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盐亭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40-1985
出版时间:
1991年05月
目录
封面
盐亭县志
《盐亭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盐亭县志》编纂人员
县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期负责人
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图片
--
题词
--
王金城题词
--
朱守诛题词
--
县城鸟瞰图
--
中国共产党盐亭县委员会机关大门
--
盐亭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盐亭县人民政府机关大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盐亭县委员会办公大楼
--
宝台观笔塔
--
唐代大诗人杜甫途经盐亭寓居处——县云奄
--
董叔亭
--
文同塑像(任义伯作)
--
永泰乡文同墓
--
高山公园
--
负戴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
麟瑞乡袁诗荛烈士墓
--
龙顾井记石刻
--
林山乡桤柏混交林
--
新农乡绿化后的山林
--
县林业局机关大门
--
麻秧电站拱坝
--
三元石油井
--
五指山油库
--
龙江乡石岭桑园
--
盐亭县丝绸厂前缫车间
--
盐亭县丝绸厂产品包装件
--
盐亭县丝绸厂优质产品
--
盐亭县化肥厂幼儿园
--
盐亭县化肥厂
--
盐亭县弥江电扇厂生产的神鸟牌吊扇
--
盐亭县弥江电扇厂装配车间
--
盐亭县人民医院荣获卫生部、省委、省府、省卫生厅授予的先进集体、文明单位的奖状。
--
盐亭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
--
文同宾馆
--
盐亭特产供外贸出口的海椒
--
盐亭县税务局机关大院一侧
--
县城弥江岸农贸市场
--
六○二台铁塔
--
盐亭县城弥江桥风光
--
盐亭体育馆
--
盐亭电影院
--
盐亭中学教学大楼一角
--
盐亭师范学校教学大楼一角
--
文同大桥
--
梓江索桥
--
盐亭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荣获全国先进单位称号的奖状
--
盐亭县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做结扎手术
--
盐亭职工俱乐部
--
高山公园奎星阁
--
石牛庙乡红军纪念碑
--
宋文同用以作画,苏轼以诗赞誉的“鹅溪绢”产地——安家鹅溪寺
--
凤灵寺中的大雄宝殿
--
县城古玉带城墙东门
--
大兴乡松柏村清代提督江长贵墓
--
富驿镇圆宝山明代定远侯王弼墓
--
盐亭县境内出土的商周唐明清时期的石器、陶器、铜器、瓷器。
--
盐亭县境内出土的宋清时期的铜器、银器,玉雕、象牙桥
--
文同墨竹画
--
玉龙牌坊
--
国务院嘉奖林山公社的嘉奖令
--
林农乡十岔树古柏
--
盐亭县农村桑茂粮丰的田野
--
黄甸出土的宋碑(陈宜民供稿)
--
林农乡九十九条根古柏
--
盐亭县行政区划图
--
盐亭县城示意图
--
盐亭县交通图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县名
----
第二节 建县
--
第二章 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变迁
--
第三章 政区
----
第一节 历代变革
----
第二节 现行划分
--
第四章 县城镇乡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镇乡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理环境
----
第一节 自然概貌
----
第二节 资源综述
--
第二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质构造
----
第二节 出露地层
----
第三节 矿藏与地质性灾害
------
一 矿藏
------
二 建筑和建材原料
------
三 地质性灾害
--
第三章 地貌
----
第一节 地貌类型
----
第二节 地貌分区
----
第三节 主要山丘
--
第四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一 气温
------
二 降水
------
三 湿度、日照、蒸发、云雾和风
----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
一 干旱
------
二 低温阴绵雨
------
三 洪涝、霜冻、大风和冰雹
--
第五章 水文
----
第一节 河流水系
----
第二节 河流水文
------
一 迳流补给与迳流总量
------
二 迳流量的年、季变化
------
三 河流含沙量及水质污染
----
第三节 地下水
----
第四节 水资源
------
一 水利资源及应用
------
二 水能资源及利用
--
第六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
----
第二节 土壤分区
----
第三节 土地资源
--
第七章 植被和动物
----
第一节 林地植被
------
一 森林植被演变
------
二 林地植被分区
------
三 主要树种
----
第二节 主要动物
------
