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县志

宜都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宜都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865-1985

出版时间: 1990年09月

目录

封面
宜都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宜都县政区图
-- 宜都县地势图
-- 宜都县土壤图
-- 宜都县森林资源分布图
-- 陆城镇鸟瞰
-- 枝城长江大桥
-- 陆城清江大桥
-- 净跨为四十米的空腹式石拱桥——白水港大桥
-- 枝城港综合码头一角
-- 枝城港煤炭专用码头一角
-- 陆城清江路街景
-- 邮电局市话自动交换机一角
-- 枝城火车站一角
--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视察熊渡水电站工程
-- 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的熊渡水电站工程
-- 香客岩水电站
-- 大溪水库
-- 聂河水电站机房
-- 棉纺织厂外景
-- 化肥厂外景
-- 毛巾厂提花车间
-- 松木坪水泥厂
-- 毛湖埫龙潭河造纸厂车间
-- 枝城连杆厂综合车间
-- 以海姆地·伊萨博士为团长的联合国长江上中游农业开发识别团在宜都县光明村考察柑桔生长情况
-- 光明村早熟蜜桔
-- 枝城万福桥茶园一角
-- 王畈人造杉木林一角
-- 松木坪金刚岭楠竹园
-- 龙山坪渡槽
-- 宋山垂枝银杏
-- 幸福渠熊渡段一角
-- 宜都县第一中学
-- 宜都商场
-- 中医院住院部
-- 青少年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
-- 潘家湾革命烈士纪念塔
-- 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纪念馆一角
-- 釜(红花套镇城背溪遗址1984年出土,距今约7500年)
-- 虎钮(錞)于(1985年熊渡出土,战国时期文物)
-- 铜罍(陆城镇三江1979年出土,商代早期文物)
-- 玉璧(红花套镇曾家包1984年出土,西汉文物)
-- 儿童团员(油画)杨楚
-- 早市(农民画)刘景红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篇首
-- 概述
--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
-- 第一章建置沿革
---- 第一节沿革
---- 第二节区域演变
-- 第二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区划
---- 第二节区镇
第二篇自然地理
-- 第一章自然环境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貌
---- 第三节气候
---- 第四节物候
---- 第五节水系
---- 第六节土壤
---- 第七节植被
-- 第二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矿藏资源
---- 第三节水资源
---- 第四节植物资源
---- 第五节动物资源
-- 第三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虫灾
---- 第四节风灾冻灾冰雹
---- 第五节山崩地震
第三篇人口
-- 第一章人口变化、分布与迁徙
---- 第一节人口变化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三节人口迁徙
-- 第二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职业构成
---- 第六节婚姻及家庭状况构成
-- 第三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晚婚晚育
---- 第二节节制生育
---- 第三节优生优育
第四篇农业
-- 第一章农业体制
---- 第一节封建私有制
---- 第二节个体所有制
---- 第三节集体所有制
---- 第四节全民所有制
-- 第二章农业生产
---- 第一节农作物分布与产量
---- 第二节耕作制度
---- 第三节农业技术
---- 第四节农作机具
---- 第五节水土保持
-- 第三章林业
---- 第一节山林权属
---- 第二节森林种类与分布
---- 第三节植树造林
---- 第四节森林保护
-- 第四章水利
---- 第一节防洪
---- 第二节排涝
---- 第三节灌溉
---- 第四节水力开发
-- 第五章畜牧特产
---- 第一节畜牧
---- 第二节特产
-- 第六章渔业
---- 第一节养殖
---- 第二节捕捞
-- 第七章管理
---- 第一节农业管理
---- 第二节林政管理
---- 第三节水利管理
---- 第四节畜牧管理
---- 第五节渔政管理
第五篇工业
-- 第一章工业体制
---- 第一节个体所有制
---- 第二节集体所有制
---- 第三节全民所有制
-- 第二章轻纺工业
---- 第一节造纸印刷
---- 第二节食品工业
---- 第三节五金、日用杂品
---- 第四节纺织缝纫
-- 第三章能源工业
---- 第一节煤炭
---- 第二节电力
-- 第四章化学工业
---- 第一节化学肥料
---- 第二节日用化工
---- 第三节塑料制品
---- 第四节采矿及原料加工
-- 第五章机械工业
---- 第一节农用机械
---- 第二节船舶修造
---- 第三节通用机械
---- 第四节轻工机械
---- 第五节纺织机械
---- 第六节光学电子工业
-- 第六章建材工业
---- 第一节砖瓦
---- 第二节石灰
---- 第三节水泥及其制品
---- 第四节大理石制品
---- 第五节陶瓷制品
---- 第六节钢门钢窗
-- 第七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产业结构
