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东光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1999年11月
目录
封面
东光县志
版权页
题词
--
中共东光县委书记张占林题词
--
中共东光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法龙题词
--
中共东光县委副书记左德兴题词
--
东光县政府副县长张再月题词
图片
--
县委办公楼
--
县政府办公楼
--
府前街
--
东光火车站
--
县商业大厦
--
县城内高杆蘑菇灯
--
新建二郞岗
--
漳卫新河上的王营盘节制闸
--
县邮电局
--
连镇立交桥
--
县烈士陵园
--
棉花
--
金丝小枣
--
河北鸭梨
--
红富士苹果
--
宣惠河畔防护林
--
县国税局办公楼
--
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厅
--
县保险公司
--
县人民银行
--
宣传“计划生育条例”上街义诊
--
县计划生育局办公楼
--
刘观城所书“赵书行书”
--
县广播电视发射塔
--
县光荣院景
--
新建二郞岗
--
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
--
铁佛寺内弥勒佛
--
新建铁佛寺
--
宋代铜犼
--
马致远墓
--
赵宝墓
--
清代炮弹
--
清代鎏金铜菩萨
--
西大吴战斗纪念碑
--
东光县行政区划图
--
东光县城示意图
--
县建设局
----
建设局领导班子成员正在开会
----
县城南立交桥
----
县图书馆
----
铁佛寺内大雄宝殿
--
县医院
----
东光县医院是东光县规模最大、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技术精湛、医德高尚,且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教学
----
医务人员经常开展病历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制定治疗方案。
----
医院拥有美国产QUANTEXCT机、美国产惠普尖端影像彩超、南韩产X光机、脑电地图仪、血球计数仪、胃
----
门诊、病区手术室共5张手术床,能开展颅外、胸外、普外、骨科、妇产科、眼科等高难度手术。
----
奖旗
----
院委员会在研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
县急救中心配备精干的技术队伍和抢救设备、救护车,专用电话24小时值班,拨打179随叫随到。抢救及时、
----
县医院病房
----
一流的服务使患者感觉如同在自己温馨的家里一样
----
医院除选送骨干到外地著名医院进修外,每月组织一次学术讨论。
--
县建筑公司
----
法人代表杨树新
----
建筑公司办公楼
----
公司承建的府前街信用社营业楼
----
公司承建的民政局办公楼
----
公司承建的县环保局办公楼
--
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
信用社联合社领导班子成员召开社务会,研究优质文明服务
----
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办公楼
----
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干部职工深入街道进行宣传
----
北街城市信用社办公大楼
----
东光镇信用社办公楼
--
县计划生育局
----
县计划生育领导班子成员
----
上门为育龄妇女服务
----
进行计划生育知识竞赛
----
审核生育资料
----
医务人员为患者施术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建置
--
第一章地理位置
--
第二章行政建置
----
第一节建置
----
第二节境域
----
第三节政区
--
第三章城镇乡村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乡镇
----
第三节村庄
第二篇自然环境
--
第一章地质 地貌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层
----
第三节地貌
--
第二章气候 物候
----
第一节四季特征
----
第二节日照
----
第三节温度
----
第四节降水
----
第五节蒸发
----
第六节物候
--
第三章水文
----
第一节地表水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四章土壤
----
第一节土壤类型
----
第二节土壤成因
----
第三节土壤养分
--
第五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土地资源
----
第二节水资源
----
第三节生物资源
----
第四节能资源
--
第六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水灾
----
第二节旱灾
----
第三节风灾
----
第四节雹灾
----
第五节虫灾
----
第六节震灾
第三篇人口
--
第一章人口数量
----
第一节人口发展
----
第二节人口变动
--
第二章人口分布
----
第一节人口密度
----
第二节城镇人口
----
第三节乡村人口
--
第三章人口构成
----
第一节民族构成
----
第二节性别构成
----
第三节年龄构成
----
第四节文化构成
----
第五节婚姻构成
----
第六节职业构成
--
第四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政策措施
----
第三节实施状况
第四篇政党社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党员
----
第三节党代表大会
----
第四节执政前的主要活动
----
第五节执政后的重大决策
----
第六节党务
--
第二章其他党派社团
----
第一节中国国民党
----
第二节社会团体
第五篇政权政协
--
第一章旧政权
----
第一节封建政权
----
第二节国民政府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人民代表
----
第二节历届会议
----
第三节县人大常委会
--
第三章人民政府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政务纪要
--
第四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二节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主要工作
--
第五章人事管理
----
第一节机构设置
----
第三节干部状况
----
第四节干部管理
----
第五节干部待遇
----
