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情况。包括各个乡镇、区域社会文化、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
内容时限:
0000-2000
出版时间:
2003年05月
目录
封面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理志
封面题字:龙长春(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理志》编纂领导小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理志》编纂组
序一 文玉强
序二 张珍强
凡例
图片
--
中工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987年9月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在沿河视察工作
----
胡锦涛视察沙子场乡十二盘村
----
胡锦涛视察县城和平镇
--
县城市政设施
----
①县城一角
----
②县城夜景
----
③城区防洪堤
----
④邮电通讯大楼
----
⑤供电大楼
----
⑥供水公司
----
⑦民族酒店
----
⑧金红酒店
----
⑨政府大楼
----
⑩县委大楼
--
乌江山峡风光
----
夹石峡
----
黎志峡
----
银童峡
----
王坨峡
----
土坨峡
--
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景观
----
①麻阳河一角
----
②朱家洞洞口
----
③朱家洞奇观
----
④朱家洞奇观
----
⑤朱家洞奇观
----
⑥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
----
⑦石排
--
地家风情
----
①土家姑娘
----
②土家妇女
----
③傩技-上刀梯
----
④土家摆手舞
----
⑤土家舞蹈-肉莲花
----
⑥傩堂戏
----
⑦傩堂戏面具
----
①土家山寨吊脚楼
----
②土家挑花刺绣
----
③土家乐器-溜子唢呐
----
④背水
----
⑤土家乐器-长号
----
⑥艄公
----
⑦哭嫁
--
文物古迹
----
①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
②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址
----
③洪渡西汉陶窑
----
④蛮王洞摩崖-惊涛拍岸
----
⑤淇滩古镇一角
----
⑥出土文物-汉砖和宋瓷
----
⑦乌江古纤道
----
⑧土司官印
----
⑨明代土司衙署
--
方物土产
----
①沿河山羊
----
②油桐
----
③乌桕
----
④中峰王浆蜜
----
⑤黄牛
----
⑥沙子空心李
----
⑦藤器
----
①富硒绿茶
----
②桑椹花生
----
③苦荞酒
----
④天麻酒
----
⑤煤
----
⑥萤石
----
⑦铅锌
--
交通
----
乌江航运
----
326国道
----
沿河港东风码头
----
县汽车站
----
326国道沿河乌江大桥
----
411省道沙坨乌江大桥
--
水利电力
----
官舟水库
----
峡门口水库
----
110千伏变电站
----
蛟坝电站
--
县地理志编纂领导小组和编写组成员合影
----
县地理志编纂领导小组合影
----
县地理志编写组成员合影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政区图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质图
--
沿河土家族自冶县地势图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壤分布图
目录
总述
上篇人文地理
--
综述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春秋战国至宋代建置
----
第二节元明清时期建置
----
第三节中华民国时期建置
----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置
--
第二章乡镇
----
第一节中部地区乡镇
----
第二节北部地区乡镇
----
第三节东部地区乡镇
----
第四节西部地区乡镇
----
第五节南部地区乡镇
--
第三章区域经济
----
第一节农业(一)
----
第二节农业(二)
----
第三节林业
----
第四节畜牧业
----
第五节渔业
----
第六节农业区划
----
第七节工业
----
第八节交通
----
第九节方物土产
--
第四章区域社会文化
----
第一节人口
----
第二节土家民俗
----
第三节土家文化
----
第四节文物古迹
下篇自然地理
--
综述
--
第一章地质矿藏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矿藏
----
第三节地貌
----
第四节地貌区划
--
第二章气候
----
第一节气温
----
第二节降水
----
第三节光照
----
第四节地温蒸发湿度
----
第五节气压风云雾
----
第六节灾害性天气
----
第七节气候区划
--
第三章水文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三节水资源区划
----
第四节水能资源
--
第四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分类系统及分布规律
----
第二节土壤类型(一)
----
第三节土壤类型(二)
----
第四节土壤类型(三)
----
第五节土壤区划
--
第五章生物
----
第一节植被
----
第二节植物
----
第三节动物
----
第四节珍贵稀有动植物
--
第六章自然风景
----
第一节乌江山峡
----
第二节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
第三节山石溶洞
----
第四节泉水库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气象灾害
----
第二节农业动植物病虫害
----
第三节地质灾害
--
第八章综合自然区划
----
第一节自然地域分异特点和综合自然区划分区依据
----
第二节北部岩溶低中山峡谷区
----
第三节中部侵蚀溶蚀低山沟谷区
----
第四节南部溶蚀侵蚀低中山山原区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