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郊区志续志(1986-2002)

安阳市郊区志续志(1986-2002)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志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真实地记述安阳市郊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史实,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为续修《安阳市郊区志》,也是郊区的一部终结志。上限为1986年,下限为2002年。为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某些史实记述适当上溯或下延。

内容时限: 1986-2002

出版时间: 2006年11月

目录

封面
安阳市郊区志续志
《安阳市郊区志》编纂委员会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建置政区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行政区划
---- 一、乡(镇)
---- 二、村庄
第二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质构造
---- 一、地质
---- 二、构造
-- 第二节 地貌
---- 一、丘陵
---- 二、平原
-- 第三节 矿藏
-- 第四节 地震
-- 第五节 水文
---- 一、水文状况
---- 二、水文地质
-- 第六节 自然灾害
---- 一、旱灾
---- 二、风灾
---- 三、雹灾
---- 四、暴雨灾
第三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构成
---- 一、性别构成
---- 二、年龄构成
---- 三、文化构成
---- 四、民族状况
---- 五、乡人口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一、宣传教育
---- 二、生育指标
---- 三、节 制措施
---- 四、计生队伍
---- 五、计生机构
第四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一、耕地
---- 二、园地
---- 三、林地
---- 四、建设用地
-- 第二节 农田保护
-- 第三节 地籍管理
---- 一、土地详查
---- 二、土地发证
---- 三、地籍档案
-- 第四节 土地规划
-- 第五节 土地监察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状况
---- 一、降尘量污染
---- 二、二氧化硫污染
---- 三、河水污染
---- 四、酸雨污染
-- 第二节 环境监测
---- 一、地面水监测
---- 二、污染源监测
-- 第三节 污染治理
---- 一、工业废水治理
---- 二、水污染综合治理
---- 三、大气污染治理
---- 四、噪声污染治理
-- 第四节 垃圾处理
---- 一、生活垃圾处理
---- 二、工业废渣处理
-- 第五节 环保机构
第六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城乡规划
-- 第二节 城镇建设
-- 第三节 建筑监督
-- 第四节 旧村改造
-- 第五节 房产管理
-- 第六节 城建监察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第七章 政治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党政机构改革
---- 一、区委机构
---- 二、区政府机构
---- 三、乡(镇)机构
-- 第二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一、实施公务员制度
---- 二、人员培训
---- 三、人员过渡
---- 四、职位设置
---- 五、公务员考核
-- 第三节 民主建设
---- 一、健全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
---- 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
---- 三、加强“一府两院”的监督
-- 第四节 村级民主建设
---- 一、第一、二届村委会民主选举
---- 二、第三届村委会民主选举
---- 三、第四届村委会民主选举
---- 四、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
第八章 中共郊区委员会
-- 第一节 历届党代表大会
---- 一、中共郊区第二次代表大会
---- 二、中共郊区第三次代表大会
---- 三、中共郊区第四届代表大会
---- 四、中共郊区第五次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常委会
-- 第三节 重要决策
---- 一、基层干部工作
---- 二、改革与经济工作
---- 三、稳定工作
---- 四、教育工作
---- 五、理论学习
-- 第四节 区委机构
---- 一、区委办公室
---- 二、纪检委
---- 三、组织部
---- 四、宣传部
---- 五、统战部
---- 六、政法委
-- 第五节 组织建设
---- 一、党员队伍建设
---- 二、基层组织建设
---- 三、区直单位组织建设
---- 四、企业、行业组织建设
---- 五、驻村工作
---- 六、干部队伍建设
-- 第六节 “三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
---- 一、“三讲”教育活动
---- 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
