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长宁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时限:
1911-1992
出版时间:
1994年07月
目录
封面
长宁县志
《长宁县志》编纂机构及人员
《长宁县志》审批审定单位及人员
图片
--
长宁县地形图
--
县城一角
--
农民新居
--
竹海引种曾获全国第二届兰花博览会金怀奖的“醉妃”兰
--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业部优质产品金奖的长宁15-4脐橙
--
县水轮机厂优质产品——新型轴贯流转浆式水轮机
--
侯光烔教授在自然免耕研究所向中学生讲授农技课
--
农民在半旱式栽培稻田进行田间管理
--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在长宁考察脐橙基地
--
长宁纸厂造纸车间
--
长宁酒窑酒车间
--
长宁化肥厂
--
县中学校教学大楼
--
县中医院住院部大楼
--
县人民医院门诊和外科大楼
--
县竹海影视中心
--
县电视广播差转台
--
三里半水电站
--
蜀南竹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
竹海胜景——翡翠长廊
--
竹海博物馆
--
掩映在翠竹丛中的竹海宾馆
--
竹海部分竹制家具
--
竹海胜景——忘忧谷
--
竹海胜景——仙寓洞
--
竹海特产——竹荪
--
竹海特产——龟甲竹
--
竹海特产——竹蛙(又名竹猴狲)
--
竹海部分竹工艺品
--
县飞泉乡境内东汉岩墓——七个洞
--
杜德舆书好大王碑屏
--
周道源国画
--
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余泽鸿烈士纪念馆题字
--
余泽鸿烈士纪念馆
--
后排:右二余泽鸿、右三 李硕勋、左二 阳翰笙前排:左一何成湘 注:以上照片系中共珙县党史工委办公室主
--
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使用过的钱币、武器、证章钤记和留下的标语
序
凡例
概述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沿革
--
第一章 建置
----
第一节 建县前隶属
----
第二节 建置变化
--
第二章 境域
--
第三章 政区
----
第一节 明清政区
----
第二节 民国政区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政区
--
第四章 县城
----
第一节 今县城
----
第二节 原县城
--
第五章 区乡
----
第一节 双河区
----
第二节 梅硐区
----
第三节 花滩区
----
第四节 相岭区
----
第五节 农胜区
----
第六节 古河区
第二编 自然地理
--
第一章 地质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三节 矿藏
--
第二章 地貌
----
第一节 低中山地
----
第二节 溶蚀盆地
----
第三节 岩溶槽谷
----
第四节 浅丘
----
第五节 深丘
----
第六节 深切高地
--
第三章 气候
----
第一节 气候概况
----
第二节 日照与太阳辐射
----
第三节 气温
----
第四节 降水
----
第五节 湿度 风
----
第六节 灾害性天气
--
第四章 水文
----
第一节 地表水
----
第二节 地下水
--
第五章 土壤
----
第一节 土壤类型
----
第二节 土壤性能
--
第六章 植被
----
第一节 特征、类型及分布
----
第二节 野生植物
--
第七章 动物
----
第一节 兽类
----
第二节 禽类
----
第三节 鱼类
----
第四节 爬行类
----
第五节 两栖类
----
第六节 昆虫类
--
第八章 自然灾害
----
第一节 干旱
----
第二节 洪涝
----
第三节 风雹
----
第四节 霜雪
----
第五节 雷击
----
第六节 地震
----
第七节 滑坡裂陷
第三编 人 口
--
第一章 人口概况
----
第一节 人口变化
----
第二节 人口分布
----
第三节 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变动
--
第二章 人口控制
----
第一节 计划生育
----
第二节 政策措施
--
第三章 人口普查
第四编 经济综述
--
第一章 经济发展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概况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
第二章 经济结构
----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
第二节 社会生产结构
----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结构
--
第三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农民生活
----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
第四章 综合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统计管理
----
第三节 物价管理
----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
----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
----
第六节 物资管理
----
第七节 审计管理
第五编 农业
--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调整
----
第一节 革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二节 互助合作
----
第三节 人民公社
----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章 耕作条件
----
第一节 耕地 劳力
----
第二节 土壤分区
----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四节 农作机具
--
第三章 种植业
----
第一节 粮食作物
----
第二节 经济作物
----
第三节 耕作制度
----
第四节 种子
----
第五节 农技农艺
----
第六节 植保植检
--
第四章 养殖业
----
第一节 畜牧业
----
第二节 渔业
----
第三节 养蚕 养蜂
--
第五章 经营管理
----
第一节 计划管理
----
第二节 劳动管理
----
第三节 财务管理
----
第四节 收益分配
第六编 林业
--
第一章 林业资源
----