一 脊椎动物
------
二 无脊椎动物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演变与构成
----
第一节 演变
----
第二节 构成
------
一 民族构成
------
二 姓氏构成
------
三 性别构成
------
四 年龄构成
------
五 文化构成
------
六 职业构成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增长
----
第二节 节制生育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基本条件
----
第一节 土地
------
一 面积土壤
------
二 权属变革
----
第二节 劳力
--
第二章 农业生产
----
第一节 田间种植
------
一 发展概况
------
二 作物布局
------
三 耕种方法
------
四 良种推广
------
五 肥料使用
------
六 植保措施
----
第二节 水果茶叶
----
第三节 畜禽饲养
------
一 饲养变化
------
二 饲料配置
------
三 品种改良
------
四 防疫骟割
----
第四节 鱼类养殖
----
第五节 产量产值
--
第三章 农田基建
----
第一节 农田水利
------
一 蓄水保水
------
二 塘库修建
------
三 提灌设施
------
四 建设成效
----
第二节 改田改地
--
第四章 农用机具
----
第一节 传统农具
----
第二节 农业机械
--
第五章 管理体制
----
第一节 农经管理
----
第二节 畜牧管理
----
第三节 农机管理
----
第四节 水利管理
第五篇 林业
--
第一章 资源
----
第一节 宜林面积
----
第二节 林木蓄积
----
第三节 引进品种
--
第二章 造林
----
第一节 采种育苗
------
一 树种采集
------
二 苗圃育苗
------
三 群众育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一 造林阶段
------
二 植树方法
------
三 组织形式
------
四 三林并举
------
五 政策措施
------
六 林业科研
--
第三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演变
----
第二节 林政实施
------
一 林权变革
------
二 征费制度
----
第三节 护林活动
------
一 护林组织
------
二 封山育林
------
三 抚育治虫
------
四 禁止滥伐
第六篇 桑蚕丝绸
--
第一章 桑蚕
----
第一节 栽桑
------
一 育苗
------
二 栽培
----
第二节 养蚕
------
一 制种
------
二 育蚕
--
第二章 蚕茧
----
第一节 收贮
------
一 收茧
------
二 烘贮
----
第二节 调运
------
一 调拨
------
二 运输
--
第三章 丝绸
----
第一节 生产
------
一 私营
------
二 国营与集体
----
第二节 销售
------
一 私营
------
二 国营
--
第四章管理
----
第一节体制演变
----
第二节人事管理
----
第三节企业管理
第七篇 工业
--
第一章 矿业
----
第一节 井盐
------
一 盐井盐场
------
二 产运销
------
三 生产管理
------
四 盐工生活
----
第二节 石油
----
第三节 煤铁
--
第二章 电力业
----
第一节 发电和购电
------
一 电厂电站
------
二 购进电
----
第二节 变电
------
一 35千伏送变电工程
------
二 10千伏配电网及农村低压线路
----
第三节 供(用)电
--
第三章 化工 机具业
----
第一节 化工
------
一 化肥
------
二 炸药
------
三 塑料
----
第二节 机具
------
一 农业机具
------
二 金属制品
------
三 衡器
--
第四章 建材业
----
第一节 水泥
----
第二节 砖瓦 石灰
----
第三节 油毡
--
第五章 食品业
----
第一节 粮油加工
----
第二节 肉蛋品加工
----
第三节 酿酒
----
第四节 调味品生产
----
第五节 糖果糕点生产
--
第六章 纺织 缝纫业
----
第一节 纺织
----
第二节 缝纫
------
一 服装加工
------
二 鞋帽制造
--
第七章 文化日杂业
----
第一节 文化用品
------
一 造纸
------
二 印刷
------
三 毛笔
----
第二节 竹木加工
----
第三节 蜂窝煤生产
----
第四节 杂品业
------
一 日杂品
------
二 土陶
------
三 烟花 火炮
--
第八章 管理
----
第一节 国营工业
----
第二节 二轻工业
----
第三节 乡镇企业
第八篇 交通邮电
--
第一章 交通
----
第一节 陆路
------
一 古道
------
二 公路
------
三 桥梁
----
第二节 水路
------
一 航道
------
二 渡口
----
第三节 运输
------
一 人畜
------
二 船舶
------
三 汽车
----
第四节 管理
------
一 机构
------
二 路政
------
三 养护
------
四 安全
--
第二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一 邮务
------
二 邮路邮传
------
三 机要通信
----
第二节 电信
