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县志

原平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载了该县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368-1985

出版时间: 1991年12月

目录

封面
原平县志
原平县志编纂委员会

凡例
图片
-- 原平县政区图
-- 原平县城区图
-- 原平县城前进西街
-- 中共原平县委、县政府驻地
-- 1.中共原平县委、县政府办公楼
-- 2.50年代崞县人民政府驻地——泰山庙一角
-- 3.崞县城中南门
-- 1.中共崞县党组织诞生地——崞县中学旧址
-- 2.中共崞县地下党组织活动地——崞县城首舒街5号
-- 3.崞县中学创办的《抗日半月刊》
-- 4.崞县中学抗日义勇军志愿书
-- 梨果之乡——同川一瞥
-- 分枝结果树
-- 间作粮田
-- 1.刘家梁煤矿
-- 2.堆取料机在工作
-- 3.原平化肥厂
-- 4.原平化工二厂
-- 1.通往同川地区的红旗大桥
-- 2.范亭中学教学楼
-- 3.挠阁
-- 炕围画(局部)
-- 春秋时期的吴王光剑(寺峪村出土)
-- 清·石雕朱氏牌楼
-- 金·普济桥
-- 天涯石鼓
-- 石鼓寺外景
目录
第一编地理
-- 第一章位置疆域
-- 第二章建置沿革
-- 第三章行政区划
---- 第一节清末民初时期
---- 第二节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三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
-- 第四章县城 集镇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集镇
---- 第三节村庄
-- 第五章地质 地形
---- 第一节地质
---- 第二节地形
-- 第六章山脉 水系
---- 第一节山脉
---- 第二节水系
-- 第七章土壤 植被
---- 第一节土壤
---- 第二节植被
-- 第八章气候 物候
---- 第一节气候
---- 第二节物候
-- 第九章自然资源
---- 第一节生物
---- 第二节矿藏
-- 第十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旱灾
---- 第二节水灾
---- 第三节雹灾
---- 第四节凤灾
---- 第五节虫灾
---- 第六节霜灾
---- 第七节震灾
第二编人口
-- 第一章常住人口
---- 第一节人口数量
---- 第二节人口增殖
---- 第三节人口流动
-- 第二章人口分布
---- 第一节居住区域
---- 第二节人口密度
-- 第三章人口结构
---- 第一节年龄构成
---- 第二节文化素质
---- 第三节职业
---- 第四节民族
-- 第四章人口控制
---- 第一节人口增长率
---- 第二节节育措施
---- 第三节节育政策
第三编农业
-- 第一章耕地
---- 第一节面积
---- 第二节类型
---- 第三节价格
---- 第四节占有状况
-- 第二章劳动力
-- 第三章耕作状况
---- 第一节农业机械
---- 第二节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三节土壤改良
---- 第四节耕作制度
---- 第五节品种改良
---- 第六节植保 植检
-- 第四章作物种植
---- 第一节种植面积
---- 第二节粮食作物
---- 第三节经济作物
---- 第四节蔬菜 瓜类
-- 第五章多种经营
---- 第一节种植业
---- 第二节养殖业
---- 第三节加工业
---- 第四节其它行业
-- 第六章农业体制
---- 第一节个体经营
---- 第二节变工组 互助组
---- 第三节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四节人民公社
---- 第五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七章经济收益
---- 第一节固定资产
---- 第二节收益分配
---- 第三节生产水平
---- 第四节劳动生产率
---- 第五节产品商品率
-- 第八章管理机构
---- 第一节行政机构
---- 第二节企事业单位
第四编林业
-- 第一章森林资源
---- 第一节森林分布
---- 第二节林木品种
---- 第三节果树
---- 第四节同川梨果
-- 第二章植树造林
-- 第三章林场苗圃
---- 第一节国营林杨
---- 第二节国营苗圃
---- 第三节乡镇林场苗圃
---- 第四节林网化建设
-- 第四章管理机构
第五编水利
-- 第一章水利资源
-- 第二章水利设施
---- 第一节自流灌区
---- 第二节机电灌溉
---- 第三节水库
---- 第四节截潜流
---- 第五节井灌
---- 第六节喷灌
-- 第三章水土保持
-- 第四章饮水工程
---- 第一节缺水地区
---- 第二节饮水工程
-- 第五章水利投资
-- 第六章管理机构
第六编畜牧
-- 第一章牧坡
-- 第二章养殖状况
---- 第一节畜禽养殖
---- 第二节畜禽产品
-- 第三章养殖基地
---- 第一节牛食尧牧场
---- 第二节楼板寨牧场
---- 第三节养鹿场
---- 第四节原平猪场
-- 第四章畜禽品种
---- 第一节役畜
---- 第二节家畜
---- 第三节家禽
-- 第五章牲畜改良
---- 第一节绵羊改良
---- 第二节黄牛改良
