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志 第五十九卷 方言志

兰州市志 第五十九卷 方言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兰州市当地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语法特点等。

内容时限: 0000-1990

出版时间: 2002年11月

目录

封面
兰州市志·方言志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兰州市志》学术顾问
《兰州市志》主编、副主编、编辑
兰州市方言志编纂委员会
《兰州市志·方言志》终审委员会
图片
-- 《左传》记载(前559年),诸戎与华夏言语不通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21年著成)多处言及秦陇方言词语
-- 西汉扬雄《方言》记录秦陇方言百余条
-- 隋陆法言《切韵序》(601年)指出了秦陇方言的声调特点
-- 清兰州人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1892年)首立兰州“方言”一目
-- 瑞典学者高本汉民国初年首次用音标记录了兰州方言声韵系统
-- 罗常培于1933年用梵汉对音构拟了唐五代西北方音声韵系统
-- 慕寿棋(号少堂)民国时著《甘宁青恒占录》,收录兰州方言词语近百条
-- 1963年,兰州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小组刊布了第一份兰州方言调查报告《兰州方言》
--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盛裕莅临兰州,记录了兰州方言音系
-- 本志兰州方言主要发音人赵浚(1922年生)和刘秀清(1947年生)
-- 兰州大学中文系语音实验室分析兰州方言语音
总序一
总序二
凡例