第一节 林地及蓄积量
----
第二节 竹木品种
----
第三节 林副产品
--
第二章 林业生产
----
第一节 采种 育苗
----
第二节 植树造林
----
第三节 林木抚育
----
第四节 竹木采伐
--
第三章 基地建设
----
第一节 南竹
----
第二节 茶叶
----
第三节 柑桔
----
第四节 松林
----
第五节 杉木林
--
第四章 护林与管理
----
第一节 护林
----
第二节 管理
第七编 水利 电力
--
第一章 水利
----
第一节 蓄水
----
第二节 引水
----
第三节 提灌
----
第四节 地下水利用
----
第五节 水土保持
----
第六节 水利管理
--
第二章 电力
----
第一节 发电
----
第二节 供电
----
第三节 用电
----
第四节 电力管理
第八编 乡镇企业
--
第一章 经营层次
----
第一节 乡办企业
----
第二节 村办企业
----
第三节 组办企业
----
第四节 联办企业
----
第五节 户办企业
--
第二章 行业结构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运输业
----
第四节 建筑业
----
第五节 其他企业
--
第三章 效益
----
第一节 经济效益
----
第二节 社会效益
----
第三节 收益分配
--
第四章 企业管理
----
第一节 劳动管理
----
第二节 财务管理
----
第三节 质量管理
----
第四节 安全管理
第九编 工业
--
第一章 经济成分
----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
----
第二节 全民工业
----
第三节 集体工业
--
第二章 行业构成
----
第一节 造纸工业
----
第二节 化学工业
----
第三节 机械工业
----
第四节 建材工业
----
第五节 能源工业
----
第六节 矿冶工业
----
第七节 印刷工业
----
第八节 纺织工业
----
第九节 食品加工业
----
第十节 其他工业
--
第三章 工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质量管理
----
第三节 劳动管理
----
第四节 财务管理
----
第五节 经济责任制
第十编 交通 邮电
--
第一章 交通建设
----
第一节 水路
----
第二节 陆路
--
第二章 运输
----
第一节 水运
----
第二节 陆运
--
第三章 交通运输管理
----
第一节 交通监理
----
第二节 运输管理
----
第三节 航政、路政管理
----
第四节 安全管理
--
第四章 邮政
----
第一节 邮政网路
----
第二节 邮政业务
--
第五章 电信
----
第一节 电报
----
第二节 电话
--
第六章 邮电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第十一编 商业
--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
----
第一节 私营商业
----
第二节 国营商业
----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
第四节 其他集体商业
----
第五节 公私合营商业
--
第二章 市场
----
第一节 中心市场
----
第二节 集市贸易
----
第三节 网点
----
第四节 物资交流会
--
第三章 商品购销
----
第一节 农副产品
----
第二节 废旧物资
----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
第四节 副食品
----
第五节 医药
----
第六节 生产资料
----
第七节 外贸商品
--
第四章 饮食服务
----
第一节 饮食业
----
第二节 服务业
--
第五章 商业管理
----
第一节 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仓储管理
----
第三节 经济效益
第十二编 粮油
--
第一章 粮食征购与销售
----
第一节 征购
----
第二节 销售
----
第三节 议购 议销
--
第二章 油脂油料购销
----
第一节 统购 派购
----
第二节 油脂销售
----
第三节 油脂油料议购议销
--
第三章 储运
----
第一节 仓储
----
第二节 保管
----
第三节 调运
--
第四章 加工
----
第一节 粮食加工
----
第二节 油料加工
--
第五章 综合经营
----
第一节 粮食复制品
----
第二节 饲料
--
第六章 管理
----
第一节 计划、财务管理
----
第二节 票证管理
----
第三节 加工管理
----
第四节 粮油市场
第十三编 财政 税务
--
第一章 财税体制
----
第一节 财政体制
----
第二节 税收体制
--
第二章 财政收支
----
第一节 财政收入
----
第二节 财政支出
----
第三节 预算外收支
--
第三章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
----
第一节 财务管理
----
第二节 控购及冻结存款
----
第三节 财政监督
--
第四章 债券
----
第一节 国家债券
----
第二节 地方债券
--
第五章 税收
----
第一节 税收变革
----
第二节 征收税种
--
第六章 税收管理与监督
----
第一节 税收征管
----
第二节 利润监交
----
第三节 税收减免
第十四编 金融
--
第一章 金融机构
----
第一节 银行
----
第二节 保险公司
----
第三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
第二章 货币
----
第一节 币种
----
第二节 货币流通
----
第三节 现金管理
----
第四节 金银收兑和配售
--
第三章 存款
----
第一节 单位存款
----
第二节 储蓄存款
----
第三节 信托委托存款
--
第四章 贷款
----
第一节 农业贷款
----
第二节 工业贷款
----
第三节 商业贷款
----
第四节 基本建设贷款
----
第五节 信用社贷款
----
第六节 信托、委托贷款、租赁
----
第七节 贷款减免、豁免
--
第五章 拨款
----
第一节 基本建设拨款
----
第二节 农业拨款
----
第三节 拨款监督
--
第六章 结算
----
第一节 结算种类
----
第二节 结算变革方式
--
第七章 保险
----
第一节 承保
----
第二节 理赔
第十五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第一章 县城建设
----
第一节 街道
----
第二节 房屋
----
第三节 桥梁 渡口
----
第四节 公共设施
--
第二章 乡村建设
----
第一节 场镇建设
----
第二节 农村住房
----
第三节 沼气建设
--
第三章 建筑
----
第一节 建筑队伍
----
第二节 设计施工
----
