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地名志

阳泉市地名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前言 《阳泉市地名志》是遵照《地名管理条例》第九条“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和窜查的地名,由地 名机构负责汇集出版”的规定和阳泉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通知书<lgc0>5号文,以农村 1980年和城市1984年地名普查的资料为基础,经过反复考证核实后编写而成:的,资料较为翔 实.它是一部标准的地名工具书,各行各业在使用本市地名时,须以此为准.。 本书采用词典式编排形式,章下分节。修志原则是详今略古,贯通古今,反映历史,重在述 名,服务当代,造福后人。主要内容是记载本市(重点为3个区)各类地名的:规i色书写方法、标 准读音、名称来历以及自然村的立村年代、经济概况、土特产品等情况。为人们了解阳泉、认 识阳泉,增设一处窗口。 编纂《阳泉市地名志》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人的事业。它对实施地名管理、城乡建设、 行政区划、邮电通信以及整理挖掘祖国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 史意义。 一、收入本志的地名,原则上采用全称,但因版面所限,有的作简称,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 员会,第一次出现时采用全称,以后则简称居委会、居委会,革命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分别简称 革委、人委。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也用简称。 二、凡地名来历、含义众说纷纭者,或有异议者,均一并存录,供后人研究参考。为避免重 复,凡村委会、乡镇名与驻地自然村名一致的,其地名含义演变,只在自然村条中述:两个自然 村名称来历相同者,只在前一个自然村条中述,居民委员会名称与街巷或自然村名称相同者, 居委会名称来历省略。 三、数字的写法,按照《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采用法定标准计 量。文字采用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标准简化字。汉语拼音按《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 则》拼写。书中表格文字、数字、拼音字母凡上行与下行一致时,用“,”来表示。 四、街巷宽度系指车行道宽度,不含人行道宽度。区、乡镇距市区的距离.{旨区,、乡镇驻地 距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公路里程;其它距离指1:5万图的直线距离。 五、书中所用数字,截止1990年底。 六、因平定、盂县已出版地名志,本书只收入两县的名胜古迹及山名、河名、街名、村名录。 七、本志所收地名故事系民间传说,存而不论,仅供参考。地名故事主要选自《阳泉民间故 事选》、《盂县民间文学集成》、《阳泉郊区民间文学集成》、t《城区民间文学集成》、《阳泉风貌》,刊 用时作了文字删节。这些地名故事,揭示了地名产生的由来、演变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 俗;人们读后会对本市地名加深理解和认识,从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 钦敬和眷恋。地名故事也为本志增添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八、本志所载自然村的建村年代,系该村最早迁居的姓氏今传世数,按每世94.5年(参见 第五章附表9)测算的概数:家谱中有详细记载迁移时间的,则以家谱记载的时间为依据。因 无准确记载资料,本志所载建村时间仅供参考。 九、郊区各村的烈士名录以1981年版《阳泉市革命烈士英名录》为依据。 十、郊区和各乡镇的地名图,分别按阳泉市城乡建设局1985、1983年版《阳泉市行政区划 图》绘制。山峰高度则依据总参测绘局1979年版l。5万地图。 地名图中的行政:区划界线,未经实测,不作法定划界依据。特别是城区、矿区与郊区的义 井乡、平坦乡互相交叉,无法划分界线。区及乡镇的面积系据1983年版《阳泉市行政区划图》 测算概救。 图中涉及外省,,外县的地名,未作规范化处理。 十一、书中所称《盂县志》指清光绪七年(11881版本,明《盂县志》指明嘉靖三十年(1552版 本I《平定州志》指清光绪八年(1882版本。 十二、书中地,名用字“泉、峪、测、凹、坳、郝、岳”,当地方言分别读为chuan(川)、you(由)、 zha(铡)、wa(洼)、yao(窑).he(赫)、yao(要)。 十三、全书分十一章,约70万字。共收入郊区、城区、矿区各类地名868条,其中居民地名 称749条、市区、街巷名称6l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山、河)33条、人工建筑(铁路、公路、桥梁、 水利工程)25条以及市级以上名胜古迹、纪念地15条。附标准地图l6幅、示意图3幅.还收 入盂县、平定县的全部自然村名、山名、河名、街巷名录。 阳泉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

