山
------ 第九节 卧象山
------ 第十节 九仙山
------ 第十节 仰天山
------ 第十二节 老龙湾
------ 第十三节 范公亭
------ 第十四节 偶偶
------ 第十五节 齐国古长城
-- 第四编 图书 档案
---- 第一章 图书
------ 第一节 私人藏书
------ 第二节 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
------ 第三节 其他图书馆(室)
---- 第二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收集
------ 第二节 档案整理
------ 第三节 档案鉴定
------ 第四节 档案保管
------ 第五节 档案利用
------ 第六节 档案的指导与监督
------ 第七节 档案宣传与教育
新闻出版志
-- 第一编 报业
---- 第一章 抗日战争前的报纸
------ 第一节 进步报纸
------ 第二节 其他报纸
---- 第二章 建国前的报纸及通讯社
------ 第一节 共产党创办的报纸及通讯社
------ 第二节 国民党创办的报纸
------ 第三节 其他报纸
---- 第三章 建国后的报纸
------ 第一节 地市级党报
------ 第二节 各县(市)党报
------ 第三节 行业报纸
---- 第四章 通讯与发行
------ 第一节 全党办报
------ 第二节 报纸发行
-- 第二编 出版
---- 第一章 编辑出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期刊、专刊
------ 第三节 书刊印刷及管理
---- 第二章 图书发行
------ 第一节 图书发行业
------ 第二节 新华书店经营管理
-- 第三编 广播电视
---- 第一章 有线广播
------ 第一节 收音站
------ 第二节 农村有线广播
------ 第三节 县级有线新闻宣传
------ 第四节 乡镇广播站自办节目
------ 第五节 创建有线广播先进县和先进乡镇
---- 第二章 无线广播
------ 第一节 华东新华广播电台
------ 第二节 潍坊转播台
------ 第三节 调频广播
------ 第四节 潍坊人民广播电台
------ 第五节 县级无线广播电台
---- 第三章 电视
------ 第一节 电视转播
------ 第二节 潍坊电视台
------ 第三节 潍坊广播电视微波站
------ 第四节 县级电视台
------ 第五节 有线电视台
---- 第四章 音像事业
------ 第一节 音像事业的发展
------ 第二节 音像事业的管理
---- 第五章 广播电视服务业
------ 第一节 潍坊市广播设备实验厂
------ 第二节 潍坊市广播电视物资供应站
------ 第三节 潍坊市广播电视工程安装服务站
------ 第四节 县、乡广播电视服务业
---- 第六章 管理机构
社情民俗志
-- 第一编 民族
---- 第一章 主要少数民族
------ 第一节 回族
------ 第二节 满族
---- 第二章 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状况
------ 第一节 经济
------ 第二节 文化
------ 第三节 教育
------ 第四节 体育
------ 第五节 卫生
---- 第三章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 第一节 回族
------ 第二节 满族
-- 第二编 宗教
---- 第一章 佛教
------ 第一节 佛教的传入与沿革
------ 第二节 著名丛林寺院
------ 第三节 石窟造像
------ 第四节 佛教节日
---- 第二章 道教
------ 第一节 道教的传入与沿革
------ 第二节 著名宫观庙宇
---- 第三章 伊斯兰教
------ 第一节 传入与沿革
------ 第二节 清真寺
------ 第三节 教派
------ 第四节 阿訇
------ 第五节 经堂教育
------ 第六节 节日
---- 第四章 基督教
------ 第一节 各教派传入与活动
------ 第二节 节日 礼仪
------ 第三节 爱国组织
---- 第五章 天主教
------ 第一节 传入与活动
------ 第二节 教区
------ 第三节 教堂及宗教事业
------ 第四节 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 第三编 民俗
---- 第一章 生产习俗
------ 第一节 农业习俗
------ 第二节 商业习俗
------ 第三节 手工业习俗
------ 第四节 渔业习俗
---- 第二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服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居住
------ 第四节 旅行
------ 第五节 用器
---- 第三章 节庆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新兴节日
---- 第四章 礼仪习俗
------ 第一节 婚姻嫁娶
------ 第二节 生育
------ 第三节 称谓
------ 第四节 迎送接待
------ 第五节 寿诞
------ 第六节 丧葬
------ 第七节 家族
------ 第八节 家庭
---- 第五章 信仰习俗
------ 第一节 神灵崇拜
------ 第二节 占卜、驱邪、许愿
------ 第三节 禁忌
---- 第六章 美德新风
------ 第一节 习尚
------ 第二节 德行
-- 第四编 居民经济生活
---- 第一章 城镇居民生活
---- 第二章 农村居民生活
-- 第五编 方言
---- 第一章 语音
------ 第一节 记音符号
------ 第二节 语音特点
------ 第三节 内部差异
------ 第四节 声母
------ 第五节 韵母
------ 第六节 声调
------ 第七节 声韵配合关系
------ 第八节 儿化
---- 第二章 词汇
------ 第一节 词汇特点
------ 第二节 词汇内部异同
