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志

牡丹区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客观地记述 牡丹区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突出时代特点和地 方特色。 二、本志为县级《菏泽市志》(1993年版)续志。上限为1986年,为反映历 史面貌和保持志书的完整性,对于某些需要探源的事物,根据需要适当进行了上 溯;下限断至2005年,部分章节内容适当下延。 三、本志首设概述、大事记,中设31编分志,人物、附录殿后。 四、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种体裁,以志为主。概述中以 记为主,间有所议,图表随文而设。 五、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筛选,既照顾行 业,又注意重点,力求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缺。

内容时限: 1986-2005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牡丹区志》编纂委员
图片

凡例
目 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区域环境
--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气候
---- 第四节 水文
---- 第五节 土壤
---- 第六节 植被
-- 第三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四节 矿藏资源
-- 第四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涝灾
---- 第三节 冰雹灾
---- 第四节 病虫害灾
第二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状况
---- 第一节 分布与密度
---- 第二节 人口出生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第三节 年龄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行业职业构成
---- 第六节 城乡构成
-- 第三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自然变动
---- 第二节 机械变动
-- 第四章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状况
---- 第二节 家庭规模
---- 第三节 家庭类型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政策法规
---- 第三节 宣传教育
---- 第四节 节育技术服务
---- 第五节 计生队伍和优生优育
第三编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
---- 第二节 改革开放
---- 第三节 城镇建设
---- 第四节 社会事业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工农业经济结构
---- 第二节 三次产业结构
第四编 工业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经济贸易局
----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
---- 第三节 对外经济贸易局
---- 第四节 招商局
---- 第五节 菏泽牡丹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 第二章企业制度改革
---- 第一节 经营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产权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一轻行业
---- 第二节 二轻行业
---- 第三节 纺织行业
---- 第四节 化工行业
---- 第五节 机械行业
-- 第四章 五大产业
---- 第一节 医药化工业
---- 第二节 食品加工业
---- 第三节 纺织服装业
---- 第四节 林木加工业
---- 第五节 机械电子业
-- 第五章 招商引资
---- 第一节 外资利用
---- 第二节 内资利用
---- 第三节 招商成效
-- 第六章 菏泽牡丹工业园区
-- 附:骨干企业简介
第五编 农业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农业局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
---- 第三节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 第四节 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
---- 第五节 棉花办公室
---- 第六节 多种经营办公室
---- 第七节 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三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城郊型农业高产综合开发块
---- 第二节 东鱼河流域综合开发带
---- 第三节 洙赵新河流域高产综合开发带
--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
---- 第一节 黄淮海平原开发
---- 第二节 商品粮基地开发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
-- 第五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结构调整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第四节 瓜果蔬菜
---- 第五节 种子
---- 第六节 肥料
---- 第七节 植物保护
---- 第八节 耕作方式
---- 第九节 栽培技术
---- 第十节 农业技术推广
-- 第六章 水产业
---- 第一节 水产资源
---- 第二节 水产养殖
---- 第三节 良种繁育
---- 第四节 水产品加工
-- 第七章 农机具