目录

封面
版权

前言
目录
图片
第一章 阳泉市概况
第二章 市区街巷
第三章 城区
-- 第一节 城区概况
-- 第二节 上站街道办事处
-- 第三节 下站街道办事处
-- 第四节 北大街街道办事处
-- 第五节 南山路街道办事处
-- 第六节 义井街道办事处
-- 第七节 坡底街道办事处
第四章 矿区
-- 第一节 矿区概况
-- 第二节 平潭街街道办事处
-- 第三节 沙坪街道办事处
-- 第四节 蔡洼街道办事处
-- 第五节 赛鱼街道办事处
-- 第六节 桥头街道办事处
-- 第七节 贵石沟街道办事处
第五章 郊区
-- 第一节 郊区概况
-- 第二节 荫营镇
-- 第三节 河底镇
-- 第四节 西南舁乡
-- 第五节 东村乡
-- 第六节 燕龛乡
-- 第七节 三郊乡
-- 第八节 白泉乡
-- 第九节 杨家庄乡
-- 第十节 李家庄乡
-- 第十一节 旧街乡
-- 第十二节 辛兴乡
-- 第十三节 平坦乡
-- 第十四节 义井乡
-- 第十五节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 第十六节 人工建筑
第六章 盂县
-- 第一节 盂县村名录
-- 第二节 已无人居住的村名录
-- 第三节 自然村今名古称
-- 第四节 孟县山名录
-- 第五节 孟县河名录
-- 第六节 孟县街名录
第七章 平定县
-- 第一节 平定县村名录
-- 第二节 已无人居住的村名录
-- 第三节 自然村今名古称
-- 第四节 平定县山名录
-- 第五节 平定县河名录
-- 第六节 平定县街名录
第八章 名胜古迹纪念地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三节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第四节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第五节 纪念地
第九章 地名、区划工作大事记
第十章 地名故事、传说
-- 牵牛镇的传说
-- 河底的故事
-- 落菇堰的传说
-- 泊里村名的来历
-- 海落湾的由来
-- 闹泥村的传说
-- 赵简子与平潭古城
-- 剿盗沟的来历
-- 二郎担山的传说
-- 桃河的传说
-- 白猫梁的传说
-- 荫营与杀将口
-- 傅山改村名
-- 马山村的来历
-- 马郡头的来历
-- 马回头的传说
-- 牛王庙沟的来历
-- 贵石沟的传说
-- 贵石沟村名的来历
-- 柏木井的传说
-- 白鸡山名的传说
-- 柏树洼的故事
-- 金头洼的来历
-- 韩信下赵遗址
-- 韩信在新城演阵
-- 试剑峰的来历
-- 小鱼村的传说
-- 石鸡头的传说
-- 古咀和冲头的传说
-- 石宝村的由来
-- 狮子神村名的由来
-- 沙井村名的来历
-- 御枣口村名的来历
-- 大贤村名的由来
-- 寨沟的传说
-- 拦掌村名的传说
-- 杏花沟的来历
-- 蛤蟆墒村名的由来
-- 罗汉堂村名的来历
-- 二郎庙村的传说
-- 蔡家坪村人为何都姓韩?
-- 孟儿庄和乱要子沟的来历
-- 艾蒿坪的传说
-- 赵氏孤儿与藏山
-- 曲曲城的来历与演变
-- 蛛蛛峰的传说
-- 将军墓岭的传说
-- 红面山的由来
-- {曼神山与}曼神沟的传说
-- 斑鸠子沟的来历
-- 棋盘岩的来历
-- 虎牛滩的传说
-- 刘秀与地名
第十一章 附录
-- 第一节 地名文件
-- 第二节 地名工作参考资料
后记
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