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镇志

李庄镇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李庄镇的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2000

出版时间: 2006年05月

目录

封面
李庄镇志
李庄镇行政区划图
同志《南溪县志》与地图
图片
-- 2005年11月,四川省省委书面通知记张学忠(左起第五人)考察李庄
-- 2005年3月,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右起第一人)考察李庄
-- 2005年6月1日,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左四)在李庄参加同济大学纪念碑奠基仪式
-- 2005年9月3日,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右一)在李庄参观
-- 中共李庄镇党委书记:孙远宾
-- 李庄镇人民政府镇长:钱锋
-- 李庄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文星街一号
-- 《李庄镇志》办公室编辑人员左起:江事琼、沈华君、潘映辉、左照环、周邦林
-- 李庄同济大学的四任校长
---- 周均时1940-1942
---- 丁文渊1942-1944
---- 徐诵明1944-1946
---- 董洗凡1946-
-- 2005年9月3日,原同济大学副校长翁智远(右一)、著名电影演员祝希娟(右三)、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之子
--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鉴泓(中)。2001年5月在李庄
-- 2000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携家人在父母的李庄旧居(上坝月亮田)留影
-- 2000年,梁从诫在父母当年的卧室留影
-- 中国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郑孝燮、赵长庚等考察本庄时,在抗战时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门前留影纪念。(
-- 2001年10月,罗哲文先生(中)在李庄镇镇党委书记刘天平、镇长毛霄的陪同下重访梁思成、林徽因旧居
-- 抗战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李庄上坝月亮田)
-- 抗战时期梁林卧室兼办公室(李庄上坝月亮田)
-- 鸟瞰李庄古民居
--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在李庄的研究成果《六同另录》
-- 川南名刹——慧光寺(抗战时期李庄国立同济大学校长本部)
-- 李庄『四绝』
---- 九龙石碑
---- 奎星阁
---- 旋螺殿
---- 百鹤窗
-- 祖师殿(同济医学院旧址)
-- 2000年原李庄同济大学学生苏兆光南、霍藻润在原同济工学院旧址东岳庙门前所立石碑
-- 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同年校庆大会在李庄禹王宫召开
-- 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在李庄举行35周年校庆(图为校庆运动会颁奖)
-- 同济大学1942年土木系毕业学生与老师在李庄东岳庙同济大学工学院门前合影留念
-- 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东岳庙)
-- 李庄天上宫
--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旧址(李庄板栗坳)
-- 2000年的李庄栗峰山庄
-- 羊街
-- 李庄牌坊
-- 老墙
-- 防洪大堤
-- 老院
-- 席子巷
-- 新建滨江路
-- 佛事活动
-- 花船
-- 牛儿灯
-- 舞龙
-- 川剧清唱
-- 女子鼓队
-- 民俗表演
-- 武协少儿活动
-- 女子舞龙队
-- 少儿艺术活动
-- 竹编市场
-- 幼儿智力开发活动
-- 高梁白酒
-- 李庄白肉及河鲜黄辣丁
-- 计划经济年代各种供应票证
-- 宜福酒厂产品及获奖证书
-- 李庄镇万亩生姜基地
-- 何老幺椒盐花生、蒜泥花生
-- 发展中的养殖业
-- 李庄工商所
-- 国税江南分局李庄所
-- 李庄派出所
-- 李庄中心卫生院
-- 农行李庄营业所
-- 李庄中学前身宪群女中创办人——王宪群女士
-- 李庄中学
-- 李庄中学学生食堂
-- 校园一瞥1
-- 校园一瞥2
-- 民营企业宜宾久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 国营李庄糖厂虎头牌一级白砂糖荣获部优产品称号
-- 李庄一角
-- 民营企业宜宾市汽车身厂产品
-- 农舍1
-- 农舍2
-- 位于安石村的帅家沟水库
《李庄镇志》编纂委员会
编辑部名单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幅员面积
---- 第二节 古镇得名与建置概况
第二篇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势地貌
---- 第一节 地势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土壤类型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温
---- 第二节 降水量
---- 第三节 日照
---- 第四节 风
-- 第三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洪涝灾
---- 第三节 冰雹 风灾 雷击 地震
---- 第四节 病虫危害
-- 第四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水资源
---- 第三节 植物 野生动物 矿产资源
