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志

东莞市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载东莞的自然环境、社会变革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和现况。

内容时限: 1911-1992

出版时间: 1995年09月

目录

封面
东莞市志
版权页
图片
-- 东莞市政区图
-- 东莞市地势图
-- 东莞市水系图
-- 东莞市交通图
-- 1987年东莞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图
-- 东莞市中心区
-- 社会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亿元、当年价)
-- 财政收支总额(万元)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及构成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支
--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及构成
-- 外贸收购、出口总额
-- 实际利用外资、实收工缴费、外汇收入(万美元)
--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 建国后至1992年体育事业主要成绩
--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东莞(1990年6月)
-- 李鹏代总理视察东莞(1988年1月)
-- 万里委员长视察东莞(1990年2月)
-- 彭真委员长参观生益敷铜板厂(1988年1月)
-- 中央政治局委员乔石视察广东玉兰墙纸厂(1985年10月)
--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参观虎门沙角炮台(1990年5月)
-- 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与东莞干部座谈(1987年4月)
-- 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与莫尼克公主访问东莞(1986年1月)
-- 刚果共和国总统帕斯卡尔·利苏巴访问东莞(1994年5月23日)
-- 加蓬共和国总统邦戈,总理梅比西亚访问东莞(1987年2月)
-- 波兰、日本驻穗总领事等人在大朗镇品尝荔枝(1989年7月5日)
-- 东莞西南部的河网地带
-- 镇口渡槽
-- 被称为“金锁铜关”的虎门
-- 东莞东南部的连片山丘
-- 仙鹅湖风景区
-- 撤销县“革委会”恢复县人民政府(1980年7月)
-- 撤县设市庆祝大会(1986年2月)
-- 海军命名的“东莞舰”模型(1993年6月)
-- “大跃进”期间所建的东莞人民会堂
-- 东莞莲获“双拥模范城”称号
-- 城区夜景
-- 东莞海关大楼
-- 东莞科学馆、图书馆、博物馆
-- 莞城街心公园
-- 农村新貌
-- 农村新貌
-- 农民新居
-- 侨乡——桥梓新貌
-- 田园风光
-- 橙柑桔丰收
-- 有千年载培历史的东莞特产——荔枝
-- 龙眼
-- 东莞的传统农产品——香蕉
-- 东莞草织
-- 东莞腊肠
-- 白沙油鸭
-- 1986年5月东莞烟花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第二届国际烟火比赛中夺得第一名,荣获“朱庇特”金像奖。
-- 各式烟花
-- 起网
-- 先锋渔业管理区的深海捕鱼机船队
-- 渐被淘汰的抛鱼船
-- 淡水养殖
-- 现代化养猪场
-- 新式养鸡场
-- 无土栽培
-- 陈方柳枝实验农场
-- 广东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的彩管生产线
-- 石碣东华电业有限公司
-- 新颖的电话机
-- 电脑屏幕生产线
-- 虎门CDC电缆厂
-- 东莞雀巢有限公司
-- 东华机械有限公司的大型注塑机生产线
-- 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 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黄江保健品厂
-- 联发毛织厂
-- 太阳神口服液
-- 东英电脑织唛厂
-- 电化集团公司
-- 生明电厂
-- 电控中心
-- 人造胶花
-- 制衣
-- 玩具生产
-- 玉兰墙纸
-- 运河商场
-- 虎门富民商场
-- 东方酒店
-- 东莞宾馆
-- 中堂大桥
-- 江南大桥
-- 常平——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的交汇点。
-- 沙角电厂
-- 光纤通讯传输系统
-- 广深高速公路
-- 60年代的幼儿园
-- 60年代的敬老院
-- 80年代的敬老院
-- 80年代的幼儿园
-- 人民公社食堂
-- 漳澎晒谷场
-- 单车运粮
-- 成立第一个农业社
-- 喜送公粮
-- 围海造田
-- 积土杂肥
-- 排咸引淡
-- 修筑提围
-- 研制插秧机(60年代初)
-- 抗洪
-- 东江纵队成立宣言
-- 抗战期间民兵使用的旗帜
-- 设在大岭山大王岭的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干部会议室
-- 石龙中山公园的李文甫纪念亭
-- 欢庆东莞解放
-- 蒋光鼐故居