------
一 网络
------
二 设备
------
三 电报
------
四 电话
----
第三节 管理
------
一 机构
------
二 邮电质量
第九篇 城建环保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城建演变
----
第二节 市区工程
----
第三节 公私建房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乡镇
----
第二节 农村
--
第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
------
一 废水、废气、废渣
------
二 农药
------
三 粪便垃圾
------
四 噪声
----
第二节 治理
------
一 环境清扫
------
二 绿化美化
------
三 监测控制
------
四 征费排污
------
五 综合治理
--
第四章 建设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设计施工
----
第三节 房地产
----
第四节 土地划拨
----
第五节 建筑队伍
第十篇 商业
--
第一章 私营
----
第一节 个体
----
第二节 私营商业的改造
--
第二章 合营 合作
----
第一节 合营 合作店(组)
----
第二节 商业公司
--
第三章 粮油
----
第一节 购销
------
一 购进
------
二 销售
----
第二节 储运
------
一 仓库建设与布局
------
二 粮油储调运
--
第四章 供销合作
----
第一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
第二节 农副产品收购推销
----
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
第五章 国营商业
----
第一节 百货
----
第二节 食品
------
一 肉蛋食品
------
二 副食品
----
第三节 能源
------
一 煤炭
------
二 石油
----
第四节 饮食服务
----
第五节 蔬菜水产
----
第六节 外贸
------
一 进出口物资
------
二 生产基地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粮油管理
----
第二节 国营商业管理
----
第三节 供销合作管理
第十一篇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演变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一 预算内收支
------
二 预算外收支
------
三 平衡结算
----
第三节 管理监督
------
一 体制变革
------
二 预决算管理
------
三 监察
------
四 检查
----
第四节 债券发行
------
一 公债
------
二 国库券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演变
----
第二节 税收
------
一 税制变革
------
二 工商税
------
三 农业税
----
第三节 稽征管理
------
一 管理措施
------
二 利润监交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一 陕号
------
二 信用社(含合作金库)
------
三 银行
----
第二节 货币
------
一 币制变革
------
二 货币管理
------
三 金银收兑
----
第三节 储蓄
------
一 城镇储蓄
------
二 农村储蓄
----
第四节 信贷
------
一 工商信贷
------
二 农业信贷
----
第五节 汇兑
----
第六节 保险
第十二篇 综合经济
--
第一章 经济发展条件
----
第一节 自然条件
----
第二节 历史条件
----
第三节 社会条件
--
第二章 经济制度
----
第一节 所有制变化
----
第二节 经济成份
----
第三节 经营形式
--
第三章 经济建设
----
第一节 建设投资
----
第二节 经济发展
--
第四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积累与消费
----
第二节 国民收入
----
第三节 城乡储蓄
----
第四节 生活状况
--
第五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计划审计管理
----
第二节 物价管理
----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四节 标准计量管理
第十三篇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中共盐亭地下组织
----
第二节 中共盐亭县委
----
第三节 中共盐亭县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主要政事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县区党部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党务概况
--
第三章 中国青年党
----
第一节 县筹备处
----
第二节 活动情况
--
第四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二节 农会
----
第三节 工会