第三篇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规模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出生与死亡
---- 第二节 迁入与迁出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民族构成
---- 第二节 性别构成
---- 第三节 年龄构成
---- 第四节 文化构成
---- 第五节 职业构成
-- 第四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第三节 优生优育
第四篇 农业
--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
----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互助合作
---- 第四节 人民公社
----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六节 全民所有制土地
-- 第二章 生产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劳动力
---- 第三节 水利
---- 第四节 肥料
---- 第五节 农业机具
---- 第六节 农业技术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
---- 第二节 油料
---- 第三节 蔬菜
---- 第四节 其他经济作物
-- 第四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畜禽
---- 第二节 水产
---- 第三节 养蜂
---- 第四节 养蚕
--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经济林
---- 第二节 用材林
---- 第三节 珍贵树种
---- 第四节 采种育苗
---- 第五节 造林护林
第五篇 工业
-- 第一章 工业演变
---- 第一节 解放前工业手工业简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建设
---- 第四节 企业现状及分布
-- 第二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国有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个体工业
---- 第四节 乡镇工业
-- 第三章 食品加工
---- 第一节 粮油加工
---- 第二节 制糖
---- 第三节 饮料制造
---- 第四节 肉类加工
---- 第五节 花生加工
---- 第六节 豆制品及调味品加工
---- 第七节 饲料加工
---- 第八节 企业选介
-- 第四章 造纸 印刷 纸制品工业
---- 第一节 造纸
---- 第二节 印刷 电脑复印
---- 第三节 纸制包装品
-- 第五章 建筑 建材工业
---- 第一节 建筑业
---- 第二节 建材业
-- 第六章 机械工业
---- 第一节 农用机械制造修配
---- 第二节 交通机械制造修配
-- 第七章 电力 化学 采金工业
---- 第一节 电力工业
---- 第二节 化学工业
---- 第三节 采金工业
-- 第八章 漂染 缝纫 皮革工业
---- 第一节 漂染
---- 第二节 缝纫 制鞋
---- 第三节 皮革毛皮
-- 第九章 日用品工业
---- 第一节 土药材加工
---- 第二节 陶瓷
---- 第三节 家俱生产
---- 第四节 文具 工艺制品
-- 第十章 铁 木 竹 棕草业
---- 第一节 铁器
---- 第二节 木器
---- 第三节 竹器
---- 第四节 棕草编
第六篇 商贸
-- 第一章 商贸演变
---- 第一节 解放前的商业概况
---- 第二节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业的发展
-- 第二章 商业结构
---- 第一节 国有商业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 第三节 个体商业
-- 第三章 粮油经营
---- 第一节 粮食购销
---- 第二节 油料购销
---- 第三节 粮油市场
--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地方名优小吃
---- 第三节 服务业
-- 第五章 农副产品经营
---- 第一节 蔬菜
---- 第二节 甘蔗 水果
---- 第三节 蚕茧 茶叶 花生
---- 第四节 畜禽蛋
---- 第五节 水产品
-- 第六章 其他商品经营
---- 第一节 生产资料
----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
---- 第三节 医药
---- 第四节 糖 烟 酒 盐
第七篇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公路交通
---- 第一节 李庄——王家桥公路
---- 第二节 李庄——宜宾公路
---- 第三节 李庄——各村碎石路
-- 第二章 水路运输
---- 第一节 客运
---- 第二节 渡口
---- 第三节 货运
---- 第四节 航运管理
-- 第三章 邮政 电信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第八篇 城镇建设
-- 第一章 规划
---- 第一节 年小城镇规划
---- 第二节 年小城镇规划
---- 第三节 年小城镇规划
-- 第二章 街道及新区建设
---- 第一节 旧城区街道整治
---- 第二节 新修干道
---- 第三节 防洪大堤和滨江路
---- 第四节 集贸市场建设
---- 第五节 新区建设
-- 第三章 园林绿化
---- 第一节 园林
---- 第二节 绿化
-- 第四章 公用事业
---- 第一节 供水
---- 第二节 供气
---- 第三节 照明与供电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污染
---- 第二节 污染治理
-- 第六章 国土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国土保护
