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建置志、自然地理志、经济志、政治志、军事志、文化志、社会志和人物志。
内容时限:
0000-1985
出版时间:
1989年12月
目录
封 面
康县志
《康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康县志》总编室人员
图 片
--
一九八五年十月四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康县视察
--
胡耀邦视察康县时挥笔题词
--
《康县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合影
--
《康县志》总编室人员合影
--
康县县城
--
云台镇(古白马关)
--
平洛镇
--
大堡镇
--
岸门口镇
--
阳坝镇
--
长坝镇
--
两河镇
--
大南峪乡(古兰皋镇)
--
北部地貌之一
--
北部地貌之二
--
中部地貌
--
南部地貌
--
今存白马关东城门
--
今大山岔(古散关) 鲜开广 摄
--
平洛河流域的小块条田
--
康县气象站
--
康县行政区划图
--
康县县城平面示意图
--
康县地形图
--
南部山坡茶园
--
嫁接培育的猕猴桃
--
长坝核桃山
--
康县油桐树
--
康县多种经营试验站产品标本
--
康县木制品综合厂产品
--
康县制药厂产品
--
寺台酒厂生产的“陇南麦曲”酒
--
康县木器厂制做的雕花油漆家具(1—2)
--
康县食品厂产品
--
公路穿过猫儿峡
--
平洛镇团庄龙凤桥
--
架在秧田河上的铜钱公路桥
--
岸门口吊桥
--
康县商业综合服务大楼
--
康县供销社综合大楼
--
康县森林分布图
--
甘肃省康县公路交通图
--
1962—1968年间的县委办公楼
--
1975年后的县委办公楼
--
1962—1983年间,相继为康县人民委员会、康县革命委员会、康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1983年后的县人民政府办公楼
--
康县第一中学
--
白云山公园一角
--
白云山公园蘑菇亭
--
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康县委员会办公楼
--
1981年,兰州军区等上级军事机关颁发给康县人民武装部的锦旗
--
对对山雄姿
--
清代咸丰二年建在迷坝境对对山腰的咸丰塔
--
马连山堡子一侧
--
春节社火队的旱船
--
春节社火队的狮舞
--
康县秦剧团演出的古典秦剧《柜中缘》
--
康县民间扇鼓
--
存放在白云山公园的铜釜
--
康县文化馆收藏的本县出土陶灶
--
廖汉生给康县县志办公室的亲笔回信
--
王文斌 书
--
安兆祥 书
--
杨春艳 书
--
黄汝宪 书
--
孔繁衍 书
--
豆绍光 书
--
刘兆乙 书
--
马河图 书
--
杨继文 书
--
张鹏飞 书
序 言
凡 例
目 录
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志
--
第一章 位置区域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区域演变
--
第二章 历史沿革
--
第三章 行政区划
--
第四章 县城乡镇
----
第一节 县城
----
第二节 镇
----
第三节 乡
第二编 自然地理志
--
第一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二章 山脉河流
----
第一节 山脉
----
第二节 河流
--
第三章 土壤植被
----
第一节 土壤
----
第二节 植被
--
第四章 气候
----
第一节 四季气候
----
第二节 气温
----
第三节 降水
----
第四节 湿度
----
第五节 日照
----
第六节 云量
----
第七节 蒸发
----
第八节 风
----
第九节 降雪
----
第十节 冻土
----
第十一节 土壤湿度
----
第十二节 灾害性气候
----
第十三节 地温
----
第十四节 康县气象站
--
第五章 物产
----
第一节 植物
----
第二节 动物
----
第三节 矿产
--
第六章 灾害
----
第一节 旱灾
----
第二节 暴雨灾
----
第三节 霖雨涝灾
----
第四节 雹灾
----
第五节 霜冻灾
----
第六节 地震
----
第七节 虫灾
----
第八节 火灾
----
第九节 风灾
第三编 经济志
--
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变革
----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
第二节 土地改革
----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第六节 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
----
第七节 农民生活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耕地
----
第二节 耕作制度
----
第三节 土壤改良
----
第四节 肥料
----
第五节 种子
----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
第七节 田间管理
----
第八节 农机具
----
第九节 粮食作物
----
第十节 经济作物
----
第十一节 “农业学大寨”
--
第三章 林业
----
第一节 林业概况
----
第二节 林业资源
----
第三节 采种育苗
----
第四节 植树造林
----
第五节 经济林基地建设
----
第六节 林木采伐
----
第七节 森林管护
----
第八节 果树
----
第九节 国营林场
--
第四章 畜牧水产
----
第一节 畜牧业生产
----
第二节 饲草饲料
----
第三节 畜种及其改良
----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
第五节 水产业
--
第五章 水利电力
----
第一节 水资源
----
第二节 水利
----
第三节 人畜饮水和病区改水工程
----
第四节 水土保持
----
第五节 电力
--
第六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资源分布
----
第二节 多种经营生产
----
第三节 重点产品简介
--
第七章 工业
----
第一节 造纸业
----
第二节 木材加工业
----
第三节 农机工业
----
第四节 印刷工业
----
第五节 采矿工业
----
第六节 制药工业
----
第七节 食品加工业
----
第八节 缝纫工业