第三节 建筑技术
----
第四节 建筑设备
--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
第一节 房地管理
----
第二节 房产管理
----
第三节 私房改造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污染
----
第二节 治理
第十六编 党派群团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
第一节 中共长宁地下组织
----
第二节 中共长宁县委
----
第三节 代表大会
----
第四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
第五节 县委工作机构
----
第六节 基层组织
----
第七节 党务
--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
----
第一节 国民党
----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民主社会党
----
第四节 青年党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组织
----
第二节 农会组织
----
第三节 共青团组织
----
第四节 妇女组织
----
第五节 科协组织
----
第六节 工商业组织
----
第七节 个体劳动组织
第十七编 政权 政协
--
第一章 民国政府及代议机构
----
第一节 县政府
----
第二节 乡、镇公所
----
第三节 县代议机构
----
第四节 乡、镇民代表会
--
第二章 人民权力机构
----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
----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章 人民政府
----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
----
第二节 派出机关
----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
--
第四章 人民政协
----
第一节 政协会议
----
第二节 政协常委会
第十八编 政事
--
第一章 川政统一前后
----
第一节 预征田赋
----
第二节 推行“新生活运动”
--
第二章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
----
第一节 抗日运动
----
第二节 实施“新县制”
----
第三节 二五减租
--
第三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第一节 征粮
----
第二节 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
第三节 土地改革
----
第四节 抗美援朝
----
第五节 “三反”、“五反”运动
----
第六节 “三大改造”
----
第七节 粮、油、棉统购统销
--
第四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第一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
----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
第四节 “反右倾”斗争
----
第五节 贯彻“八字”方针
----
第六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七节 农业学大寨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第一节 揭、批、查工作
----
第二节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第三节 落实政策
----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九编 公安 司法
--
第一章 公安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
第四节 监所管理
--
第二章 检察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检察
----
第三节 法纪检察
----
第四节 经济检察
----
第五节 监内外检察
--
第三章 审判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刑事审判
----
第三节 民事审判
----
第四节 经济审判
----
第五节 申诉复查
--
第四章 司法行政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法制宣传
----
第三节 调解
----
第四节 律师
----
第五节 公证
第二十编 军事
--
第一章 机构
----
第一节 团练局 军事科
----
第二节 人武部 武委会
--
第二章 过境部队与驻军
----
第一节 护国军 军阀部队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军
----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
--
第三章 县属武装
----
第一节 保安团队
----
第二节 铲共义勇队
----
第三节 保安队
----
第四节 国民兵团
----
第五节 民众自卫队
----
第六节 警察队
----
第七节 县大队、警卫营
----
第八节 县中队
--
第四章 兵役
----
第一节 募兵 征兵
----
第二节 志愿兵 义务兵
----
第三节 预备役
--
第五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军政训练
----
第三节 主要活动事迹
--
第六章 兵事
----
第一节 土匪、军阀战乱
----
第二节 革命武装斗争
----
第三节 剿匪
第二十一编 民政
--
第一章 基层政权建设
----
第一节 民主建政
----
第二节 普选
--
第二章 优待 抚恤 复退安置
----
第一节 优待
----
第二节 抚恤
----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
第三章 救济
----
第一节 灾害救济
----
第二节 一般救济
----
第三节 农村扶贫与“五保户”供养
----
第四节 城镇福利
--
第四章 婚丧管理
----
第一节 婚姻登记
----
第二节 殡葬改革
第二十二编 劳动 人事
--
第一章 干部
----
第一节 干部队伍
----
第二节 干部管理
----
第三节 干部培训
--
第二章 工人
----
第一节 工人队伍
----
第二节 用工形式
----
第三节 工人管理
----
第四节 职业培训
--
