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十团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实事求是地记述十团的历史和现状。
二、本志以20015年十团(中心团场)为记述范围,曾经隶属十团而后又划出区
域,不再记述。
三、本志书断限:上限1992年1月,下限2010年12月,部分内容根据实际适
当上溯或下延。
四、本志采用横排竖写的方法,依照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顺序,采用章、
节、目结构,共设31章,175节。志首设凡例、序言、概述、大事记,志末编排附录、
编后记。
五、体裁有述、志、记、传、图、表、录,以志为主。
六、本志采用规范的语体文,主要采用记叙文体,只记事实,不作评论,寓观点
于资料之中,概述采用论述体,有述有议,述议结合。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兼以记
事本末体。
七、本志所用数据以农一师阿拉尔市编辑出版的《统计年鉴》资料为准,无统
计数据,采用部门数据,数字用法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
法的规定》。
八、本志所列机构、地名、领导职务均按历史称谓,机构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
以后用简称,特别对记述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地名、机构名称,只用简称,人名一律
采用常用名,少数民族用姓氏全称,其汉字译音统一用现译汉字字音,并注明族
别,女性注明性别。
九、本志在人物编纂时,遵照生不立传的原则,为已故团领导、已故英雄人物
立小传。团领导中的劳模列“劳动模范”内,还在领导简介中进行复述。对于在世
团级领导、英模人物只作其简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工作者列名录和名
单,中、高级职称者均列名单。简介团领导以职务和任职先后为序,英模人物以获
誉先后为序,人名录排名不分先后。收录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限于师、地级以上的
荣誉称号。
十、本志纪年均使用公元纪年。
十一、本志资料来自档案、报纸、刊物和有关部门年终总结、有关人员提供的
文字材料,并经考证鉴别,以求去伪存真,所有资料和数据均经有关部门审核,除
特殊情况外,不一一注明出处。
十二、本志对2005年十团成立中心团场后,进入团场九团自进入起进行
记述。
内容时限:
1992年1月-2010年12月
出版时间:
2012年01月
目录
封面
封底
版权
图片
序一
序二
凡例
概述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章 建制区划
--
第一节 建制沿革
--
第二节 区划范围
第二章 自然地理
--
第一节 地形地貌
--
第二节 气候
--
第三节 土壤植被
--
第四节 自然资源
--
第五节 生态环境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计划生育
第四章 中共十团委员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组织建设
--
第四节 重大政事纪略
--
第五节 纪律检查
--
第六节 干部管理
--
第七节 老干部工作
--
第八节 宣传思想工作
--
第九节 统战工作
--
第十节 保密工作
--
第十一节 政策研究
--
第十二节 督查信息机要工作
--
第十三节 史志工作
第五章 行政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工作部门
--
第三节 机构编制管理
--
第四节 信访工作
--
第五节 档案管理
--
第六节 普选公文侨务
第六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创建活动
--
第三节 考核评比
--
第四节 理论研究
--
第五节 道德新风
第七章 工会
--
第一节 代表大会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民主管理
--
第四节 劳动法律
--
第五节 群众生产
--
第六节 宣传教育
--
第七节 困难帮扶
--
第八节 妇女儿童工作
第八章 共青团
--
第一节 团员代表大会
--
第二节 组织建设
--
第三节 共青团工作
--
第四节 少先队工作
--
第五节 青年志愿者服务
第九章 政法工作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三节 司法行政
--
第四节 监狱管理
第十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民兵工作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节 征兵和以劳养武
第十一章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一节 农业区域规划
--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
第三节 条田改建
--
第四节 农田综合治理
第十二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棉花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第四节 甜叶菊种植
--
第五节 耕作
--
第六节 人工影响气候
第十三章 林园业
--
第一节 林木
--
第二节 特色苗木繁育
--
第三节 果园
--
第四节 红枣种植
--
第五节 花卉种植
--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第十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种类
--
第二节 饲养
--
第三节 畜禽产品
--
第四节 草场饲料
--
第五节 疫病防治
--
第六节 畜牧业管理
--
第七节 畜禽定点屠宰管理
第十五章 水利
--
第一节 灌溉渠系
--
第二节 排水渠系
--
第三节 渠道防渗
--
第四节 水利配设施
--
第五节 水利管理
--
第六节 渔业养殖
第十六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农机队伍
--
第二节 农机具
--
第三节 农机动力
--
第四节 农机作业
--
第五节 农机安全监理
--
第六节 农机管理
第十七章 工副业
--
第一节 工副业生产
--
第二节 农副产品加工
--
第三节 工业产品生产
第十八章 交通·通讯·信息化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道路管理和养护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通讯
--
第五节 信息化
第十九章 团场建设
--
第一节 连队居民点建设
--
第二节 团部小城镇建设
第二十章 建筑·房产管理
--
第一节 建筑机构
--
第二节 建筑机械和材料
--
第三节 工程管理
--
第四节 房屋建筑
--
第五节 房产管理
第二十一章 商务·旅游
--
第一节 商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三节 农贸市场
--
第四节 对外贸易
--
第五节 物资购销
--
第六节 旅游
第二十二章 综合经济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
--
第二节 经济总量
--
第三节 经济发展结构
--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十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
--
第四节 审计统计
--
第五节 经济协作
--
第六节 招商引资
--
第七节 金融保险
--
第八节 非公有经济
--
第九节 安全生产
第二十四章 土地管理·环境保护
--
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
--
第二节 土地确权勘界
--
第三节 宣传教育和用地管理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
--
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
--
第二节 劳动力录用
--
第三节 劳动力调配
--
第四节 职工培训
--
第五节 劳动定额
--
第六节 工资管理
--
第七节 职工福利
--
第八节 职工退休
--
第九节 社会保险
第二十六章 科技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技管理
--
第三节 科技活动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第二十七章 教育
--
第一节 教育管理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教育经费·设备
--
第六节 勤工俭学
--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二十八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医疗技术
--
第三节 医疗器械
--
第四节 药品采购管理
--
第五节 卫生防疫
--
第六节 医疗制度
--
第七节 妇幼卫生保健
--
第八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十九章 文化·体育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第二节 业余文艺团体
--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四节 文学创作书法绘画
--
第五节 文化市场管理
--
第六节 文物保护
--
第七节 广播电影电视
--
第八节 图书报刊摄影
--
第九节 体育一
第三十章 社会生活
--
第一节 居民生活
--
第二节 残疾人工作
--
第三节 民政工作
--
第四节 老龄工作
第三十一章 人物·集体
--
第一节 人物传
--
第二节 人物简介
--
第三节 人名录
--
第四节 专业技术人员名录
--
第五节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附录
后记
十团史志编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