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沙洋县民政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全
面客观地记录沙洋民政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二、志书以民政史料为依据,详今略古,记述上限为1949年,下限为2008年。为
保持史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部分内容作适当上溯和下延。
三、志书采用章节体,依事分类,以纵领横,横排纵叙,一般章节为章、节、目、
子目四个层次。个别子目下设细目。章下设无题序。志首设大事记,概述,志末置附录。
四、志书采用志、记、述、传、图、表、录、简介等8种体裁,综合运用,志为主
体。志书语言采用规范的语体文,力求准确朴实、简洁流畅。称谓采用第一人称。大事
记以编年体为主,结合记事本末体完整反映某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五、年号沿用历史正称,如“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年采
用通用称号,用括号加注公元纪年,记述中“1949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1987
年”为沙洋区成立时间,“1998年12月”为撤区建县时间,以此界定“前”“后”。
六、凡地名、机构、官衔、职务、行业用语均从历史习惯,行政区划及乡(镇)村
名演变,据史记录。
七、志书记述人物,采用“以事系人”的形式,直书其名,直述其事,(除引用原
文外),褒贬寓其中。人物记述坚持“生不立传”原则。
八、志书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统计部门未作统计的,按部门、各
单位提供的统计数据为准。文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等,按国家技术标准和有关规定
执行。阿拉伯数字符号记述,三位分节。
九、志书记述同一事物在不同门类或同一门类不同侧面时,采用交叉互见、详此略
彼的办法,避免重复。
十、志书资料来自档案、专著、专访、民政工作者笔记等文字资料,1985年荆门市
民政志耒付印草本资料及市、县(区)民政局档案室资料和一部分口碑资料。少数章节
采用县志部分资料。
内容时限:
1949-2008
目录
封面
《沙洋县民政志》编纂委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区域建置
--
第一节 县域沿革
--
第二节 区域建置
--
第三节 地域变迁
--
第四节 乡镇概况
第二章 基层政权组织
--
第一节 明、清、民国基层政权
--
第二节 新中国基层政权
--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
--
第四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
第三章 优待
--
第一节 褒扬
--
第二节 发证列录
--
第三节 瞻悼祭扫
第四章 抚恤
--
第一节 死亡抚恤
--
第二节 残废抚恤
--
第三节 拥军优属
--
第四节 补助
第五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一节 复员退伍安置
--
第二节 伤病残军人安置
--
第三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第六章 灾害赈济
--
第一节 灾害治理
--
第二节 灾害救济
第七章 社会福利
--
第一节 农村五保供养
--
第二节 城镇社会救济
--
第三节 城镇社会福利
--
第四节 大病救助
--
第五节 寒衣救济和减免赋税
--
第六节 福利生产
--
第七节 警民共建
--
第八节 有奖募捐
第八章 扶贫扶苏
--
第一节 扶持农村贫困户
--
第二节 扶持老区建设
--
第三节 扶贫开发
第九章 残疾人工作
--
第一节 残疾人生存状况
--
第二节 扶残助残
--
第三节 残疾人教育与康复
--
第四节 残疾人文体活动
--
第五节 残疾人维权
--
第六节 残疾人安置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第十章 移民安置
--
第一节 国家大型水库移民安置
--
第二节 境内中型水库移民安置
--
第三节 移民后期扶持
--
第四节 移民管理
第十一章 社会事务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收养登记管理
--
第三节 殡葬管理
--
第四节 老龄工作
--
第五节 社团管理
--
第六节 地名管理
--
第七节 县界勘定
第十二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方言词
--
第六节 方言举例
第十三章 社情民俗
--
第一节 生产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岁时喜庆
--
第四节 禁忌
--
第五节 陋习
第十四章 宗教
--
第一节 宗教组织
--
第二节 宗教牧场所及活动
--
第三节 宗教管理
第十五章 人民信访
--
第一节 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接访维稳
--
第三节 制度建设
第十六章 财务管理
--
第一节 机构与职责
--
第二节 经费预算
--
第三节 经费管理
--
第四节 检查监督
第十七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党群组织
--
第三节 机关后勤保障
--
第四节 乡镇民政室
第十八章 其他民政工作
--
第一节 土地征用
--
第二节 禁烟禁赌
--
第三节 改造娼妓
--
第四节 收容遣送
人物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