----
第四节 商会
----
第五节 妇联会
----
第六节 侨联会
第十四篇 政权
--
第一章 权力行使
----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一 代表选举
------
二 大会召开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 县政实施
----
第一节 县公署
------
一 房股变革
------
二 团保编制
----
第二节 县政府
------
一 科室设置
------
二 乡保演变
----
第三节 县人民政府
------
一 职能机构
------
二 区乡建制
--
第三章 参政议政
----
第一节 县议事会 参事会
----
第二节 县参议会
----
第三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四章 政治协商
----
第一节 县政协全委会
----
第二节 县政协常委会
----
第三节 县政协委组工作
第十五篇 军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武装机构
------
一 城防局 团防局 团练局
------
二 保安大队
------
三 警察中队和自卫队
------
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盐亭县中队
----
第二节 兵役机构
------
一 兵役股 军事科 国民兵团
------
二 县人民武装部
------
三 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
第二章 兵制
----
第一节 募兵制 征兵制
----
第二节 义务兵役制 预备兵役制
----
第三节 民兵
------
一 组织建设
------
二 军事训练
------
三 民兵业绩
--
第三章 军民关系
----
第一节 拥军爱民
----
第二节 军民共建
----
第三节 三支两军
--
第四章 兵事
----
第一节 农民军在县境
------
一 鄢、蓝军在富驿
------
二 李自成军过盐亭
------
三 张献忠军过盐亭
------
四 白莲教军在金孔
------
五 蓝大顺军在玉龙、金孔
------
六 红灯教军在玉龙
----
第二节 兵祸匪患
------
一 军阀混战两祸盐亭
------
二 罗乃琼部火烧十字街
------
三 联防与剿匪
------
四 日机轰炸县城
------
五 南、盐划界之战
------
六 大刀队进犯县城
----
第三节 革命战争
------
一 红军过石牛
------
二 解放盐亭
第十六篇 政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一 连坐切结
------
二 登记处理
------
三 收遣安置
------
四 清理特种行业
------
五 重点人口管理
----
第三节 户口管理
----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
一 平息大刀队暴乱
------
二 清匪反霸镇反
------
三 清理特务组织
------
四 粉碎中国民主党的暴乱阴谋
----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
第七节 综合治理社会治安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三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审判制度
------
一 审级
------
二 诉讼程序
------
三 审判程序
----
第三节 执法效果
--
第四章 法政
----
第一节 县政法委员会
----
第二节 县司法局
第十七篇 民政
--
第一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扶贫救济
----
第二节 敬老育孤
--
第二章 优抚安置
----
第一节 优待抚恤
----
第二节 安置复员退伍军人
--
第三章 民事调解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调解纠纷
--
第四章 婚姻丧葬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丧葬改革
第十八篇 人事劳动
--
第一章 人事
----
第一节 调配任免
----
第二节 接收安置
----
第三节 考核奖惩
----
第四节 制度改革
----
第五节 队伍建设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劳力调配
----
第三节 精简下放
----
第四节 知青下乡
----
第五节 清理流散
----
第六节 劳动保护
--
第三章 工资福利
----
第一节 工资奖金
----
第二节 生活福利
第十九篇 教育
--
第一章 方针学制
----
第一节 方针
----
第二节 学制
------
一 小学学制学科
------
二 中学学制学科
----
第三节 管理
--
第二章 教育内容
----
第一节 德育
------
一 思想教育
------
二 劳动教育
----
第二节 智育
----
第三节 体育
--
第三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一 学宫 书院 学堂
------
二 县立私立小学
------
三 公办民办小学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一 县立私立中学
