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县志

兴隆县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兴隆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0000-1995

出版时间: 2004年08月

目录

封面
兴隆县志
版权页
图片
-- 领导题词
-- 兴隆县行政区划图
-- 中共兴隆县委办公楼
-- 兴隆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视察并为该站题词: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社会(1 997
--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时,同省、市、县负责人合影(1997年7月)
--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兴隆时同省、地、县负责人合影(1984年8月)
--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省长叶连松同承德普宁圣僧同品“青松岭”牌山楂果茶(1993年7月)
-- 县委宣传部长郑立军(右),应邀参加北京中国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举办的“城乡孩子手拉手”活动,受到黄华的亲
--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兴隆时,与地、县负责人座谈(1989年8月)
-- 县计生委主任常俊贵(左五)在承德与国务委员、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合影(1992年8月)
--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右),与县委书记吴海汇为“雾灵山创作之家”揭牌(2004
-- 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中)在雾灵山视察时,与地、县负责人交谈(1983年8月)
-- 兴隆县记者邀请会合影(1984年10月)
-- 兴隆特产
---- 核桃
---- 栗园
---- 板栗
---- 红果
---- 蜜桃
----
---- 葡萄
---- 苹果
----
-- 兴隆风景
---- 花果山庄
---- 雾灵樱花
---- 省长岳岐峰在雾灵山主峰(1990年5月)
---- 崖口春色
---- 秋色
---- 安营寨明长城
---- 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 东(红)梅寺舍利塔(现已无存)
---- 忍者
---- 雪景
---- 龙潭瀑布
---- 仙人塔
---- 三象石
---- 雾灵山动物标本室
---- 清凉界大字石
-- 兴隆工业
---- 1995年5月,原轻工业部副部长肖永定(中)到山楂集团考察时,与公司总经理石玉国(右)、副总经理芮继
---- 河北兴隆山楂集团公司
---- 产品
---- 生产车间
---- 省长叶连松(中)到莽源公司视察(1994年4月)
---- 莽源公司
---- 承德好好饮料有限公司
---- 承德好好饮料公司总经理陈百亿(后排右一),在北京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合影(1993年5月)
-- 兴隆农业
---- 围山转
---- 生态平衡
---- 幼林
---- 稻田
---- 六里坪林海
---- 水库
---- 流域治理
-- 兴隆交通
---- 县交通局办公楼
---- 青灰岭盘山公路
---- 112线
---- 火车站
---- 汽车站
---- 开发区新貌
-- 兴隆电力邮电
---- 县电力局办公楼
---- 蘑菇峪变电站
---- 邮电公寓
---- 县邮电局营业厅
---- 邮电局营业厅
-- 兴隆政法
---- 县人民法院办公楼
---- 北营房人民法庭
---- 县人民检察院办公楼
---- 交警值勤
---- 110出警
---- 蓝旗营乡敬老院落成典礼
-- 兴隆金融
---- 人民银行兴隆县支行办公营业楼
---- 工商银行兴隆县支行办公营业楼
---- 农业银行兴隆县支行办公营业楼
---- 建设银行兴隆县支行办公营业楼
---- 中国银行兴隆支行营业楼
---- 县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营业楼
---- 县人民保险公司办公楼
-- 兴隆工商税务
---- 县国家税务局办公楼
---- 县地方税务局办公楼
----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楼
---- 中心市场一角
-- 兴隆商贸
---- 百货大楼
---- 县对外经济贸易局办公楼
---- 燕春园饭店
---- 兴隆烟草公司
-- 兴隆教肓卫生
---- 县第一小学课间操
---- 第一小学微机室
---- 县第一中学
---- 县职业中学
---- 县人民医院
---- 县医院CT室
---- 第一中学教学楼
-- 兴隆文化体育
---- 电视发射塔
---- 县广播电视局办公楼
---- 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杨阳,到兴隆希望小学赠送体育用品
---- 县新华书店
---- 中国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李佳军在雾灵山主峰
---- 大秧歌
---- 山楂节
---- 旱船
-- 兴隆亿元村
---- 中央村中兴商厦
---- 中央村蓝天大厦
---- 中央村隆福大厦
---- 河北省第一家万两黄金村——沙坡峪村
---- 沙坡峪村委会
---- 沙坡峪村民住宅
-- 兴隆抗战
---- 1942年冬,李运昌司令员、李中权主任、彭寿生参谋长,在兴隆根据地与军、政干部合影