编辑说明
目录
概述
大事辑要
第一篇 语音系统
-- 第一章 声韵调
---- 第一节 声母
---- 第二节 韵母
---- 第三节 声调
-- 第二章 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一节 声韵配合关系
---- 第二节 声韵与调的配合关系
-- 第三章 连读音变
---- 第一节 轻声
------ 一、轻声的语音特征
------ 二、轻声的调值
------ 三、轻声的别义作用与出现环境
---- 第二节 非轻声性连读变调
------ 一、环境与条件
------ 二、上声连读变调
------ 三、去声连读变调
---- 第三节 减音、增音、换音、合音
------ 一、减音
------ 二、增音
------ 三、换音
------ 四、合音
-- 第四章 异读
---- 第一节 文白异读
---- 第二节 别义异读
------ 一、声调别义
------ 二、声母别义
------ 三、韵母别义
------ 四、声韵调别义
-- 第五章 常用同音字表
---- 第一节 阴声韵
------ 一、a、ia、ua
------ 二、γ、uγ
------ 三、ie、ye
------ 四、ε、uε
------ 五、(c)、i(c)
------ 六、(I)、(ι)、(ψ)
------ 七、i、u、y
------ 八、ei、uei
------ 九、(e)u、i(e)u
---- 第二节 阳声韵
------ 一、an、ian、uan,yan
------ 二、(e)n、in、uan、yn
------ 三、(c)η、i(c)η、u(c)η
-- 第六章 与普通话音系的对应关系
---- 第一节 声母对应关系
---- 第二节 韵母对应关系
---- 第三节 声调对应关系
-- 第七章 与中古音系的渊源关系
第二篇 方言词汇
-- 第一章 名词
---- 第一节 天地时空
------ 一、天文
------ 二、地理
------ 三、方位
------ 四、时间
---- 第二节 植物
------ 一、粮棉油麻烟作物
------ 二、瓜果蔬菜
------ 三、花草树木
------ 四、体件通名
---- 第三节 动物
------ 一、家畜家禽
------ 二、野兽野禽
------ 三、蚊蝇虫鱼
------ 四、肢体名称
---- 第四节 人物
------ 一、家人亲属
------ 二、乡谊友好
------ 三、行业身份
------ 四、贤愚不肖
------ 五、性别长幼
------ 六、残废疾疫
------ 七、身体发肤
------ 八、性能言行
---- 第五节 食物饮料
------ 一、米面油肉蛋糖
------ 二、干粮饭食
------ 三、佐料菜肴
------ 四、烟酒饮料
---- 第六节 衣物佩饰
------ 一、衣服
------ 二、鞋袜帽子
------ 三、巾带铺盖
------ 四、面料
------ 五、佩饰
---- 第七节 日常生活器物
------ 一、器皿灶具
------ 二、灯火器物
------ 三、卫生用品
------ 四、桌椅家具
------ 五、筐篮杂物
---- 第八节 工具车船
------ 一、农业器具
------ 二、工匠用具
------ 三、刀枪武器
------ 四、鞔具车辆
------ 五、其它运输工具
---- 第九节 房舍建筑
------ 一、房舍类型
------ 二、房舍部件
------ 三、其它建筑
------ 四、建筑材料
---- 第十节 文化民俗
------ 一、文具书画
------ 二、娱乐教化
------ 三、生诞婚嫁
------ 四、丧葬祭奠
------ 五、神鬼信仰
---- 第十一节 生产营销
------ 一、农耕
------ 二、医药
------ 三、店铺
------ 四、财贸
------ 五、钱币
-- 第二章 动词
---- 第一节 生老病死
------ 一、婚嫁
------ 二、生育
------ 三、病殃
------ 四、诊疗
------ 五、死丧
---- 第二节 起居行动
------ 一、视听
------ 二、言谈
------ 三、吃喝
------ 四、走动
------ 五、表现
------ 六、歇宿
------ 七、思虑
------ 八、文体
------ 九、排泄
---- 第三节 人际关系
------ 一、亲善
------ 二、为难
------ 三、欺侮
------ 四、侵夺
------ 五、整治
---- 第四节 劳务操作
------ 一、烹饪
------ 二、缝织
------ 三、农牧
------ 四、土木
------ 五、运输
------ 六、经济
------ 七、一般动作
------ 八、非人物动作
-- 第三章 形容词
---- 第一节 带多音节后缀的形容词
---- 第二节 一般形式的形容词
-- 第四章 虚词
---- 第一节 代词
------ 一、人称代词
------ 二、疑问代词
------ 三、指示代词
------ 四、无定代词
---- 第二节 数量词
------ 一、概数
------ 二、物量词
------ 三、动量词
---- 第三节 副词
------ 一、时间副词
------ 二、范围副词
------ 三、程度副词
------ 四、情态副词
------ 五、语气副词
---- 第四节 象声词
---- 第五节 介词、连词
---- 第六节 助词
第三篇 方言熟语
-- 第一章 成语
---- 第一节 褒义类
---- 第二节 贬义类
---- 第三节 中性义类
-- 第二章 惯用语
---- 第一节 动宾结构
---- 第二节 主谓结构
---- 第三节 其它结构
-- 第三章 歇后语
---- 第一节 喻意类
---- 第二节 谐音类
-- 第四章 谚语
---- 第一节 确认式
------ 一、天象时令
------ 二、生产经营
------ 三、衣食住行
------ 四、家人亲属
------ 五、社会众生
------ 六、言谈交流
------ 七、为人处事
------ 八、哲理通义
---- 第二节 建议式
---- 第三节 讽刺式
第四篇 语法特点
-- 第一章 词法特点
---- 第一节 名词的语法特点
------ 一、前缀“尕”、“阿”
------ 二、后缀“娃子”
------ 三、后缀“婆子”
------ 四、后缀“客”、“客子”、“户”、“把式”
------ 五、后缀“子”
------ 六、后缀“儿”
------ 七、后缀“头”
------ 八、后缀“(屐)”
------ 九、后缀“个”、“会”
------ 十、复数形式“们”
------ 十一、叠音形式
---- 第二节 数量词的语法特点
------ 一、基数
------ 二、序数
------ 三、物量词“个”
------ 四、量词“些”和数量词组“一家”、“一人”
------ 五、量词的叠音形式和后缀“子”、“儿”
---- 第三节 代词的语法特点
------ 一、人称代词
------ 二、疑问代词
------ 三、指示代词
------ 四、无定代词
---- 第四节 动词的语法特点
------ 一、后 “缀达”
------ 二、AABB重叠形式
------ 三、尝试态、短暂态“一下/喀”
------ 四、能愿动词
------ 五、趋向动词
---- 第五节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 一、后缀“AA的”
------ 二、后缀“不AA的”
------ 三、后缀“不楞登的”
------ 四、后缀“几瓦达的”
------ 五、后缀“巴郎”
------ 六、重叠形式与后缀“儿”
------ 七、“多的”与“少的”
---- 第六节 副词的语法特点
------ 一、丰富性
------ 二、“肯”的特殊用法
