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方志编纂志

西安地方志编纂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系统记述西安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重要成果。在全面记述 西安方志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记述新编社会主义新方志,突出具有代表性和重 大意义的志书,体现地方志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使《西安地方志编 纂志》成为一部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特点鲜明的高质量专业志书。 二、体例结构 本志采用章节体,运用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多种载体,以志为 主,图、表穿插其中,附录、索引附置于后。层次结构设篇、章、节三级,部 分内容含量大的节下以黑体字分段,以最后一级为记述实体。 三、记述范围 本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现行西安市行政区划为准,凡属现行西安市行政 区划内或涉及现行西安市行政区划的修志活动均属本志记述范围。修志成果包 括地记、图经、志书、年鉴及市直机关编纂的具有志书性质的地情书籍,其中 志书包括方志、市志、区县志、市级专业志、区县级专业志、乡镇街道志、村 志、企事业单位志、其他志等。 本志编纂过程中,对地域部分区县谱牒编写及收藏情况的资料进行了同步 搜集整理,现一并专列篇章记述。 四、记述时限 本志记述时限上至本地域的地方志起源发端,下限一般截至2012年底,个 别情况记述有所下延,编纂成果部分下延至2014年。记述当代人物时,凡2012 年底之后仍任职者,以记述其任职起始而空缺末端表示,如(2005~);人 物简介亦循此例,凡在世人物仅记生年,如(1935~)。 五、文风文体 本志采用语体文,记述体,文风力求朴实、简洁、流畅。寓褒贬于记述当 中,述而不作。 六、名称称谓 各种事物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一律采用全称并括注规范的简称,后文用 简称。西安市、区县级修志机构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并括注规范的简称,后 文用简称,如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简称市志编委会),西安市地方志馆 (简称市志馆),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市志办)。区县级修志机构名称 亦循此例。历史地名使用当时名称并括注今地名。称谓一律使用第三人称。除 引文外,人物均直书姓名。 西安市的盩厔县与鄂县,因文字生僻,1964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分别改 用同音字“周至县”与“户县”。本志在表述时以此时间为界分别记述,此前 用“盩厔县”与“鄂县”,此后用“周至县”与“户县”。 七、标点符号 除引文和特殊情况使用繁体字外,其余均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 年10月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依据,使用标准的简化字书写。标点符号以国 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12月30日发布,自 2012年6月1日起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GB/T15834-2011)。数字 以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颁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1995)为准。 八、纪年书写 清代及其以前采用历史年号纪年,农历纪月日时用汉字书写,括注公元纪 年。民国时期采用民国纪年,用汉字书写,括注公元纪年;以公历纪月日,用阿 拉伯数字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九、引文注释 引文力求忠于原著。如原文有错别字照录,将改正字置于其后括号内, 散佚的文字用“口”充填。注释主要采用页下注,对句中个别词语作简单注释 的,采用文内注。 十、人物收录 本志方志人物篇采用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人物表三种形式。 人物传略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主要收录民国以前的西安籍修志名家、 西安修志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已故西安修志事业的开创者与事迹突出 人物。传略人物按卒年先后序次排列。 人物简介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区县两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要 负责人;市级地方志机构领导人员;有突出贡献的地方志专家,市志、区县志 和年鉴主编。简介人物按出生年先后序次排列。 人物表收录荣获过共和国时期市级以上机构表彰奖励的修志先进人物和参 加市、区县志、年鉴编纂的主要责任人员。表列人物按表彰时间先后排列。