-- 第七节 宣传工作
---- 一、理论学习
---- 二、宣传教育
---- 三、新闻报道
-- 第八节 统一战线
---- 一、民族、宗教工作
---- 二、非党知识分子工作
---- 三、对台工作
---- 四、统战宣传
-- 第九节 纪检监察
---- 一、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 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 三、查处案件
----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双基”工作
---- 五、清理整顿和纠风治乱
---- 六、减轻农民与企业负担
-- 第十节 政法工作
---- 一、队伍建设
---- 二、干警驻村联片“三位一体”
---- 三、防范和教育邪教
----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五、见义勇为
---- 六、“扫黄打非”
-- 第十一节 老干部工作
第九章 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一、区人大常委会
---- 二、乡(镇)人大组织
-- 第二节 人大代表
---- 一、代表职责
---- 二、代表选举
---- 三、代表构成
-- 第三节 代表大会
--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工作
---- 一、决定重大事项
---- 二、人事任免
---- 三、议案办理
---- 四、代表视察
---- 五、依法监督
---- 六、执法检查与评议
第十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政府领导成员
-- 第二节 机构沿革
-- 第三节 政务
---- 一、分工负责制
---- 二、常务会
---- 三、政务纪要
-- 第四节 民族宗教
-- 第五节 信访工作
-- 第六节 行政法制
-- 第七节 史志编纂
---- 一、地名
---- 二、《安阳市郊区志》编纂
---- 三、其它编纂
-- 第八节 档案管理
---- 一、档案保管
---- 二、档案利用
-- 第九节 老龄工作
---- 一、敬老助老
---- 二、家庭养老
---- 三、文体活动
---- 四、创建敬老模范区
第十一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工作机构
-- 第二节 政协历届会议
---- 一、政协郊区第一届委员会
---- 二、政协郊区第二届委员会
---- 三、政协郊区第三届委员会
---- 四、政协郊区第四届委员会
---- 五、政协郊区第五届委员会
-- 第三节 政协工作
---- 一、政治协商
---- 二、民主监督
---- 三、参政议政
---- 四、文史资料
---- 五、联谊会
第十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一、组织建设
---- 二、职工代表大会
---- 三、主要工作
-- 第二节 共青团
---- 一、共青团组织
---- 二、历次代表大会
---- 三、主要工作
-- 第三节 妇联
---- 一、妇联组织
---- 二、历次代表大会
---- 三、主要工作
-- 第四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 一、区关工委组织
---- 二、基层关工委组织
---- 三、主要工作
--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 一、科协组织
---- 二、代表大会
---- 三、主要工作
-- 第六节 残疾人联合会
---- 一、代表大会
---- 二、残联组织
---- 三、主要工作
-- 第七节 消费者协会
第十三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兵役宣传
-- 第三节 民兵工作
---- 一、民兵组织
---- 二、军事训练
---- 三、民兵活动
-- 第四节 防空工作
第十四章 公安
-- 第一节 保卫工作
---- 一、政治保卫
---- 二、经济保卫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一、户籍管理
---- 二、治安防范
-- 第三节 刑事侦查
---- 一、破获大案要案
---- 二、专项打击活动
-- 第四节 消防监督
-- 第五节 派出所
-- 第六节 队伍建设与机构设置
---- 一、队伍建设
---- 二、机构设置
第十五章 检察
-- 第一节 刑事检察
-- 第二节 经济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控告申诉检察
---- 一、来信来访
---- 二、受理举报
-- 第五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六节 监所检察
-- 第七节 检察机构
第十六章 审判
-- 第一节 刑事审判
-- 第二节 民事审判
-- 第三节 经济审判
-- 第四节 行政审判
-- 第五节 告申与立案
-- 第六节 执行工作
-- 第七节 审判监督
-- 第八节 审判机构
第十七章 司法
-- 第一节 普法教育
-- 第二节 民事调解与“两劳”帮教
---- 一、民事调解
---- 二、“两劳”帮教
-- 第三节 公证
-- 第四节 律师事务
-- 第五节 司法机构
第十八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安置
---- 一、拥军优属
---- 二、优抚补助
---- 三、优待抚恤
-- 第二节 社会救济
----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 三、“五保”供养
---- 四、养老保险
-- 第三节 社会福利
---- 一、福利企业
---- 二、有奖募捐
