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新都县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
内容时限:
1911-1985
出版时间:
1994年10月
目录
封面
新都县志
图片
--
新都县桂湖镇街道图
--
香城新貌
----
县城一隅
----
桂湖东路
----
大件公路
--
千年古刹
----
宝光寺照壁、山门
----
宝光寺罗汉堂
----
宝光寺舍利塔
----
龙藏寺碑林
----
龙藏寺明代壁画
--
名园胜景
----
桂湖升庵祠
----
桂湖交加亭
----
丛桂留人
----
金桂
----
湖心楼
----
古柏亭
----
铁树开花
----
怀李堂
----
瑞莲阁
----
桂湖公园天香园
----
南亭
----
浮光阁
----
云外楼
----
逍遥游
--
历史文物
----
戈瞿
----
规鬲
----
榢丝提粱壶
----
有“巴蜀图语”铜印章(2枚)
----
盖内有铭文的“邵之(食)鼎”
----
马家乡战国簟腰坑
----
东汉画像砖 舂米
----
巴式蛇纹剑
----
东汉画像砖 驼舞
----
三河乡马家山4号崖墓
----
东汉说唱俑
----
石刻珍品-梁代千佛碑
----
唐代金杯
----
宋俑
----
杨慎手迹
----
吴虞手迹
----
历代县志
----
1928-1930年中共新都地下组织藏于桂湖湖心楼的部分文件
----
四川政冶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案
----
告四川全体同志书
----
四川通迅第1期第1部1929.10.25
--
名优特产
----
新繁棕编
----
竹编
----
柳叶烟
----
新繁泡菜
----
东山海椒
----
东山生姜
----
新繁紫皮蒜
编纂机构和编纂人员名单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篇大事记述
第二篇建置
--
第一章新都县建置
----
第一节得名
----
第二节治所
----
第三节建县
----
第四节沿革
--
第二章原新繁县建置
----
第一节得名
----
第二节治所
----
第三节建县
----
第四节繁迁新繁
----
第五节沿革
--
第三章疆域
----
第一节新都县疆域
----
第二节原新繁县疆域
--
第四章政区
----
第一节县城
----
第二节乡镇
第三篇自然地理
--
第一章地质
----
第一节地层
----
第二节构造
--
第二章地貌
----
第一节成因
----
第二节平坝
----
第三节台地
--
第三章气候
----
第一节特征
----
第二节四季
----
第三节气温
----
第四节降水
----
第五节日照及其他
--
第四章河流地下水
----
第一节河流
----
第二节地下水
--
第五章土壤
----
第一节母质
----
第二节分布
--
第六章植被及野生生物
----
第一节植被
----
第二节野生植物
----
第三节野生动物
--
第七章自然灾害
----
第一节洪旱
----
第二节冰雹及其他
----
第三节地震
第四篇人口
--
第一章人口管理与变化
----
第一节人口的发展
----
第二节人口分布
--
第二章人口结构
----
第一节民族结构
----
第二节性别结构
----
第三节年龄结构
----
第四节职业结构
----
第五节文化结构
----
第六节婚姻家庭生育
--
第三章计划生育
----
第一节组织机构
----
第二节人口控制
----
第三节技术队伍
----
第四节政策措施
第五篇党派 群团
--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新都地方组织
----
第一节党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党的代表大会
----
第三节县委工作机构
----
第四节党的组织工作
----
第五节党的宣传工作
----
第六节党的统战工作
----
第七节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
第八节党的派出机构
--
第二章民主党派
----
第一节中国民主同盟
----
第二节中国民主促进会
----
第三节中国民主建国会
--
第三章群团
----
第一节工会
----
第二节农会
----
第三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妇女联合会
----
第五节科学技术协会
----
第六节工商联
--
第四章中国国民党新都地方组织及社团
----
第一节新都县党部
----
第二节新繁县党部
----
第三节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四节国家主义青年党
----
第五节民主社会党
----
第六节工、农、商、妇各会
第六篇政权 政协
--
第一章议会
----
第一节议事会参事会
----
第二节民意咨询委员会
----
第三节临时参议会
----
第四节参议会
--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代表产生
----
第二节历届会议和大会
----
第三节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代表联系制度
----
第五节提案与议案处理
----
第六节调查和视察