内容时限: -2012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图片
《西安地方志编纂志》

凡例
目录
第一篇 综述
-- 第一章 历代方志编纂
---- 第一节 汉魏地记
---- 第二节 隋唐图经
---- 第三节 宋元方志
---- 第四节 明清方志
---- 第五节 民国方志
-- 第二章 当代方志编纂
---- 第一节 新方志编纂探索
---- 第二节 首轮修志
---- 第三节 第二轮修志
第二篇 方志编纂成果
-- 第一章 历代方志编纂成果选介
---- 第一节 秦汉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
---- 第三节 隋唐
---- 第四节 宋元
---- 第五节 明
---- 第六节 清
---- 第七节 中华民国
-- 第二章 当代方志编纂成果选介
---- 第一节 市志
---- 第二节 区县志
---- 第三节 市级专业志
---- 第四节 区县级专业志
---- 第五节 乡镇衔道志
---- 第六节 村志
---- 第七节 企事业单位志
---- 第八节 其他志
---- 第九节 地情书籍
第三篇 年鉴编纂
-- 第一章 西安年鉴
---- 第一节 年鉴编纂
---- 第二节 编纂流程
---- 第三节 编纂成果
-- 第二章 区县年鉴
---- 第一节 区级年鉴
---- 第二节 县级年鉴
-- 第三章 专业年鉴
---- 第一节 统计年鉴
---- 第二节 其他专业年鉴
第四篇 旧志整理
-- 第一章 旧志点校注释
---- 第一节 元代以前旧志校注
---- 第二节 明清旧志枝注
-- 第二章 旧志辑佚注释
---- 第一节 汉魏地记辑注
---- 第二节 唐代地记辑注
第五篇 志书保存利用
-- 第一章 馆藏
-- 第二章 成果利用
-- 第三章 信息化建设
第六篇 方志研究
-- 第一章 学术研讨
---- 第一节 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培训交流
---- 第三节 学术会议
-- 第二章 学术团体
-- 第三章 专业报刊
-- 第四章 研究成果
第七篇 志序辑汇
-- 第一章 历代志序选辑
---- 第一节 汉晋志序
---- 第二节 唐代志序
---- 第三节 宋元志序
---- 第四节 明代志序
---- 第五节 清代志序
---- 第六节 民国志序
-- 第二章 当代志序选辑
---- 第一节 市志序
---- 第二节 区县志序·编后记
---- 第三节 市级专业志序
---- 第四节 区县级专业志序
---- 第五节 乡镇街道·村志序
---- 第六节 企事业单位志序
第八篇 方志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第一节 汉代人物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
---- 第三节 唐代人物
---- 第四节 宋代人物
---- 第五节 元代人物
---- 第六节 明代人物
---- 第七节 清代人物
---- 第八节 中华民国时期人物
---- 第九节 中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物
---- 第十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物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三章 人物表
---- 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
---- 陕西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 西安市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第九篇 组织管理
-- 第一章 机构队伍
---- 第一节 西安市文化史科工作委员会
---- 第二节 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第三节 《西安年鉴》编纂委员会
---- 第四节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馆)
---- 第五节 区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
-- 第二章 当代方志编纂流程
---- 第一节 首轮《西安市志>编纂流程
---- 第二节 第二轮《西安市志》编纂流程
---- 第三节 首轮区县志书编纂流程
---- 第四节 第二轮区县志书编纂流程
---- 第五节 专业志编纂流程
---- 第六节 企事业单位志编纂流程
---- 第七节 村志编纂流程
-- 第三章 会议述要
---- 第一节 市级重要会议
---- 第二节 区县级重要会议
-- 第四章 法规·规划·制度
-- 第五章 表彰奖励
---- 第一节 志鉴评奖
---- 第二节 机构授奖
第十篇 谱牒
-- 第一章 编纂沿革
-- 第二章 编纂成果
---- 第一节 户县谱牒
---- 第二节 蓝田县谱牒
---- 第三节 周至县谱牒
---- 第四节 长安区谱牒
---- 第五节 临潼区谱牒
---- 第六节 阎良区谱牒
第十一篇 大事记
-- 西周
--
-- 两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元
--
--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附录
-- 第一部分法规
-- 第二部分规划
-- 第三部分文件选编
-- 第四部分规章制度
-- 第五部分领导讲话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