-- 第四节 社会行政事务
---- 一、婚姻登记
---- 二、社团管理
---- 三、殡葬改革
---- 四、区境勘界
-- 第五节 民政机构
第十九章 人劳保险
-- 第一节 人才市场
-- 第二节 职称评定
-- 第三节 机构编制
-- 第四节 劳动用工
-- 第五节 劳动纠纷仲裁
-- 第六节 再就业工程
-- 第七节 安全生产监察
-- 第八节 工资福利
---- 一、工资
---- 二、福利
-- 第九节 企业社会保障
---- 一、养老保险
---- 二、失业保险
-- 第十节 管理机构
第二十章 经济管理
-- 第一节 物价
---- 一、物价监督与管理
---- 二、行政事业性收费
---- 三、信息服务
---- 四、价格评估
---- 五、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统计
---- 一、抽样调查
---- 二、专项普查
---- 三、统计机构
-- 第三节 审计
---- 一、审计工作
---- 二、审计机构
--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 一、企业登记
---- 二、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 三、个体劳动者协会
---- 四、商标广告管理
---- 五、经济合同管理
---- 六、抵押登记与经济检查
---- 七、市场建设与管理
---- 八、消费者权益保护
---- 九、管理机构
-- 第五节 质量技术监督
---- 一、质量检管
---- 二、质量监督
---- 三、法规宣传
---- 四、打假
---- 五、特种设备监督
---- 六、管理机构
第二十一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实施“两个”工程
-- 第二节 主要行业
---- 一、农业企业
---- 二、工业企业
---- 三、建筑业
-- 第三节 产权制度改革
-- 第四节 发展外向型经济
-- 第五节 企业管理
---- 一、企业基础管理
---- 二、安全管理
---- 三、人才管理
-- 第六节 重点企业简介
第二十二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公路管理
---- 一、公路建设
---- 二、公路养护
---- 三、路政管理
---- 四、养路费征收
-- 第二节 公路运输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章 商业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一、经营责任制
---- 二、柜组承包、租赁经营
---- 三、棉花合同定购
-- 第二节 商品经营
---- 一、棉花经营
---- 二、农资经营
---- 三、鞭炮烟花、废旧物资经营
-- 第三节 市场建设
---- 一、“三社一场”建设
---- 二、超市建设
-- 第四节 供销机构
---- 一、区社机构
---- 二、基层机构
-- 第五节 粮油经营
---- 一、管理体制
---- 二、经营体制
-- 第六节 粮油购销
---- 一、粮食购销
---- 二、保护价购销
-- 第七节 粮食仓储与保管
第二十四章 财政税务
-- 第一节 财政制度改革
---- 一、区、乡包干财政管理体制
---- 二、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一、预算内收入
---- 二、预算外收入
---- 三、财政支出
-- 第三节 财政管理
---- 一、财政预算管理
---- 二、农财管理
---- 三、农税管理
---- 四、财政监督
--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
-- 第五节 财政机构
-- 第六节 地方税务
---- 一、税制改革
---- 二、税种税率
---- 三、税收征管
---- 四、地税机构
第二十五章 居民生活
-- 第一节 收入与支出
---- 一、农村居民收入
---- 二、农村居民支出
-- 第二节 衣食住行乐
---- 一、衣着
---- 二、饮食
---- 三、住宅
---- 四、行路
---- 五、娱乐
第二十六章 农业种植业
-- 第一节 农业管理
---- 一、土地延包
---- 二、农经管理
---- 三、农民减负
---- 四、税费改革
-- 第二节 农民收入
--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
-- 第四节 种植业
---- 一、粮食作物
---- 二、经济作物
-- 第五节 土壤肥料
---- 一、耕地质量
---- 二、农家肥料
---- 三、化学肥料
-- 第六节 农技推广
-- 第七节 良种推广与管理
---- 一、良种推广
---- 二、良种管理
第二十七章 蔬菜
-- 第一节 蔬菜科技推广
-- 第二节 蔬菜生产
-- 第三节 保护地蔬菜
---- 一、保护地种植
---- 二、保护地日光温室
-- 第四节 无公害蔬菜
-- 第五节 蔬菜品种及茬次
---- 一、蔬菜品种
---- 二、蔬菜茬次
-- 第六节 管理机构
第二十八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改良
-- 第二节 畜禽养殖
---- 一、大牲畜饲养
---- 二、役牛、奶牛养殖
---- 三、家禽养殖
---- 四、生猪饲养
---- 五、羊的饲养
---- 六、兔的饲养
---- 七、其它饲养
-- 第三节 畜禽饲料
---- 一、饲料资源
---- 二、饲料加工
---- 三、秸秆青贮与牧草
-- 第四节 畜禽防疫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第二十九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木营造
-- 第二节 花卉
-- 第三节 果树
-- 第四节 林木管护
-- 第五节 林业机构
第三十章 水利
