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医药卫生工作,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福利事业。1949年以前,医药卫生界秉承祖国医药遗产和职业道德,为人民健康,为劳苦大众诊治疾病,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时代所限,还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流行;不少穷人患病以后,常处于“小病拖,大病挨,重病等着埋”的困境。1949年,宝应城着手组建起县级医院。当时国家的经济还很困难,百废待兴,对医药卫生不可能投放较多的资金。县人民医院就是仅靠两付药担子和两千斤大米起家的。很多老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为群众开展了防病治病工作的。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我
内容时限:
1912-1985
出版时间:
2005年01月
目录
封面
宝应县卫生志 上篇
--
版权
--
图片
--
序
--
凡例
--
编纂委员会
--
目录
--
大事记
--
概况
----
一 疆域、沿革、政区、人口
----
二 地貌、气候、生产
----
三 生活、风俗习惯、卫生状况
----
四 医疗卫生事业
----
附:宝应县卫生机构设置图
--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8
----
第一章 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公立卫生机构
----
第二节 民间医生
----
第二章 医学团体、慈善团体
----
第一节 医学团体
----
第二节 慈善团体
----
第三节 红十字会
----
第三章 药店、药房
----
第一节 中药店
----
第二节 西药房
----
第四章 传染病、地方病、多发病
----
第一节 传染病
----
第二节 地方病、多发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
----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一节 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县医院
----
第三节 县除害灭病、卫生防疫机构
----
第四节 县妇幼保健机构
----
第五节 县皮肤病防治机构
----
第六节 县中医院
----
第七节 县医药公司、药材公司
----
第八节 县药品检验所
----
第九节 县医疗器械维修组
----
第十节 区卫生所、地区(地段)卫生院
----
第十一节 乡、公社卫生机构
----
第十二节 村卫生组织
----
第十三节 工业及其他部门的医疗卫生机构
----
第十四节 宝应城镇清洁管理所
----
第二章 医疗工作
----
第一节 临床科室
----
第二节 医疗设备
----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第四节 医疗管理
----
第五节 医疗业务统计
----
第六节 重大卫生医疗任务
----
第七节 医疗事故
----
第三章 卫生防疫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防治血吸虫病
----
第三节 防治寄生虫病
----
第四节 防治结核病
----
第五节 防治急性传染病
----
第六节 食品卫生
----
第七节 环境卫生监测
----
第八节 劳动卫生
----
第九节 学校卫生
----
第十节 卫生宣传
----
第十一节 专题调查
----
第十二节 卫生防疫中的意外事故与工作失误
----
第四章 防治皮肤病
----
第一节 防治麻风病
----
第二节 防治头癣、雅司
----
第五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新法接生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三节 防治妇女病
----
第六章 医学教育、学术研究
----
第一节 宝应县卫生学校
----
第二节 扬州卫生学校宝应人民医院分校
----
第三节 短期培训
----
第四节 在职进修
----
第五节 内部招生
----
第六节 社来社去与定向招生
----
第七节 培养中医
----
第八节 培养赤脚医生、卫生员
----
第九节 医学论著
----
第七章 药品生产、经营、管理
----
第一节 中药材采集、种植、加工
----
第二节 西药生产
----
第三节 药品、医疗器械的经营
----
第四节 药政管理
----
附:采、种、制、用中草药
----
第八章 党、团、群众团体
----
第一节 中共机关党组织
----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
第三节 工会
----
第四节 医协会、卫协会、医学会
----
第九章 政治运动及其他
----
第一节 “三反”运动
----
第二节 整风反右斗争
----
第四节 职称晋升
----
第五节 精简下放
----
第十章 经费
----
第一节 经费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职工工资
----
第三节 业务经费
----
第四节 公费医疗
----
第五节 医疗收费
----
第十一章 人物
----
第一节 传记
----
第二节 先进模范
----
第三节 主治、主管医师
----
第四节 知名人士
--
附录
----
第一节 医界诗文摘抄
----
第二节 谚语、俗语
----
第三节 秘方、验方
宝应县卫生志 下篇
--
序
--
凡例
--
编纂机构和人员
--
目录
--
概述
--
大事记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一节 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党群组织
----
第三节 县级医药卫生机构
----
第四节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五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章 卫生队伍
----
第一节 人员状况
----
第二节 人员结构
----
第三节 卫生综合执法队伍
--
第三章 中医
----
第一节 医疗技术
----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
----
第三节 中药
----
第四节 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
--
第四章 西医
----
第一节 临床医学
----
第二节 医技科室
----
第三节 护理
--
第五章 设施设备
----
第一节 基本建设
----
第二节 医疗设备
----
第三节 病床设置及后勤设施
--
第六章 医疗服务
----
第一节 门诊、急诊、住院
----
第二节 送医下乡
----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
----
第四节 重大事件医疗服务
----
第五节 残疾人康复服务
----
第六节 体检
--
第七章 医政管理
----
第一节 创建文明医院
----
第二节 创建等级医院
----
第三节 “白求恩杯”竞赛
----
第四节 专科建设
----
第五节 医疗质量管理
----
第六节 执业管理
----
第七节 医疗纠纷与事故
----
第八节 输血管理
--
第八章 爱国卫生
----
第一节 卫生宣传
----
第二节 卫生活动
----
第三节 改水改厕
----
第四节 除“四害”
----
第五节 创建卫生城(镇、村)
--
第九章 疾病控制
----
第一节 急性传染病防治
----
第二节 血吸虫病防治
----
第三节 结核病防治
----
第四节 麻风病、性病防治
----
第五节 其他疾病防治
--
第十章 卫生监督
----
第一节 食品卫生
----
第二节 环境卫生
----
第三节 劳动卫生
----
第四节 学校卫生
----
第五节 放射卫生
--
第十一章 卫生保健
----
第一节 初级卫生保健
----
第二节 妇女保健
----
第三节 婚前检查
----
第四节 儿童保健
----
第五节 创建爱婴县和爱婴医院
--
第十二章 健康教育
----
第一节 宣传教育形式与内容
----
第二节 社会性健康教育
--
第十三章 医教科研
----
第一节 医学教育
----
第二节 科研管理
--
第十四章 药政管理
----
第一节 医院药事管理
----
第二节 药品生产管理
----
第三节 药品经营管理
----
第四节 药品监督执法
----
第五节 药品检验
--
第十五章 卫生财务
----
第一节 卫生经费
----
第二节 卫生财务管理
----
第三节 卫生审计
----
第四节 卫生物价
----
第五节 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
----
第六节 以工(商)助医
--
第十六章 卫生改革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
第十七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红十字会
----
第二节 医学会
----
第三节 中医学会
----
第四节 农村卫生协会
----
第五节 预防医学会
--
第十八章 人物
----
第一节 传记
----
第二节 名录
----
第三节 中共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第四节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
第五节 从事护理工作30年以上受表彰人员
----
第六节 客居外地部分卫技人员
--
附录
----
第一节 文件辑录
----
第二节 专记
----
第三节 医界诗词
----
第四节 民间卫生语言
----
第五节 医话医案验方单方
--
后记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