第六节干部退职 退休 离休
第六篇公安司法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旧机构
----
第二节人民公安机构
----
第三节人民检察机构
----
第四节人民审判机构
----
第五节司法行政机构
--
第二章社会治安
----
第一节打击反动势力
----
第二节打击刑事犯罪
----
第三节治安管理
----
第四节刑侦预审
------
案例 侦破杀人、纵火案
----
第五节劳改 看守
----
第六节人民消防
--
第三章检察
----
第一节检察制度
----
第二节案件检察
--
第四章审判
----
第一节审判制度
----
第二节案件审判
--
第五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公证 律师
----
第二节民事调解
----
第三节法制宣传
第七篇民政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二章救济救灾
----
第一节社会救济
----
第二节生产救灾
----
第三节扶贫
--
第三章优抚
----
第一节拥军优属
----
第二节烈士褒扬
----
第三节国家抚恤
----
第四节复员退伍离退军人安置
--
第四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鳏寡孤独供养
----
第二节残疾人安置
----
第三节收容遣送
第八篇军事
--
第一章驻军和地方武装
----
第一节驻军
----
第二节地方武装
----
第三节军事设施
--
第二章民兵
----
第一节组织建设
----
第二节主要活动
--
第三章兵役
----
第一节募兵制
----
第二节征兵制
----
第三节志愿兵役制
----
第四节义务兵役制
----
第五节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
--
第四章兵事纪略
----
第一节封建王朝战事
----
第二节抗日战争战事
----
第三节解放战争战事
--
第五章三大惨案
第九篇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一章水利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河道治理
----
第三节除涝工程
----
第四节灌溉工程
----
第五节水利管理
--
第二章交通运输
----
第一节道路
----
第二节桥梁
----
第三节运输
----
第四节管理
--
第三章邮电
----
第一节邮政
----
第二节电信
--
第四章电力
----
第一节电力建设
----
第二节电力供应
----
第三节电力管理
--
第五章城乡建设
----
第一节城镇建设
----
第二节村落建设
----
第三节土地管理
----
第四节公房管理
----
第五节环境保护
--
第六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水利机构
----
第二节交通运输机构
----
第三节邮电机构
----
第四节电力机构
----
第五节城乡建设机构
第十篇农业
--
第一章土地所有制
----
第一节耕地面积
----
第二节土地私有制
----
第三节土地公有制
--
第二章农业劳动力
--
第三章农作机具
----
第一节机具种类
----
第二节机具管理
----
第三节机具维修
--
第四章种植业
----
第一节种植区划
----
第二节作物生产
----
第三节种植技术
----
第四节生产成本
----
第五节经营方式
--
第五章林业
----
第一节林木种类
----
第二节林业生产
----
第三节林木保护
----
第四节林木管理
--
第六章养殖业
----
第一节畜牧业
----
第二节渔业
--
第七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行业
----
第二节重点企业
--
第八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种植业管理机构
----
第二节林业管理机构
----
第三节养殖业管理机构
----
第四节乡镇企业管理机构
第十一篇工业
--
第一章概况
--
第二章工业门类
----
第一节机械电子工业
----
第二节纺织工业
----
第三节化学工业
----
第四节建材工业
----
第五节加工工业
----
第六节其他行业
--
第三章工业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管理体制
----
第三节生产管理
第十二篇商业
--
第一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集体商业
----
第三节国营商业
--
第二章粮棉油经营
----
第一节购销
----
第二节储运
--
第三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农副产品购销
----
第二节农业生产资料购销
----
第三节生活资料购销
----
第四节燃料购销
----
第五节其他计划物资购销
--
第四章集市贸易
----
第一节主要集市
----
第二节庙会物资交流会
----
第三节专业市场
--
第五章对外贸易
----
第一节土畜产品
----
第二节粮食棉花
----
第三节工业工艺品
--
第六章饮食服务
----
第一节饮食业
----
第二节服务业
第十三篇金融财税
--
第一章金融
----
第一节金融机构
----
第二节货币
----
第三节储蓄存款
----
第四节借贷
----
第五节农村信用业务
----
第六节基建投资管理
----
第七节保险
--
第二章财政
----
第一节财政机构
----
第二节财政体制
----
第三节财政收支
----
第四节债券
----
第五节财政管理
--
第三章税务
----
第一节税务机构
----
第二节税种 税率 税额
----
第三节稽征管理
第十四篇经济综合管理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计划管理机构
----
第二节统计管理机构
----
第三节工商管理机构
----
第四节物价管理机构
----
第五节审计监督机构
----
第六节标准计量管理机构
----
第七节劳动工资管理机构
--
第二章计划管理
----
第一节计划编制
----
第二节计划实施
--
第三章统计管理
----
第一节统计体制
----
第二节统计工作
--
第四章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集市贸易管理
----
第二节工商企业管理
----
第三节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四节经济合同管理
----
第五节商标广告管理
--
第五章物价管理
----
第一节管理体制
----
第二节价格调整
----
第三节物价检查
--
第六章审计监督
--
第七章标准计量管理
----
第一节计量制度
----
第二节计量管理
----
第三节计量器具检定