---- 第一节 耕种机具
---- 第二节 收获机具
---- 第三节 植保机具
---- 第四节 排灌机具
---- 第五节 其他机具
---- 第六节 管理培训
---- 第七节 农机服务
---- 第八节 农机化科研和新机具推广
-- 第八章 农业调查
---- 第一节 农村住户调查
---- 第二节 农产量调查
---- 第三节 农村经济调查
---- 第四节 畜牧业调查
第六编 林业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林木种类
---- 第二节 林木蓄积量
---- 第三节 林木覆盖率
-- 第三章 林木种苗
---- 第一节 林木种苗生产
---- 第二节 林木育苗新技术推广应用
---- 第三节 林木良种引进推广
---- 第四节 林木种苗销售
-- 第四章 植树造林
---- 第一节 生态林建设
---- 第二节 经济林建设
-- 第五章 林木保护
---- 第一节 林木病虫害测报
---- 第二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
---- 第三节 森林植物检疫
-- 第六章 野生动物保护
第七编 牡丹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牡丹发展与现状
---- 第一节 牡丹发展
---- 第二节 牡丹现状
-- 第三章 牡丹特性
---- 第一节 形态特征
---- 第二节 生态习性
---- 第三节 生长发育特性
-- 第四章 牡丹繁育与栽培
---- 第一节 繁育与移栽
---- 第二节 田间管理
---- 第三节 新品种培育
---- 第四节 盆栽
---- 第五节 催花
-- 第五章 品种与交流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交流
-- 第六章 牡丹园与牡丹谱记
---- 第一节 牡丹园
---- 第二节 牡丹谱记
-- 第七章 研究与应用
---- 第一节 牡丹研究
---- 第二节 牡丹应用
-- 第八章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 第一节 牡丹花会筹办
---- 第二节 牡丹花会效益
-- 第九章 牡丹殊荣
---- 第一节 菏泽牡丹奖项
---- 第二节 牡丹初选国花
第八编 畜牧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畜牧业发展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重点养殖企业
-- 第三章 畜禽品种
---- 第一节 家禽
---- 第二节 家畜
---- 第三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
-- 第四章 饲草饲料
---- 第一节 饲草饲料资源
---- 第二节 饲草饲料加工
-- 第五章 畜禽饲养
---- 第一节 家畜饲养
---- 第二节 家禽饲养
---- 第三节 特种养殖
-- 第六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畜禽疫病种类
---- 第二节 防治体系
---- 第三节 诊疗技术及预防措施
第九编 水利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水务局
---- 第二节 河务局
-- 第二章 河道治理
---- 第一节 洙赵新河水系治理
---- 第二节 东鱼河北支水系治理
-- 第三章 坑塘
---- 第一节 坑塘面积
---- 第二节 坑塘开发
-- 第四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 农田灌溉
---- 第二节 除涝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五章 防汛抗旱
---- 第一节 防汛
---- 第二节 抗旱
-- 第六章 监督管理
---- 第一节 工程建设管理
---- 第二节 工程运行管理
---- 第三节 水利工程用地确权划界
---- 第四节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 第五节 规费征收与使用管理
---- 第六节 水法规建设
---- 第七节 水利执法
-- 第七章 黄河
---- 第一节 辖区黄河概况
---- 第二节 堤防建设
---- 第三节 河道整治
---- 第四节 兴修水利
第十编 民营经济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管理办公室
---- 第二节 城区企业总公司
-- 第二章 民营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经济构成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 第三章 行业分类和分布
---- 第一节 第一产业
---- 第二节 第二产业
---- 第三节 第三产业
-- 第四章 特色经济
---- 第一节 乡镇经济园区
---- 第二节 特色产业
---- 第三节 经济专业村
-- 第五章 城区企业
---- 第一节 城区企业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重点民营企业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建设局
----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局
---- 第三节 环境保护局
---- 第四节 建筑工程管理局
---- 第五节 园林处
---- 第六节 环卫处
-- 第二章 市政建设
---- 第一节 街道
---- 第二节 照明
---- 第三节 排水防汛
-- 第三章 城市绿化
---- 第一节 发展过程
---- 第二节 公共绿化
---- 第三节 道路绿化
---- 第四节 生产绿化
---- 第五节 庭院绿化
---- 第六节 园林雕塑
-- 第四章 市容环卫
---- 第一节 市容整治
---- 第二节 监督管理
---- 第三节 环卫设施
---- 第四节 道路保洁
---- 第五节 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
---- 第六节 环卫管理
-- 第五章 房地产业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
---- 第二节 住房制度改革
-- 第六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建筑施工