---- 日军制造“无人区”后,被拆毁的山区民房
---- 冀东八路军主力部队第十三团和十一团指战员整装待发
---- 向冀东八路军投降的日军和伪满洲军在兴隆县某地集合
---- 冀热辽八路军主力部队,在长城喜峰口设伏,准备与日军战斗
---- 黄方刚(中)起义后与舒行(左)、于沛山合影(1945年8月)
---- 县委书记国林之(中)、县长王佐民(左)、县支队副政委王德高合影(1947年10月)
-- 李运昌在住所接见本志主编王庆生(2000年6月)
-- 李运昌在家中与朱海清(冰儿)亲切交谈(2003年1 0月)
-- 《兴隆县志》评审人员合影
-- 《兴隆县志》编写人员合影
-- 《兴隆县志》全体评审人员合影
-- 石碾子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马庭奎作品选
-- 清东陵风水界石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
-- 第一章 境域
---- 第一节 位置
---- 第二节 变迁
---- 第三节 沿革
------ 附:兴隆县名考
-- 第二章 兴隆的封禁与开禁
---- 第一节 “后龙”区域的封禁
---- 第二节 “后龙”区域的开禁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一节 清代兴隆区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兴隆区划
---- 第三节 抗日联合县区划
---- 第四节 建国后兴隆区划
-- 第四章 城镇乡村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镇
---- 第三节 乡
---- 第四节 村
------ 附:地名变更
第二编 自然环境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特征
---- 第二节 光照
---- 第三节 热量
---- 第四节 降水
---- 第五节 风
----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 第七节 气候区划
---- 第八节 物候
-- 第三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上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四章 土壤
---- 第一节 类属分布
---- 第二节 土壤肥力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土地资源
---- 第三节 生物资源
---- 第四节 矿产资源
-- 第六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水灾
---- 第三节 风灾
---- 第四节 雹灾
---- 第五节 虫灾
---- 第六节 地震
-- 第七章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一节 资源
---- 第二节 景物
---- 第三节 资源开发
---- 第四节 保护区机构
------ 雾灵山风景——母子峰
第三编 人口
--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 第一节 人口数量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密度
-- 第二章 人口变动
---- 第一节 生死变动
---- 第二节 迁移变动
-- 第三章 人口构成
---- 第一节 性别构成
---- 第二节 年龄构成
---- 第三节 民族构成
---- 第四节 职业构成
-- 第四章 人口质量
---- 第一节 体质
---- 第二节 品质
---- 第三节 文化素质
---- 第四节 劳动技能
-- 第五章 人口管理
----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状况
---- 第二节 人口控制
-- 第六章 婚姻家庭
---- 第一节 婚姻
---- 第二节 家庭
-- 第七章 姓氏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姓氏录
------ 雾灵山风景——馒头岭
第四编 基础设施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地下水开采
---- 第二节 地上水利用
---- 第三节 防洪工程
---- 第四节 饮水工程
---- 第五节 水库移民
---- 第六节 水利管理
---- 第七节 水利机构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发、供电
---- 第二节 电力设施
---- 第三节 电力供应
---- 第四节 用电管理
---- 第五节 机构沿革
-- 第三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信
---- 第三节 经营管理
---- 第四节 邮电机构
-- 第四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道路
---- 第二节 桥涵
---- 第三节 水路
---- 第四节 运输
---- 第五节 公路修筑与管理
---- 第六节 交通管理机构
-- 第五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建设
---- 第二节 乡村建设
---- 第三节 建筑和建筑队伍
---- 第四节 环境保护
---- 第五节 城乡建设管理
---- 第六节 机构沿革
------ 老虎沟水库渡槽
第五编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节 工商业生产关系变革
-- 第二章 经济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商业
-- 第三章 居民生活