----
第四节标准质量管理
--
第八章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一节用工形式
----
第二节就业安置
----
第三节职工队伍
----
第四节劳动工资
----
第五节劳保福利
第十五篇教育科技
--
第一章学塾书院
----
第一节社学 义学
----
第二节书院 塾馆
--
第二章幼儿教育
--
第三章学校教育
----
第一节小学教育
----
第二节中学教育
----
第三节中等专业教育
--
第四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业余教育
----
第二节职工业余教育
----
第三节社会办学
----
第四节函授 电大
----
第五节自学考试
--
第五章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素质
----
第三节教师待遇
--
第六章教学研究
----
第一节教研机构
----
第二节教法改革
----
第三节教具改革
--
第七章考试制度
----
第一节科举考试
----
第二节学校考试
--
第八章勤工俭学
----
第一节活动
----
第二节成果
--
第九章教育管理
----
第一节教育行政
----
第二节教育经费
----
第三节教育设施
--
第十章科技机构
----
第一节科技管理机构
----
第二节专业科研机构
----
第三节科技群众团体
----
第四节基层科技组织
--
第十一章科技队伍
----
第一节人员分布
----
第二节队伍结构
----
第三节人员培训
----
第四节落实政策
--
第十二章科技成果
----
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
----
第二节工业科技成果
----
第三节财贸科技成果
----
第四节科技论文
--
第十三章科技普及
----
第一节资料服务
----
第二节技术服务
----
第三节信息服务
----
第四节专项服务
----
第五节科普宣传
第十六篇卫生体育
--
第一章卫生医疗机构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医疗机构
--
第二章医疗队伍
----
第一节队伍构成
----
第二节技术培训
----
第三节医疗水平
--
第三章中西医疗
----
第一节中医
----
第二节西医
----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
第四章防疫保健
----
第一节讲究卫生
----
第二节防疫除病
----
第三节卫生保健
--
第五章药物 药政
----
第一节药物生产
----
第二节药品经营
----
第三节药政管理
--
第六章医疗制度
----
第一节公费医疗
----
第二节合作医疗
--
第七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体育课程
----
第二节课外活动
--
第八章社会体育
----
第一节职工体育
----
第二节农民体育
----
第三节老人体育
--
第九章武术
----
第一节流派
----
第二节训练组织
--
第十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县级比赛
----
第二节参加省地比赛
--
第十一章体育管理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设施
----
第三节人才培养
第十七篇文化
--
第一章文化机构
----
第一节文化馆站
----
第二节影剧院(场)
----
第三节书店
----
第四节广播局(站)
----
第五节档案馆室
--
第二章文艺团体
----
第一节剧团
----
第二节曲艺队
--
第三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文学创作
----
第二节戏剧
----
第三节曲艺
----
第四节音乐
----
第五节美术 书法 摄影
----
第六节民间文学
----
第七节民间艺术
--
第四章图书档案
----
第一节图书发行
----
第二节档案馆藏
----
第三节档案利用
--
第五章报刊通讯
----
第一节报纸刊物
----
第二节通讯报导
--
第六章广播影视
----
第一节广播
----
第二节电影
----
第三节电视
--
第七章地方史志
----
第一节县志修纂
----
第二节党史资料征集
----
第三节文史资料征集
----
第四节地名标准化
--
第八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墓
----
第三节古寺观
----
第四节古文物
----
第五节革命文物
第十八篇民情习俗
--
第一章生活
----
第一节农民生活
----
第二节职工生活
--
第二章风俗
----
第一节生活习惯
----
第二节节令
----
第三节礼仪习俗
----
第四节迷信陋习
----
第五节良风美德
--
第三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语法
--
第四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天主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宗教建筑
第十九篇人物
--
第一章人物传
----
孟观
----
袁恕己
----
刘挚
----
张邦昌
----
马致远
----
廖纪
----
庄莅民
----
马允登
----
霍维华
----
马光
----
霍备
----
王玑
----
霍元甲
----
张炳昆
----
刘景祚
----
马青松
----
傅振武
----
牟致祥
----
姜书奎
----
石景芳
----
张西臣
----
刘效文
----
王家骥
----
李光前
----
王哲
----
王靖华
----
冯长录
----
王文胜
----
曲振兴
----
张振亚
----
周松泉
----
陈庚白
----
张建甫
----
门炳岳
----
石金玉
----
张济琪
----
张义治
----
姜汉元
----
齐德金
----
杨耀爽
----
柴延轩
----
周振卿
----
白书庆
----
李逸民
----
陈宝麟
----
杨福琛
----
荀慧生
----
张春峰
----
王振堂
----
蔡明惠
----
张艳霞
----
冯福合
----
尤殿华
----
彭自训
----
林长平
----
张志端
----
姜丙英
--
第二章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人物表
----
历代东光籍外地任职者名录
----
历代东光籍举人、进士名录
志补
--
Ⅰ文献摘要
--
Ⅱ“五套班子”领导人名录
编后话
东光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终审委员会及工作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