-- 《华商报》刊载三团战绩
-- 1988年,王作尧将军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勋章
-- 抗日名将蒋光鼐
-- 江泽民总书记题词
-- 虎门销烟池旧址
-- 鸦片战争博物馆
-- 革命烈士纪念碑
-- 虎门威远炮台
-- 节兵义坟
-- 节马图
-- 青铜时代的陶器
-- 石经幢(南汉)
-- 虎门出土的青铜时代石器、骨器
-- 资福古寺舍利塔
-- 资福古寺大铜钟(元)
-- 莞城迎恩门(明)
-- 近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可园
-- 黄旗古庙
-- 金鳌洲塔
-- 余屋进士牌坊(明)
-- 茶山东岳庙(南宋)
-- 潢涌黎氏宗祠
-- 东莞理工学院
-- 电脑室
-- 乡村小学
-- 东莞中学
-- 镇区医院
-- 方树泉医院
-- 莞城青少年宫
-- 东莞影剧院
-- 桥头莲湖山庄
-- 长安体育公园
-- 二十三届奥运举重冠军曾国强
-- 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视察东莞体育场馆建设
-- 东莞体育中心
-- 石龙镇承办第二十届亚洲举重锦标赛
-- 举重之乡塑像
-- 端午龙舟赛
-- 自一九八三年,东莞连续四次获全国游泳之乡称号
-- 叶润成为我国夺得第一枚亚运会游泳金牌
-- 黄少欢等获女子4×200米蹼泳接力全国冠军,破世界纪录。
-- 罗岗香雪(邓白)纸本107.8×107.8cm北京人民大会堂藏
-- 虎门边寨(郭同江)
-- 袁崇焕手迹
-- 古文字学家容庚及其编著的《金文编》
-- 五花马图(明·张穆)
-- 邓淳编《岭南丛述》60卷
-- 张其淦辑《东莞诗录》65卷
东莞县(市)志编纂委员会
《东莞市志》名誉主编
《东莞市志》主编
《东莞市志》顾问
《东莞市志》特约审稿
东莞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编辑
专业志、区镇志主要撰稿人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建置
-- 第一章 位置 境域
---- 第一节位置
---- 第二节境域
-- 第二章建置沿革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明清时期区划
---- 第二节民国时期区划
----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行政区划
---- 第四节县城
-- 第四章镇区概况
第二编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二章河流湖泊
---- 第一节主要河流
---- 第二节湖泊
-- 第三章海域
---- 第一节 海岸 滩涂
---- 第二节岛、礁、港湾
---- 第三节潮汐
-- 第四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气温
---- 第二节降水
---- 第三节日照 雷电
---- 第四节风
---- 第五节湿度 蒸发
---- 第六节雾、霜、露
---- 第七节灾害性天气
---- 第八节物候
-- 第五章土壤 植被
---- 第一节土壤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植被
-- 第六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三节生物资源
---- 第四节矿产资源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风灾
---- 第四节霜冻
---- 第五节地震
---- 第六节冰雹
---- 第七节病虫害
---- 第八节疫病
第三编水利
-- 第一章水利建设
---- 第一节防洪防潮
---- 第二节治涝
---- 第三节灌溉
---- 第四节东江-深圳供水工程
---- 第五节水力发电
---- 第六节水利施工
-- 第二章工程管理
---- 第一节组织管理
---- 第二节观测运用
---- 第三节养护维修
---- 第四节用水制度
---- 第五节综合经营
-- 第三章三防工作
---- 第一节组织领导
---- 第二节设施与物资
---- 第三节水情传递
---- 第四节抗灾纪实
第四编农业
--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封建的土地占有制
---- 第二节土地改革
---- 第三节互助合作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生产条件
---- 第一节耕地 土壤
---- 第二节劳动力
---- 第三节农机具
---- 第四节农田基本建设
---- 第五节农业投资
-- 第三章农作物种植状况
---- 第一节粮食作物
---- 第二节经济作物
---- 第三节调整种植业结构
-- 第四章生产技术
---- 第一节耕制改革
---- 第二节良种引进和推广
---- 第三节早播与密植
---- 第四节肥料使用
---- 第五节植物保护
第五编林果渔畜
-- 第一章林业
---- 第一节采种育苗
---- 第二节山地造林
---- 第三节四旁植树
---- 第四节森林管护
---- 第五节国营林场
-- 第二章水果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水果生产
-- 第三章渔业
---- 第一节生产组织
---- 第二节捕捞
---- 第三节水产养殖
