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乡志(1912-2009)

曾家乡志(1912-2009)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1、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科学地反映曾家乡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及现状,力求成为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相统一的地情著述。 2、本志遵循“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收集时限上至1912年,下至2009年,个别事物适当上溯或下延。

内容时限: 1912-2009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目录

封面
曾家乡志
图片
-- 万源市曾家乡行政区划图
-- 曾家日出
-- 曾家场全景
-- 2009年9月18日,中共达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胥健(右一)在曾家乡调研。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
-- 视察古道碑
-- 视察乡村民居
-- 中共达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胥健(中),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万源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陈中华(左
-- 中共万源市委书记王成军(左一)视察曾家水厂
-- 中共曾家乡委员会书记龚仕明(左三)检查指导公路建设
-- 中共曾家乡委员会副书记、乡长龚吉轩(左三)调研工作时与养猪专业户王克福(右二)交谈
-- 中共曾家乡委员会书记龚仕明、乡长龚吉轩检查村委班子换届工作
-- 2010年中共曾家乡委员会、乡人民政府全体职工合影
-- 2010年中共曾家乡委员会、乡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 《曾家乡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中共曾家乡委员会、乡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 乡便民服务中心
-- 乡中心小学校
-- 街道
-- 水厂
-- 花红湾村活动中心
-- 汽车站
-- 信用社
-- 卫生院
-- 修村道
-- 硬化公路
-- 金鹅池水库一角
-- 山平塘
-- 响滩子
-- 水窖
-- 茶园
-- 烟叶
-- 马铃薯
-- 地膜西瓜
-- 水稻
-- 晾架玉米
-- 波尔山羊
-- 生猪
-- 碾场
-- 脱粒稻谷
-- 脱粒玉米
-- 扎晾烟叶
-- 乡村酒席
-- 山乡火塘
-- 赶集
-- 庙会
-- 打工回家过年
-- 乡村民居一
-- 乡村民居二
-- 乡村民居——四合院
-- 封山育林
-- 古禁伐令
-- 古桥
-- 古道
-- 古碾
-- 清净硐
-- 马脑石(位于覃家坝村二组)
-- 川东第一藤——红刺藤(位于覃家坝村二组老房子)
-- 古柏“四兄弟”
-- 古树
-- 双乳石
-- 古柏群
-- 古碑文
-- 烟霞山路牌
-- 烟霞山寺庙
-- 覃大仙石塔
-- 覃大仙旧居
-- 天子坟
-- 马三品古墓
-- 古墓浮雕
-- 古墓诗词
-- 巴人古墓——蛮子洞
-- 古石桥碑
-- 蓝天白云
-- 烟霞云海
-- 黄土
-- 芒种
-- 田园风光一
-- 田园风光二
-- 冬韵一
-- 冬韵二
-- 冬韵三
-- 夕晖
-- 曾家晨曦
《曾家乡志》编纂委员会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 沿革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境域
---- 第二节 沿革
-- 第二章 行政区划
-- 第三章 民族 姓氏
---- 第一节 民族 人口
---- 第二节 姓氏
-- 第四章 治所与村概况
---- 第一节 治所
---- 第二节 村概况
第二篇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况
---- 第一节 地形、地貌
---- 第二节 主要山峰
---- 第三节 主要河流
-- 第二章 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石头资源
---- 第四节 生物资源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温 日照 降水
----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
第三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王绍州
---- 陈恒顺
---- 潘荣道
---- 段经作
---- 熊永义
---- 张登华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谭兴科
---- 陈国福
---- 向成均
---- 潘学家
---- 巨宏升
---- 张天毅
---- 王绍奇
---- 潘荣
---- 李显洪
---- 向阳
---- 马荣敏
---- 龚仕明
---- 李显忠
-- 第三章 人物录
---- 第一节 革命烈士及红军名录
---- 第二节 先进人物录
---- 第三节 达县地区农业局农业推广工作组驻乡人名录
---- 第四节 在外工作人员名录
---- 第五节 在外民营经济企业家名录
---- 第六节 明·清·民国时期人物录
---- 第七节 “二战”肃反错杀人员,平反昭雪人员名录
---- 第八节 高龄老人名录
第四篇 政党 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曾家乡委员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务
---- 第四节 主要决策
-- 第二章 群团
----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家乡委员会
----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 第三节 工商联合会 个体私营协会小组
第五篇 政权
-- 第一章 乡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 乡政府
---- 第一节 清、民国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三节 政事活动
-- 第三章 武装
---- 第一节 组织 机构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征兵
-- 第四章 治安司法 民政
---- 第一节 治安司法
---- 第二节 民政
第六篇 农林牧工副业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条件
---- 第二节 体制改革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种植业
---- 第五节 产业结构调整
---- 第六节 农业技术
---- 第七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第八节 农民负担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
---- 第二节 物种
---- 第三节 珍稀古树
---- 第四节 植树造林
---- 第五节 采伐
---- 第六节 森林管理
-- 第三章 畜禽养殖
---- 第一节 品种
---- 第二节 繁殖与饲养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畜牧兽医站
-- 第四章 工副业
---- 第一节 百工
---- 第二节 乡村企业
第七篇 邮电 交通
-- 第一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古道
---- 第二节 公路
第八篇 教育
-- 第一章 管理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 第三章 普通教育
---- 第一节 小学教育
---- 第二节 初中教育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 第四节 教师待遇
-- 第四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扫盲教育
----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
-- 第五章 学校简介
第九篇 财贸金融
-- 第一章 财税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 第二章 商贸
---- 第一节 购销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章 信用合作社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业务
第十篇 医疗卫生 计划生育
-- 第一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卫生院
---- 第三节 合作医疗站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二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措施
---- 第二节 限制政策
第十一篇 体育 广电
-- 第一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社会体育
-- 第二章 广电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电视
第十二篇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民间文艺
---- 第二节 诗词 歌赋 对联
---- 第三节 石刻
---- 第四节 谜语 歇后语 谚语
-- 第二章 文物胜景
---- 第一节 古道 古寨 古墓
---- 第二节 名山 奇石 名硐
第十三篇 民俗 宗教
-- 第一章 生活 生产 交易
---- 第一节 生活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交易
-- 第二章 节令
-- 第三章 红 白 喜事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生养
---- 第三节 祝寿
---- 第四节 丧葬
---- 第五节 升学 建房
-- 第四章 陋习
---- 第一节 吸鸦片与赌博
---- 第二节 重男轻女
---- 第三节 封建迷信
---- 第四节 禁忌
-- 第五章 宗教
附录
-- 先进集体名录
-- 文存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