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县志

娄烦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二、本志为娄烦历史上的第一部县志。为了弥补过去无县志的不足,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内容的翔实全面和完整,尽可能地真实反应娄烦的古今全貌,同时坚持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弃糟取精,去伪存真,以求起到“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

出版时间: 1998年12月

目录

封面
娄烦县志
娄烦县志编辑人员
参加初稿编写及提供资料人员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编 建置
-- 第一章 位置境域
-- 第二章 历史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康熙年间娄烦的行政区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娄烦行政区划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娄烦行政区划
-- 第四章 城镇
---- 第一节 娄烦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第五章 村庄变迁
---- 第一节 更名村庄
---- 第二节 新增村庄
---- 第三节 消失村庄
---- 第四节 迁移村庄
-- 第六章 考略
---- 第一节 娄(楼)烦考略
---- 第二节 村名考略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三节 岩浆岩
---- 第四节 水文地质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山地
---- 第二节 丘陵
---- 第三节 河川谷地
---- 第四节 山脉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五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特征
---- 第二节 光照地温
---- 第三节 气温
---- 第四节 蒸发降水
---- 第五节 霜冻
---- 第六节 风
----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六章 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生物资源
---- 第三节 矿产资源
---- 第四节 水资源
-- 第七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雹灾
---- 第四节 霜灾
---- 第五节 虫灾
---- 第六节 风灾
---- 第七节 地震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二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五节 民族构成
---- 第六节 健康状况
-- 第三章 人口变化
---- 第一节 自然变化
---- 第二节 人口迁移
---- 第三节 人口流动
-- 第四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婚姻家庭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 第五章 姓氏谱牒
---- 第一节 姓氏
---- 第二节 家谱
-- 第六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天主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七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第四编 城乡建设
-- 第一章 城镇建设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乡镇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房地产权属
---- 第三节 房屋建设
----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保机构
---- 第二节 环境污染
---- 第三节 环境治理
---- 第四节 环境质量
第五编 交通邮电电业
-- 第一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道路桥梁涵洞
---- 第二节 公路建设
---- 第三节 运输工具
---- 第四节 交通运输管理
-- 第二章 邮政电信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邮政
---- 第三节 电信
---- 第四节 职工福利
-- 第三章 电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用电
第六编 农业
-- 第一章 农业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林地
---- 第三节 牧地
---- 第四节 水利生产条件
---- 第五节 农业生产工具及农机管理
---- 第六节 农业劳动力
---- 第七节 农业技术
---- 第八节 农田建设
---- 第九节 综合农业区划
--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土地集体所有制
---- 第四节 土地公有制
---- 第五节 农业生产现任制
-- 第三章 农业经济
---- 第一节 固定资产
---- 第二节 农业总产值
----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
---- 第四节 产品商品率
---- 第五节 收益分配
-- 第四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耕作制度
---- 第二节 粮食作物
---- 第三节 经济作物
---- 第四节 蔬菜作物
---- 第五节 其它种植业
-- 第五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饲养环境
---- 第二节 饲养规模
---- 第三节 饲养种类
---- 第四节 养殖管理
---- 第五节 栽桑养蚕
---- 第六节 部分养殖场简介
-- 第六章 林果业
---- 第一节 育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林木管理
---- 第四节 林场与苗圃
---- 第五节 干鲜果树
-- 第七章 水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水利工程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四节 治汾
---- 第五节 人畜吃水
-- 第八章 编织采集
