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为济宁市市中区卫生防疫站专业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本着述而不论的修志基本原则,客观地记述市中区卫生防疫的历史和现状。
内容时限:
1953-2005
目录
封面
卫生防疫站志
《站志》编纂委员会
《站志》编写组成员
图片
--
1999年12月5日,济宁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刘明远区长视察市中区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工作。图为在市直机关
--
2004年11月19日,济宁市副市长陈颖(左二)在市、区卫生局领导的陪同下,检查洗河花园社区预防艾滋
--
1999年12月,济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玉春(左一)等领导视察中区卫生工作。图为适龄儿童喂服糖丸
--
2003年5月,济宁市卫生局局长孙成兰(右二)检查市中区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图为孙局长看望中区卫生防
--
2005年7月26日,市中区区委副书记秦存华(中)等领导检查市中区卫生系统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
2004年4月23日,市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正宝(中)在金爱华站长的陪同下,与卫生监督人员一起检查市
--
2005年5月,市中区人大副主任邵泽言(右二)检查《公共场所卫生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图为在市中区机关
--
市卫生局副局长侯世坤、市防疫站副站长孔令胜等领导陪同省卫生厅领导检查市中区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情况
--
市卫生局、市防疫站领导检查市中区食品卫生工作
--
市、区领导视察防治非典型肺炎宣传工作
--
2004年5月,市中区卫生局局长周华、副局长张之翔、区防疫站站长金爱华陪同副区长王正宝在草桥口批发市
--
2005年5月,区人大副主任邵泽言在区防疫站站长金爱华、副站长谷贻光的陪同下,视察双语幼儿园的食堂卫
--
第十六任站领导班子成员
--
卫生监督人员出发
--
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
2003年4月,市中区防治非典型肺炎进入紧张状态,各项预防工作全面展开。图为站长金爱华(中)在检查红
--
2005年9月,市中区开展节前月饼糕点专项卫生检查。图为市中区卫生局副局长张之翔(中)、防疫站副站长
--
(上)庆祝《食品卫生法》颁布八周年座谈会
--
(中)命名表彰食品卫生信得过单位
--
(下)召开座谈会,征求行风监督员意见
--
公共卫生监督
--
食品卫生监督现场
--
查处的假劣食品
--
焚烧假冒伪劣食品
--
卫生监督人员出发
--
1、2、3卫生监督执法现场
--
4颁发学生小餐桌A、B证书
--
5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培训
--
6城区馒头坊专项治理动员会
--
公共卫生监督
--
1、2、3为中小学生健康查体
--
4小学生在做眼保健操
--
5室内微小气候监测
--
1、2、3职业卫生监督员在区属企业进行尘、毒监测
--
4、5游泳池水监测
--
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管理”的原则,以行为干预、宣传教育为重点,采取多种宣传形式送防病知识进
--
2003年,抗击非典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市中区相继进行了应急处理模拟演习、救灾防病演练、公共场所物品
--
①对外地务工返济人员调查
--
②对外地来济车辆消毒
--
③迎审工作会议
--
④整理迎审资料
--
⑤检查疫情网络直报系统
--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组照
--
①疟原虫镜检培训班
--
②市郊农村疟疾服药
--
③采血
--
④市郊农村灭蚊
--
⑤整理档案资料
--
A勾兑喷洒消毒药液
--
B站领导看望街头宣传人员
--
C走访疟疾病人
--
D蚊蝇密度调查
--
E环境监测
--
面对流感,采取应急预案
--
基层卫生专业人员在学习强化免疫知识
--
各级领导亲临计免会议
--
基层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学习
--
5.15碘盐宣传日现场
--
检查室工作场景
--
宣传车宣传
--
发放宣传资料
--
早期灌录音带宣传
--
培训学习
--
《食品卫生法》宣传
--
素质教育
--
党员先进性教育
--
无锡水浒城
--
泰山之巅
--
云台山
--
黄山
--
职工旅游活动组照
--
苏州周庄
--
江南水乡
--
共青妇团活动
--
合唱队员
--
①庆八一联欢会
--
②军民迎新春联欢会
--
③团员义务清理小广告
--
①为灾区群众捐助衣被
--
②③为灾区群众捐款
序
凡例
目录
大事记
历任站长简介
--
吕中远
--
黄静
--
刘士臣
--
李星玉
--
司马康
--
于夫可
--
张俊阁
--
高广周
--
张义轩
--
庄坤玉
--
常运江
--
陈志炎
--
张广福
--
郭玉玺
--
张雷
--
刘宪明
--
金爱华
从防疫站走出的领导干部
第一章 综合概述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人员、学历构成
--
第三节 人事制度改革
--
第四节 领导班子更迭
--
第五节 经济建设及经济状况
第二章 疾病预防控制
--
第一节 疫情管理
----
一、疫情报告
----
二、发生病谱
----
三、疫情报告范围
--
第二节 计划免疫
----
一、实施情况
----
二、免疫效果
--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
一、天花
----
二、白喉
----
三、麻疹
----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五、猩红热
----
六、结核病
----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
八、霍乱、副霍乱
----
九、伤寒、副伤寒
----
十、斑疹伤寒
----
十一、病毒性肝炎
----
十二、细菌性痢疾
----
十三、脊髓灰质炎
----
十四、流行性腮腺炎
----
十五、性病
----
十六、艾滋病
----
十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十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十九、手足口病
----
二十、新生儿破伤风
----
二十一、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第三章 地方病防治
--
一、黑热病
--
二、丝虫病
--
三、疟疾
--
四、中华分枝睾吸虫病
--
五、流行性出血热
--
六、布氏杆菌病
--
七、狂犬病
--
八、麻风病
--
九、头癣病
--
十、地方性甲状腺肿
--
十一、地方性氟病
--
十二、碘缺乏病
--
十三、灾害病防治
第四章 公共卫生监督
--
第一节 食品卫生
----
一、法规实施
----
二、监督管理
----
三、食物中毒
----
四、调查研究
--
第二节 环境卫生
----
一、粪肥卫生管理
----
二、饮水卫生管理
----
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
--
第三节 劳动卫生
--
第四节 学校卫生
--
第五节 放射卫生
第五章 卫生检验
第六章 健康教育
--
第一节 基础宣传
--
第二节 媒体宣传
第七章 工青妇团活动
第八章 重要文书
--
一、站务管理规章制度
--
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
三、站务管理改革实施办法
--
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
五、竞聘专业技术职称实施方案
第九章 学术论文
--
第一节 论文名录
--
第二节 论文摘选
第十章 奖励
--
第一节 上级奖励集体
--
第二节 上级奖励个人
--
第三节 站内奖励
--
第四节 论文奖励
--
第五节 科研成果奖励
2005年在职人员名单
编后记
编写人员负责章节
站志编写组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