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志(1959-1997)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志(1959-1997)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正值全国人民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怀抱之际,我所迎来了建所40周年的喜庆日子。作为向国庆和所庆献礼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志》,几经雕琢,数易其稿,终于面世。这是总结我所几代人智慧和汗水铸成麻业丰碑的真实写照,是反映我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

内容时限: 1959-1997

目录

封面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志
修志机构与人员
图片
-- 所部科研、办公楼一瞥
-- 1989年7月,李鹏总理视察中国农科院禹城试验区,我所在该区办点的胡镇修、张运雄等科技人员受到接见
-- 1992年2月,中国农科院院长王连铮(前排中)来所视察工作
-- 1997年2月,中国农科院院长吕飞杰(前排中)来所视察工作
-- 1996年“苎麻新品种圆叶青的选育与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图为圆叶青品种的田间长相
-- 1990年“红麻高产、抗病、中熟品种7804的选育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图为红麻7804品种
-- 1985年“黄麻亩产千斤规律及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图为大面积丰产黄、红麻在收割
-- 1990年“黄麻长果种品种湘黄麻1号的选育与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图为湘黄麻1号品种长相
-- 1984年“苎麻根腐线虫病及其防治研究”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图为苎麻根腐线虫病防治效果对照
-- 1981年1年陵山区发展苎麻技术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图为丘陵山区种植的苎麻
-- 1997年中国主要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与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图为国家种质沅江苎麻圃
-- 6BZ-400型苎麻剥麻机在工作。该机1981年获中国农科院技术改进奖
-- 1990年“苎麻细菌化学联合脱胶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图为苎麻原麻经细菌化学联合脱胶后的精干麻、麻
-- 科研人员在湘西农村推广苎麻栽培技术
-- 本所主编出版的部分科技著作和期刊
-- 获奖成果的部分奖证、奖状
-- 国家级专家孙庆祥研究员(中)在向来宾介绍黄、红麻陆地湿润脱胶技术
-- 麻类育种专家刘伟杰研究员(右)在进行造纸用红麻品种筛选的田间调查
-- 麻类品种资源和育种专家孙家曾研究员(左)在观察人工气候箱中的黄麻材料
-- 麻类育种和栽培专家郎续纲研究员(右)在进行红麻远缘杂交育种观察
-- 麻类植保专家吴家琴研究员(左)在温室鉴定红麻抗病性
-- 麻类加工机械专家宋贻则研究员(右)在进行苎麻剥麻机测试
-- 1997年7月,熊和平研究员(持花者)被中国农科院批准为麻类遗传育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 1996年1月在北京召开“八五”国家科技攻关红麻造纸专题验收会
-- 1990年1 2月在长沙召开“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麻类品资专题验收会
-- 科研人员在进行微量元素测定
-- 科研人员在测定麻纤维细度
-- 科研人员在进行生物脱胶菌种培养
-- 科研人员在进行生物技术研究
-- 建所三十周年庆典暨学术讨论会来宾合影(1989年)
-- 召开全国麻类学术讨论会(1987年)
-- 1983年,黄培坤副研究员在美国进行红麻遗传育种合作研究
-- 1988年7-9月,熊和平助理研究员参加IJO组织的黄、红麻种质资源第五考察队任领队,在坦桑尼亚麻类
-- 1992年7月,粟建光助理研究员在孟加拉国参加IJO组织黄麻育种技术培训班学习
-- 1985年7月IJO官员阿里博士来所访问
-- 1988年9月,受IJO委托,在本所举办国际黄红麻脱胶技术培训班
-- IJO高级农业官员Dr·Z·M·Hogue及脱胶项目主任A·Mlam来访
题词
序言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 第一章 历史沿革
-- 第二章 方向任务与重点研究领域
-- 第三章 组织机构与负责人更迭
---- 第一节 我所机构级别及上级关于干部管理的权限规定
---- 第二节 所长负责制和所务会议制度
---- 第三节 职能部门
---- 第四节 研究室的演变和主任、副主任的更迭
---- 第五节 不同年份所内组织机构的设置
-- 第四章 职工队伍
---- 第一节 职工队伍的两次精简
---- 第二节 职工队伍的扩充、变动与更新
---- 第三节 1997年底职工队伍情况
第二篇 大事记(1958-1997年)