---- 第二节主要产品
---- 第四节经济效益
-- 第八章企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经营管理
第六篇交通邮电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水运
---- 第二节陆运
---- 第三节桥梁
---- 第四节交通监理
-- 第二章邮电
---- 第一节邮政
---- 第二节电信
第七篇城建环保
-- 第一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城镇建设
---- 第二节乡村建设
---- 第三节建筑
-- 第二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与防治
---- 第二节环境管理
第八篇商业
-- 第一章经济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公私合营商业
---- 第三节集体商业
---- 第四节国营商业
-- 第二章市场
---- 第一节集镇
---- 第二节商户
---- 第三节商品供求
-- 第三章购销
---- 第一节农副产品
---- 第二节工业品
-- 第四章饮食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 第五章外贸
---- 第一节土产品
---- 第二节畜产品
---- 第三节工、矿产品
第九篇工商物价统计
-- 第一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市场管理
---- 第二节工商登记
---- 第三节合同鉴证
---- 第四节商标管理
-- 第二章物价
---- 第一节物价管理
---- 第二节市场物价
-- 第三章统计
---- 第一节机构与队伍
---- 第二节统计工作
第十篇财政金融
-- 第一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收入
---- 第二节财政支出
---- 第三节财政管理
-- 第二章金融
---- 第一节金融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信贷
---- 第四节存款
---- 第五节信用合作业务
---- 第六节基建拨款及贷款
---- 第七节结算业务
---- 第八节保险
第十一篇政党社团
-- 第一章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附表]历任国民党宜都县党部负责人
---- 第二节国民党员状况
---- 第三节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历次党代会
---- 第三节历任县委领导人
---- 第四节县委工作机构
---- 第五节基层组织
---- 第六节宣传工作
---- 第七节统一战线
---- 第八节纪律检查
-- 第三章社会团体
---- 第一节工人组织
---- 第二节农民组织
---- 第三节青少年组织
---- 第四节妇女组织
---- 第五节工商业者组织
第十二篇政权政协
-- 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选举
---- 第二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政府
---- 第一节县署
---- 第二节县政府
---- 第三节县苏维埃
---- 第四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五节区(乡)机构
-- 第三章参议会
---- 第一节临时参议会
---- 第二节县参议会
-- 第四章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一节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常务委员会
-- 第五章政协宜都县委员会
---- 第一节历届政协会议
---- 第二节历届政协常务委员会
---- 第三节历届政协委员会工作
第十三篇公安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侦察
---- 第二节治安管理
---- 第三节监所管理
---- 第四节武警部队
---- 第五节消防监督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刑事检察
---- 第二节法纪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监所检察
---- 第五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刑事审判
---- 第二节民事审判
---- 第三节经济审判
---- 第四节申诉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人民调解
---- 第三节律师工作
---- 第四节公证业务
---- 第五节劳动教养
第十四篇民政劳动人事
-- 第一章民政
---- 第一节优抚
---- 第二节救济
---- 第三节社会福利
---- 第四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五节城镇上山下乡人员安置
---- 第六节信访
-- 第二章劳动人事
---- 第一节职工队伍
---- 第二节劳动就业
---- 第三节工资福利
---- 第四节劳动保护
第十五篇军事
-- 第一章建制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地方武装
---- 第三节驻军
-- 第二章兵役
---- 第一节兵役机关
---- 第二节兵役制度
-- 第三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教育训练