---- 第二节 建筑队伍
---- 第三节 质量管理
---- 第四节 建筑材料
-- 第七章 乡镇村建设
---- 第一节 乡镇建设
---- 第二节 村庄建设
---- 第三节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 第八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状况
---- 第二节 环境监测
---- 第三节 污染防治
---- 第四节 环境管理
第十二编 交通运输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交通局
---- 第二节 公路管理局
-- 第二章 公路建设
---- 第一节 道路网络
---- 第二节 高速公路
---- 第三节 国道
---- 第四节 省道
---- 第五节 县乡村道
---- 第六节 桥梁建设
-- 第三章 公路运输
---- 第一节 客运
---- 第二节 货运
---- 第三节 运输服务业
---- 第四节 主要运输企业
-- 第四章 公路管理
---- 第一节 路政管理
---- 第二节 规费征收
---- 第三节 交通工程监理
-- 第五章 航运管理
第十三编 邮政通信
-- 第一章 邮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邮政网络
---- 第三节 邮政业务
---- 第四节 邮政设备
-- 第二章 通信
---- 第一节 电信
---- 第二节 铁通
---- 第三节 联通
---- 第四节 网通
---- 第五节 移动
第十四编 商业贸易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财贸管理办公室
---- 第二节 商业集团总公司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 第四节 粮食局
---- 第五节 物资集团总公司
-- 第二章 商业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国有商业
---- 第三节 集体商业
---- 第四节 重点企业
-- 第三章 供销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应
----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 第四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五节 废旧物资回收
-- 第四章 粮油
---- 第一节 经营体制
---- 第二节 粮食收购
---- 第三节 粮油销售
---- 第四节 粮油管理
---- 第五节 重点企业
-- 第五章 物资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生产经营
-- 第六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进出口贸易
---- 第三节 经济合作
-- 第七章 商业市场
---- 第一节 专业批发市场
---- 第二节 城区商场超市
---- 第三节 城镇集市贸易市场
---- 第四节 乡村集贸市场
---- 第五节 庙会
第十五编 财政税务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财政局
---- 第二节 国税局
---- 第三节 地税局
-- 第二章 体制改革
---- 第一节 财政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税务体制改革
-- 第三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第四章 国税
---- 第一节 税制税种
---- 第二节 税收管理
-- 第五章 地税
---- 第一节 税种税制
---- 第二节 征收管理
---- 第三节 税源培植
---- 第四节 监督检查
第十六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发展计划局
---- 第二节 统计局
---- 第三节 审计局
----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局
---- 第五节 物价局
---- 第六节 质量技术监督局
---- 第七节 国土资源局
-- 第二章 计划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计划编制
---- 第三节 计划实施
-- 第三章 统计
---- 第一节 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节 信息技术自动化
---- 第四节 统计法制
---- 第五节 统计服务
-- 第四章 审计
---- 第一节 国家审计
---- 第二节 内部审计
---- 第三节 社会审计
---- 第四节 经济责任审计
--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企业登记
---- 第三节 经济合同
---- 第四节 商标广告
---- 第五节 市场监督
---- 第六节 经济检查
---- 第七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六章 物价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价格管理
---- 第三节 价格鉴证
---- 第四节 收费管理
---- 第五节 物价监督检查
-- 第七章 质量技术监督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三节 计量管理
---- 第四节 质量管理
---- 第五节 质量监督检验与计量检测
---- 第六节 行政执法
-- 第八章 国土管理
---- 第一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第二节 矿产资源管理
---- 第三节 耕地保护
---- 第四节 土地行政执法
第十七编 中共牡丹区地方组织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二节 区委办公室
---- 第三节 组织部
---- 第四节 宣传部
---- 第五节 统战部
---- 第六节 政法委员会
---- 第七节 区直机关工委
---- 第八节 老干部局
---- 第九节 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 第十节 台湾工作办公室
---- 第十一节 党校
