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前言
中国革命老区(简称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圜共
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
个县、旗、市、区。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
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人民
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主革命胜利后,老
区人民再接再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老区革命斗争和
建设的丰富经验,以及在老区孕育和形成的革命传统,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
解放军、中国各族人民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出版时间:
1997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中国革命老区》编辑委员会及《中国革命老区》编辑部
初稿撰稿人
前言
目录
图片
第一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重要历史照片和根据地的形势图)
--
概述
--
第一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开创前的革命群众运动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和群众组织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第五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
第六节 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
--
第二章 中央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创建前的社会概况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优良作风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
第三章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
----
第二节 根据地党的建设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
----
第六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
--
第四章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统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
第三节 反“围剿”斗争失败和主力红军转移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教育
--
第五章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闽浙赣边人民的革命斗争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和群众组织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第五节 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和卫生事业
----
第六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
--
第六章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和群众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农业生产
----
第四节 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文教卫生事业
----
第六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
--
第七章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
----
第一节 左右江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
----
第二节 左右江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
----
第三节 左右江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第四节 左右江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建设
----
第五节 滇黔桂边游击区
----
第六节 左右江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军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
第八章 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海陆丰和东江地区的农民运动
----
第二节 海陆丰根据地的创建
----
第三节 东江根据地的创建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党、政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
----
第六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革命精神
--
第九章 琼崖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及群众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第十章 湘赣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和群众组织建设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第四节 根据地的经济文化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
第十一章 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闽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
第二节 闽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
第三节 闽中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
第十二章 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开创前的革命群众运动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
第十三章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
----
第二节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和群众组织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第五节 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
----
第六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
第十四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创建前共产党在川北、陕南领导的革命斗争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上)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下)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和群众组织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第六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建设
----
第七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
--
第十五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卓越贡献
--
第十六章 西北革命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创建前的人民革命斗争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上)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开创和发展(下)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组织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
----
第六节 根据地的优良传统作风
--
第十七章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
第一节 赣粤边游击根据地、闽赣边游击根据地与闽西游击根据地
----
第二节 湘赣边游击根据地与湘南游击根据地
----
第三节 闽粤边游击根据地、闽东游击根据地与闽中游击根据地
----
第四节 闽北游击根据地、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与浙南游击根据地
----
第五节 湘鄂赣边游击根据地、鄂豫皖边游击根据地与鄂豫边游击根据地
--
第十八章 红军长征在云贵川创建苏区的活动
----
第一节 创建黔北苏区
----
第二节 创建黔西北苏区
----
第三节 创建川滇黔边游击区
----
第四节 创建川南、川北、川西苏区
第二编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重要历史照片和根据地的形势图)
--
概述
--
第一章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党组织
----
第二节 根据地的政权组织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群众团体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建设事业
----
第六节 延安精神
----
第七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
第二章 普察冀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及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和经济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交通、通讯
----
第六节 根据地的文教、宣传、卫生、科技
----
第七节 根据地的重大惨案
----
第八节 根据地的英雄模范人物
--
第三章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和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和经济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文教宣传
----
第六节 根据地的优良传统
----
第七节 撂据地对解放战争的重大贡献
--
第四章 晋绥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和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巧朽功绩
----
第六节 根据地对解放战争的重大贡献
--
第五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和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和经济、文化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重大事件
----
第六节 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
第六章 苏北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和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文教事业
----
第六节 根据地的著名英烈和重大惨案
--
第七章 苏中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和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统一战线