--
第三章民国政权
----
第一节县政权
----
第二节基层政权
--
第四章人民政权
----
第一节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派出机构
----
第三节乡、镇机构
--
第五章人民政协
----
第一节县政协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节历届委员会
----
第三节协商与监督
----
第四节提案信访
----
第五节委、组工作
第七篇司法
--
第一章公安
----
第一节公安机构
----
第二节治安管理
----
第三节刑事侦查
----
第四节户口管理
----
第五节消防管理
--
第二章检察
----
第一节检察机构
----
第二节刑事检察
----
第三节经济检察
----
第四节法纪检察
----
第五节监所检察
----
第六节控告申诉检察
--
第三章审判
----
第一节审判机构
----
第二节刑事审判
----
第三节民事审判
----
第四节经济审判
----
第五节案件复查
--
第四章司法行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法制宣传
----
第三节调解工作
----
第四节律师工作
----
第五节公证工作
第八篇人事 劳动
--
第一章干部管理
----
第一节编制
----
第二节调配
----
第三节精简下放
----
第四节奖惩
--
第二章职工
----
第一节用工制度
----
第二节职工队伍
--
第三章工资 福利
----
第一节工资
----
第二节奖金
----
第三节福利
--
第四章劳动就业
----
第一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二节安置待业人员
----
第三节就业前培训
----
第四节劳动服务公司
--
第五章劳动保护
----
第一节安全生产
----
第二节预防职业病
----
第三节压力容器管理
----
第四节伤亡事故
第九篇民政
--
第一章机构和职能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职能
--
第二章区域调整
----
第一节划入区域
----
第二节划出区域
--
第三章社会福利
----
第一节救济
----
第二节救灾
----
第三节扶贫
----
第四节五保
----
第五节收容遣送
--
第四章优抚
----
第一节优待出征抗日军人家属
----
第二节烈军属优抚
----
第三节烈士褒扬
----
第四节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五章婚姻登记
--
第六章殡葬改革
第十篇军事
--
第一章军事行政机构
----
第一节军事科
----
第二节人民武装部
--
第二章兵役
----
第一节兵役制度
----
第二节征兵
----
第三节兵差支前
--
第三章民练 民兵
----
第一节民练
----
第二节民兵
--
第四章战事
----
第一节驱刘之战
----
第二节北道之战
----
第三节讨贼之役
----
第四节毗河之战
第十一篇经济管理
--
第一章经济发展
----
第一节落后的自然经济
----
第二节统一的计划经济
----
第三节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第二章经济管理
----
第一节计划管理
----
第二节物价管理
----
第三节工商行政管理
----
第四节标准计量管理
----
第五节统计监督与服务
第十二篇农业
--
第一章农业生产
----
第一节种植面积
----
第二节生产能力
----
第三节复种轮作
--
第二章农业技术
----
第一节农技推广机构
----
第二节种子
----
第三节农业土壤
----
第四节肥料
----
第五节植物保护
--
第三章农作物栽培
----
第一节水稻
----
第二节小麦
----
第三节油菜
----
第四节其他
--
第四章农机
----
第一节农机经营
----
第二节农机机械
----
第三节培训与革新
--
第五章经营管理
----
第一节体制演变
----
第二节管理内容
----
第三节收益分配
----
第四节财务辅导及改革
第十三篇林牧副渔
--
第一章林业
----
第一节林业生产
----
第二节林业技术
----
第三节树竹种类
----
第四节古树
----
第五节管理
--
第二章畜牧
----
第一节猪
----
第二节牛
----
第三节小家禽家畜
----
第四节蜜蜂
----
第五节疫病防治
----
第六节管理
--
第三章多种经营
----
第一节蚕桑
----
第二节果树
----
第三节棕编 竹编
----
第四节叶烟
----
第五节韭菜
----
第六节塘秧 蕹菜种
----
第七节海椒 生姜 大蒜
----
第八节地瓜 慈姑 川芎
----
第九节花卉
----
第十节管理
--
第四章渔业
----
第一节鱼类
----
第二节捕捞
----
第三节养殖
----
第四节管理
第十四篇水利
--
第一章河道
----
第一节清白江
----
第二节锦水河
----
第三节蟆水河
----
第四节毗河
----
第五节西江河
--
第二章水利工程
----
第一节渠堰
----
第二节人民渠五、六、七支渠
----
第三节东风渠北干渠、北支一渠
----
第四节渠系改造与锦水河分干渠
----
第五节蓄水 提水 喷灌
--
第三章防洪 抗旱 岁修
----
第一节防洪
----
第二节抗旱
----
第三节岁修
--