---- 第四节资源增殖与种苗繁育
-- 第四章畜牧
---- 第一节畜禽饲养
---- 第二节饲料改良
---- 第三节畜禽防疫
---- 第四节专业户 饲养场
第六编工业
-- 第一章工业概况
---- 第一节工业构成
---- 第二节经济效益
-- 第二章经营体制
---- 第一节个体和私营工业
---- 第二节全民所有制工业
---- 第三节市属集体工业、三大镇及街道办工业
---- 第四节二轻工业
---- 第五节乡镇企业
-- 第四章中外合资合作企业
---- 第一节合资合作企业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各项引进
-- 第五章机械制造业
-- 第六章建筑材料工业
---- 第一节水泥砖瓦石灰
---- 第二节非金属矿物产品制造业
-- 第七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工业
---- 第一节电子工业
---- 第二节家用电器
-- 第八章食品制糖工业
---- 第一节 粮油加工 米面制品
---- 第二节 糖果 饼干 酱料
---- 第三节 饮料 保健食品
---- 第四节 肉类加工
---- 第五节 制糖工业
-- 第九章 化学医药工业
---- 第一节 化学肥料
---- 第二节 医药制品业
---- 第三节 电池制造业
---- 第四节 橡胶塑料制品业
---- 第五节 化妆品
-- 第十章烟花炮竹 草织业
---- 第一节烟花炮竹业
---- 第二节草织业
-- 第十一章工艺、玩具制造业
---- 第一节工艺美术
---- 第二节玩具制造业
---- 第三节家具制造业
-- 第十二章纺织、服装、皮革工业
---- 第一节纺织业
---- 第二节缝纫、服装业
---- 第三节皮革制品业
-- 第十三章其他轻工业
---- 第一节造纸工业
---- 第二节印刷工业
---- 第三节陶瓷制造业
---- 第四节火柴工业
---- 第五节五金制造业
---- 第六节竹器及其他
-- 第十四章电力工业
---- 第一节发电
---- 第二节供电
---- 第三节用电
第七编交通邮电
-- 第一章古道
-- 第二章公路
---- 第一节公路线路
---- 第二节公路养护与绿化
---- 第三节公路运输
-- 第三章铁路
---- 第一节线路
---- 第二节车站
-- 第四章 桥梁 渡口
---- 第一节古桥梁
---- 第二节公路桥梁
---- 第三节铁路桥梁
---- 第四节渡口
-- 第五章水路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港口
---- 第三节水运
---- 第四节船舶
---- 第五节航道养护
-- 第六章交通管理
---- 第一节运输市场管理
---- 第二节公路交通监理
---- 第三节港航监督
-- 第七章邮政
---- 第一节信函 包裹
---- 第二节汇兑 侨汇 报刊发行
---- 第三节机要通信
---- 第四节邮路
-- 第八章电信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长途电话
---- 第三节市话
---- 第四节农话
---- 第五节会议电话
-- 第九章邮电机构与管理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管理
第八编城乡建设
-- 第一章城区建设
---- 第一节城区变化
---- 第二节道路 桥梁 公共汽车
---- 第三节供水 排水 供气
---- 第四节园林 绿化 卫生 路灯
---- 第五节公共建筑
---- 第六节住宅建设
-- 第二章乡镇建设
---- 第一节公共建筑
---- 第二节住宅建设
---- 第三节道路建设 环境卫生
---- 第四节 改水工程
---- 第五节城镇建设选介
-- 第三章建筑业
---- 第一节建筑企业
---- 第二节建筑设计
---- 第三节施工管理
-- 第四章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建设用地管理
---- 第二节公房管理
---- 第三节私房管理
---- 第四节私房改造
---- 第五节商品房
-- 第五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环境污染
---- 第二节环境保护
第九编商业
-- 第一章建国前的商业
---- 第一节清代以前
---- 第二节民国初期
---- 第三节陈济棠主粤时期
---- 第四节抗日战争时期
---- 第五节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二章建国后的商业
---- 第一节国营商业
---- 第二节供销社商业
---- 第三节合作商业
---- 第四节私营商业及个体商业
-- 第三章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一节 煤炭 建材
---- 第二节石油 化工原料
---- 第三节金属材料 机电设备
---- 第四节肥料 农药 农具 耕牛
-- 第四章生活日用品购销
---- 第一节百货 纺织品
---- 第二节五金交电化工
---- 第三节日用杂品副食品
---- 第四节农村的生活日用品
-- 第五章农副产品购销
---- 第一节国营商业的农副产品购销
---- 第二节供销社农副产品购销
-- 第六章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旅馆、照像业
-- 第七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商品购销管理