---- 第十二节 信访局
---- 第十三节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
---- 第十四节 档案局
-- 第二章 党代会
---- 第一节 中共菏泽市第六次党代会
---- 第二节 中共菏泽市第七次党代会
---- 第三节 中共菏泽市第八次党代会
---- 第四节 中共菏泽市第九次党代会
---- 第五节 中共菏泽市牡丹区第一次党代会
-- 第三章 重大决策
-- 第四章 纪检监察
---- 第一节 信访举报
---- 第二节 案件的甄别与复议
---- 第三节 案件查办
---- 第四节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 第五节 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 第五章 组织工作
---- 第一节 党员队伍
---- 第二节 党员教育
---- 第三节 基层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干部工作
---- 第五节 干部监督
---- 第六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六章 宣传工作
---- 第一节 社会宣传
---- 第二节 新闻宣传
---- 第三节 对外宣传
---- 第四节 理论教育
---- 第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七章 统一战线
---- 第一节 民主党派
---- 第二节 党外干部和非党知识分子工作
---- 第三节 海外统战
-- 第八章 区直机关工作
----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
---- 第二节 组织发展
---- 第三节 党员教育
-- 第九章 党校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三节 教育培训
-- 第十章 信访工作
---- 第一节 受理群众信访
---- 第二节 重大信访案件处理
---- 第三节 法规宣传
---- 第四节 基层信访
-- 第十一章 对台工作
---- 第一节 交往交流
---- 第二节 宣传
---- 第三节 台属工作
---- 第四节 经贸
-- 第十二章 党史编研
---- 第一节 资料征集与出版
---- 第二节 理论研究
---- 第三节 党史宣传教育
-- 第十三章 档案管理
---- 第一节 档案设备和资料分类
---- 第二节 革命历史档案
---- 第三节 珍贵档案
第十八编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第一章 牡丹区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区人大常委会
-- 第三章 工作监督
---- 第一节 财经工作监督
---- 第二节 科教文卫工作监督
-- 第四章 法律监督
---- 第一节 执法检查
---- 第二节 错案和执法过错追究
---- 第三节 执法主体评议考核
-- 第五章 代表工作
---- 第一节 代表选举
---- 第二节 代表联系和活动
-- 第六章 乡镇(办)人大简介
第十九编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 第一章 牡丹区人民政府
-- 第二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政府办公室
---- 第二节 政府法制办公室
---- 第三节 人事局
---- 第四节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第五节 外事侨务办公室
---- 第六节 地方志办公室
---- 第七节 接待处
-- 第三章 政务实施
---- 第一节 领导职责
---- 第二节 工作制度
---- 第三节 会议类型
---- 第四节 会议制度
---- 第五节 文件审批制度
---- 第六节 社会协商对话制度
---- 第七节 政务信息和调查研究
---- 第八节 政务督查
-- 第四章 接待工作
---- 第一节 接待范围
---- 第二节 接待标准
---- 第三节 接待程序
-- 第五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 第一节 法律法规宣传
---- 第二节 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 第三节 重大事故调查处理
---- 第四节 安全指导协调
---- 第五节 安全资格考核监督
-- 第六章 人事编制
---- 第一节 编制管理
---- 第二节 干部来源
---- 第三节 干部管理
---- 第四节 人才交流
---- 第五节 工资福利
---- 第六节 公务员管理
-- 第七章 政府法制
---- 第一节 规范性文件制发
---- 第二节 行政复议应诉
---- 第三节 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 第四节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
---- 第五节 政府法制宣传
-- 第八章 外事侨务
---- 第一节 外事接待
---- 第二节 出国管理
---- 第三节 侨务管理
---- 第四节 落实侨务政策
---- 第五节 侨务经济
-- 第九章 地方史志
---- 第一节 旧志简介
---- 第二节 《菏泽市志》编修
---- 第三节 《菏泽牡丹大鉴》撰写
第二十编 政协地方委员会
-- 第一章 政协牡丹区委员会
-- 第二章 重要会议
---- 第一节 第七届委员会
---- 第二节 第八届委员会
---- 第三节 第九届委员会
---- 第四节 第十届委员会
---- 第五节 第十一届委员会
-- 第三章 参政议政
---- 第一节 委员学习
---- 第二节 提案工作
---- 第三节 文史资料工作
---- 第四节 视察与调研
---- 第五节 联谊与交流
---- 第六节 对台和其它工作
第二十一编 社会团体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总工会
----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七节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二章 工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 第三节 民主管理
---- 第四节 劳动竞赛