---- 第一节 乡村居民生活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 雕梁画栋新农家
第六编 农业
-- 第一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农作物
---- 第二节 农业技术
----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 第四节 农作机具
---- 第五节 农业管理机构
-- 第二章 林业
---- 第一节 森林资源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森林经营管理
---- 第四节 果树
---- 第五节 桑蚕
---- 第六节 林业管理机构
-- 第三章 畜牧
---- 第一节 畜禽种类
---- 第二节 饲养管理
---- 第三节 饲草饲料资源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第五节 畜牧科技
---- 第六节 畜产品开发利用及检疫
---- 第七节 畜牧队伍和畜牧管理机构
第七编 工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工业
---- 第二节 集体工业
---- 第三节 国营工业
-- 第二章 生产门类
---- 第一节 金属制造工业
---- 第二节 食品酿造工业
---- 第三节 印刷装订工业
---- 第四节 服装制鞋工业
---- 第五节 医药制造工业
---- 第六节 机械制造工业
---- 第七节 橡胶制品工业
---- 第八节 化工工业
---- 第九节 造纸与纸制品工业
---- 第十节 木材加工制造工业
-- 第三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经营管理
---- 第二节 管理机构
------ 附:1981~1993年兴隆县工业企业名优产品录
------ 变电站
第八编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企业数量和规模
---- 第一节 企业数量
---- 第二节 企业规模
---- 第三节 重点企业
-- 第二章 企业种类
---- 第一节 食品加工业
---- 第二节 金属制造业
---- 第三节 塑料制品业
---- 第四节 饲料加工业
---- 第五节 商业饮食服务业
---- 第六节 缝纫、皮革制品业
---- 第七节 印刷、纸制品、造纸业
---- 第八节 三类建材采选加工业
---- 第九节 木材、木器、编织加工业
---- 第十节 采矿业
---- 第十一节 建筑业
---- 第十二节 运输业
---- 第十三节 个体工副业
-- 第三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经营方式
-- 第四章 管理机构
---- 第一节 县级机构
---- 第二节 区、乡(镇)机构
---- 第三节 村级机构
------ 附:1983~1992年兴隆县乡镇企业名优产品录
第九编 采矿工业
-- 第一章 黄金采选
---- 第一节 黄金矿藏分布与储量
---- 第二节 黄金开采
---- 第三节 黄金选冶
---- 第四节 采金管理
---- 第五节 黄金管理机构
-- 第二章 铁矿采选
---- 第一节 矿床形成与储量分布
---- 第二节 铁矿开采
---- 第三节 铁矿采选工艺技术
---- 第四节 企业经营管理
---- 第五节 重点企业
---- 第六节 其它金属采选业
---- 第七节 冶金管理机构
-- 第三章 原煤开采
---- 第一节 煤炭资源及开采
---- 第二节 重点煤炭企业
---- 第三节 企业管理
---- 第四节 煤炭管理机构
------ 兴隆县地质示意图
第十编 商业
-- 第一章 经营体制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集体商业
---- 第三节 国营商业
-- 第二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
---- 第二节 生活用品购销
---- 第三节 农副土特产品购销
---- 第四节 商业经营管理
-- 第三章 粮油管理
---- 第一节 粮油购销
---- 第二节 粮油储运
---- 第三节 粮油加工
---- 第四节 粮油管理机构
-- 第四章 物资供应
---- 第一节 统配物资经营
---- 第二节 物资调剂与交流
---- 第三节 议购议销
---- 第四节 物资管理机构
-- 第五章 对外贸易
---- 第一节 出口商品
---- 第二节 出口商品收购与检验
---- 第三节 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 第四节 进口商品
---- 第五节 对外经贸往来
---- 第六节 外贸管理机构
-- 第六章 药品购销
---- 第一节 医药商品购销
---- 第二节 药品价格管理
---- 第三节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
---- 第四节 中药材收购
---- 第五节 医药经营机构
-- 第七章 集市贸易
---- 第一节 集市
---- 第二节 集市贸易品种
第十一编 财税金融
-- 第一章 财政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财政收入
---- 第三节 财政支出
---- 第四节 财政上解与补助
---- 第五节 预算外收入与支出
---- 第六节 财务管理与监督
---- 第七节 财政机构
-- 第二章 税收
---- 第一节 税制
---- 第二节 税目税率
---- 第三节 税收征管
---- 第四节 税务机构
-- 第三章 金融
---- 第一节 货币
---- 第二节 存款
---- 第三节 贷款与拨款
---- 第四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
---- 第五节 核算与结算
---- 第六节 公债
---- 第七节 保险
---- 第八节 金融机构