---- 第二节计划管理
---- 第三节资金管理
---- 第四节物价管理
---- 第五节承包经营
-- 第八章城乡集市贸易
---- 第一节历史上的农村集市
---- 第二节市场建设
---- 第三节主要市场
-- 第九章旅游
---- 第一节旅游业发展概况及机构设置
---- 第二节旅游业务
第十编粮油购销
-- 第一章机构沿革
---- 第一节建国前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机构
-- 第二章粮食征收
---- 第一节民田粮食田赋征收
---- 第二节沙田粮食田赋征收
---- 第三节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征收
-- 第三章粮食统购
---- 第一节粮食“三定”
---- 第二节粮食统购“一定一年”
---- 第三节粮食统购“一定三年”和“一定五年”
---- 第四节粮食包干和粮食合同定购
-- 第四章粮油统销
---- 第一节非农业人口粮食计划供应
---- 第二节非农业人口食油计划供应
---- 第三节其他种类的粮油统销
-- 第五章粮食贸易
---- 第一节谷米市场与贸易方式
---- 第二节粮油议购议销
-- 第六章粮食储藏调运
---- 第一节粮食仓储
---- 第二节粮食调运
-- 第七章粮油加工
---- 第一节粮食加工
---- 第二节食油加工
---- 第三节饲料加工及供应
第十一编对外贸易
-- 第一章对外贸易的发展
---- 第一节建国前的对外贸易
---- 第二节建国后的对外贸易
-- 第二章出口商品
---- 第一节商品结构
---- 第二节市场结构
---- 第三节出口商品基地
---- 第四节名特优商品
-- 第三章对外贸易管理
---- 第一节商品管理
---- 第二节财务、外汇管理
---- 第三节配额和许可证制度
---- 第四节贸易方式
-- 第四章口岸监督
---- 第一节口岸分布
---- 第二节口岸监督
第十二编财税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财政收入
---- 第三节财政支出
---- 第四节财务管理
---- 第五节审计监督
---- 第六节债券
-- 第二章税收
---- 第一节农业税
---- 第二节工商各税
---- 第三节征收管理
---- 第四节缉私
---- 第五节促产培税
第十三编金融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民国时期金融机构
---- 第二节建国后金融机构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货币种类
---- 第二节货币流通
---- 第三节货币管理
-- 第三章存款
---- 第一节企事业、机关单位财政存款
---- 第二节个人储蓄存款
---- 第三节外币存款
-- 第四章信贷
---- 第一节工业信贷
---- 第二节商业信贷
---- 第三节农业信贷
-- 第五章基本建设资金管理
---- 第一节基本建设存款与贷款
---- 第二节基本建设拨款与监督
-- 第六章国际金融
---- 第一节外贸外汇贷款
---- 第二节外币收兑
---- 第三节侨汇
---- 第四节外汇结算及管理
-- 第七章保险 信托
---- 第一节保险
---- 第二节信托
-- 第八章金库 债券
---- 第一节 金库
---- 第二节 债券
第十四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工作
----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
-- 第二章 统计工作
---- 第一节 统计制度
---- 第二节 统计调查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价格演变
---- 第二节 比价 差价
---- 第三节 价格补贴和奖售政策
---- 第四节 物价管理与检查监督
---- 第五节 价格改革
--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二节经济合同、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三节私营和个体经济管理
---- 第四节市场建设管理
-- 第五章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演变
---- 第二节计量标准与计量检定
---- 第三节计量器具生产与监督管理
---- 第四节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
第十五编党派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建国前的东莞党组织
---- 第二节建国后的东莞党组织
-- 第二章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组织演变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三章民主党派
---- 第一节中国民主同盟
---- 第二节中国农工民主党
-- 第四章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人团体
---- 第二节农民团体
---- 第三节工商业者团体
---- 第四节妇女团体
---- 第五节青少年团体
第十六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建国前政权机构
