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一、三江乡志(以下简称“本志”),依县志办发“崇庆县公社志编写纲目(草案)”篡成。
二、本志体裁,按不同内容,以篇、章、节立,体例有志、记、传、表、图、考,以志为主体,文表结合。
目录
封面
三江乡志
序言
凡例
编写领导小组
编写小组
图片
--
三江乡行政区域图
--
桥头远眺,乡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耸入云霄。她上情下达,领导建设三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
今之三江大桥
--
大王坟,九支渠纵穿而过,砖瓦窑筑于其上,冢土几尽,碎砖烂瓦遍地,并立三椁揭顶,暴露于苍天之下。图为大
--
昙云寺有石柱石壁石殿二,今尚健在,其建筑之奇稀,可谓“昙云无双”。图为大殿建筑之一角,石柱、石壁、石
目录
一 建置沿革篇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历代隶属及中华民国时期的建置
----
附图 旧甲时期、乡镇制时期行政区域示意图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建置
----
附图 公社化时期大社疆域示意图
----
附表一 各时期管理区、大队、生产队的设置表
--
第四章 场镇概况
----
第二节 三江乡的变化
----
附图 公社所在地三江镇平面示意图
二 自然地理篇
--
第一章 地质地形
----
第一节 地形
----
第二节 地质
------
一、岷江灰色新冲积土
------
二、紫灰色新冲积土
------
三、土壤评级
----
附图 土壤普查图
--
第二章 河流 渠堰 机井
----
第一节 河流
----
第二节 堰渠
------
堰:
--------
一、黑石河灌溉区
--------
二、白马河东灌区
--------
三、羊马河
------
渠系:
--------
一、以黑石河旧雷大堰建分水闸分水之九支渠、十支渠
--------
二、十二支渠
--------
三、排水沟二
----
第三节 机井
------
附图 解放后水系分布示意图
--
第三章 气候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五章 自然灾害
三 政治篇
--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
----
第一节 地方行政设置
------
一、镇、乡:清末民初二镇六乡下辖区、甲时期
------
二、联保制
------
三、乡、镇制
----
第二节 党派群团
------
一、党派:
--------
1、中国国民党三江区分部
--------
2、三民主主义青年团三江区队部
------
二、群团:
--------
1、农会
--------
2、商会
--------
3、中国红十字会三江分会
--------
4、教育会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政治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党的建设
------
一、组织建设
------
二、思想建设
------
三、历届党组织机构、成员情况
------
四、第八届党代会纪要
----
第三节 政权建设
------
一、军管和农会执政时期
------
二、乡人民政府、乡人民委员会的建立
------
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建立
------
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人员设置列表
------
五、一九七八年四月取消“革命委员会”、复设管理委员会
------
六、两届人代会会议纪要
----
第四节 群众团体
------
一、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
------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
三、妇女组织的建立
------
四、中苏友好协会三江乡分会
----
第五节 民兵
------
一、武工队、武装队
------
二、民兵
----
第六节 司法 公安
------
一、治安保卫委员会
------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
------
三、人民陪审员
------
四、司法员
------
五、公安特派员
----
第七节 民政
----
第八节 计划生育
----
第九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四 农业篇
--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农业
----
第一节 土地关系
------
一、土地占有情况
------
二、租佃情况
----
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及产量
------
一、种类
------
二、耕作技术
------
附一 徐海丰发家史
------
附二 宋糖房破产史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业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土地关系的变化
------
一、土地改革时期
------
二、合作化时期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节 若干农业政策的贯彻
------
一、互助合作
------
二、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
三、《十二条》、《六十条》
------
四、农业学大寨
------
五、贯彻中央“1979”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
------
六、建立和健全生产责任制
----
第五节 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及产量
------
一、推广良种
------
二、耕作技术及耕作制度改革
--------
1、水稻
--------
2、小麦
--------
3、油菜
--------
4、玉米
--------
5、红苕
--------
6、洋芋
----
第六节 多种经营
------
一、林业
------
二、畜牧业
------
三、其它
----
第七节 农田基本建设
------
一、水利建设
------
二、适应机耕条田化
------
三、改土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
四、抗旱机井
------
五、公社专业队
----
第八节 农机管理站
----
第九节 农辩站
----
第十节 沼气
----
第十一节 畜牧兽医站
----
第十二节 人民生活
五 经济篇
--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经济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农村商业
------
一、茶铺
------
二、水食业
------
三、中药材
------
四、案桌
------
五、匹头杂货
------
六、旅店
------