---- 第九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第十二编 综合经济管理
-- 第一章 计划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编制
---- 第二节 计划实施
---- 第三节 计划机构
--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一节 行政管理
---- 第二节 经济合同管理与仲裁
----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
-- 第三章 物价管理
---- 第一节 价格管理
---- 第二节 价格调整
---- 第三节 物价管理机构
-- 第四章 统计管理
---- 第一节 统计调查
---- 第二节 统计报表
---- 第三节 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统计监督
---- 第五节 统计资料整理
---- 第六节 计算器具
---- 第七节 统计机构
-- 第五章 技术监督
---- 第一节 计量制度演变
---- 第二节 计量管理
---- 第三节 产品质量监督
----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
---- 第五节 技术监督机构
-- 第六章 审计监督
---- 第一节 审计工作
---- 第二节 内部审计
---- 第三节 社会审计
---- 第四节 审计机构
-- 第七章 土地管理
----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
---- 第二节 地籍管理
---- 第三节 土地资源开发治理
---- 第四节 建设用地管理
---- 第五节 土地管理机构
第十三编 政党政协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兴隆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
-- 第二章 县委重要决策
---- 第一节 领导兴隆人民坚持抗日斗争
---- 第二节 巩固政权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
---- 第三节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 第四节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转变经营方式
-- 第三章 县委党务工作
---- 第一节 组织工作
---- 第二节 宣传工作
---- 第三节 统战工作
---- 第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
------ 附:案件警示录
-- 第四章 主要政治运动
----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
----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三节 镇反、肃反运动
---- 第四节 反右派斗争
---- 第五节 “反右倾”运动
---- 第六节 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
---- 第八节 落实政策
-- 第五章 中国国民党
---- 第一节 组织
---- 第二节 国民党骨干成员
---- 第三节 国民党党员
------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六章 政协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会议
---- 第三节 政协委员结构
---- 第四节 政协委员作用
---- 第五节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第十四编 政权政府
-- 第一章 政权
----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代表选举
---- 第四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 附:兴隆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 赵义山
-------- 周玉梅
-- 第二章 政府
---- 第一节 民国县政府
---- 第二节 日伪县公署
---- 第三节 抗日联合县政府
---- 第四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五节 县政府工作机构
---- 第六节 基层政府
------ 国志长存
第十五编 社 团
-- 第一章 工会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次会员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工会活动
-- 第二章 青年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次共青团代表大会
-- 第三章 妇女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次妇女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妇女组织的任务和作用
-- 第四章 农民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历次贫下中农代表会议
-- 第五章 少年组织
---- 第一节 任务和作用
---- 第二节 青少年教育组织
-- 第六章 工商组织
----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 第三节 消费者协会
-- 第七章 文艺科技组织