-- 第六章疫病防治
---- 第一节畜禽疫病
---- 第二节兽医院站
-- 第七章管理机构
第七编工业
-- 第一章工矿企业
---- 第一节矿产资源
---- 第二节发展状况
---- 第三节职工队伍
---- 第四节劳动工资
---- 第五节乡镇工业
---- 第六节管理机构
-- 第二章煤炭工业
---- 第一节储量
---- 第二节煤窑矿井
---- 第三节开采方式
---- 第四节产量产值
---- 第五节煤炭运销
---- 第六节国营煤矿
---- 第七节管理机构
-- 第三章电力工业
---- 第一节发电设施
---- 第二节输电 变电
---- 第三节用电 管电
-- 第四章冶金机械工业
---- 第一节冶炼
---- 第二节铸造
---- 第三节修配
---- 第四节制造
---- 第五节厂家
-- 第五章建材陶瓷工业
---- 第一节砖瓦 石灰
---- 第二节水泥
---- 第三节陶瓷
---- 第四节厂家
-- 第六章化学工业
---- 第一节化肥
---- 第二节化工产品
---- 第三节厂家
-- 第七章轻纺工业
---- 第一节针织纺织
---- 第二节服装鞋帽
---- 第三节皮革
---- 第四节造纸
---- 第五节印刷
---- 第六节手工制作
-- 第八章食品工业
---- 第一节食品加工
---- 第二节酿酒
---- 第三节制糖
第八编交通
-- 第一章交通
---- 第一节官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铁路
-- 第二章桥梁
---- 第一节古桥梁
---- 第二节现代桥梁
---- 第三节隧道
-- 第三章运输
---- 第一节运输工具
---- 第二节运输企业
---- 第三节货运客运
---- 第四节管理机构
第九编邮电
-- 第一章邮政
---- 第一节驿站
---- 第二节邮局
---- 第三节投递
---- 第四节营业收入
-- 第二章电信
---- 第一节电话
---- 第二节电报
---- 第三节传真
第十编城乡建设
-- 第一章建筑企业
-- 第二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公共设施
---- 第二节街道 广场
---- 第三节供水 排水
---- 第四节房产管理
-- 第三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源
---- 第二节监测治理
-- 第四章管理机构
第十一编商业
-- 第一章商业体制
---- 第一节私营商业
---- 第二节公私合营商业
---- 第三节合作社营商业
---- 第四节国营商业
-- 第二章商品购销
---- 第一节购进
---- 第二节销售
---- 第三节储运
---- 第四节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五节副食品加工
-- 第三章物价
---- 第一节商品价格
---- 第二节物价管理
-- 第四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财务管理
---- 第二节业务管理
---- 第三节利润
-- 第五章外贸
---- 第一节收购
---- 第二节加工
---- 第三节出口
-- 第六章物资
-- 第七章工商行政
---- 第一节集市贸易
---- 第二节工商管理
---- 第三节企业登记
---- 第四节商标注册
第十二编粮食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粮站分布
-- 第二章粮食购销
---- 第一节自由贸易
---- 第二节统购统销
---- 第三节议购议销
---- 第四节票证使用
-- 第三章粮油加工
---- 第一节粮食加工
---- 第二节油脂加工
-- 第四章储运
---- 第一节仓储
---- 第二节调运
第十三编财税
-- 第一章财政收入
---- 第一节田赋
---- 第二节丁徭
---- 第三节息捐
---- 第四节杂税
---- 第五节合理负担
---- 第六节统一累进税
---- 第七节农业税
---- 第八节工商税
---- 第九节企业税
-- 第二章财政支出
---- 第一节行政经费
---- 第二节地方投资
---- 第三节事业费用
-- 第三章财政管理
---- 第一节预算管理
---- 第二节消费控制
-- 第四章财税机构
---- 第一节财政局
---- 第二节税务局
---- 第三节基层财税机构
------ 附录:日伪统治时的可捐杂税
第十四编金融
-- 第一章货币
---- 第一节币制演变
---- 第二节货币流通
-- 第二章典当 钱庄 银号
---- 第一节典当
---- 第二节钱庄
---- 第三节银号
-- 第三章银行
---- 第一节人民银行
---- 第二节工商银行
---- 第三节农业银行
---- 第四节建设银行
-- 第四章信用合作社
-- 第五章保险
第十五编党派社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中共崞县早期党组织
---- 第二节中共崞县县委的组成与合并
---- 第三节中共原平县委员会
---- 第四节党的代表会议
---- 第五节组织状况
---- 第六节党员教育
---- 第七节整党整风
---- 第八节纪律检查
---- 第九节统战工作
---- 第十节机构设置
-- 第二章人民团体
---- 第一节牺盟会
---- 第二节动委会
---- 第三节抗联会
---- 第四节工会
---- 第五节农会
---- 第六节青年团体
---- 第七节妇女组织
---- 第八节商会