---- 第三节武器保管与革新
---- 第四节执行勤务
---- 第五节生产建设
-- 第四章防空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设施
-- 第五章战事
---- 第一节古代战事
---- 第二节现代战事
------ [附]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罪行
第十六篇教育
-- 第一章私塾书院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书院
-- 第二章基础教育
---- 第一节幼儿教育
---- 第二节小学教育
---- 第三节中学教育
-- 第三章职业技术教育
---- 第一节农职业中学教育
---- 第二节师范教育
---- 第三节技校和卫生培训教育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干部职工教育
---- 第三节广播电视教育
---- 第四节自学考试
-- 第五章教师与教学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待遇
---- 第三节教师培训
---- 第四节教学研究
---- 第五节教学管理
-- 第六章经费与设备
---- 第一节教育经费
---- 第二节教学设备
第十七篇文化新闻
-- 第一章文化艺术
---- 第一节文化事业机构
---- 第二节文艺创作
---- 第三节群众文化队伍
---- 第四节民间文化
---- 第五节戏剧
---- 第六节电影
---- 第七节图书发行
-- 第二章文物胜迹
---- 第一节文物
---- 第二节文化遗址
---- 第三节名胜
-- 第三章新闻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第十八篇卫生体育
-- 第一章卫生行政
---- 第一节卫生组织
---- 第二节卫生队伍
---- 第三节医疗制度
---- 第四节卫生经费
-- 第二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
---- 第二节公共卫生
-- 第三章医疗预防
---- 第一节中医中药
---- 第二节西医西药
---- 第三节中西药结合
---- 第四节巡回医疗援外医疗
-- 第四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妇女保健
---- 第二节儿童保健
-- 第五章药政管理
---- 第一节麻醉药品管理
---- 第二节中西药品管理
-- 第六章体育
---- 第一节群众体育
---- 第二节学校体育
---- 第三节体育竞赛
---- 第四节体育经费及设施
第十九篇科技
-- 第一章科研机构和队伍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科研单位
---- 第三节科普团体
---- 第四节科技队伍
-- 第二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科技服务
---- 第三节沼气运用
---- 第四节科技成果
-- 第三章科技管理
---- 第一节评定技术职称
---- 第二节科研项目
---- 第三节科技经费
-- 第四章其它科技工作
---- 第一节气象测报
---- 第二节地震测报
---- 第三节计量管理
第二十篇社会
-- 第一章人民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城镇职工生活
-- 第二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饮食起居
---- 第二节服饰装扮
---- 第三节婚丧喜庆
---- 第四节传统节日
---- 第五节社会新风
-- 第三章宗教
---- 第一节道教
---- 第二节佛教
---- 第三节天主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五节伊斯兰教
-- 第四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词汇
---- 第三节语法
---- 第四节谚语歇后语
第二十一篇人物
-- 一、人物传
---- 聂杰人 张正谟
---- 吴守钦
---- 杨守敬
---- 曹廷杰
---- 罗克强
---- 姚百川
---- 孙富远
---- 胡敌
---- 罗光翟
---- 程光炳
---- 江崇本
---- 熊慕弼
---- 郭铁
---- 冯瑞辉
---- 汪道润
---- 叶光吉
---- 苏震
---- 净月
---- 杨浚民
---- 姚亚英
---- 汪哲仙
---- 杨介轩
---- 张继煦
---- 贺炳炎
---- 卢敏斋
---- 王续古
---- 朱侣伯
---- 杨树千
---- 邱英群
---- 杨兆茂
---- 陈明治
---- 卢镜澄
---- 吴光
---- 邓全秀
---- 杨贵成
---- 朱裕壁
-- 二、抗日殉难人员名录
-- 三、革命烈士表
附录
-- 附录一宜都县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附录二枝城市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附录三国务院关于湖北省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的批复
-- 附录四湖北省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宜都县志》稿终审的批复
-- 附录五一九八八年枝城市乡、镇设置一览表
编后记
宜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枝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宜都县志》编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