---- 第五节 送温暖工程
---- 第六节 职工教育和文体活动
-- 第三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青少年思想教育
---- 第三节 服务地方建设
---- 第四节 学校工作
---- 第五节 少先队工作
-- 第四章 妇女联合会
---- 第一节 妇女儿童权益维护
---- 第二节 家庭文明建设
---- 第三节 服务经济建设
--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科普组织建设
---- 第二节 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科技培训
---- 第四节 科技推广
---- 第五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 第六节 学术交流
-- 第六章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一节 协会
---- 第二节 书画展览
-- 第七章 残疾人联合会
---- 第一节 残疾人康复工作
---- 第二节 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
---- 第三节 残疾人文体生活
---- 第四节 残疾人权益保护
-- 第八章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一节 融资服务
---- 第二节 法律服务
---- 第三节 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 第四节 参政议政
第二十二编 政法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公安局
---- 第二节 检察院
---- 第三节 法院
---- 第四节 司法局
-- 第二章 社会治安
---- 第一节 政法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治理措施
-- 第三章 公安
---- 第一节 治安管理
---- 第二节 打击犯罪
-- 第四章 检察
---- 第一节 反贪污贿赂
---- 第二节 渎职侵权检察
---- 第三节 刑事检察
---- 第四节 监所检察
---- 第五节 控告申诉
----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五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 第三节 商事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五节 执行
---- 第六节 立案和审判监督
-- 第六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普法宣传
---- 第二节 公证
---- 第三节 律师
---- 第四节 法律援助
---- 第五节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第二十三编 人民武装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征兵
---- 第二节 预备役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章 拥政爱民
第二十四编 科技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科学技术局
---- 第二节 地震局
-- 第二章 科技开发
---- 第一节 科技兴农
---- 第二节 科技兴工
---- 第三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四节 星火计划
-- 第三章 科技服务
---- 第一节 科技市场
---- 第二节 科技协作与交流
---- 第三节 科技信息
---- 第四节 科技宣传
-- 第四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获奖科技成果
---- 第二节 科技成果推广
-- 第五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计划管理
---- 第三节 经费管理
---- 第四节 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
---- 第五节 科技政策
-- 第六章 地震监测
---- 第一节 测报
---- 第二节 防震
第二十五编 教育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基础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三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专业及培养目标
---- 第三节 牡丹区技工学校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教育
---- 第二节 函授教育
---- 第三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第五章 社会办学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民办学校
-- 第六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队伍构成
---- 第二节 师资培训
---- 第三节 职称评定
---- 第四节 教师待遇
--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节 校舍建设
---- 第二节 教学设施配备
第二十六编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文体局
---- 第二节 广播电视局(台)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艺术创作
---- 第三节 曲艺
---- 第四节 民间艺术
---- 第五节 戏曲与影视
-- 第三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社区文化
---- 第二节 校园文化
---- 第三节 企业文化
---- 第四节 农村文化
---- 第五节 电影发行与放映
---- 第六节 演出团体
-- 第四章 文化设施
---- 第一节 图书馆
---- 第二节 博物馆
---- 第三节 影剧院