---- 第一节 编织
---- 第二节 采集
第七编 工业及乡镇企业
-- 第一章 工业体制
---- 第一节 私营
---- 第二节 合作经营及集体所有制工业
----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 第二章 工业门类
---- 第一节 煤炭工业
---- 第二节 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
---- 第三节 机、具修造业
---- 第四节 建筑材料采选加工业
---- 第五节 服装加工业
---- 第六节 木器加工业
---- 第七节 陶瓷业
---- 第八节 食品加工业
---- 第九节 印刷业
-- 第三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乡镇(社队)企业发展
---- 第二节 企业体制
---- 第三节 企业门类
-- 第四章 工业及乡镇企业选介
第八编 商业
-- 第一章 经营机构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公私合营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农副产品收购
---- 第二节 销售
---- 第三节 集市贸易
-- 第三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四章 粮油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粮油储运
---- 第三节 粮油加工
---- 第四节 粮油管理
第九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市场管理
---- 第二节 营业登记
---- 第三节 经济合同
---- 第四节 管理机构
-- 第二章 物价
---- 第一节 市场物价
---- 第二节 监督检查
---- 第三节 管理机构
-- 第三章 审计
---- 第一节 国家审计
---- 第二节 内审机构
-- 第四章 统计
---- 第一节 项目
---- 第二节 调查
-- 第五章 标准计量
---- 第一节 计量演变
---- 第二节 度量衡器
---- 第三节 计量监督
-- 第六章 计划供应
第十编 财政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财政收支
---- 第三节 财政管理体制
---- 第四节 农业税
---- 第五节 财政管理
---- 第六节 财政监督
---- 第七节 公债、国库券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工商税收
---- 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
---- 第四节 农业税
---- 第五节 其它费收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民间借贷
---- 第二节 钱庄当铺票号
---- 第三节 银行
---- 第四节 贷币
---- 第五节 存款储蓄
---- 第六节 贷款
---- 第七节 债券
---- 第八节 保险业
第十一编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第二节 宣传教育
---- 第三节 纪律检查
---- 第四节 统战工作
---- 第五节 历次党代会
---- 第六节 重大活动记略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政治团体
---- 第二节 经济团体
---- 第三节 教科文卫团体
-- 第三章 其它党派
第十二编 权力机构
-- 第一章 工作机构
-- 第二章 娄烦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介
-- 第三章 娄烦县人大常委会主要政事活动
第十三编 政权
-- 第一章 行政机构
-- 第二章 法院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行政审判
---- 第六节 巡回法庭
---- 第七节 执行
---- 第八节 审判监督
---- 第九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十节 信访接待
---- 第十一节 法制宣传
---- 第十二节 档案管理
---- 第十三节 队伍建设
-- 第三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经济检察
---- 第四节 法纪检察
---- 第五节 监所检察
---- 第六节 控申检察
----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
---- 第八节 队伍建设
-- 第四章 司法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律师业务
---- 第四节 公证业务
---- 第五节 人民调解
-- 第五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社会治安
---- 第三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四节 户籍管理
---- 第五节 消防
---- 第六节 民爆
---- 第七节 看守
第十四编 人民政协
-- 第一章 组织机构
-- 第二章 历届政协会简介
-- 第三章 主要政事活动
第十五编 军事
-- 第一章 驻军
---- 第一节 古代驻军
---- 第二节 北洋军
---- 第三节 国民党军
---- 第四节 八路军
---- 第五节 山西新军
---- 第六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
-- 第二章 地方武装
---- 第一节 阎锡山地方武装
---- 第二节 地方人民武装
-- 第三章 军事机关
-- 第四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参军
---- 第三节 参战
---- 第四节 支前
---- 第五节 军事训练
-- 第五章 战事
---- 第一节 古代战事
---- 第二节 近现代战事
------ 附一:日军在娄烦境内制造的惨案选录
------ 附二:顺道村民兵炸弹厂简介
------ 附三:娄烦县农田水利建设兵团简介
第十六编 劳动人事民政
-- 第一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人员录用就业安置
---- 第二节 干部任免
---- 第三节 工资福利
---- 第四节 离休退休
---- 第五节 安全生产
-- 第二章 民政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优抚安置
---- 第三节 社会福利及救济
---- 第四节 地名管理与勘界
---- 第五节 婚姻登记
---- 第六节 殡葬改革
第十七编 教育科技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学堂
---- 第二节 学校教育
---- 第三节 教育制度
---- 第四节 成人教育
---- 第五节 教育队伍
---- 第六节 教学研究