------ 三、叠音形式
------ 四、后缀“儿”和“子”
---- 第七节 象声词的语法特点
------ 一、叠音后缀
------ 二、“细里发拉”型
---- 第八节 介词、连词的语法特点
------ 一、用“望”不用“往”
------ 二、用“叫”不用“被”
------ 三、“跟”与“从”
------ 四、“问”与“向”
---- 第九节 助词的语法特点
------ 一、“的”与“了”
------ 二、“着”
------ 三、“嘉”与“呔”
------ 四、“煞”与“哩煞”
------ 五、“哩”与“哩吗”
-- 第二章 句法特点
---- 第一节 把字句
------ 一、处置性的
------ 二、非处置性的
---- 第二节 给字句
------ 一、介词“给”有“同、跟、和”义
------ 二、助词“给”使用范围广
------ 三、一句可出现三“给”字
---- 第三节 “一个”句
------ 一、“一个”作后置定语
------ 二、“一个”作语气助词
------ 三、出现的条件
---- 第四节 疑问句
------ 一、是非问句
------ 二、特指同句
------ 三、正反问句
------ 四、选择问句
---- 第五节 特殊语序
------ 一、宾语的前置
------ 二、否定词及能愿动词置“把”字词组后
------ 三、时态助词“着”置宾语后
---- 第六节 省略
------ 一、判断动词“是”的省略
------ 二、介词“到”的省略
------ 三、“再说”的省略
---- 第七节 程度补语特点
------ 一、用“很”不用“极”
------ 二、“直、麻、扁、酸、稀、咂”
------ 三、“葬”与“葬晃”
------ 四、“了得哩”与“下的个”
------ 五、“说不成”与“没办法”、“没治”
第五篇 历史演变与内部差异
-- 第一章 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古音遗存与音变线索
------ 一、古无轻唇音残存
------ 二、见系声母未舌面化残存
------ 三、戈韵溪母字仍保持合口特征
------ 四、“容荣瑞”等字尚未混入日母
------ 五、(e)系前后鼻韵尾明代已混
------ 六、明代已读“去”为“气”
------ 七、隋唐“去声为人”
---- 第二节 零星古词遗存
---- 第三节 由《方言》所见西汉方言词汇
------ 一、地域界定
------ 二、词汇条文
------ 三、演变情况
---- 第四节 由《说文》所见东汉方言词汇
------ 一、概况
------ 二、词汇条文
------ 三、演变情况
---- 第五节 由郭璞注文所见魏晋方言词汇
------ 一、概况
------ 二、词汇条文
------ 三、演变情况
---- 第六节 从藏汉对音所见唐代声韵系统
------ 一、根据
------ 二、声母系统及其特点
------ 三、韵母系统及其特点
---- 第七节 清张国常所举方言词汇
------ 一、概况
------ 二、词汇条文
------ 三、演变情况
---- 第八节 高本汉所记民初兰州声韵系统
------ 一、根据
------ 二、声母表
------ 三、韵母表
------ 四、与今兰州方音特征的共同点
------ 五、与今兰州方音的实质性差异
------ 六、差异的原因
-- 第二章 内部差异
---- 第一节 永登东片
------ 一、n,l二声母分立不混
------ 二、“儿”读a
------ 三、“上上”不变阳
------ 四、轻声前阳平变高平调
------ 五、“北白”等古人声字读齐齿呼
------ 六、助词“了”读齐齿呼
------ 七、补语“掉”作“丢”
------ 八、“儿”不作名词后缀
---- 第二节 永登西片
------ 一、n,l二声母分立不混
------ 二、无pf、pf‘二声母
------ 三、“儿”读er
------ 四、阳平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去声
------ 五、“上上”不变阳
------ 六、助词“了”读齐齿呼
------ 七、有儿化音
------ 八、亲属称谓多用前缀“阿”
------ 九、“驾”作 第三人称代词
------ 十、比较句用“不到”
---- 第三节 红古片
------ 一、n、l二声母分立不混
------ 二、无pf、pf‘二声母
------ 三、“儿”读er
------ 四、只有两个调类
------ 五、ti、t‘i读tsl、ts‘l
------ 六、部分古人声字有韵尾i
------ 七、助词“了”读齐齿呼
------ 八、结构助词读“者”
------ 九、有儿化音
------ 十、“驾”作 第三人称代词
------ 十一、比较句用“不到”
---- 第四节 榆中西片
------ 一、n、l二声母分立不混
------ 二、无pf,pf‘二声母
------ 三、(s)、(z)二声母可拼合口呼
------ 四、阳平调为降升调
------ 五、阳平在阳平前变去声
------ 六、助词“了”读开齐两呼
------ 七、作补语的“掉”读齐齿呼
------ 八、“驾”作 第三人称代词
---- 第五节 榆中北片
------ 一、n、l二声母分立不混
------ 二、无pf、pf‘二声母
------ 三、“霸”作 第三人称代词
---- 第六节 榆中东片
------ 一、n、l二声母分立不混
------ 二、无pf、pf‘二声母
------ 三、(s)、(z)二声母可拼合口呼
------ 四、古全浊仄声唇音字读送气音
------ 五、调类、调值同定西方言
------ 六、“上上”变平声
------ 七、“驾”作 第三人称代词
第六篇 语料标音举隅
-- 第一章 散文类
---- 第一节 传说
------ 二、段坚爷扶才招婿
------ 三、金花娘娘
---- 第二节 故事
------ 一、人心不足蛇吞相
------ 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 第二章 韵语类
---- 第一节 儿歌
------ 一、雨大大的下
------ 二、我在场上晒糜子
------ 三、爷爷奶奶不要惯我
------ 四、学好了当状元
------ 五、辞学胎
------ 六、避烟歌
------ 七、月亮月亮光光
------ 八、翻油果
------ 九、尕当尕
------ 十、数脚盘
------ 十一、拍花花手
------ 十二、胖子打麻将
------ 十三、扁豆角
------ 十四、我连苏大妈摘红檎
------ 十五、催眠曲
---- 第二节 猜古今
------ 一、头发
------ 二、眉毛
------ 三、鼻子
------ 四、脚
------ 五、门槛
------ 六、辣子
------ 七、花生
------ 八、罗面箱子
------ 九、风匣
---- 第三节 绕口令
------ 一、冷铁勺里炼热油
------ 二、补皮裤
------ 三、糊蕃瓜
------ 四、红凤凰
------ 五、门墩子
------ 六、棉门帘子
---- 第四节 叫卖声
------ 一、五十年代前的
------ 二、毛十年代后的
---- 第五节 太平歌
---- 第六节 兰州鼓子
---- 第七节 张保和兰州快板
附录
-- 一、兰州方言研究概况
-- 二、兰州方言研究资料目录
-- 三、清张国常《重修皋兰县志·方言》
-- 四、民国慕少堂《甘宁青恒言录·皋兰县方言》
编后记
《兰州市志》编纂说明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历任工作人员名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