---- 第九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十节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 第三章中国国民党
-- 第四章其它组织
---- 第一节三表团崞县分团部
---- 第二节同志会崞县分会
---- 第三节主张公道团
------ 附录:崞县日伪团体
第十六编政体
-- 第一章权力机关
---- 第一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章行政机关
---- 第一节行政机关
---- 第二节基层政权
-- 第三章参议会
---- 第一节崞县(西)临时人民参议会
---- 第二节崞县(东)人民参议会
-- 第四章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七编司法
-- 第一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公安局
---- 第二节检察院
---- 第三节法院
---- 第四节司法局
-- 第二章公安
---- 第一节社会治安
---- 第二节户籍管理
---- 第三节交通管理
---- 第四节消防
---- 第五节监所
---- 第六节治保组织
-- 第三章检察
-- 第四章法院
---- 第一节诉讼审判
---- 第二节陪审制度
-- 第五章司法
---- 第一节法制宣传
---- 第二节律师
---- 第三节公证
---- 第四节人民调解
------ 附录:崞县日伪军警组织
第十八编军事
-- 第一章军事设施
---- 第一节营汛
---- 第二节城堡
---- 第三节校场
---- 第四节机场
---- 第五节地道
---- 第六节营盘
---- 第七节隘口
-- 第二章驻军
-- 第三章地方武装
---- 第一节乡团
---- 第二节保安团
---- 第三节义勇军
---- 第四节游击队
---- 第五节武工队
---- 第六节警卫队
-- 第四章民兵
---- 第一节建制
---- 第二节支前
---- 第三节训练
---- 第四节装备
-- 第五章兵役
---- 第一节黄埔军校生
---- 第二节志愿兵
---- 第三节义务兵
-- 第六章兵事
---- 第一节清末民初兵事
---- 第二节抗日战争期间兵事
---- 第三节解放战争期间兵事
第十九编民政
-- 第一章普选
---- 第一节选民登记
---- 第二节代表选举
-- 第二章优抚
---- 第一节拥军优属
---- 第二节复员安置
-- 第三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社会救济
---- 第二节残疾人安置
-- 第四章婚姻登记
第二十编教育
-- 第一章私塾 书院 学堂
---- 第一节私塾
---- 第二节书院
---- 第三节学堂
-- 第二章幼儿教育
-- 第三章小学教育
---- 第一节清末民初小学教育
----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学教育
----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教育
---- 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
-- 第四章中学教育
---- 第一节解放前的中学教育
---- 第二节解放后的中学教育
-- 第五章专业教育
---- 第一节进修学校
---- 第二节职业学校
---- 第三节原平农业学校
---- 第四节原平工业技术学校
-- 第六章成人教育
---- 第一节农民教育
---- 第二节职工教育
---- 第三节干部文补学校
---- 第四节广播电视大学原平教学班
-- 第七章教育制度
---- 第一节会试 高考
---- 第二节课程设置
-- 第八章教学管理
---- 第一节教师队伍
---- 第二节教师待遇
---- 第三节教育经费
---- 第四节管理机构
第二十一编体育
-- 第一章体育活动
---- 第一节民间竞技
---- 第二节学校体育
---- 第三节职工体育
-- 第二章体育竞赛
---- 第一节县级运动会
---- 第二节区级运动会
---- 第三节省级运动会
---- 第四节全国运动会
-- 第三章体育训练
---- 第一节少体校
---- 第二节业余训练
-- 第四章体育设施
-- 第五章管理机构
第二十二编科技
-- 第一章科普工作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技术引进
-- 第二章科研成果
---- 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
---- 第二节工业科技成果
---- 第三节医疗卫生科技成果
---- 第四节其它科技成果
-- 第三章科技队伍
-- 第四章标准计量
---- 第一节度量衡
---- 第二节计量管理
---- 第三节质量检测
-- 第五章机构设置
第二十三编文化
-- 第一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著述
---- 第二节戏剧
---- 第三节美术
---- 第四节工艺美术
---- 第五节音乐
---- 第六节书法
---- 第七节摄影
-- 第二章民间文艺
---- 第一节地方秧歌
---- 第二节民间舞蹈
---- 第三节社火
-- 第三章图书发行
---- 第一节图书馆
---- 第二节书局
---- 第三节书店
-- 第四章电影放映