第三篇 科学研究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科研从起步初至初具规模时期
---- 第二节 科研秩序受干扰时期
---- 第三节 科研恢复与发展时期
-- 第二章 麻类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 第一节 苎麻品种资源研究
---- 第二节 黄麻品种资源研究
---- 第三节 红麻品种资源研究
---- 第四节 大麻、青麻、亚麻等品种资源研究
-- 第三章 麻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 第一节 苎麻育种研究
---- 第二节 红麻育种研究
---- 第三节 黄麻育种研究
---- 第四节 麻类作物品种区域试验
---- 第五节 麻类作物生物技术研究
-- 第四章 麻类作物栽培研究
---- 第一节 黄麻、红麻栽培研究
---- 第二节 苎麻栽培研究
---- 第三节 南方引种亚麻研究
-- 第五章 麻类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研究
---- 第一节 黄麻、红麻病、虫、草害防治研究
---- 第二节 苎麻病、虫害防治研究
-- 第六章 麻类脱胶工程研究
---- 第一节 苎麻脱胶及其环保研究
---- 第二节 黄麻、红麻脱胶研究
-- 第七章 麻类作物生产机具研究
---- 第一节 苎麻剥制机具研究
---- 第二节 黄麻、红麻收获与加工机具研究
-- 第八章 麻类宏观研究
---- 第一节 种植区划研究
---- 第二节 麻类生产发展研究
-- 第九章 学术组织与专业刊物
---- 第一节 所学术委员会及活动
---- 第二节 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
---- 第三节 《中国麻作》
第四篇 科技成果、科技著作、论文
-- 第一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本所主持和参加研究取得的科技成果
---- 第二节 部分科技成果简介
-- 第二章 科技著作与论文
---- 第一节 科技著作
---- 第二节 麻类科技论文和文章
第五篇 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
-- 第一章 科研管理
---- 第一节 科研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科研成果管理
---- 第三节 科研经费管理
---- 第四节 科研条件管理
---- 第五节 科技文献与信息管理
---- 第六节 化验室及测试中心[(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与测试中心(筹备)]
-- 第二章 科技开发
第六篇 基本建设与行政后勤管理
-- 第一章 基本建设与房屋设施
---- 第一节 征地与历年基本建设
---- 第二节 现有房屋设施
-- 第二章 行政管理制度
-- 第三章 文秘与档案工作
---- 第一节 文秘工作
---- 第二节 档案工作
-- 第四章 财务与物资管理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物资管理与固定资产
-- 第五章 农场管理
---- 第一节 1970年前的试验农场
---- 第二节 1973年后的试验农场
---- 第三节 国家种质沅江苎麻圃与石矶湖试验基地
-- 第六章 其他设施管理
---- 第一节 交通工具管理
---- 第二节 水电设施管理
---- 第三节 通讯设施管理
-- 第七章 保卫工作与安全管理
第七篇 人事管理与人才培养
-- 第一章 在职人员的管理与培养提高
---- 第一节 专业技术干部的职称晋升与评聘
---- 第二节 攻读学位与研究生培养
---- 第三节 工人提干晋级与行政干部的晋职
---- 第四节 培养提高的主要措施
---- 第五节 劳动工资管理
---- 第六节 有关劳动人事管理的制度
-- 第二章 麻类技术人员的培训
---- 第一节 麻类专业技术学校
---- 第二节 麻类技术干部培训班
---- 第三节 麻类生产技术短期训练班
---- 第四节 麻类技术人员培训的概况、效果
第八篇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一章 综述
-- 第二章 外宾来访、所内人员出访和国际合作研究情况一览
第九篇 党团组织、思想教育与部门工作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组织
---- 第一节 党组织演变、党员发展情况与现状
---- 第二节 党的纪检、思想建设与落实政策工作
---- 第三节 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
-- 第二章 共青团组织
---- 第一节 团组织发展情况
---- 第二节 团的活动
-- 第三章 职工思想教育
-- 第四章 其他部门工作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老龄工作和关下一代工作
---- 第三节 妇女工作与计划生育
---- 第四节 职工福利与医疗卫生保健
---- 第五节 优抚与民兵工作
-- 第五章 所与地方交往及有关活动
第十篇 人物传记、名录
-- 第一章 人物传记
---- 王耕
---- 王星五
---- 贺汉儒
---- 涂敦鑫
---- 司权民
---- 郎续纲
---- 孙庆祥
---- 孙家曾
---- 刘伟杰
---- 吴家琴
---- 宋贻则
---- 杨木林
---- 张木祥
---- 熊和平
---- 严文淦
---- 肖瑞芝
-- 第二章 名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