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崇义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89年01月
目录
封面
崇义县志
崇义县行政区划图
图片
--
中共崇义县委、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崇义县人民政府
--
崇义县城岛瞰
--
林业局办公大楼
--
云峰楼
--
县办天台山林农垦殖场
--
工人文化宫
--
木材年吞吐量达九万立方米的过埠聍木场
--
新造的混交林
--
江南水杉王
--
农业丰收景象
--
杂交水稻培育
--
黄诗结著作
--
中国画 张际才作
--
赵达金行画
--
《好日子还在后头》(乐山鹏摄)
--
剪纸
--
杨源钜行书
--
晋朝时期的石斧、明朝时期的铜香炉、瓷碗、铜币
--
苏区时期的梭镖、手雷、水壶
--
苏区时期的鸟铳、大刀
--
聂都大理石岩洞
--
上堡梯田
--
草源桥
--
思顺龙潭瀑布
--
上堡温泉
--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肖克同志在王爾琢烈士墓前
--
崇义革命烈士纪念塔
--
中共崇义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领导成员
--
县编史修志委员会和县志编纂人员
--
西湖水库
--
芦柴电站
--
新式茶园
--
木筷场
--
机械化先矿场
--
胶合板生产线
--
“铜铁件酸性直接镀铜”和“低温镀铁”新工艺
--
盘山公路
--
自动电话机房
--
过埠大桥
--
阳嶺电视调频转播台
--
茶亭垇
--
县医院医师为病人作B超检查
--
崇义中学
--
县幼儿园
--
城关小学教学楼
--
职工业余夜校的赏在认真听课
--
日本的科技人员到崇义进行矿产资源考察
--
白钨精矿
--
矿石
--
香菇
--
东庄纸
--
阳嶺绿茶
--
竹笋罐头
--
清水笋
--
竹编沙发
--
黄腹角雉
--
皮张
--
三尖彬
--
石斛
--
黄连
--
水车
--
旧式农具—犁
--
旧式农具—耙
--
松脂生产工具
--
自编自演的戏剧《金砖记》
--
铅厂乡农民文化宫
--
木雕
--
根雕
--
游乐场
目录
序言
凡例
勘误表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地理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地理位置
----
第二节历史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明、清时期
----
第二节中华民国时期
----
第三节苏维埃政府时期
----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三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乡镇
--
第四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水稻土
----
第二节潮土
----
第三节紫色土
----
第四节石灰(岩)土
----
第五节红色石灰土
----
第六节红壤
----
第七节山地黄壤
----
第八节山地黄棕壤
----
第九节山地草甸土
--
第六章 山脉水系
----
第一节山脉
----
第二节水系
--
第七章 气候 物候
----
第一节气候
----
第二节物候
--
第八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天然植物
----
第二节野生动物
----
第三节矿产
----
第四节水资源
--
第九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虫灾
----
第四节风灾
----
第五节雹灾
----
第六节霜雪灾
----
第七节地震
----
第八节雷击
第二编经济
--
第一章 林业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森林资源
----
第三节山林权属
----
第四节森林培育
----
第五节森林保护
----
第六节林业投资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
第三节耕地面积
----
第四节农作物
----
第五节茶叶和水果
----
第六节农技农艺
----
第七节农业机具
--
第三章 畜牧渔业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畜牧业
----
第三节渔业
--
第四章 农田水利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蓄水工程
----
第三节引水工程
----
第四节提水工程(工具)
----
第五节堤防工程
--
第五章 工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企业性质
----
第三节工业门类
------
附:中央驻县厂矿
--
第六章 交通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古道乡道
----
第三节公路
----
第四节水路
----
第五节桥梁
----
第六节渡口
----
第七节装卸搬运
--
第七章 邮电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邮政
----
第三节电信
--
第八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机构沿革
----
第二节县城建设
----
第三节环境保护
----
第四节乡村建设
----
第五节房地产管理
----
第六节建筑队伍
----
第七节建筑设计
--
第九章 商业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商业变革
----
第三节集市贸易
----
第四节商品购销
----
第五节统配物质
----
第六节饮食服务
----
第七节烟草专卖
----
第八节对外贸易
--
第十章 粮油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购销
----
第三节储运
----
第四节加工
--
第十一章 金融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存款
----
第四节贷款
----
第五节保险
----
第六节公债
----
第七节管理
--
第十二章 财税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财政
----
第三节税务
--
第十三章 综合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工商管理
----
第三节物价管理
----
第四节计量管理
----