------
二 公办民办中学
----
第四节 专业教育
------
一 师范学校
------
二 公办职校
------
三 民办农中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除文盲
----
第二节 在职进修
----
第三节 各类补习
--
第五章 选拔制度
----
第一节 科举
----
第二节 招考
----
第三节 推荐
--
第六章 教育经费
----
第一节 筹款拨款
----
第二节 群众集资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
第七章 教工队伍
----
第一节 人员配备
----
第二节 组织建立
第二十篇 文化体育
--
第一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艺创作
----
第二节 影剧书刊
------
一 电影
------
二 川剧
------
三 图书
------
四 报纸
----
第三节 广播电视
----
第四节 群众文化
------
一 文化团体
------
二 活动方式
----
第五节 文物 名胜
------
一 文物
------
二 名胜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体育设施
----
第二节 体育培训
----
第三节 体育活动
第二十一篇 卫生医药
--
第一章 医卫设施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 行政机构
------
二 医疗机构
------
三 保健机构
------
四 防疫机构
------
五 药剂机构
------
六 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第二节 医务人员
------
一 民间医生
------
二 专职医护人员
--
第二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群防群治
------
一 地方病
------
二 慢性病
------
三 妇科病
------
四 幼儿保健
------
五 卫生运动
----
第二节 门诊收治
--
第三章 药物经营
----
第一节 资源利用
----
第二节 药材种植
----
第三节 药品管理
----
第四节 加工制造
--
第四章 肿瘤防治
----
第一节 机构建置
----
第二节 病情调查
------
一 癌症死亡人口调查
------
二 癌症死亡点地理分布调查
------
三 食管癌病变普查
------
四 食管癌对平均可享寿命的影响
----
第三节 病因探索
------
一 动物食管病变观察
------
二 自然条件及微量元素与食管癌的关系
------
三 上消化道疾病与食管癌的关系
------
四 家族史及生活习惯与食管癌的关系
----
第四节 防癌措施
------
一 群众预防
------
二 重视“三早”
----
第五节 癌症诊治
------
一 诊断
------
二 治疗
第二十二篇 科技
--
第一章 科技活动
----
第一节 知识普及
----
第二节 试验示范
------
一 农科网 试验田
------
二 科技示范户
----
第三节 技术革新
--
第二章 沼气
----
第一节 开发
----
第二节 建设
----
第三节 使用
--
第三章 科研成果
----
第一节 农业成果
----
第二节 工业成果
----
第三节 成果鉴定登记奖励及其推广应用
--
第四章 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职称评定
----
第三节 开发人才
第二十三篇 社会风俗
--
第一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天主教
--
第二章 封建会道门
----
第一节 一贯道
----
第二节 默朝教
----
第三节 同善社
--
第三章 社会组织
----
第一节 哥老会
----
第二节 宗族
----
第三节 会馆
----
第四节 行会
--
第四章 风俗
----
第一节 节日
----
第二节 习俗
--
第五章 方言
----
第一节 土音俚语
----
第二节 谚语歇后语
第二十四篇 人物
--
第一章 传记
----
董叔封
----
张峻夫
----
李义府
----
赵蕤
----
严震
----
文同
----
张泰阶
----
陈书
----
江长贵
----
谢兆兰
----
袁诗荛
----
王明金
----
蒙裁成
----
杜佩绅
----
侯伯英
----
虞容
----
卢发社
----
杨太虚
----
胥竹成
----
马南轩
----
曾绍益
----
黄绍辉
----
李英才
----
曾子云
----
吴家义
----
任师尚
----
岳鹏程
----
秦旭岚
----
何拔儒
----
谢趣生
----
达云程
----
何希唐
----
邱朗如
----
范仲纯
----
吴兴国
----
袁焕仙
----
白大科
----
刘仰高
----
杜代三
----
蒙文通
----
何天松
----
刘忠勇
----
胥子洪
----
蒙思明
----
刘国贵
----
杨光友
----
何明光
----
曾代双
----
杨周顺
----
李天珍
----
汪寿泉
--
第二章 烈士英名录
附录
--
一 重要文告辑存
--
二 古今诗文选
--
三 杂记
--
四 地方文献要目
--
五 盐亭县地方志协会
--
六 《盐亭县志》编修始末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