---- 第一节放映单位
---- 第二节放映设施
---- 第三节放映收入
---- 第四节放映队伍
---- 第五节放映管理
-- 第五章文书档案
---- 第一节档案馆
---- 第二节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保管
---- 第三节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利用
-- 第六章新闻报刊
---- 第一节报刊
---- 第二节广播
---- 第三节电视
---- 第四节通讯
-- 第七章文物古迹
---- 第一节古遗址
---- 第二节古建筑
---- 第三节古墓葬
---- 第四节古雕刻
---- 第五节出土文物
---- 第六节革命文物
-- 第八章机构设置
---- 第一节文化行政机构
---- 第二节文化事业单位
第二十四编卫生
-- 第一章医疗设施
---- 第一节医疗设备
---- 第二节医疗技术
---- 第三节医务人员
-- 第二章医疗制度
---- 第一节合作医疗
---- 第二节公费医疗
---- 第三节自费医疗
---- 第四节培训
-- 第三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疫情
---- 第二节常见病
---- 第三节爱国卫生
-- 第四章妇幼保健
-- 第五章药物
---- 第一节中药
---- 第二节西药
---- 第三节药物购销
-- 第六章医疗机构
---- 第一节药铺
---- 第二节医社
---- 第三节医院
---- 第四节卫生院
---- 第五节行政管理
第二十五编社会
-- 第一章宗教寺院
---- 第一节宗教
---- 第二节寺院
-- 第二章会道门
---- 第一节一贯道
---- 第二节黄香道
---- 第三节五荤道
---- 第四节同一道
---- 第五节先天道
---- 第六节九宫道
---- 第七节皇极道
-- 第三章风俗习惯
---- 第一节衣食住行
---- 第二节婚嫁丧葬
---- 第三节时令节日
-- 第四章姓氏
-- 第五章古庙会
-- 第六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特点
---- 第二节特殊语音
---- 第三节语法特点
---- 第四节常用词语
-- 第七章民谚
---- 第一节社会·哲理·情操
---- 第二节生活·农事·气象
-- 第八章歇后语
第二十六编人物
-- 第一章 知州 知县 知事
---- 第一节元代崞州知州
---- 第二节明代崞县巡检
---- 第三节明代崞县知县
---- 第四节清代崞县知县
---- 第五节民初崞县知事
---- 第六节崞县县长
-- 第二章县委书记 县长
---- 第一节中共崞县县委书记
---- 第二节中共原平县委书记
---- 第三节崞县县长
---- 第四节原平县县长
------ 附录 日伪崞县县公署知事
-- 第三章人物传
---- 弓富魁
---- 续桐溪
---- 续范亭
---- 赵尔陆
---- 赵守攻
---- 刘仲华
---- 刘葆粹
---- 康志励
---- 贾英
---- 梁上栋
---- 李舜琴
---- 李三楼
---- 李服膺
---- 黎玉
---- 张灵轩
---- 张廷桢
---- 李克林
---- 刘杰
---- 徐永昌
---- 张培梅
---- 张树帜
---- 聂鲁质
---- 曹一伟
---- 李宝珍
---- 李力
---- 李长举
---- 郝恕
---- 郝耀华
---- 杨兴让
---- 石俊豪
---- 赵安乾
---- 赵存仁
---- 靳廷文
---- 靳连三
---- 谭映月
---- 温宗祯
---- 王金才
---- 王育才
---- 乔中
---- 阎仍吾
---- 马志远
---- 张权
---- 张仁才
---- 孟宪云
---- 何延川
---- 连双根
---- 杜耀亭
---- 冯汉俊
---- 杨子晶
---- 武访畴
---- 梁善济
---- 曹佐文
---- 郭荫楠
---- 贾大中
---- 兰均
---- 郭良栋
---- 王法成
---- 贾治高
---- 李梅
---- 段作梅
---- 张家骐
---- 武翼如
---- 郑荣先
---- 原尚万
---- 王玉玺
---- 筱玉凤
---- 李二俊
---- 田梅
---- 刘寿轩
---- 冯贵
---- 程哲
---- 邢克让
---- 王同春
---- 刘子干
---- 罗林
---- 郭二娥
---- 王顺官
---- 王良
---- 李福达
---- 亢得时
---- 张作彦
---- 张登瀛
---- 周永耀
---- 赵霄
---- 胡宝申
---- 郄万寿
---- 樊文华
---- 张崇山
---- 何炳
---- 王绍武
---- 郭紫峻
-- 第四章革命烈士英名录
第二十七编历史辑要
-- 第一章清末民初时期
-- 第二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第三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第四章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五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第六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大事记
附录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