---- 第七节 教育经费及设施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普及
---- 第四节 科技成果及新技术的引进推广
第十八编 体育卫生
-- 第一章 体育
---- 第一节 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体育设施
---- 第三节 学校体育
---- 第四节 竞技体育
---- 第五节 群众体育
---- 第六节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
-- 第二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医疗设施
---- 第三节 医疗技术与人员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五节 妇幼保健
---- 第六节 药品管理
---- 第七节 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简介
第十九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管理
---- 第一节 文化机构
---- 第二节 文化设施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三章 民间文艺
-- 第四章 民间文化
-- 第五章 报刊通讯
-- 第六章 广播电视宣传
-- 第七章 图书档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八章 史志编纂成果
-- 第九章 艺文选录
第二十编 谣谚传说
-- 第一章 谣谚
---- 第一节 谚语
---- 第二节 俚语
---- 第三节 绕口令
---- 第四节 串话
---- 第五节 谜语
---- 第六节 歇后语
-- 第二章 民歌儿歌
---- 第一节 民歌
---- 第二节 儿歌
-- 第三章 传说故事
---- 第一节 幽默故事
---- 第二节 机智人物故事
---- 第三节 神话传说
---- 第四节 风物传说
---- 第五节 动物故事
---- 第六节 历史人物故事
第二十一编 文物旅游
--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 第二章 古墓葬
-- 第三章 古建筑
-- 第四章 古石雕古塔
-- 第五章 革命文物遗址
-- 第六章 馆藏文物
-- 第七章 风景名胜
-- 第八章 文物管理
第二十二编 社会风俗
-- 第一章 民情民性
-- 第二章 生产习俗
-- 第三章 生活习俗
---- 第一节 衣饰
---- 第二节 饮食
---- 第三节 住宅
---- 第四节 用具
-- 第四章 礼仪习俗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生日寿辰
---- 第四节 称谓
---- 第五节 礼节
-- 第五章 娱乐习俗
-- 第六章 岁时习俗
---- 第一节 传统节日
---- 第二节 古会庙会
---- 第三节 新兴节日
-- 第七章 良风美德
-- 第八章 禁忌陋习
---- 第一节 禁忌
---- 第二节 陋习
第二十三编 方言
-- 第一章 概况
-- 第二章 音系
-- 第三章 语音特点
-- 第四章 与普通话声韵调的比较
----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
----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 第五章 声韵调配合表
-- 第六章 方言词汇举例
---- 第一节 天文、地理
---- 第二节 时令、时间
---- 第三节 农事
---- 第四节 动物
---- 第五节 植物
---- 第六节 房屋、器具
---- 第七节 人物、称谓
---- 第八节 身体
---- 第九节 饮食
---- 第十节 红白大事
---- 第十一节 代词
---- 第十二节 量词
---- 第十三节 副词
---- 第十四节 其它
---- 第十五节 特殊地名读音
-- 第七章 语法特点
---- 第一节 语缀
---- 第二节 重叠
---- 第三节 娄烦话的“的”
---- 第四节 娄烦话的语气词
-- 第八章 语法例句
---- 第一节 对话
---- 第二节 民歌(儿歌)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俚语
---- 第五节 谒后语
---- 第六节 绕口令
---- 第七节 笑话故事
---- 第八节 民间故事
第二十四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古代人物
------ 白重赞
------ 王希曾
------ 李述孔
------ 李宗盛
------ 姚士林
------ 李怀仁
------ 冯体斌
---- 第二节 革命人物
------ 高君宇
------ 李祥瑞
------ 高明
------ 李子明
------ 强国金
------ 曹秉忠
------ 刘丑后生
------ 郝留成
------ 都安有
------ 郭克卿
------ 郝成华
------ 常巨孩
------ 苏永善
------ 李玉儿
------ 王聚清
------ 王秉哲
------ 李海芝
------ 段秉仁
------ 段炽华
------ 郭炳
------ 王贵子
------ 段补棋
------ 王庆琛
------ 赵维瑛
------ 尹毓兰
------ 郝宝英
------ 韩志理
------ 崔一生
------ 郝效烈
------ 阎有来
---- 第三节 社会贤达
------ 郝新宽
------ 李荫厚
------ 王守浩
--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三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名录
---- 第二节 地师以上领导干部名录
---- 第三节 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名录
---- 第四节 研究生以上学位名录
第二十五编 汾河水库
-- 第一章 汾河流域自然概况
-- 第二章 汾河水库的修建
---- 第一节 前期准备
---- 第二节 领导机构
---- 第三节 正式施工
---- 第四节 工程规模
-- 第三章 管理与效益
第二十六编 尖山铁矿
-- 第一章 资源概况
---- 第一节 矿区自然地理位置
---- 第二节 矿区地质
---- 第三节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二章 勘察设计
-- 第三章 主体工程
---- 第一节 基建剥离与平峒运输工程
---- 第二节 选区建设工程
---- 第三节 精矿管道运输
-- 第四章 组织领导与施工部署
-- 第五章 配套工程
-- 第六章 综合管理及试车生产
---- 第一节 建矿方针及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企业管理
---- 第三节 深化改革
-- 第七章 党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第八章 人物
---- 祝庆昌
---- 亢文芳
第二十七编 大事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