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确山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
1993年05月
目录
封面
确山县志
序
凡例
图片
--
确山县地图
--
确山县地形图
--
确山县地质构造略图
--
县城鸟瞰
--
竹沟革命纪念碑
--
题词
--
杨靖宇故居
--
中共确山县委办公楼
--
县人民政府门景
--
①采茶
--
②烟田
--
③板栗
--
④油菜
--
⑤水稻
--
①县化肥厂
--
②豫南汾酒厂产品
--
③注水封隔器
--
④饲料粉碎机
--
劳保手套
--
钙粉
--
县棉织厂车间一角
--
火车站
--
溱河桥
--
汽车站
--
县城解放路
--
贸易商场
--
百货柜组一角
--
周恩来题字
--
①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
②中共河南省委旧址
--
③刘少奇办公室旧址
--
④李先念办公室旧址
--
①县第一高中微机室
--
②实验小学
--
③县人民医院住院部
--
④靖宇影剧院夜景
--
⑤电视转播塔
--
①柴坡村银杏
--
②打铁花
--
③舞龙
--
④岿然乐山
--
①薄山水库骆驼峰
--
②战国时期青铜镜
--
③汉代铜熏炉
--
④汉代铜鬲
--
⑤汉代铜鼎
--
县党政领导及县志编委成员
--
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编辑及工作人员
目录
概述
第一编 大事记
第二编 建置地域
--
第一章 地理位置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地域
----
第一节 行政区划
----
第二节 县城集镇
第三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矿藏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矿藏
--
第二章 地形
----
第一节 平原
----
第二节 丘陵
----
第三节 山地
------
附山丘简介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温
----
第二节 降水
----
第三节 日照
----
第四节 霜期
----
第五节 地温湿润度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下水
----
第二节 地表水
----
第三节 水资源
------
附河流简介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自然土壤
----
第二节 农业土壤
--
第六章 植物动物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雹灾
----
第五节 霜冻
第四编 乡镇
--
第一章 盘龙镇
--
第二章 古城乡
--
第三章 刘店乡
--
第四章 双河乡
--
第五章 杨店乡
--
第六章 李新店乡
--
第七章 新安店镇
--
第八章 顺山店乡
--
第九章 留庄镇
--
第十章 任店镇
--
第十一章 普会寺乡
--
第十二章 竹沟镇
--
第十三章 石滚河乡
--
第十四章 瓦岗乡
--
第十五章 三里河乡
--
第十六章 朱古洞乡
--
第十七章 蚁蜂乡
--
第十八章 胡庙乡
第五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历史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年龄与性别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行业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三章 人口分布
----
第一节 山区平原分布
----
第二节 城镇农村分布
----
第三节 少数民族分布
--
第四章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五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节 育措施
----
第二节 节 育成效
第六编 中国共产党
--
第一章 领导民主革命
----
第一节 反抗北洋军阀
----
第二节 创立农工政权
----
第三节 组建革命武装
----
第四节 开辟苏区
----
第五节 河南省委迁竹沟
----
第六节 中原局驻竹沟
----
第七节 河南工委在孤山冲
----
第八节 迎接解放
--
第二章 建国后重大活动
----
第一节 剿匪反霸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抗美援朝
----
第四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五节 三反、五反
----
第六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七节 肃反、审干
----
第八节 整风反右
----
第九节 人民公社
----
第十节 纠正“五风”失误
----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
----
第十三节 拨乱反正体制改革
--
第三章 党的建设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宣传教育
----
第四节 统一战线
----
第五节 纪律检查
第七编 政权政协群团
--
第一章 人民政权
----
第一节 基层选举
----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常务委员会
--
第二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民主政权
----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三节 基层人民政权
----
第四节 干部
--
第三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政协会议
----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
--
第四章 政法
----
第一节 公安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审判
----
第四节 司法
--
第五章 群团
----
第一节 工人组织
----
第二节 农民组织
----
第三节 青年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归侨侨眷组织
----
第六节 工商组织
--
第六章 民国党政团体
----
第一节 国民党
------
附三青团
----
第二节 县政府
----
第三节 参议会
第八编 民政劳动
--
第一章 民政
----
第一节 拥军优属
----
第二节 社会福利
--
第二章 劳动
----
第一节 劳动就业
----
第二节 知青上山下乡
----
第三节 劳动调配
----
第四节 劳动工资
----
第五节 劳动保护
第九编 军事
--
第一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旧政权地方武装
----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预备役登记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政治教育
----
第三节 军事训练
--
第四章 驻军过军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过军
--
第五章 重大军事活动
----
第一节 太平军捻军抗清
----
第二节 白朗军反袁
----
第三节 寇岳之战
----
第四节 确山暴动
----
第五节 刘店秋收起义
----
第六节 蒋唐之战
----
第七节 白狗庙起义
----
第八节 红军游击队战斗历程
----
第九节 抗日东征纪实
----
第十节 竹沟突围
----
第十一节 爬头寨战斗
----
第十二节 瓦岗狙击战
----
第十三节 确山战役
------
附日军暴行
第十编 农林水利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农作物
----
第三节 农业技术
----
第四节 作物保护
----
第五节 农业机具
----
第六节 畜牧
----
第七节 土特产
----