---- 第一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
第十六编 政法
-- 第一章 治安
---- 第一节 公安机构
---- 第二节 公安工作
---- 第三节 监所管理
---- 第四节 治安管理
---- 第五节 交通管理
---- 第六节 户籍管理
---- 第七节 消防
------ 附:火灾警示录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检察机构
---- 第二节 检察工作
---- 第三节 控告申诉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审判机构
---- 第二节 案件审判
---- 第三节 告诉申诉
---- 第四节 执行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司法机构
---- 第二节 民事调解
---- 第三节 法制宣传
---- 第四节 公证
---- 第五节 律师工作
------ 雾灵山风景——啖鬼石
第十七编 综合政务
-- 第一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人机构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劳动制度改革
---- 第四节 劳保福利
---- 第五节 工人退职退休
---- 第六节 人事
---- 第七节 工资
---- 第八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二章 外事侨务
---- 第一节 外事接待
---- 第二节 侨务
-- 第三章 信 访
---- 第一节 信访机构
---- 第二节 信访工作
-- 第四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机构
---- 第二节 档案管理
---- 第三节 档案利用
---- 第四节 档案设施
---- 第五节 馆藏档案
-- 第五章 民政
---- 第一节 民政机构
---- 第二节 拥军优属
----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
---- 第四节 生产救灾
---- 第五节 社会救济
---- 第六节 社会福利
---- 第七节 村民委员会建设
---- 第八节 婚姻登记管理
---- 第九节 殡葬管理
---- 第十节 行政管理
---- 第十一节 残疾人事业
第十八编 军事
-- 第一章 兵役制度
---- 第一节 清朝兵役制
---- 第二节 民国兵役制
---- 第三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
-- 第二章 驻军与地方武装
---- 第一节 驻军
---- 第二节 人民武装
---- 第三节 地方武装
---- 第四节 预备役炮兵团
---- 第五节 人民武装警察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三节 民兵作用
-- 第四章 兵事
---- 第一节 兴隆抗日战争
---- 第二节 兴隆解放战争
第十九编 日伪暴行
-- 第一章 屯兵兴隆
---- 第一节 侵华日军
---- 第二节 伪满洲军
---- 第三节 伪满讨伐大队
---- 第四节 伪协和会
-- 第二章 制造无人区
---- 第一节 部落
---- 第二节 大检举大屠杀
------ 附:千里“无人区”的形成与扩展
-- 第三章 惨案
---- 第一节 白马川惨案
---- 第二节 茅山惨案
---- 第三节 小东区惨案
---- 第四节 大帽峪惨案
---- 第五节 楸木林惨案
---- 第六节 六拨子惨案
---- 第七节 清水湖惨案
---- 第八节 栅子沟惨案
---- 第九节 中田惨案
---- 第十节 成功惨案
-- 第四章 匪患伙会
---- 第一节 匪患
---- 第二节 伙会
------ 日本友人仁木富美子(左)访问抗日老区
第二十编 文化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文化管理机构
---- 第二节 文化事业单位
-- 第二章 文学艺术
---- 第一节 书法美术摄影
---- 第二节 诗歌散文
---- 第三节 古今名人咏兴隆
---- 第四节 音乐舞蹈
---- 第五节 民间艺术
---- 第六节 民间传说
------ 附:兴隆县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 何理
-------- 刘章
-------- 刘芳
-------- 陆生
-------- 马庭奎
-------- 陈永山
-------- 杨鸿恩
-------- 佟靖功
-------- 郑福堂
-------- 刘向东
-------- 朱呈云
-- 第三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古迹
---- 第三节 文物古迹保护
-- 第四章 体育
---- 第一节 学校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竞技体育
---- 第四节 体育竞赛
---- 第五节 人才培养
---- 第六节 场地设施
---- 第七节 体育管理
-- 第五章 广播电视
---- 第一节 广播电视机构
---- 第二节 广播
---- 第三节 电视
-- 第六章 史志编纂
---- 第一节 史志编研机构
---- 第二节 编史
---- 第三节 修志
第二十一编 教育
-- 第一章 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幼儿园设置
---- 第二节 课程设置
-- 第二章 小学教育
---- 第一节 私塾
---- 第二节 学校设置
---- 第三节 教学
-- 第三章 中学教育
---- 第一节 学校设置
---- 第二节 教学
-- 第四章 职业教育
---- 第一节 师范教育
---- 第二节 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 第五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 第二节 农民技术教育