第四章用水与经费
----
第一节用水
----
第二节经费
--
第五章水资源利用
----
第一节资源分布
----
第二节供需平衡
----
第三节水能开发
--
第六章管理组织
----
第一节水利委员会
----
第二节县属管理站
----
第三节省市驻县单位
第十五篇工业
--
第一章所有制结构
----
第一节私营、个体工业
----
第二节国营工业
----
第三节集体工业
--
第二章工业企业管理与改革
--
第三章工业生产
----
第一节电力工业
----
第二节机械工业
----
第三节医药、化学工业
----
第四节建材工业
----
第五节森林工业
----
第六节食品工业
----
第七节纺织业
----
第八节缝纫业
----
第九节文化用品业
----
第十节冶金、煤炭工业
----
第十一节其他工业
第十六篇乡镇企业
--
第一章乡镇企业的发展
----
第一节改革与发展
----
第二节行业结构
----
第三节管理
----
第四节效益
--
第二章乡镇企业
----
第一节农业企业
----
第二节工业企业
----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
第四节建筑业
----
第五节其他行业
第十七篇交通
--
第一章交通机构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事业机构
----
第三节运输企业
--
第二章交通路线
----
第一节航道
----
第二节公路
----
第三节铁路
--
第三章桥梁 渡口
----
第一节古石拱桥
----
第二节中型桥梁
----
第三节公路桥梁
----
第四节渡口
--
第四章码头 车站
----
第一节水码头
----
第二节汽车站
----
第三节火车站
--
第五章客货运输
----
第一节木船运输
----
第二节人、畜力车运输
----
第三节机动车运输
--
第六章交通管理
----
第一节车辆管理
----
第二节安全管理
----
第三节路政管理
----
第四节运输管理
第十八篇邮电
--
第一章邮政
----
第一节机构
----
第二节网络
----
第三节业务
--
第二章电信
----
第一节电报
----
第二节电话
第十九篇商业 贸易
--
第一章体制 机构
----
第一节民众团体
----
第二节管理机构
----
第三节经营企业
----
第四节体制改革
--
第二章市场
----
第一节市场演变与发展
----
第二节主要集镇
--
第三章商品流通
----
第一节粮油
----
第二节土特产品
----
第三节生产资料
----
第四节副食品
----
第五节专卖
----
第六节百货 文具 针纺织品
----
第七节五金 交电 化工
----
第八节燃料
----
第九节中西药品
----
第十节日用杂品
----
第十一节物资回收
----
第十二节蔬菜饮食服务
----
第十三节对外贸易
----
第十四节集市贸易
----
第十五节商品票证
----
第十六节横向经济联系
----
第十七节储运
--
第四章名优产品
----
第一节食品
----
第二节粮油制品
----
第三节饮食
----
第四节其他
第二十篇财政 税务
--
第一章机构
----
第一节财政
----
第二节税务
--
第二章财政体制
----
第一节民国时期
----
第二节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三章税务
----
第一节税政
----
第二节税源 税种 税率
--
第四章财政收入
----
第一节预算内收入
----
第二节预算外收入
--
第五章财政支出
----
第一节预算内支出
----
第二节预算外支出
----
第三节积累和结余
第二十一篇金融
--
第一章金融机构
----
第一节私营机构
----
第二节信用合作机构
----
第三节地方机构
----
第四节国家机构
--
第二章货币
----
第一节币制演变
----
第二节货币流通
----
第三节货币管理
----
第四节金银管理
--
第三章信贷
----
第一节民间借贷
----
第二节工商信贷
----
第三节农业信贷
----
第四节基本建设拨款、贷款
----
第五节合作金融
--
第四章存款 储蓄 保险
----
第一节单位存款
----
第二节农村集体存款
----
第三节城乡储蓄
----
第四节保险
第二十二篇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
第一章县城建设
----
第一节县城规模
----
第二节街道
----
第三节房屋
----
第四节公共工程
----
第五节公用事业
--
第二章乡镇建设
----
第一节新繁镇
----
第二节其他场、镇
----
第三节农房
----
第四节沼气
--
第三章管理
----
第一节建设管理
----
第二节房地产管理
--
第四章环境保护
----
第一节污染
----
第二节治理
第二十三篇文化
--
第一章文化事业机构
----
第一节群众文化机构
----
第二节电影
----
第三节图书
----
第四节书刊发行
----
第五节川剧团
----
第六节文物管理所
--
第二章文学艺术
----
第一节群众文艺团体
----
第二节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
第三节群众文化活动网点
----
第四节群众演出活动
----
第五节书法美术摄影活动
----
第六节板报专栏幻灯活动
----
第七节围鼓曲艺
----
第八节文学创作
--
第三章民间文艺
----
第一节民间文学