第八节 原种场茶场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营林条件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果树栽培
----
第四节 森林保护
----
第五节 林木经营
--
第三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库
----
第二节 灌溉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四节 除涝
----
第五节 渔业
第十一编 工交邮电
--
第一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体制
----
第二节 工业部门
--
第二章 交通
----
第一节 铁路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交通工具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基本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农村建设
----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
--
第二章 建筑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建筑设备
----
第三节 建筑设计
----
第四节 建筑成果
--
第三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状况
----
第二节 环保措施
第十三编 城乡贸易
--
第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商品购销
----
第三节 日用商品
----
第四节 计划供应物资
----
第五节 饮食服务
----
第六节 食品
----
第七节 烟草
----
第八节 对外贸易
----
第九节 市场
--
第二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油征购
----
第二节 粮油销售
----
第三节 仓储
----
第四节 调运
第十四编 财政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预算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农业税
----
第五节 工商税
----
第六节 财务管理
----
第七节 财政监察
--
第二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公债国库券
----
第五节 存款
----
第六节 基建资金管理
----
第七节 保险
第十五编 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一五”时期
----
第二节 “二五”时期
----
第三节 三年调整时期
----
第四节 “三五”时期
----
第五节 “四五”时期
----
第六节 “五五”时期
----
第七节 “六五”时期
--
第二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
----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三章 物价
--
第四章 计量
----
第一节 计量演变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五章 审计
第十六编 人民生活
--
第一章 职工生活
----
第一节 经济收入
----
第二节 消费
--
第二章 农民生活
----
第一节 解放前农民生活
------
附:地富生活
----
第二节 解放后农民生活
第十七编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村塾书院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初等教育
----
第四节 中等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第六节 教师
----
第七节 教育管理
------
附重点学校简介
--
第二章 科学技术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活动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第十八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戏曲曲艺
----
第三节 电影电视
----
第四节 民间艺术
----
第五节 群众文艺
----
第六节 图书档案
----
第七节 新闻广播
--
第二章 文物名胜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遗址
----
第三节 纪念馆陵园
----
第四节 名胜
第十九编 卫生体育
--
第一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医疗
----
第二节 医药
----
第三节 疫病防治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公费医疗
----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
附土单验方
--
第二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体育设施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第二十编 宗教
--
第一章 佛教
--
第二章 道教
--
第三章 伊斯兰教
--
第四章 天主教
--
第五章 基督教
第二十一编 方言 谣谚
--
第一章 方言
----
第一节 语音
----
第二节 方言与普通话比较
----
第三节 词汇
----
第四节 方言句例
--
第二章 谣谚
----
第一节 民谣
----
第二节 谚语
第二十二编 民间故事
第二十三编 习俗行会
--
第一章 习俗
----
第一节 节 令习俗
----
第二节 饮食习俗
----
第三节 婚丧习俗
----
第四节 仪礼习俗
----
第五节 社会风尚
----
第六节 社会弊端
--
第二章 行会
----
第一节 行帮会馆
----
第二节 会社
----
第三节 庙会
第二十四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范滂
----
陈耀文
----
刘淇 刘汶
----
李泮林
----
李鸣岐
----
张耀昶
----
张立山
----
郑立钊
----
杨靖字
----
周凤景
----
张明泰
----
张九英
----
潘景中
----
耿明轩
----
赵进先
----
刘朝宗
----
杨祖尧
----
阎靖宇
----
徐子荣
----
王国华
----
朱鸿钧
----
朱合智
----
陈尿
----
余旭轩
----
何振纲
----
欧阳景荣
----
张保民
----
张孔修
----
丁一
----
杨子谦
----
李则青
----
李凤英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董子样
----
张景旭
----
徐文卫
----
岳逸之
----
张玉琦
----
王国平
----
陈国典
----
张连彩
----
鲍国敏
----
陈丽耕
----
熊香
----
田应宣
----
邵学修
----
赵云龙
----
赵崇修
----
马庆华
----
申耀东
----
丁振乾
----
崔凤岭
----
赵海静
----
陈海清
----
徐中和
----
张魁一
----
方文玉
----
杨河
----
申性初
----
吴天宠
----
万金才
----
苗国清
----
张碧岑
----
刘文章
----
黄任材
----
胡文炳
--
第三章 烈士英名录
--
第四章 在竹沟工作过的名人录
--
第五章 人物表
----
一、1937年7月7日前参加革命人员简表
----
二、出席省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简表
----
三、中级以上科技人员简表
----
四、中教四级、小教二级以上教师简表
附录
--
一、革命史料
--
二、旧志序言、提要
--
三、文献摘抄
--
四、诗文辑录
表格索引
确山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顾问
审订
《确山县志》编辑人员
各篇章责任编辑
供稿单位
编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