---- 第三节 开发利用
第九篇 财政 税务 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管理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二章 税务
---- 第一节 税务机构
---- 第二节 体制与管理
---- 第三节 税种与征收
---- 第四节 重点税源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货币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储蓄
第十篇 党派 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李庄镇委员会
---- 第一节 李庄地下党的斗争
---- 第二节 党的组织机构
---- 第三节 党的代表大会
---- 第四节 党的工作
-- 第二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组织
---- 第二节 青年组织
---- 第三节 妇女组织
---- 第四节 少年组织
----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 第六节 其他群众团体
第十一篇 政权 政法 军事
-- 第一章 民国政府
-- 第二章 李庄镇人代会及人大主席团
---- 第一节 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二节 镇人大主席团
---- 第三节 主要活动
---- 第四节 所辖原麦坝乡、文化乡常务主席的组建情况
-- 第三章 李庄镇人民政府
---- 第一节 政府沿革
---- 第二节 机构演变
---- 第三节 政府主要负责人
---- 第四节 撤区并乡建镇前原李庄区公所、文化乡、麦坝乡
---- 第五节 基层政权及演变
-- 第四章 村居建设
---- 第一节 村组沿革
---- 第二节 村居委会
-- 第五章 政法
---- 第一节 李庄派出所
---- 第二节 李庄法庭
---- 第三节 李庄镇司法所
---- 第四节 李庄镇法律事务所
-- 第六章 军事
---- 第一节 军事组织
---- 第二节 军事活动
---- 第三节 李庄保卫战
---- 第四节 民兵组织机构
---- 第五节 民兵训练
---- 第六节 兵役制度
第十二篇 教育 科技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基础教育
---- 第二节 中等教学
---- 第三节 高等教育
---- 第四节 教育投入
---- 第五节 教育管理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科技队伍
---- 第三节 科技工作
---- 第四节 科技成果
-- 第三章 医疗 保健 体育
---- 第一节 医疗机构
---- 第二节 中医与西医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卫生防疫
---- 第五节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 第六节 体育
第十三篇 文化
-- 第一章 抗战文化
---- 第一节 形成和概述
---- 第二节 抗战时迁至李庄的文化学术机构
---- 第三节 抗战文化相关内容附录
-- 第二章 现代文化
---- 第一节 文化机构
---- 第二节 文艺创作
---- 第三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三章 广播 电视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电视
-- 第四章 电影 图书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图书
-- 第五章 文物 古迹
---- 第一节 寺庙 山庄
---- 第二节 古街 古巷
---- 第三节 碑铭 牌坊
---- 第四节 故居
---- 第五节 文物保护
第十四篇 社会风俗
-- 第一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职工生活
---- 第二节 场镇居民生活
---- 第三节 农民生活
-- 第二章 风俗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节庆 礼俗
---- 第三节 良尚
---- 第四节 宗教 帮会
-- 第三章 方言 俗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谚语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四章 社会事务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改革
-- 第五章 社会保障
---- 第一节 社会保险
---- 第二节 民政福利
第十五篇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记
---- 张懋江
---- 张斗南
---- 文炳兴
---- 胡明鑫
---- 张云龙
---- 李安廷
---- 洪默深
---- 张守恒
---- 罗蔚芬
---- 王玉堂
---- 林徽因
---- 张大经
---- 梁思成
---- 曹昌惠
---- 康瀛洲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洪蜀涛
---- 洪百川
---- 张纯武
---- 张曰哉
---- 张维翰
---- 张铭传
---- 张仁康
---- 张君甫
---- 李泽延
---- 李庄九
---- 谭路成
---- 李定辉
---- 张铁坚
---- 李新源
---- 刘成坤
---- 杨舒怀
---- 王某某
---- 陈俊凯
---- 马连生
-- 第三章 革命烈士
附录
-- 一、重要文存
-- 二、历史回忆、掌故、传说、轶文
-- 三、诗词 古墓考 碑记
后记
方志出版社审稿意见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