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 例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编纂
的指导思想,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串于编纂的全过程。
二、以“存史、资治、教化”之要求,按事物性质分章,下设节、目。全志以
文为主,辅以图表、照片,力求资料科学、完整。
三、记事通贯古今,上限不拘,下迄2004年底,个别事物作必要的延伸。
四、下限时的行政辖区为记述境域。为反映事物的历史性和完整性,适当
追述历史境域。
五、中华民国及其以前沿用历史纪年括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中
华人民共和国用公元纪年。
六、资料采自档案、正史、方志、家谱、报刊、口碑、笔记,业经考证鉴别。凡
直录史籍文献原文者,注明出处;一般不注明出处。
七、数据以县统计局统计的数字为主,亦酌用其他部门提供的年报数。历
史数据采自文献资料。数字表达,数为阿拉伯数字,量为方块字。序号用方块
汉字数字,世纪、年代用阿拉伯数字。
八、计量单位按当时规约行文。货币名称、金额以当时流通货币为准。
1955年3月1日前的人民币已折成新人民币计数。
内容时限:
-2004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夏履镇志》编纂委员
图片
总序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政区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古代夏履桥
--
第三节 中华民国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
第二章 生态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环境管理
--
第三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全球500佳
--
第一节 创建背景
--
第二节 创建纪事
--
第三节 创建后记
第四章 村镇建设
--
第一节 街道变迁
--
第二节 房屋建设
第五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土地制度
--
第三节 水利建设
--
第四节 农业生产
--
第五节 林业生产
--
第六节 合作社和农业基地
第六章 工业
--
第一节 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传统手工业
--
第三节 现代工业
--
第四节 电力
--
第五节 工业体制改革
--
第六节 开放型经济
--
第七节 工业集聚园区
--
第八节 夏履镇企业简介
第七章 商业
--
第一节 场所
--
第二节 体制
--
第三节 商业管理
--
第四节 商品经营
--
第五节 饮食服务
第八章 金融财税
--
第一节 金融
--
第二节 镇级财政
--
第三节 税务
--
第四节 保险
第九章 交通邮电
--
第一节 陆路
--
第二节 水路
--
第三节 运输
--
第四节 邮政
--
第五节 电讯
第十章 政党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
--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政权机构
--
第四节 政协组织
第十一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清末和民国时期群众团体
--
第二节 建国后群众团体
第十二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
--
第二节 武装
--
第三节 战事
第十三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 治安
--
第二节 司法
--
第三节 消防
第十四章 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第五节 生态教育
第十五章 文化体育
--
第一节 文化设施
--
第二节 诗词联选
--
第三节 民间文艺
--
第四节 歌谣传说
--
第五节 文物古迹
--
第六节 越王峥
--
第七节 叶家山顶
--
第八节 休闲娱乐
--
第九节 夏履方言
--
第十节 体育
第十六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卫生保健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合作医疗
--
第五节 医药
第十七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组织与活动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夏履籍科技人员名录
第十八章 社会生活
--
第一节 姓氏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四节 人民生活
--
第五节 民政
--
第六节 宗教
--
第七节 习俗
--
第八节 堕民
第十九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列传
--
第二节 烈士英名录
--
第三节 先进个人
--
第四节 夏履籍高级知识分子名录
--
第五节 能工巧匠
第二十章 丛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