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钢志

威钢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威钢志》在威远钢铁厂党政领导和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从资料收集到总纂成书,花了近三年的时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值此出版之际,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表示热烈地祝贺!

目录

封面
艰苦奋斗开拓前进(代序)
题词
-- 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题词
-- 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何郝炬题词
-- 原省委书记杨超题词
-- 原冶金厅厅长刘杰题词
-- 原冶金厅副厅长洪坚题词
-- 原水电厅厅长曾谋题词
-- 原省化工厅副厅长黄刚题词
-- 省测绘局局长刘和地题词
-- 省政协副秘书长陈大昌题词
-- 北京钢铁设计院副院长李马可题词
-- 原中共内江地委书记张励题词
-- 原内江行署专员高风题词
-- 省金属学会秘书长龚德馨题词
图片
-- 威钢地理位置与交通图
-- 威远钢铁厂平面图
-- 威远钢铁厂全景
-- 厂区一隅
--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日,省长杨析综视察威钢,听取汇报。
--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何郝炬视察威钢。
--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六日,冶金部副部长徐大铨察看无牌坊高刚度轧机。
-- 资源委员会威远铁厂全景
-- 矿工运矿出井
-- 高炉原料场及运输工具
-- 给冯玉样将军铸造的铁质奖盾
-- 资源委员会威远铁厂全体同人合影
-- 架设输氧管道。
-- 氧气顶吹转炉组装
-- 建设中的185m3高炉
-- 3200立方米/时制氧机组设备吊装
-- 高炉基础浇灌
-- 第二套3000瓩余热发电机组在建设中
-- 顶吹转炉炼钢
-- 电炉炼钢
-- 高炉之夜
-- 中型材生产
-- ¢650轧机开坯
-- 小型材生产
-- 线材生产
-- 轧辊加工
-- 荣誉附图
-- 深受外商好评的出口钢材
-- 主要产品品种规格
-- 钢材运输
-- 螺纹钢筋在深圳53层国际贸易大厦得到采用
-- 电力调度
-- 产品质量检测
-- 科技成果
-- 液压推钢机
-- 185M3高炉布袋除尘器
-- 目前国内最大的球式热风炉
-- CW无牌坊高刚度轧机
-- 省内地方钢铁企业中最大的余热发电机组
-- 大会掠影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6周年大会。
-- 制氧车间一角
-- 电气车间外景
-- 青年为民服务活动
-- 大联唱
-- 拍球舞
-- 幼儿智力游戏
-- 队日活动
-- 中学生课间操
-- 技校学生在中试室实习
-- 电大学生毕业答辩
-- 1977年至1986年子弟中学向高等学院输送新生105人图为部分高校学生与厂领导和母校教师合影
-- 职工宿舍一瞥
-- 教学大楼
-- 医院门诊大楼
-- 闭路电视接收装置及电视差转塔
-- 腹部肿瘤切除手术
-- 工艺菜
-- 电影院
-- 招待所
-- 异型材加工
-- 张励、李轩同志参观劳司拉丝厂。
-- 金属加工
-- 蜂窝煤生产
-- 自办果园、茶场
目录
第一篇 概述
-- 第一章 地理环境
---- 第一节 自然情况
---- 第二节 经济地理
---- 第三节 矿山地理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一节 隶属变化
---- 第二节 厂名更替
---- 第三节 行政机构沿革
---- 第四节 党群组织机构沿革
---- 第五节 领导体制
------ 附:一、历届党委会
------ 二、复工后历任厂长(主任)
------ 三、历任厂级领导任职简介
-- 第三章 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建国前的二十年
---- 第二节 复工和“一五”时期
---- 第三节 跃进和调整时期
---- 第四节 十年动乱时期
---- 第五节 新的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现状和展望
---- 第一节 职工队伍状况
---- 第二节 技术装备及生产能力
---- 第三节 主要产品产量
---- 第四节 产品质量和产品销售
---- 第五节 “七五”计划
第二篇 建国前的威钢
-- 第一章 二十四军建厂始末
-- 第二章 二十一军和省府接管
---- 第一节 二十一军接管前后
---- 第二节 省府接管及财产转移
-- 第三章 新威矿冶公司炼铁厂
-- 第四章 资源委员会威远铁厂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生产
---- 第三节 交通运输
---- 第四节 物资管理和产品销售
-- 第五章 省府再管和渝鑫租办
---- 第一节 省府再次接管
---- 第二节 渝鑫钢铁厂威远分厂
第三篇 建设
-- 第一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机构沿革
---- 第二节 技术改造工程指挥部
-- 第二章 设计施工队伍
---- 第一节 勘测设计室
---- 第二节 设计施工队
---- 第三节 工程队
---- 第四节 编外施工队伍
-- 第三章 工业建设
---- 第一节 复工和搿一五力时期
---- 第二节 大办钢铁和调整时期
---- 第三节 十年文革时期
---- 第四节 振兴发展时期
---- 第五节 “七五”技改方案的制订及实施
-- 第四章 民用建筑
---- 第一节 福利设施建设
---- 第二节 住宅建设
第四篇 生产
-- 第一章 铁矿
---- 第一节 矿区概况
