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基本原则。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的观点,新的资料,新的方法,按照“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采取“纵横结合,以横为主”和“横排纵写”的体例编写出一部社会主义的新志。
目录
封面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志
图片
--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图
--
民政局大院
--
红军树
--
照片附图
--
万涛故居
--
宋盘铭烈士纪念亭
--
黔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
人民群众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
--
大路坝红军纪念碑
--
马喇湖红军纪念碑
--
一九七二年全县革命残废军人会议在烈士陵园前合影留念。
--
一九五八年全县烈军属荣复退伍军人全体模范合影
--
庆祝八一建军节电影晚会
--
军政座谈会
--
县委、县政府到医院看望住院荣誉军人
--
国家配给残废军人的各式三轮车
--
县民政局领导同志在军属家中了解疾苦解决困难
--
二等功臣向松林在家乡立功授奖大会上报告立功事迹
--
万涛烈士证明书
--
民政部门为万涛夫人冉启秀修建的新居
--
冯家坝镇团委慰问冉启秀时的合影
--
县拥军优属慰问团春书期间慰问当地驻军
--
大批慰问品待运老山前线
--
涪陵地区民政局长余洪德在县民政局听取工作汇报
--
王德周县长(后右)和在乡老红军陈伯清(后左)杨彦清(前右)孟子清合影
--
县民政局、联合镇领导同志看望幸福院老人
--
杉岭乡杉岭村团支部团员帮助五保老人晒谷
--
白石乡中河村团支部团员慰问五保老人
--
县民政福利公司外景
--
县民政福利公司彩砖厂生产的彩砖及彩砖铺设的地面
--
盲人按摩医生刘科碧为病人进行按摩治疗
--
为[双扶]户引进的长毛兔
--
冯家坝镇成立大会会场。
--
联合镇民政干部办理结婚登记
--
左:树枝被折断
--
下:烟叶被打烂
--
黔江县城上沙坝一带一片汪洋
--
洪水冲过县城大街
--
县城上街一角
--
下:黔江大桥危在旦夕
--
左:洪水漫过黔江河堤
--
汽车二十七队车队被困
--
民政局大院水深二米八八
--
灌河坝沦为泽国
--
两河口变成废墟
序
凡例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志》编写领导小组成员
编写人员名单
目录
前言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
一、民国时期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
三、工作人员名录
------
1.民国期间民政科(第一科)科长名录
------
2.建国后民政科(局)长、付科(局)长名录
------
3.建国后民政科(局)工作人员名录
------
4.1985年区乡民政干部名录
------
5.先进工作者名录
--------
龚志明
--------
龚正美
--------
张敬襄
--------
徐廷海
--------
龚节元
--------
张新代
--------
郑久平
--------
杨秀泉
--------
陈国品
--------
谢琼
--------
张正富
--
第二节 机关党、团组织
----
一、中共党组
----
二、中共党支部
----
三、共青团组织
第二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基层选举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一、整编
----
二、学习
----
三、鉴定
----
四、任免
----
五、处分
----
六、抚恤和补助
--
第四节 群众自治组织及各种规约
----
一、群众性自治组织
----
二、规约
第三章 行政区划工作
--
第一节 区域调整
--
第二节 政区划分
--
第三节 名称更动
第四章 优待抚恤
--
第一节 烈士褒扬
----
一、烈士传记
------
万涛
------
白贞瑞
------
胡汉钊
------
余松柏
----
二、烈士名录
----
三、革命烈士陵园
--
第二节 抚恤
----
一、牺牲、病故、失踪军人抚恤
----
二、革命残废军人抚恤
--
第三节 优待
----
一、群众优待
----
二、国家补助
----
三、拥军优属和扶优
--
第四节 表彰活动
----
一、召开优抚先代会
----
二、军人立功家属受奖活动
第五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
--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的接收与安置
--
第二节 退伍老红军及红军流落人员安置
----
一、退伍老红军的接收安置
------
陈伯清
------
杨彦清
------
孟子清
----
二、红军老战士、红军流落人员补助
--
第三节 军队退休干部的安置
--
第四节 复员干部的接收和改办转业安置
--
第五节 复员退伍军人中功臣模范名录
----
庞孝慈
----
姚树清
----
向松林
第六章 救灾
--
第一节 主要灾情
----
一、旱灾
----
二、水灾
----
三、冰雹雪灾
----
四、火灾
----
五、其他灾害和事故
--
第二节 灾害救济
----
一、发放救济款物
----
二、实行棉布棉絮赊销
----
三、开展农村保险
----
四、捐赠支援
第七章 社会救济
--
第一节 城镇救济
----
一、定期和临时救济
----
二、生产自救
----
三、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困难补助
--
第二节 农村救济
----
一、扶贫
----
二、发放救济款物
----
三、群众供给补助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一、福利生产
----
二、兴办福利事业
----
三、供养孤寡老人
--
第四节 退职老弱残职工生活困难救济
第八章 经费管理
--
第一节 使用范围
--
第二节 管理办法
--
第三节 经费清理
--
第四节 效果举要
第九章 其它业务
--
第二节 婚姻登记
--
第三节 殡葬改革
--
第四节 收容遣送
--
第五节 劳动调配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七节 禁烟禁毒
--
第八节 土地征用
--
第九节 社团登记
--
第十节 城镇居民上山下乡
--
第十一节 退休职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