------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举例
---- 第三章 语法
------ 第一节 词法
------ 第二节 句法
人物志
-- 一、人物传略
---- 晏婴
---- 公孙弘
---- 樊崇
---- 郑玄
---- 孔融
---- 徐幹
---- 管宁
---- 王猛
---- 贾思勰
---- 任昉
---- 李成
---- 王曾
---- 燕肃
---- 范仲淹
---- 欧阳修
---- 富弼
---- 苏轼
---- 仇悆
---- 陈规
---- 张择端
---- 李清照 赵明诚
---- 张所
---- 杨妙真 杨安儿 李全 李璮
---- 于钦
---- 唐赛儿
---- 马愉
---- 冯惟讷
---- 冯惟敏
---- 王基
---- 刘应节
---- 许舜民
---- 邢玠
---- 杨锦
---- 马文炜
---- 冯琦
---- 赵秉忠
---- 刘璞
---- 钟羽正
---- 邢国玺
---- 傅国
---- 郭尚友
---- 刘正宗
---- 魏琯
---- 丁耀亢
---- 周亮工
---- 冯溥
---- 曹贞吉
---- 刘源渌
---- 李澄中
---- 安致远
---- 张贞
---- 刘檠
---- 高其佩
---- 张在辛
---- 黄元御
---- 郑板桥
---- 阎循观
---- 刘统勋
---- 李文藻
---- 魏塾
---- 窦光鼐
---- 李茂盛
---- 李绥
---- 李封
---- 韩梦周
---- 臧应詹
---- 刘奎
---- 马益著
---- 刘墉
---- 马刚
---- 刘鸿翱
---- 陈官俊
---- 王筠
---- 刘耀椿
---- 姚学乾
---- 王冷泉
---- 陈介祺
---- 王既甫
---- 孙凤翔
---- 张兆栋
---- 丁怀曾
---- 孙文
---- 宋占魁
---- 李钟岳
---- 张昭潜
---- 曹鸿勋
---- 刘明杰
---- 赵魏
---- 张同谱
---- 李曰秋
---- 宋书升
---- 田皎睿 田昞睿
---- 田智枚
---- 王心葵
---- 王燕卿
---- 蔡玉珂
---- 刘冠三
---- 王尽美
---- 魏复中
---- 陈柱
---- 路友于
---- 许椿亭
---- 张玉山
---- 陈干
---- 宋伯行
---- 李春荣
---- 庄龙甲
---- 田裕旸
---- 于培绪
---- 王全斌
---- 王寿彭
---- 王兆恭
---- 田泗
---- 王元昌
---- 王元盛
---- 宋传典
---- 王乐平
---- 张德善
---- 于清书
---- 李华亭
---- 牟鸿礼
---- 王永庆
---- 刘冰
---- 李耘生
---- 张英
---- 王锡恩
---- 段亦民
---- 梁德元
---- 刘焕彩
---- 宋国瑞
---- 张眺
---- 郑耀臣
---- 杜佐宸
---- 季方华
---- 牟铭勋
---- 韩明柱
---- 耿锡章
---- 程云祥
---- 牟光仪
---- 刘慈源
---- 褚方珍
---- 祁锡(堉)
---- 祁延霈
---- 高禹民
---- 王炳亮
---- 乔志一
---- 刘旭东
---- 于恩波
---- 冯旭臣
---- 周复
---- 张智忠
---- 王振东
---- 曹世范
---- 陈玉鹏
---- 张适
---- 朱志明
---- 王大化
---- 李安仁
---- 孟昭鸿
---- 朱东洲
---- 王尚志
---- 曹爱华
---- 张步云
---- 张天佐
---- 吴金鼎
---- 卢志英
---- 胡寅
---- 徐振中
---- 张雪岩
---- 杜华梓
---- 张干臣
---- 周廷弼
---- 厉文礼
---- 王翔千
---- 高奋
---- 宋棐卿
---- 刘建
---- 王统照
---- 阎世良
---- 钟孝先
---- 滕虎忱
---- 杨万东
---- 温树德
---- 王讷
---- 王滨
---- 都兰桂
---- 傅书堂
---- 齐安聚
---- 张茂材
---- 赵笃生
---- 李植庭
---- 马保三
---- 胡锡琪
---- 刘英俊
---- 张公制
---- 李文忠
---- 胡景朱
---- 陈少卿
---- 刘善本
---- 赵太侔
---- 蒯仰山
---- 张国锋
---- 侯多能
---- 向明
---- 王福溢
---- 徐培基
---- 徐宗元
---- 谭蔚翰
---- 李文
---- 聂敦琚
---- 于杰
---- 郭味蕖
---- 王东年
---- 赵树槐
---- 冯兰洲
---- 王道全
---- 曾山
---- 邢明
---- 王良恩
---- 刘贯一
---- 王润恕
---- 冯鸣九
---- 巨佩之
---- 于勋忱
---- 魏一斋
---- 王振兴
---- 李嘉会
---- 孟超
---- 朱树屏
---- 张万祥
---- 张福堂
---- 尹淑亮
---- 吴克明
---- 陈少敏
---- 孟千里
---- 刘泮溪
---- 郭兰村
---- 孙德启
---- 张景月
---- 刘玉秀
---- 吴素萱
---- 陈洪波
---- 崔嵬
---- 李彬
---- 赵毓华
---- 汤鲁泉
---- 李冠智
---- 侯芝庭
---- 侯志
---- 李占鳌
---- 孙照寰
---- 张润苍
---- 孟庆甲
---- 王文介
---- 王晓云
---- 谭铁民
---- 张希望
---- 王寿芝
---- 刘云
---- 李克昌
---- 王豫民
---- 王永周
---- 宋法钧
---- 刘洪岗
---- 马楚珍
---- 陈秉忱
---- 赵一萍
---- 王炳照
---- 刘恩兰
---- 张维华
---- 赫保真
---- 赵忠超
---- 于岩竹
---- 刘芳仪
---- 高启云
---- 丁洪望
---- 何凤鸣
---- 丁翔起
---- 王同观
---- 陈纪明
---- 秦佩珩
---- 孟宪荣
---- 李真
---- 王振纶
---- 陈荫森
---- 孔凡介
---- 张士欣
---- 刘先志
-- 二、革命烈士名录
附 录
-- 一、文件辑存
-- 二、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
-- 三、潍坊市历代方志目录
-- 四、旧志序跋选
编后记
为《潍坊市志》提供初稿(资料)的人员
曾在市史志办公室工作过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