---- 第二节 建置沿革
---- 第三节 矿井建设
---- 第四节 矿石生产
-- 第二章 烧结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和发展
---- 第三节 烧结矿生产工艺流程及历年产量完成情况
-- 第三章 炼铁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生产简况
---- 第三节 185立方米高炉工艺流程及生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四章 炼钢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和发展
---- 第三节 炼钢历年技术经济指标
------ 附:冶炼车间
-- 第五章 轧钢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
---- 第三节 发展
---- 第四节 轧钢工艺流程及钢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第六章 氧气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和发展
-- 第七章 电力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和发展
-- 第八章 机修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和发展
-- 第九章 轧辊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和发展
---- 第三节 轧辊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完成情况
-- 第十章 汽车队
---- 第一节 现状
---- 第二节 沿革
---- 第三节 发展
-- 第十一章 绿化维修队
-- 第十二章 炼焦
-- 第十三章 水泥
-- 第十四章 耐火材料
第五篇 科技工作
-- 第一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管理简况
---- 第三节 技术标准
---- 第四节 技术资料
---- 第五节 技术档案
-- 第二章 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一节 石膏矿渣水泥及制品
---- 第二节 高炉冶炼平炉渣试验
---- 第三节 硫酸渣烧结矿
---- 第四节 CW—1型无牌坊高刚度轧机
---- 第五节 钒渣直接合金化生产20锰硅钒钢试验
---- 第六节 分离型热管余热回收装置
---- 第七节 球式热风炉在185立方米高炉上的应用
-- 第三章 产品更新
-- 第四章 新技术、新工艺
---- 第一节 炼铁新技术、新工艺
---- 第二节 炼钢新技术、新工艺
---- 第三节 轧钢新技术、新工艺
---- 第四节 烧结新技术、新工艺
---- 第五节 其他新技术、新工艺
-- 第五章 综合利用和合理化建议
---- 第一节 化钢炉生产再生铁
---- 第二节 煤矸石作耐火砖原料
---- 第三节 煤渣砖
---- 第四节 余热发电
---- 第五节 合理化建议
-- 第六章 科学技术协会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基本任务
---- 第三节 技术攻关
---- 第四节 学术活动
第六篇 管理工作
-- 第一章 管理体制
-- 第二章 生产计划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管理工作简况
---- 第三节 计划编制
---- 第四节 统计工作
---- 第五节 生产调度
---- 第六节 内部经济责任制
-- 第三章 质量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技术标准执行简况
---- 第三节 质量检测工作
---- 第四节 产品质量提高情况
---- 第五节 全面质量管理
---- 第六节 产品创优
---- 第七节 质量事故管理
-- 第四章 能源、计量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能源管理简况
---- 第三节 节能成果及效益
---- 第四节 计控工作
---- 第五节 检斤计量
-- 第五章 机动设备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设备供应管理
---- 第三节 设备管理
---- 第四节 动力管理
---- 第五节 备品备件管理
------ 附:三电办公室简介
-- 第六章 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安全管理工作
---- 第三节 工业卫生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 第七章 劳动工资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劳动力招收调配及用工制度
---- 第三节 定员定额
---- 第四节 职工工资
---- 第五节 劳动保险
---- 第六节 奖金与津贴
-- 第八章 财务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财务计划管理
---- 第三节 资金管理
---- 第四节 成本管理
---- 第五节 经济核算
---- 第六节 清产核资
-- 第九章 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资计划管理
---- 第三节 物资供应工作
---- 第四节 物资消耗定额
---- 第五节 物资管理制度
---- 第六节 仓储管理
---- 第七节 回收利废工作
---- 第八节 产品销售
-- 第十章 其他
---- 第—节 退休职工管理
---- 第二节 土地管理
---- 第三节 电讯工作
第七篇 党群工作
-- 第一章 党的组织工作
---- 第一节 党的支部建设