第五节统计管理
----
第六节审计管理
--
第十四章 名优特产
----
一、阳岭茶
----
二、香菇
----
三、玉兰片
----
四、东庄纸(土纸)
----
五、笋类罐头
----
六、甜酸藠头罐头
----
七、木耳
----
八、猕猴桃
----
九、无核柿
----
十、橡子
----
十一、蕨萁粉
----
十二、山薯
----
十三、魔芋
----
十四、徐长卿
----
十五、胆草
----
十六、石猴子
----
十七、山苍子
----
十八、三尖杉
----
十九、松针粉
----
二十、松香
----
二十一、松节油
----
二十二、机动脱谷机
----
二十三、“万能”立式木工带锯机
----
二十四、黑钨精矿
----
二十五、白钨精矿
----
二十六、钼精矿
第三编政治
--
第一章 政党
----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中国国民党
----
第三节其他党派
--
第二章 权力机构
----
第一节工农兵代表大会
----
第二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人大常委会
--
第三章 行政机构
----
第一节县署
----
第二节县政府
----
第三节县苏维埃政府
----
第四节县人民政府
--
第四章 议政机构
----
第一节县参议会
----
第二节县政协委员会
--
第五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工人组织
----
第二节农民组织
----
第三节归女组织
----
第四节工商组织
----
第五节青少年组织
----
第六节学术组织
----
第七节中苏友好协会
--
第六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公安
----
第二节检察
----
第三节审判
----
第四节司法行政
--
第七章 内务
----
第一节民政
----
第二节劳动人事
----
第三节综合政务
第四编军事
--
第一章 兵役
----
第一节清末、民国时期的兵役制度
----
第二节苏区时期及解放后的兵役制度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武装机构
----
第二节武装力量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政治教育
----
第三节军事训练
----
第四节民兵代表大会
--
第四章 驻军与军事设施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军事设施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农民起义
----
第二节“五一”暴动
----
第三节苏区武装斗争
----
第四节崇义解放
第五编文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教育行政
----
第二节书院私塾
----
第三节幼儿教育
----
第四节初等教育
----
第五节中等教育
----
第六节成人教育
----
第七节教师队伍
----
第八节经费设备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科技组织
----
第二节科技队伍
----
第三节科普活动
----
第四节科技成果
----
第五节其他科技
--
第三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文化机构
----
第二节戏剧电影
----
第三节图书档案
----
第四节通讯报刊
----
第五节广播电视
----
第六节文学艺术
----
第七节歌谣
----
第八节民间传说
--
第四章 文物胜迹
----
第一节历史文物
----
第二节革命文物
----
第三节风景名胜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队伍建设
----
第二节体育设施
----
第三节群众体育
----
第四节学校体育
----
第五节体育竞赛
--
第六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卫生防疫
----
第二节妇幼保健
----
第三节爱国卫生运动
----
第四节医疗
----
第五节医药管理
第六编社会
--
第一章 民族人口
----
第一节民族姓氏
----
第二节人口
----
第三节计划生育
--
第二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人民收入
----
第二节衣食住
----
第三节家具用器
--
第三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时令节日
----
第二节生活习俗
----
第三节生产习俗
----
第四节婚嫁习俗
----
第五节生育祝寿
----
第六节丧葬
----
第七节建房迁居
----
第八节迷信陋俗
----
第九节道德风尚
--
第四章 宗教信仰
--
第五章 方言俗语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方言词例
----
第四节语法
----
第五节歌谣(标音举例)
----
第六节俗语
------
附:方言分布示意图。
第七编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谢志山
----
叶贵发
----
陈赞雍
----
黄世宰
----
王尔琢
----
古达培
----
周泰侃
----
李祥汉
----
汤昌桃
----
赖昌来
----
吴为浦
----
游六英
----
凌干招
----
朱德祥
----
古天球
----
罗徽民
----
李祥桐
----
陈大庆
----
黄永云
----
古达绍
----
周文山
--
第二章 英烈名录
----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烈士
----
第二节抗日战争阵亡将士
----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烈士
--
第三章 现代人物
----
第一节长征干部
----
第二节本籍在外地工作的副县(团)级以上党政军(企事业)人员
----
第三节高级科技专业人员
--
第四章 受省级以上部门表彰的模范先进人物
----
第一节受全国、中南区、福州军区表彰的模范先进人物
----
第二节受省级部门表彰的模范先进人物
--
第五章 历代县官名录
----
第一节明、清县官
----
第二节民国时期县官
第八编附录
--
中共崇义县委文件
--
崇义县人民政府文件
--
崇义县编史修志委员会关于征集文史资料的通告
--
崇义旧志序
--
立崇义县治疏
--
新编《崇义县志》修志始末
--
修志人员名单
--
审定单位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