---- 第四节 文化馆
-- 第五章 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一节 考古与发掘
---- 第二节 文物管理
-- 第六章 文化市场管理
---- 第一节 娱乐场所
---- 第二节 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市场
-- 第七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电台
---- 第二节 电视台
第二十七编 体育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体育设施
---- 第一节 体育场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章 竞技体育
---- 第一节 田径
---- 第二节 武术
---- 第三节 球类
---- 第四节 棋类
---- 第五节 体育竞赛
-- 第四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第三节 农民体育
---- 第四节 运动会
-- 第五章 体育学校
---- 第一节 传统项目学校
---- 第二节 体育中学
---- 第三节 武术学校
第二十八编 医疗卫生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局
---- 第二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第三节 爱卫会
---- 第四节 红十字会
-- 第二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改革
----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第四节 医疗设备
-- 第三章 疾病控制
---- 第一节 计划免疫
----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四节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
---- 第五节 卫生检验
---- 第六节 健康教育
-- 第四章 保健
---- 第一节 保健机构
----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第五章 爱国卫生
---- 第一节 宣传教育
---- 第二节 工作活动
---- 第三节 创建卫生城市
-- 第六章 农村卫生
---- 第一节 乡镇卫生院
---- 第二节 行政村卫生室
-- 第七章 城镇医疗卫生
---- 第一节 社区医疗
---- 第二节 民办医院
-- 第八章 红十字会
---- 第一节 红十字会
---- 第二节 无偿献血
-- 第九章 医政管理
---- 第一节 医院管理
---- 第二节 执业资格管理
-- 第十章 医学教研
---- 第一节 医学教育
---- 第二节 医学科研
第二十九编 旅游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二章 资源规划与开发
---- 第一节 规划
---- 第二节 开发
-- 第三章 旅游景点
---- 第一节 景点
---- 第二节 旅游线路
-- 第四章 旅游管理
---- 第一节 行业管理
---- 第二节 队伍建设
---- 第三节 旅游服务
第三十编 社会生活
-- 第一章 机构沿革
---- 第一节 民政局
---- 第二节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 第三节 民族宗教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救济救助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第四节 退伍安置
---- 第五节 优待抚恤
---- 第六节 区划地名
---- 第七节 民间组织管理
---- 第八节 婚丧管理
---- 第九节 社会化服务
-- 第三章 劳动与劳动保护
---- 第一节 就业与再就业
---- 第二节 劳动合同与劳动仲裁
---- 第三节 劳动保障监察
---- 第四节 劳动中介
---- 第五节 劳动工资
-- 第四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职工养老保险
---- 第二节 农村养老保险
---- 第三节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
---- 第四节 医疗保险
---- 第五节 失业保险
---- 第六节 工伤保险
---- 第七节 生育保险
---- 第八节 城乡低保
-- 第五章 民族宗教事务
---- 第一节 少数民族
---- 第二节 宗教
---- 第三节 民族宗教工作
-- 第六章 老龄人口管理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法规政策实施
---- 第三节 老人供养
-- 第七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城市居民生活
---- 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
---- 第三节 地方名吃
-- 第八章 民俗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第二节 生产贸易
---- 第三节 岁时节日
---- 第四节 婚丧喜庆
---- 第五节 民谚
第三十一编 乡镇办事处
-- 第一章 办事处
---- 第一节 东城办事处
---- 第二节 西城办事处
---- 第三节 南城办事处
---- 第四节 北城办事处
---- 第五节 牡丹办事处
---- 第六节 万福办事处
---- 第七节 何楼办事处
-- 第二章 镇
---- 第一节 沙土镇
---- 第二节 安兴镇
---- 第三节 都司镇
---- 第四节 黄埕镇
---- 第五节 小留镇
---- 第六节 高庄镇
---- 第七节 李村镇
---- 第八节 吕陵镇
---- 第九节 大黄集镇
---- 第十节 王浩屯镇
---- 第十一节 吴店镇
---- 第十二节 马岭岗镇
-- 第三章 乡
---- 第一节 皇镇乡
---- 第二节 胡集乡
-- 人物
-- 人物传略
-- 人物简介
-- 人物表
附录
-- 一、诗文辑录
-- 二、重要文献
-- 三、农村部分传统生产生活用具
-- 四、前志勘误表
索 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