---- 第一节古代县衙
---- 第二节民国县政府
---- 第三节民国时期的代议机构
---- 第四节解放区的民主政权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各届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选举
---- 第三节各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三章县(市)人民政府
---- 第一节领导人员设置
---- 第二节县(市)人民政府机构设置
---- 第三节基层政权设置
---- 第四节 档案 信访
---- 第五节 接待 外事
-- 第四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历届委员会
---- 第二节 机构设置与主要活动
第十七编 公安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安全保卫
---- 第三节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治安管理
---- 第五节看守、劳改、劳动教养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和申诉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审判制度
---- 第三节刑事审判
---- 第四节民事审判
---- 第五节经济审判
---- 第六节信访接待
---- 第七节审判监督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基层调解
---- 第三节律师
---- 第四节公证
---- 第五节法制宣传
第十八编 人事 劳动 民政
-- 第一章人事制度
---- 第二节干部状况
---- 第三节干部管理
-- 第二章劳动工资
---- 第一节工资
---- 第二节津贴(补贴)
---- 第三节奖金(奖励工资)
-- 第三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就业安置
---- 第二节招工制度
---- 第三节劳务市场
---- 第四节待业人员管理
-- 第四章劳动管理
---- 第一节社会劳动力管理
---- 第二节职工管理
---- 第三节职工培训
---- 第四节劳动保护
-- 第五章劳保福利
---- 第一节劳动保险制度
---- 第二节劳动保险待遇
---- 第三节待业保险
---- 第四节职工福利
-- 第六章拥军优属
---- 第一节拥军支前
---- 第二节革命烈士褒扬
---- 第三节 优待 抚恤
---- 第四节革命老根据地建设
-- 第七章复退军人安置
---- 第一节复员军人安置
---- 第二节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三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
---- 第四节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
-- 第八章救灾救济
---- 第一节自然灾害救济
---- 第二节社会救济
-- 第九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老人福利
---- 第二节残疾人安置
---- 第三节麻风病人的收治与安置
---- 第四节收容遣送
-- 第十章婚葬管理
---- 第一节国内婚姻登记
---- 第二节涉外婚姻登记
---- 第三节殡葬改革
第十九编 军事
-- 第一章武装
---- 第一节各时期驻军
---- 第二节国民政府地方武装
---- 第三节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
-- 第二章兵役制度
---- 第一节募兵制和征兵制
---- 第二节志愿兵役制
---- 第三节义务兵役制
---- 第四节预备役制
---- 第五节人民武装部
-- 第三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概况
---- 第二节装备与兵种
---- 第三节哨所的设置与执勤
---- 第四节训练
-- 第四章抗日战争前重要兵事活动
---- 第一节清代
---- 第二节民国初期
---- 第三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 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斗争
---- 第一节抗战爆发,东莞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日
---- 第二节第三大队建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
---- 第三节在敌伪顽夹击中坚持大岭山根据地
---- 第四节深入敌后消灭瓦解敌伪军
---- 第五节粉碎日伪军“扫荡”,巩固发展根据地
---- 第六节广九铁路以东及水乡的抗日游击战争
---- 第七节抗战胜利与受降斗争
-- 第六章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斗争
---- 第一节反对内战,东纵胜利北撤
---- 第二节恢复武装斗争
---- 第三节粉碎“清剿”
---- 第四节扩展新区,全面推进