----
第二节民间音乐、舞蹈
----
第三节曲艺杂耍
----
第四节民间工艺
--
第四章广播电视
----
第一节设施
----
第二节队伍建设
--
第五章档案
----
第一节档案收藏
----
第二节档案保管
----
第三节编研利用
第二十四篇教育
--
第一章学校
----
第一节书院 义学 私塾
----
第二节幼儿园
----
第三节小学
----
第四节中学
----
第五节师范学校
----
第六节职业学校
----
第七节成人教育
--
第二章教学
----
第一节学制
----
第二节教材
----
第三节教学方法
----
第四节思想教育
----
第五节考核
--
第三章教师
----
第一节任用
----
第二节培训
----
第三节待遇
--
第四章学校机构
----
第一节行政管理
----
第二节教学研究
--
第五章经费 设备
----
第一节经费
----
第二节校舍 设备
第二十五篇科技
--
第一章科技队伍
----
第一节人才普查
----
第二节职称评定
----
第三节培训提高
--
第二章科学普及
----
第一节科普宣传
----
第二节青少年科技活动
----
第三节四级农科网
--
第三章科技研究和应用
----
第一节科研课题
----
第二节科研成果
----
第三节推广应用
--
第四章科技服务
----
第一节科技情报
----
第二节农业区划
----
第三节咨询服务
第二十六篇卫生
--
第一章医疗
----
第一节医疗机构
----
第二节医疗队伍
----
第三节医疗设备
----
第四节医疗技术
--
第二章卫生防疫
----
第一节县防疫站
----
第二节预防接种
----
第三节爱国卫生
----
第四节食品卫生
----
第五节劳动卫生
----
第六节学校卫生
----
第七节传染病管理
----
第八节常见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
--
第三章血吸虫病的防治
----
第一节防治站
----
第二节血吸虫病防治
--
第四章妇幼保健
----
第一节县妇幼保健站
----
第二节新法接生
----
第三节保护儿童健康
----
第四节妇女劳动卫生保护
----
第五节防治妇女病
----
第六节开展计划生育手术
第二十七篇体育
--
第一章群众体育
----
第一节职工体育
----
第二节农民体育
----
第三节老年体育
----
第四节民间武术
----
第五节群众体育协会
--
第二章学校体育
----
第一节体育教学
----
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
----
第三节达标锻炼
----
第四节体育运动会
----
第五节人才培养与输送
--
第三章业余体校和体育班
----
第一节业余体校
----
第二节体育班
----
第三节重点项目——乒乓球
--
第四章体育场地和设施
----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
第二节解放后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第二十八篇文物 名胜
--
第一章遗址 墓葬
----
第一节遗址
----
第二节墓葬
--
第二章画像砖 石刻
----
第一节画像砖
----
第二节石刻
--
第三章古建筑
----
第一节寺庙
----
第二节园林
--
第四章馆藏文物
----
第一节历史文物
----
第二节革命文物
--
第五章文物管理
----
第一节管理机构
----
第二节保护单位
第二十九篇社会风土
--
第一章宗教
----
第一节佛教
----
第二节道教
----
第三节伊斯兰教
----
第四节基督教
--
第二章社会组织
----
第一节红灯教
----
第二节会道门
----
第三节会馆宗祠
----
第四节家族家庭
----
第五节慈善团体
--
第三章风俗
----
第一节祭祀
----
第二节婚丧 贺馈
----
第三节迷信
----
第四节陋习
----
第五节庙会与集会
----
第六节节日
----
第七节禁忌
----
第八节生活
--
第四章方言
----
第一节语音
----
第二节常用方言词语
----
第三节谚语
----
第四节歇后语
第三十篇人物
--
一、传记(按生年为序)
----
吴虞
----
廖观音
----
吴君毅
----
周荃叔
----
黄隐 黄子谷 黄慕颜
----
王铭章
----
张明俊
----
周从化
----
叶松石
----
闵虚谷
----
邹仲彝
----
钟炳骥 李永梧
----
薛堂镛
----
刘骞
----
薛实甫
----
黄霖 罗野岗
----
段玉华
----
刘弄潮
----
陈学东
----
李兴隆
----
黄德彰
----
张惠霞
----
温宽如
----
何兴磻
----
车振达
----
项宝
----
胡建荣
----
何子涛
----
叶全根
----
丁占茂
----
陈述民
----
廖宗泽
----
刘崇朴
--
二、烈士英名录
----
1.本篇革命烈士
----
2.外籍革命烈士
第三十一篇余编
--
第一章方志
----
第一节历代旧志
----
第二节新编小志
--
第二章地名
----
第一节乡镇名
----
第二节村名
----
第三节老地名
--
第三章传说
----
第一节历史传说
----
第二节民间传说
--
第四章文存
----
第一节杂记
----
第二节诗词
----
第三节对联
后记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