---- 第二节 历届党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党员发展
---- 第四节 整党简况
---- 第五节 创先争优活动
---- 第六节 党费缴纳及管理
-- 第二章 干部管理工作
---- 第一节 干部队伍建设
---- 第二节 领导班子建设
---- 第三节 科技干部队伍
---- 第四节 干部参加生产劳动
---- 第五节 干部档案管理
---- 第六节 干部离、退休管理
---- 第七节 侨务工作
-- 第三章 宣传工作
---- 第一节 宣传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宣传教育活动
---- 第三节 党员教育
---- 第四节 干部理论学习
---- 第五节 精神文明活动
---- 第六节 青工政治轮训
---- 第七节 广播电视和通讯报道
-- 第四章 纪律检查工作
---- 第一节 机构、职责
---- 第二节 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 第三节 违纪案件的检查处理
---- 第四节 落实党的政策
-- 第五章 保卫工作
---- 第一节 机构、职权
---- 第二节 政治生产保卫和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案件侦破
---- 第四节 工厂警卫和护厂队
---- 第五节 消防工作
---- 第六节 申诉案件的复查处理
-- 第六章 人民武装
---- 第一节 机构、职责
---- 第二节 民兵整组
---- 第三节 武器装备及管理
---- 第四节 民兵教育
---- 第五节 民兵训练
---- 第六节 预备役登记
---- 第七节 征兵招飞和拥军优属
-- 第七章 工会工作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职工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劳动竞赛
---- 第四节 女工工作
---- 第五节 劳动保护
---- 第六节 职工文体活动
---- 第七节 职工之家
-- 第八章 共青团工作
---- 第一节 团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 第二节 团代会筒况
---- 第三节 团干培训
---- 第四节 五次整团
---- 第五节 团的工作
---- 第六节 团员发展及超龄离团工作
---- 第七节 团费的收缴和使用
---- 第八节 青工文体活动
---- 第九节 少先队工作
-- 第九章 其他工作
---- 第一节 民事调解
---- 第二节 文书档案管理
---- 第三节 保密工作
---- 第四节 知青工作
---- 第五节 厂社结合
第八篇 教育卫生
-- 第一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教育简况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第三节 教育经费管理
-- 第二章 职工教育
---- 第一节 文化教育
---- 第二节 技术教育
---- 第三节 高等教育
---- 第四节 干部培训
-- 第三章 技工学校教育
---- 第一节 钢校
---- 第二节 内工技校
-- 第四章 职工子弟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
---- 第二节 子弟小学
---- 第三节 子弟中学
-- 第五章 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
-- 第六章 医疗卫生
---- 第一节 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疾病防治
---- 第三节 技术培训
---- 第四节 管理制度
-- 第七章 计划生育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工作简况
---- 第三节 奖惩制度
第九篇 生活福利
--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节 复工前工人生活简况
---- 第二节 复工后职下生活的演变
---- 第三节 管理机构沿革
---- 第四节 总务科
-- 第二章 生活服务
---- 第一节 职工食堂
---- 第二节 生活饮用水
---- 第三节 职工住房
---- 第四节 生活用电
---- 第五节 副食品供应
---- 第六节 综合服务部
---- 第七节 招待所
---- 第八节 托儿所
-- 第三章 农副业生产
---- 第一节 厂办农副业
---- 第二节 茶山
---- 第三节 云连蔬菜队
第十篇 劳动服务公司
-- 第一章 简况
---- 第一节 沿革和现状
---- 第二节 待业人员就业情况
---- 第三节 生产、生活服务工作
---- 第四节 管理工作
-- 第二章 综合加工厂
---- 第一节 沿革和现状
---- 第二节 生产简况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三章 建材机修厂
---- 第一节 简况
---- 第二节 生产发展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章 金属加工厂
---- 第一节 概貌
---- 第二节 建设与生产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十一篇 大事记
第十二篇 人名录
-- 一、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 二、历任威钢课、科、室、车问、单位领导干部
-- 三、工程师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
-- 四、各级各届党、团、工会、人大、政协会议代表和委员
附录:连界地区冶铁史略考
《威钢志》编辑委员会
《威钢志》纂写执笔人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