---- 第五节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东莞全境
第二十编教育
-- 第一章旧式教育
---- 第一节学宫
---- 第二节社学、义学
---- 第三节书院
---- 第四节私塾
-- 第二章普通教育
---- 第一节学前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四节中学管理
-- 第三章专业、职业教育
---- 第一节专业教育
---- 第二节职业教育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业余教育
---- 第二节职工业余教育
-- 第五章教学工作
---- 第一节课堂教学
---- 第二节政治思想教育
---- 第三节体育保健工作
---- 第四节教学研究
---- 第五节勤工俭学
-- 第六章教师
---- 第一节教师任用
---- 第二节教师待遇
---- 第三节师资培训
-- 第七章教育经费及校舍建设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校舍建设
第二十一编科技
-- 第一章科技组织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科研机构
---- 第三节群众科技组织
---- 第四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学术交流、协作
---- 第二节科普教育
---- 第三节科技咨询
-- 第三章科技研究与推广
---- 第一节农业技术推广
---- 第二节科研项目选介
---- 第三节科研成果
第二十二编文化
-- 第一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创作
---- 第二节美术
---- 第三节书法、篆刻、摄影
---- 第四节文艺演出
---- 第五节民间文学
-- 第二章戏剧 曲艺 电影
---- 第一节戏剧
---- 第二节曲艺
---- 第三节电影
-- 第三章群众文化
---- 第一节图书藏阅、发行
---- 第二节展览
---- 第三节文化馆、站、团体
-- 第四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报刊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五章文物胜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墓葬
---- 第三节古建筑
---- 第四节雕刻
---- 第五节名人故里故居
---- 第六节中外交往文物
---- 第七节近代重大事件史迹
-- 第六章革命遗物遗址、纪念碑亭
---- 第一节革命遗物
---- 第二节纪念性建筑物
---- 第三节烈士纪念碑亭
第二十三编 体育
-- 第一章 学校体育
---- 第一节 建国前的学校体育
---- 第二节 建国后的学校体育
-- 第二章 群众体育
---- 第一节民间传统体育
---- 第二节职工体育
---- 第三节农民体育
-- 第三章竞技体育
---- 第一节游泳
---- 第二节举重
---- 第三节球类与田径
---- 第四节国防体育
-- 第四章体育组织
---- 第一节行政机构及体育协会
---- 第二节体育学校
-- 第五章体育设施与体育经费
---- 第一节水上运动设施
---- 第二节陆上运动设施
---- 第三节体育经费
-- 第六章重大比赛及竞赛成绩
---- 第一节县(市)运动会
---- 第二节承办重大比赛
---- 第三节竞赛成绩
第二十四编卫生
-- 第一章医疗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节护理
---- 第五节医疗队伍与设备
---- 第六节卫生医疗机构
-- 第二章卫生保健
---- 第一节防疫
---- 第二节公共卫生
---- 第三节妇幼保健
---- 第四节医疗保健制度
-- 第三章药政
---- 第一节药品
---- 第二节制药
---- 第三节药政管理
---- 第四节药品经营
-- 第四章医学教育与科研
---- 第一节医学教育
---- 第二节科研
---- 第三节医学团体
第二十五编社会
-- 第一章人口
---- 第一节人口发展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人口构成
---- 第四节姓氏
-- 第二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概况
---- 第二节节育技术
---- 第三节政策措施
---- 第四节具体工作
---- 第五节优生优育
-- 第三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城镇居民生活
---- 第三节职工生活
-- 第四章民俗
---- 第一节生活风俗
---- 第二节节令风俗
---- 第三节婚嫁喜庆风俗
---- 第四节丧葬风俗
---- 第五节称谓习俗
---- 第六节陋习
-- 第五章宗教
---- 第一节 道教 佛教
---- 第二节 基督教 天主教
---- 第三节 教会经办的学校和医院
-- 第六章 华侨、港澳台同胞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华侨的分布及团体
---- 第三节 归侨、侨眷
---- 第四节 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贡献
---- 第五节侨务工作