第三章 工资 奖金
----
第一节 工资
----
第二节 奖金
--
第四章 劳保福利
----
第一节 劳动保护
----
第二节 劳动保险
----
第三节 职工福利
--
第五章 离休 退休 退职
----
第一节 离休
----
第二节 退休
----
第三节 退职
--
第六章 劳动就业
----
第一节 失业安置
----
第二节 精减安置
----
第三节 知识青年安置
----
第四节 待业安置
----
第五节 就业服务
第二十三编 教育 科技
--
第一章 学校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第二节 小学教育
----
第三节 中学教育
----
第四节 中专、职校教育
--
第二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业余学校教育
----
第二节 函授教育
----
第三节 广播、电视教育
----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第三章 教育教学
----
第一节 学制 课程
----
第二节 教学工作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节 体育 卫生
----
第五节 考试与招生
----
第六节 勤工俭学
--
第四章 教师队伍
----
第一节 构成
----
第二节 培训
----
第三节 待遇
--
第五章 教育管理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经费
----
第三节 设备
--
第六章 科技组织
----
第一节 科研机构
----
第二节 四级农科网
----
第三节 群众学术团体
--
第七章 科技队伍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职称评定
----
第三节 培训
--
第八章 科技工作
----
第一节 科普宣传
----
第二节 引进推广
----
第三节 咨询服务
----
第四节 科技情报
----
第五节 气象预报与地震测报
----
第六节 沼气推广
--
第九章 科技成果
----
第一节 获奖项目
----
第二节 主要成果
--
第十章 科技管理
----
第一节 项目管理
----
第二节 经费管理
----
第三节 成果管理
第二十四编 文化
--
第一章 群众文化
----
第一节 文化馆、站
----
第二节 活动
--
第二章 文学
----
第一节 诗文小说
----
第二节 民间文学
--
第三章 戏剧 曲艺
----
第一节 戏剧
----
第二节 曲艺
--
第四章 书法 摄影 美术 工艺
----
第一节 书法
----
第二节 摄影
----
第三节 美术 工艺
--
第五章 音乐 舞蹈
----
第一节 音乐
----
第二节 舞蹈
--
第六章 电影 电视
----
第一节 电影
----
第二节 电视
--
第七章 图书 档案
----
第一节 图书
----
第二节 档案
--
第八章 文物 名胜
----
第一节 文物
----
第二节 名胜
--
第九章 广播 报刊 通讯
----
第一节 广播
----
第二节 报刊
----
第三节 通讯
第二十五编 卫生 体育
--
第一章 医疗
----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机构
----
第二节 医疗设备
----
第三节 业务技术
----
第四节 医疗制度
--
第二章 防疫
----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第二节 食品卫生管理
----
第三节 主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
第三章 妇幼保健
----
第一节 妇女保健
----
第二节 儿童保健
--
第四章 药品生产与管理
----
第一节 药品生产
----
第二节 药政管理
--
第五章 体育运动
----
第一节 场地设施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第三节 群众体育
----
第四节 游泳活动
--
第六章 体育培训与比赛
----
第一节 人才培训
----
第二节 县级比赛
----
第三节 参加地区级比赛
----
第四节 创、破省级以上纪录
第二十六编 社会风俗
--
第一章 家庭 宗族 姓氏
----
第一节 家庭
----
第二节 宗族
----
第三节 姓氏
--
第二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生活习俗
----
第二节 岁时习俗
----
第三节 礼仪习俗
----
第四节 庙会 香会
----
第五节 陋习
----
第六节 优良风尚
--
第三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天主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
第五节 伊斯兰教
--
第四章 行帮
----
第一节 行会
----
第二节 帮会
--
第五章 方言俗语
----
第一节 方言
----
第二节 词汇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第二十七编 竹海旅游
--
第一章 竹海概貌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二节 竹海风光
----
第三节 物产
--
第二章 主要景区
----
第一节 竹海中心区
----
第二节 仙寓洞~天宝洞景区
----
第三节 龙吟寺景区
----
第四节 墨溪~忘优谷景区
----
第五节 翡翠长廊景区
----
第六节 挂榜岩景区
----
第七节 外围景区——长宁河景区
--
第三章 旅游
----
第一节 交通 游程
----
第二节 旅游设施
----
第三节 接纳规模
--
第四章 要事简记
----
第一节 领导视察
----
第二节 影视拍摄
----
第三节 其他要事
--
第五章 附记
----
第一节 文存
----
第二节 民间传说
----
第三节 万岭箐名称考
人 物
--
一、传记
----
杜关 杜黄
----
王泽嘉
----
袁敦厚
----
雷步云
----
王学勤 王世方 王瑞华
----
余泽鸿
----
邓楷
----
吴承善
----
梁彬文
----
余文涵
----
叶枝彩 吴绍玉 涂开敏
----
王安云
----
高树华
----
张伯升
----
向言思
----
李世兴
----
杨昌贵
----
张福兴
----
叶志刚
----
叶九如
----
杨义明
--
二、名表
--
三、革命烈士英名录
--
四、抗日殉国者
附 录
--
一、文告选存
--
二、诗歌选录
--
三、重要轶文
--
四、县事部分著作存目
--
五、县人部分著作存目
--
六、历代《长宁县志》序言选录
--
七、本届修志要录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