-- 第一节 农田水利
---- 一、机井灌溉
---- 二、节 水灌溉
---- 三、渠灌、站灌及井渠双灌
---- 四、水利管理
-- 第二节 人畜饮水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四节 水土流失监督
-- 第五节 防汛抢险
-- 第六节 移民工作
-- 第七节 水利机构
第三十一章 农业机械
--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
-- 第二节 农机监理
-- 第三节 农机服务与管理
---- 一、农机服务
---- 二、农机管理
-- 第四节 农机具推广
---- 一、运输车辆
---- 二、耕作机具
---- 三、播种机具
---- 四、收获机具
---- 五、秸杆还田机具
---- 六、小麦精少量播种
---- 七、机械化旱作
---- 八、机械化保护耕作
-- 第五节 管理机构
第三十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区
-- 第二节 科技管理
---- 一、科技信息
---- 二、科技人才
-- 第三节 科技推广
---- 一、粮食、蔬菜种植业
---- 二、林果、花卉业
---- 三、畜牧水产业
-- 第四节 科技经费
-- 第五节 科技机构
第三十三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初中教育
-- 第四节 职业高中教育
-- 第五节 成人教育
---- 一、成人初等教育
---- 二、成人中等教育
-- 第六节 素质教育
-- 第七节 教育投入
---- 一、教育经费
---- 二、学校建设
-- 第八节 教师队伍
---- 一、教师进修
---- 二、名师工程
---- 三、工资待遇
-- 第九节 教育机构
-- 第十节 名校简介
第三十四章 文化广电
-- 第一节 群众文艺
-- 第二节 文化市场稽查
-- 第三节 戏剧电影
---- 一、文艺
---- 二、电影
-- 第四节 有线电视
---- 一、有线电视筹建
---- 二、有线电视维修
---- 三、市、区有线电视联网
---- 四、自办节目
-- 第五节 文物
---- 一、韩琦墓
---- 二、高井台
---- 三、新石桥
---- 四、观音堂
---- 五、汉代柏树
-- 第六节 文物管理
-- 第七节 管理机构
第三十五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体制改革
---- 一、转换经营机制
---- 二、聘任、聘请制
---- 三、浮动工资制
--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 一、卫生活动月
---- 二、健康教育
---- 三、农村改水
---- 四、农村改厕
---- 五、灭害
-- 第三节 医政管理
---- 一、药政管理
---- 二、医护管理
-- 第四节 医疗卫生建设
-- 第五节 疾病控制
---- 一、传染病防治
---- 二、儿童免疫
-- 第六节 妇幼保健
---- 一、妇女保健
---- 二、儿童保健
-- 第七节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 一、保健基金
---- 二、健康教育
---- 三、村卫生所建设
-- 第八节 乡卫生院简介
第三十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一、小学体育
---- 二、中学体育
-- 第二节 老年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一、学校体育竞赛
---- 二、社会体育竞赛
第三十七章 殷墟
-- 第一节 殷商简史
-- 第二节 殷商文化最新研究
---- 一、全国殷商文化研究
---- 二、安阳市殷商文化研究
-- 第三节 殷墟保护
---- 一、遗址、遗迹保护
---- 二、出土文物保护
-- 第四节 殷墟申遗
-- 第五节 环境整治
---- 一、环境治理
---- 二、景点建设
第三十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一节 创建文明新村
---- 一、文明村户
---- 二、十星级文明农户
---- 三、“六户一村”
-- 第二节 创建文明单位
-- 第三节 “三优”竞赛
-- 第四节 思想道德建设
-- 第五节 社会新风
---- 一、老有作为
---- 二、孝亲敬老
第三十九章 民俗风情
-- 第一节 礼俗风情
---- 一、婚嫁
---- 二、丧葬
-- 第二节 节庆风俗
-- 第三节 生活习惯
---- 一、衣饰
---- 二、饮食
第四十章 乡镇概况
-- 东郊乡
-- 北郊乡
-- 西郊乡
-- 东风乡
-- 龙泉镇
第四十一章 人物
-- 第一节 人物传
---- 郭声镛
---- 孙佩堂
---- 扈先梅
---- 郝生霖
---- 孙筱尚
---- 王兴、左耀甫
---- 师珍只
---- 贠宝山
---- 黄伯英
---- 宋子美
---- 孙直元
---- 曹刁只
---- 张全山
---- 张景(王莹)
---- 卢清廉
-- 第二节 烈士简介
-- 第三节 人物表
-- 第四节 人物介绍
---- 一、早期地下党活动人员(以出生年月为序)
------ 孙少青
------ 李克玉
------ 吴菊馨
------ 侯金熔
------ 孙伯坚
------ 孙有谋
------ 王殿臣
------ 都生昶
---- 二、功臣人员(以立功时间为序)
---- 三、省能以上命名的劳动模范(以被评劳模时问为序)
---- 四、本籍在外地县级以上干部(以出生年月为序)
-- 第五节 其他人物
---- 一、知名人士(按出生年月为序)
---- 二、国民党年政人员(以出生年月为序)
---- 三、民国时期大专院校毕业生
---- 四、清代民初人物
大事记
附录
-- 一、续修区志文件
-- 二、地方文献辑录
《安阳市郊区志》提供史志资料人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