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采用记、志、图、表、录兼用体,按编,章、节、目顺序排列;全书分地理、经济、文化、社会,人物,杂记共七编,三十九章一百一十一节,约九万宇。附地图二幅,照片十五帧,表七十八份,文物图片十九幅。
目录
封面
题词
--
河山乡现任党委书记题词
图片
--
河山乡党委委员合影
--
史志编委会会员合影
--
梨树县河山乡人民政府
--
河山乡六屋村民委员会办公楼
--
河山村民委员会及河山村农民文化宫
--
农行河山营业所
--
梨树县河山粮食管理所
--
梨树县河山粮库
--
河山乡农机管理站
--
河山邮电支局
--
河山供销合作社
--
梨树县河山乡第一中学
--
河山乡第二中学
--
梨树县河山乡河山中心小学
--
河山乡长山小学
--
梨树县河山乡六屋小学
--
河山卫生院
--
梨树县河山建筑公司
--
河山乡行政区划图
--
1.2.4.9.5.刻划“之”字纹陶片
--
3.15.压印“之”字纹陶片
--
6.11.刻划鱼刺纹陶片
--
7.指甲纹“之”字纹陶片
--
8.10刻划弦纹陶片
--
12.锥刺纹陶片
--
13.刻划网状纹陶片
--
14.压印绳纹,圆点纹陶片
--
16.24.32.33.陶器口沿
--
17.磨制石镞
--
18.琢制石镞
--
19.磨制石镞
--
20.磨制石刀
--
21.22石核
--
23.磨制石矛
--
24.磨制石矛(残)
--
25.磨制石磨棒(残)
--
26.残石器
--
27.残石器
--
28.鬲足
--
29.30.31陶器耳
--
32.33.陶器耳
--
34.残石刀
--
35.不明陶器
--
1.陶器口沿
--
2.3.7.11.瓷沿口沿
--
4.6.瓷器底
--
5.刻划纹陶片
--
8.瓷器盖
--
9.陶片
--
10.瓷器耳
--
12.压印纹陶片
--
13.按压纹陶片
--
14.15.铜钱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目录
第一编 地理
--
第一章 位置面积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面积
--
第二章 建置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民族人口计划生育
----
第一节 民族
----
第二节 人口
----
第三节 计划生育
--
第五章 地貌土壤
----
第一节 地貌
----
第二节 土壤
------
附
--------
河山乡土壤分类情况表
--------
河山乡土壤图
--
第六章 河流
--
第七章 气候物候气象谚语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物候
----
第三节 气象谚语
--
第八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生物资源
----
第二节 地下资源
--
第九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水灾
----
第二节 旱灾
----
第三节 虫灾
----
第四节 风灾
第二编 经济
--
第一章 农业
----
第一节 土地开发
------
一、蒙荒开垦
------
二、土地兼并
------
三、旗地转民地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一、互助组
------
二、合作化
------
三、人民公社
----
第四节 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五节 作物与产量
------
一、粮食作物
------
二、经济作物
------
三、薯类
------
四、蔬莱
------
五、瓜类
----
第六节 农田建设
------
一、水患与内涝治理
------
二、改土造田
----
第七节 农技农艺
------
—、耕作制度
------
二、种植方式
------
三、播种方法
------
四、种子
------
五、肥料
------
六、植物保护
----
第八节 农业机具
----
第九节 多种经营
------
一、种植业
------
二、养殖业
------
三、编织业
------
四、建筑工程队
----
第十节 农业机构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植树造林
----
第二节 林木管理
--
第三章 畜牧
----
第一节 畜禽种类
----
第二节 畜禽管理
----
第三节 品种改良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四章 工业
----
第一节 乡办工业
----
第二节 村办工业
----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
--
第五章 商业
----
第一节 个体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集市贸易
--
第六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食加工
----
第二节 粮食管理
--
第七章 财政金融
----
第一节 信用合作社
----
第二节 储蓄公债
----
第三节 乡财政所
--
第八章 邮电交通供电
----
第一节 邮电
----
第二节 交通
----
第三节 供电
--
第九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解放前后乡村建设
----
第二节 乡政府驻地建设
第三编 政治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基层组织
----
第二节 历届党代表
----
第三节 党的建设
----
第四节 党员
----
第五节 专题记述
------
一、抗美援朝
------
二、镇压反革命
------
三、大跃进
------
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旧政府设置
----
第二节 人民政府
----
第三节 人代会
--
第三章 群团组织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农民团体
----
第三节 妇女团体
----
第四节 青少年团体
--
第四章 武装
----
第一节 民兵
----
第二节 征兵
--
第五章 剿匪斗争
--
第六章 公安司法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户籍管理
----
第三节 社会治安
------
附:重大案件
--------
(一)杀人犯张志影
--------
(二)反动会道门“中天道”案件
----
第四节 民事调解
--
第七章 民政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荣复转退军人安置
----
第三节 社会救济
----
第四节 婚姻登记
----
第五节 敬老院
----
第六节 五保户
第四编 文化
--
第一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民间艺术
----
第二节 电影
----
第三节 报刊订阅
----
第四节 乡文化站
----
第五节 文物古迹
------
一、原始文化——长山遗址
------
二、辽金文化——长山遗址
------
三、建筑遗址——六屋永隆宫
--
第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幼儿教育
----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第四节 中学教育
----
第五节 业余教育
----
第六节 教师队伍
----
第七节 教育经费
----
第八节 教育设施
--
第三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有线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四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组织
----
第二节 科研活动
--
第五章 医药卫生
----
第一节 乡卫生院
----
第二节 村卫生所
----
第三节 私人诊所
----
第四节 妇幼保健
----
第五节 地方病防治
----
第六节 爱国卫生
--
第六章 体育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第五编 社会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二章 风尚习俗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第二节 礼节娱乐
----
第三节 婚嫁丧葬
----
第四节 节日
----
第五节 社会新风
------
附:迷信活动及陋习
----
第六节 宗教信仰
第六编 人物
--
第一章 革命烈士
----
第一节 抗日英烈——韩永麟
----
第二节 烈士名录
------
迟国荣
------
于江
------
齐国祥
------
霍金
------
王德印
------
李勤
----
第三节 在外地工作的党政军干部
--
第二章 模范人物录
----
苗全
第七编 杂记
--
第一章 儿歌歌谣
----
第一节 儿歌
----
第二节 歌谣
--
第二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三章 地名简考
--
第四章 文件辑录
乡志编写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