七、糖房、酱园
------
八、干鲜
------
九、铺摊、小摊
------
十、度、量、衡制改革
----
第三节 手工业
------
一、缫丝厂
------
二、松鹤织布厂
------
三、小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
四、水碾、碾磨加工
----
第四节 金融业
------
一、财政税收
--------
1、田赋
--------
2、税契
--------
3、税收
--------
4、秤行摊费
--------
5、苛捐杂税
--------
6、三江护商所
------
二、金融
--------
1、农村经济合作社
--------
2、篼篼银行
--------
3、县银行三江办事处
--------
4、商号
--------
5、当铺
----
第五节 粮食
----
第六节 交通 邮电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经济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农村商业
------
一、供销合作社
------
二、大队代购代销店
----
第三节 金融事业
------
一、三江信用杜
------
二、公债
----
第四节 税务所、工商行政管理所、市场管理委员会
----
第五节 粮食 粮站
------
一、粮站
------
二、征购
------
三、粮食集市贸易
----
第六节 社队企业
------
一、概述
------
二、农业企业
------
三、工业企业
--------
1、金属制品厂
--------
2、铁木修造厂
--------
3、机械厂
--------
4、蒸汽砖厂
--------
5、石灰厂
--------
6、砖瓦厂
------
四、商业企业—供销经理部
------
五、建筑企业——建筑工程队
------
六、运输企业——三江公社交通运输管理代办站
------
七、能源企业——水电厂、水碾
------
八、其它三
--------
1、粮油加工厂
--------
2、糖果酿造厂
--------
3、酒厂
----
第七节 交通 邮电
------
一、交通
------
二、邮电
六 文化篇
--
第一章 概述
--
第二章 文化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文化
------
一、三江国乐社
------
二、三江京剧票友社
------
三、三江民族剧部
------
四、其它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文化
------
一、图书馆
------
二、三江镇俱乐部
------
三、广播站
------
四、电影队
------
五、业余川剧团
------
六、其它
--
第三章 教育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
一、中华民国中、前期的官办学校与私塾
------
二、中华民国后期的小学、中学及其它教育活动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事业
------
一、三江中学
------
二、小学教育事业
------
三、幼儿教育
------
四、公社中学教育
------
五、扫盲
--
第四章 卫生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
------
一、中医中药
------
二、名医
------
三、西医西药、游医巫祝
------
四、医学研究会
------
五、环境卫生与疫病流行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医药卫生事业
------
一、三江人民公社卫生院
------
二、大队医疗站与赤脚医生
------
三、妇幼卫生
------
四、爱国卫生运动
------
五、场镇医药卫生事业概述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概况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
--
第六章 文物古迹
----
一、昙云寺
----
二、大王坟
----
三、寿星桥贺匾
七 社会篇
--
第一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庙宇宗祠会馆
------
一、佛教
------
二、道教
------
三、天主教
------
四、庙宇
------
五、台子
------
六、儒教
------
七、宗祠
------
八、会馆
----
第二节 社会组织
------
一、哥老会
------
二、封建会门
------
三、三江慈善会
------
四、英年团
----
第三节 行会 庙会 场期
----
第四节 风俗习惯
------
一、婚姻、丧葬、祝寿
------
二、民间节日
------
三、其它
--------
1、封建陋习
--------
2、社会病态
--------
3、禁忌
--------
4、服饰
--------
5、建筑
--------
6、饮食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秘国成立以后的社会风貌
----
第一节 社会福利
------
一、敬老院
------
二、五保户
------
三、人民群众的互相救济
----
第二节 新社会 新风貌
------
一、吴月松舍己救人
------
二、学雷锋,树新风
------
三、“五讲”“四美”
------
四、婚事新办,男到女家
------
五、火葬,追悼会
------
六、乡规民约
----
第三节 服饰、建筑、饮食
----
第四节 民间文学
------
一、歇后语
------
二、农谚
----
第五节 节日
------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节日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节日
八 人物篇
--
第一章 人物传
----
王思忠传
----
徐荆石传
----
李泽儒传
--
第二章 人物表
----
第一节 近代闻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之土豪劣绅、酷吏土匪
----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名单
----
第四节 政协委员名单
----
第五节 出席县党代会代表名单
----
第六节 出席中央、省、地级劳模或先进生产(工作)者简介
------
宋元福
------
张志平
------
雷雪琴
------
鲜凤鸣
----
第七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王子良
------
雷德元
------
沉玉成
------
胡国全
------
雷银高
------
任国清
----
第八节 长寿老人录
九 大事记
十 杂记
--
第一章 杂记
----
第一节 奇闻——孝童与孝童碑
----
第二节 轶事
------
一、大王坟之传说
------
二、“临邛遗址”考
------
三、宝林寺的盐井
------
四、能工巧匠 土特名产
------
五、古地 古建筑
--
第二章 附录
----
第一节 重要文献目录
----
第二节 反映三江生活民情的诗文二则
--
第三章 编写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