----
第六节 根据地的重大惨案
--
第八章 苏南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和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减租减息
----
第五节 根据地的财政经济
----
第六节 根据地的文教宣传
--
第九章 淮北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三节 根据地的重大事件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
第十章 淮南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三节 根据地的著名英模和英烈
----
第四节 根据地的重大事件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
第十一章 皖江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三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著名英烈
----
第五节 根据地的重大事件
--
第十二章 浙东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及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及其主要活动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著名英烈
----
第六节 根据地的重大惨案
----
第七节 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变化
--
第十三章 广东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对根据地的支援
----
第三节 抢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拓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
第十四章 琼崖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军组织和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
第四节 根据地的文教宣传
----
第五节 根据地的重大贡献
--
第十五章 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及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统一战线
----
第五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六节 根据地的重大事件
----
第七节 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变化、活动和贡献
--
第十六章 河南抗日根据地
----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
----
第二节 根据地的党、政组织及群众团体
----
第三节 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
第四节 根据地的建设
--
第十七章 闽浙赣粤抗日游击区
----
第一节 闽浙赣抗日游击区
----
第二节 闽粤赣抗日游击区
----
第三节 浙南抗日游击区
--
第十八章 东北抗日游击区
----
第一节 东满抗日游击区
----
第二节 南满抗日游击区
----
第三节 吉东抗日游击区
----
第四节 北满抗日游击区
----
第五节 著名英烈
----
第六节 日军暴行
----
第七节 游击区的贡献和作用
第三编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老区(革命老区新貌彩照和分布示意图)
--
概述
--
第一章 北京市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的扶贫致富工作
----
第三节 自然资源
----
第四节 老区的发展规划
--
第二章 天津市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潜力
----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扶贫工作
----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第三章 河北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三节 老区的自然资源和土特产
----
第四节 老区的发展规划
--
第四章 山西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40多年来老区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二节 变资源优势为商品经济优势
----
第三节 名胜古迹与旅游事业
----
第四节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五节 老区扶贫和小康村建设
--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建设成就与扶贫开发成果
----
第二节 资源优势与投资环境
----
第三节 当前贫困状况与今后扶贫开发对策
--
第六章 辽宁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支柱产业
----
第四节 老区建设的思路与展望
--
第七章 吉林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的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
第三节 老区的自然资源、支柱产业和名特优产品
----
第四节 老区发展前景和规划
--
第八章 黑龙江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建设的成就和变化
----
第二节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资源优势
----
第四节 发展前景和规划
--
第九章 上海市革命老区
----
第一节 40年来老区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自然资源和名特优新产品
----
第三节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规划
--
第十章 江苏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建设的成就
----
第二节 老区的扶贫开发
----
第三节 老区环境与资源优势
----
第四节 老区发展前景
--
第十一章 浙江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40多年来老区建设的成就
----
第二节 帮助老区脱贫致富的主要经验和措施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名优产品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第十二章 安徽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建设成就
----
第二节 10年扶贫的成果和问题
----
第三节 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
----
第四节 老区建设新发展阶段
--
第十三章 福建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的扶贫开发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的成就和变化
----
第三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四节 资源优势和名优特新产品
----
第五节 发展前景和规划
--
第十四章 江西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建设的成就和变化
----
第二节 扶贫开发和现存问题
----
第三节 资源优势和名优产品
----
第四节 发展前景和规划
--
第十五章 山东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40多年来的建设成就
----
第二节 老区的扶贫开发和支柱产业
----
第三节 资源优势和名优特产
----
第四节 发展前景和规划
--
第十六章 河南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的发展与变化
----
第二节 现存的问题和困难
----
第三节 资源分布与名特优产品
----
第四节 老区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构想
--
第十七章 湖北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建设成就
----
第二节 扶贫开发的成效和现存的问题
----
第三节 资源优势
----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五节 加快老区奔小康的步伐
--
第十八章 湖南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解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三节 自然资源
----
第四节 支柱产业
----
第五节 现存问题与今后开发建设的思路
--
第十九章 广东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资源优势
----
第四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发展前景
--
第二十章 海南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资源优势和名、特、优产品
----
第三节 老区的困难与问题
----
第四节 老区发展的前景与规划
--
第二十一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重大变化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经验和前进中的困难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支柱产业
----
第四节 老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
第二十二章 四川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建设的成就和变化
----
第二节 自然资源
----
第三节 老区的支柱产业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第二十三章 贵州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资源优势与投资环境
----
第三节 支柱产业与名特新优产品
----
第四节 老区现存问题和发展前景
--
第二十四章 云南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支柱产业
----
第四节 老区建设的思路与展望
--
第二十五章 陕西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三节 自然资源
----
第四节 老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开发建设的思路
--
第二十六章 甘肃省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4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老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
第三节 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
----
第四节 老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
--
第二十七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老区
----
第一节 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
----
第二节 老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名特优新产品
----
第四节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开发建设规划
附录 新疆三区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
--
第一节 新疆三区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第二节 新疆三区的社会主义建设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