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地质志2

中国石油地质志2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的范围包括松辽盆地南部和外围盆地部分。

内容时限: 1955-1990

出版时间: 1993年03月

目录

封面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大庆、吉林油田(下册)吉林油田
献给石油工作者
中国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
吉林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
吉林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前言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 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一节 区域构造位置
---- 第二节 区域地层
---- 第三节 岩浆岩
---- 第四节 区域构造
---- 第五节 中、新生代盆地概况及主要勘探成果
--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松辽盆地南部
--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节 地理简况
---- 第二节 油气勘探概况
-- 第二章 勘探历程
---- 第一节 石油地质普查阶段(1955~1965年)
---- 第二节 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1966~1975年)
---- 第三节 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1976~1990年)
-- 第三章 中、新生代地层
---- 第一节 地层综述及研究简况
---- 第二节 侏罗系
---- 第三节 白垩系
---- 第四节 新生界
---- 第五节 地层划分及时代
-- 第四章 侏罗纪、白垩纪岩相古地理
---- 第一节 侏罗纪岩相古地理
---- 第二节 白垩纪岩相古地理
---- 第三节 湖盆兴衰及砂体发育特征
---- 第四节 河湖过渡相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 第五章 构造
---- 第一节 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的几种认识
---- 第二节 基底构造
---- 第三节 盆地发育史
---- 第四节 盆地类型
---- 第五节 盖层构造
---- 第六节 构造单元简介
---- 第七节 区域构造特征
---- 第八节 构造运动与油气聚集
-- 第六章 油气生成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生油岩发育的地质背景
---- 第三节 有机质丰度及其分布
---- 第四节 有机质类型
---- 第五节 有机质演化特征
---- 第六节 原油类型及油源对比
---- 第七节 生油岩评价
---- 第八节 油气运移
---- 第九节 侏罗系生油岩
---- 第十节 第三系生油岩
-- 第七章 储集层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下部组合——扶余、杨大城子油层
---- 第三节 中部组合——高台子油层、葡萄花油层和萨尔图油层
---- 第四节 上部组合——黑帝庙油层
---- 第五节 裂缝性储集层
-- 第八章 水文地质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地下水的化学分类
---- 第三节 油田水性质与油气聚集关系
-- 第九章 天然气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天然气的发现
---- 第三节 天然气藏及气顶气、溶解气
---- 第四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
---- 第五节 天然气的分布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
-- 第十章 油气藏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油气水性质
----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 第四节 构造油气藏
---- 第五节 地层油气藏
---- 第六节 复合油气藏
---- 第七节 油气藏的分布与类型预测
-- 第十一章 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
---- 第一节 扶余油田
---- 第二节 新立油田
---- 第三节 木头油田
---- 第四节 新北油田
---- 第五节 红岗油田
---- 第六节 乾安油田
---- 第七节 英台油田
---- 第八节 四方坨子油田
---- 第九节 海坨子油田
---- 第十节 四五家子油田
---- 第十一节 主要含油气构造
-- 第十二章 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方向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油气资源评价
---- 第三节 勘探方向
--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外围盆地
-- 第一章 伊通地堑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区域地质
---- 第三节 石油地质
---- 第四节 岔路河坳陷石油地质
---- 第五节 伊丹隆起石油地质
---- 第六节 长春油田
-- 第二章 辉(南)—桦(甸)地堑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区域地质
---- 第三节 石油地质
-- 第三章 柳河地堑及通化盆地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区域地质
---- 第三节 石油地质
-- 第四章 延吉盆地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区域地质
---- 第三节 石油地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