-- 第七章方言
---- 第一节粤方言
---- 第二节客方言
---- 第三节粤、客方言词汇举例
第二十六编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邵廷琄
---- 植廷晓
---- 李岩
---- 翟杰
---- 熊飞
---- 叶刚
---- 李用
---- 赵必(王象)
---- 张元吉
---- 何真
---- 陈琏
---- 罗亨信
---- 卢祥
---- 祁顺
---- 彭谊
---- 刘存业
---- 林光
---- 王缜
---- 莫登庸
---- 陈建
---- 陈益
---- 袁昌祚
---- 陈策
---- 袁崇焕
---- 徐兆魁
---- 陈象明
---- 苏观生
---- 张家玉
---- 萧奕辅
---- 张穆
---- 邓廷喆
---- 钟映雪
---- 陈连升
---- 关天培
---- 邓淳
---- 林则徐
---- 何芳
---- 张敬修
---- 张嘉谟
---- 王德榜
---- 邓蓉镜
---- 洪全福
---- 李文甫
---- 袁仰山
---- 邓钧
---- 邓寿生
---- 陈桂琛
---- 陈均权
---- 蔡日新
---- 胡章伯
---- 叶铎辉
---- 李源
---- 陈志仁
---- 张其辉
---- 谢晓东
---- 莫萃华
---- 利敬
---- 陈日
---- 赖成基
---- 李鹤年
---- 陈伯陶
---- 袁松
---- 杨晟
---- 钟菁华
---- 李本立
---- 林直勉
---- 罗小彦
---- 曾泽寰
---- 徐虁飏
---- 李一之
---- 李燮邦
---- 何与成
---- 林锦华
---- 卢仲夫
---- 叶衍华
---- 黄万顺
---- 陈柏昌
---- 李淑桓
---- 叶季俊
---- 张荫麟
---- 张妙灵
---- 李守仁
---- 莫培元
---- 黄侠毅
---- 李成章
---- 容祖椿
---- 伦明
---- 黄宝珍
---- 林耀
---- 黄友
---- 尹荫楠
---- 李潮
---- 陈铭炎
---- 周康
---- 沈标
---- 李少清
---- 张其淦
---- 张伯桢
---- 周行
---- 林冲
---- 卢克敏
---- 古道
---- 黄锡良
---- 李牛
---- 何文
---- 叶同贵
---- 陈仲英
---- 靓荣
---- 张法兴
---- 钟水
---- 叶汝寿
---- 蔡如平
---- 谢金重
---- 祁瑞和
---- 李恩
---- 彭组绅
---- 林文虎
---- 王铎声
---- 殷仲铭
---- 赵督生
---- 郑师许
---- 何鼎华
---- 李云祥
---- 李章达
---- 邓尔雅
---- 李仁荪
---- 冯次淇
---- 翟耀东
---- 何曼叔
---- 邓植仪
---- 刘纪文
---- 卢焕光
---- 王炳耀
---- 莫伯骥
---- 王宠佑
---- 王宠惠
---- 钱树芬
---- 陈逸川
---- 黄佳
---- 黄慎容
---- 刘君任
---- 祁虎
---- 陈铁伍
---- 袁以宏
---- 罗瑶
---- 张友权
---- 翟瑞元
---- 张苞
---- 何城
---- 陈安仁
---- 莫擎宇
---- 黎和兴
---- 刘乃勋
---- 林荫棠
---- 曹沛康
---- 罗荣勋
---- 朱敬修
---- 刘颐康
---- 林承芬
---- 袁聘就
---- 余鸿俊
---- 蒋光鼐
---- 徐景唐
---- 谢志光
---- 叶文治
---- 袁林达
---- 李裕容
---- 黄般若
---- 张次溪
---- 徐思达
---- 陈兰芳
---- 张士怡
---- 陈逸云
---- 莫任劬
---- 陈烟桥
---- 胡蕴斌
---- 叶浩章
---- 陈昶
---- 谢耀伦
---- 莫纪彭
---- 王吉民
---- 丁李开
---- 胡章
---- 冯华
---- 赖应明
---- 刘达潮
---- 刘伟民
---- 张创业
---- 陈培
---- 李振良
---- 何振
---- 陈渔洲
---- 张达
---- 邓惠芳
---- 卢子枢
---- 刘发如
---- 陈天纵
---- 谢其彦
---- 袁振英
---- 方学芬
---- 丁纪徐
---- 邓万兄
---- 罗太安
---- 叶剑辉
---- 莫耀芬
---- 邓邦谟
---- 叶文津
---- 何非凡
---- 楚岫云
---- 袁良骅
---- 邓敬参
---- 王应榆
---- 何作霖
---- 谢阳光
---- 赵学
---- 杨秀琼
---- 容庚
---- 吴壮达
---- 李任之
---- 李翼农
---- 麦定唐
---- 陈健
---- 鲁风
---- 周汝成
---- 周锡年
---- 王若周
---- 李凤廷
---- 林绍棠
---- 王光海
---- 卢觉愚
---- 张我东
---- 叶少华
---- 范伟
---- 黎冰鸿
---- 袁镇岳
---- 方树泉
---- 李梅
---- 陈枝
---- 李扬敬
---- 陈树华
---- 翟俊千
---- 罗嵩翰
---- 任泊生
---- 王作尧
---- 徐希
---- 刘连科
---- 麦祖荫
---- 张任谦
---- 王次华
---- 史明
-- 第二章烈士英名录
附录
-- 一、历代编修的县志
-- 二、现存县志简介
-- 三、《东莞县志》序言选载
-- 四、东莞明伦堂
-- 五、古八景
-- 六、东莞改革开放十四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 七、《东莞市志》编纂始末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