---- 第三节 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及自学考试
-- 第六章 教师
---- 第一节 教师队伍
---- 第二节 教师管理
---- 第三节 教师待遇、地位
---- 第四节 教师培训
-- 第七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行政管理
-- 第八章 经费及设施建设
---- 第一节 教育经费
---- 第二节 设施建设
---- 第三节 勤工俭学
------ 附:兴隆县教育界名人录
-------- 李维廉
-------- 焦文彬
-------- 李广民
-------- 李文
-------- 李连江
-------- 胡治武
-------- 曹为芳
-------- 李权午
-------- 张廷
-------- 潘绮芬
-------- 张广斌
-------- 张丽华
-------- 周玉梅
第二十二编 卫生
-- 第一章 医疗机构
---- 第一节 县属医疗机构
---- 第二节 区乡(镇)医疗机构
-- 第二章 医疗队伍
---- 第一节 来源及素质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章 医疗技术
---- 第一节 中医
---- 第二节 西医
---- 第三节 医疗设备
---- 第四节 药品检验监督
-- 第四章 疫病防治
---- 第一节 疾病监测
---- 第二节 疫病防治
-- 第五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六章 公共卫生
---- 第一节 饮食、食品卫生
---- 第二节 学校卫生
---- 第三节 劳动卫生
---- 第四节 环境卫生
------ 附:兴隆县人民医院发展概况
-------- 高士华
------ 一线天
第二十三编 科技
-- 第一章 机构设置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第三节 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 第四节 科技队伍
------ 附:兴隆县高级职称人员名录
-- 第二章 科技普及与成果
---- 第一节 科技普及
---- 第二节 科研成果
---- 第三节 新能源开发利用
------ 附:兴隆县科技界名人录
-------- 盛时达
-------- 刘国栋
-------- 沈伯南
-------- 蔡恩贵
-------- 张庚蔚
-------- 马凤香
-------- 许享达
-------- 董连祺
-- 第三章 气象水文地震测报
---- 第一节 气象预报
---- 第二节 水文观测
---- 第三节 地震测报
------ 附: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 科普宣传
第二十四编 民俗宗教
-- 第一章 民俗
---- 第一节 婚嫁
---- 第二节 丧葬
---- 第三节 节令
---- 第四节 礼俗
---- 第五节 衣食
---- 第六节 住行
---- 第七节 家庭装饰、娱乐
---- 第八节 优良风尚
---- 第九节 恶习迷信陋俗
-- 第二章 土语民谚歇后语
---- 第一节 土语
---- 第二节 民谚
---- 第三节 歇后语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道教
---- 第二节 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 农家后院
第二十五编 方言
-- 第一章 方言概况
---- 第一节 方言特点
---- 第二节 音标符号
-- 第二章 语音分析
---- 第一节 声母
---- 第二节 韵母
---- 第三节 声调
---- 第四节 声韵配合关系
---- 第五节 单字特殊读音
---- 第六节 文白异读字
-- 第三章 语法词语
---- 第一节 语法特点
---- 第二节 语法例句
---- 第三节 词语释例
------ 兴隆县方言示意图
第二十六编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一节 战争年代英烈传
------ 孙永勤
------ 杨二
------ 本二
------ 包森
------ 田野
------ 郭羽
------ 骆秀英
------ 万全
------ 年焕兴
---- 第二节 和平时期英模传
------ 王佐民
------ 孟昭成
------ 饶振奎
------ 范山林
------ 付连义
---- 第三节 革命烈士英名录
---- 第四节 罪大恶极人物
------ 刘茂廷
-- 第二章 天南地北兴隆人
---- 第一节 兴隆籍县外工作副县(处)级干部和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名单
---- 第二节 兴隆县荣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名录
附 录
-- 附录1: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联合县直属机构基层政府及领导人名单
-- 附录2:解放战争时期兴隆县直属机构基层政府及领导人名单
-- 附录3:建国后兴隆县直属机构基层政府及领导人名单
-- 附录4:兴隆县人民政府关于编纂《兴隆县志》征集资料的通告
-- 附录5:兴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统计填报兴隆籍县外工作县(处)级以上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名单的通知
-- 附录6:兴隆县史志办致各乡镇人民政府的一封信
兴隆县修志名录
《兴隆县志》编写记略
《兴隆县志》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