----
第九节 建材工业
----
第十节 五金工业
--
第八章 乡镇企业
----
第一节 企业发展
----
第二节 经营管理
--
第九章 交通运输
----
第一节 驮道
----
第二节 公路
----
第三节 桥梁
----
第四节 津渡
----
第五节 关隘
----
第六节 运输工具
----
第七节 运输
----
第八节 交通安全管理
----
第九节 交通事故
--
第十章 邮电
----
第一节 邮政
----
第二节 电话
----
第三节 电报
--
第十一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企业
----
第二节 购进
----
第三节 销售
----
第四节 经营管理
----
第五节 私营商业
--
第十二章 供销
----
第一节 管理
----
第二节 销售
----
第三节 收购
----
第四节 经营
----
第五节 对外贸易
--
第十三章 粮食
----
第一节 粮食征购
----
第二节 粮食供应
----
第三节 食油购销
----
第四节 储运
----
第五节 管理体制的变革
----
第六节 加工
--
第十四章 物价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价工作
--
第十五章 工商管理
----
第一节 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
第二节 市场管理
----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
第四节 经营合同管理
----
第五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
第六节 取缔非法经营
----
第七节 商标广告管理
----
第八节 物资交流会
----
第九节 计量管理
--
第十六章 物资管理
----
第一节 管理机构
----
第二节 物资管理
--
第十七章 财政
----
第一节 体制
----
第二节 预算内收支
----
第三节 预算外收支
----
第四节 审计监督
--
第十八章 税务
----
第一节 农业税
----
第二节 工商税
----
第三节 反偷税漏税
--
第十九章 金融
----
第一节 流通货币
----
第二节 储蓄
----
第三节 信贷
----
第四节 信用合作
----
第五节 会计辅导
----
第六节 建设银行
--
第二十章 城乡建设
----
第一节 县城街道
----
第二节 供水排水
----
第三节 县城主要建筑
----
第四节 园林绿化
----
第五节 环境保护
----
第六节 城市规划
----
第七节 村镇规划
----
第八节 建筑业
第四编 政治志
--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康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国民党在康县的组织
----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
第三节 党团合并
----
第四节 国民党在康县的特务组织及其活动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康县地方组织
----
第一节 中共陇南地下党在康县的组织与斗争
----
第二节 中共康县委员会
----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
----
第四节 历次党代会简况
----
第五节 党的中心工作
----
第六节 干部管理
----
第七节 纪律检查
----
第八节 统战工作
----
第九节 党校
----
第十节 老干部工作
--
第三章 群众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农会
----
第三节 共青团
----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
第五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六节 科协
--
第四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第一节 康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简况
----
第二节 康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况
----
第三节 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第五章 地方行政机构
----
第一节 建县前的行政机构
----
第二节 县政府
----
第三节 基层政府
--
第六章 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节 县政协机构
----
第二节 历次政协委员会
----
第三节 政协工作
--
第七章 政法
----
第一节 法院
----
第二节 检察
----
第三节 司法
----
第四节 公安
--
第八章 民政
----
第一节 普选
----
第二节 优抚
----
第三节 生产救灾
----
第四节 福利救济
----
第五节 复退军人的安置
--
第九章 劳动人事
----
第一节 劳动人事管理
----
第二节 劳动就业
----
第三节 劳动工资
--
第十章 建国后重大政治运动纪略
----
第一节 减租反霸
----
第二节 抗美援朝
----
第三节 “三反”、“五反”
----
第四节 反右派
----
第五节 “大跃进”
----
第六节 反“右倾”
----
第七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第九节 知识青年支援西北及上山下乡
----
第十节 揭批“四人帮”运动
----
第十一节 “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
第十一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几项重大政治决策
----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第二节 平反冤、假、错案
----
第三节 给地富分子“摘帽”和给地富子女改变成分
----
第四节 对错划右派的改正
第五编 军事志
--
第一章 军事设置
----
第一节 军队建制
----
第二节 军事建筑
----
第三节 人民武装机构
--
第二章 兵役
----
第一节 兵役制
----
第二节 兵员征集
--
第三章 民兵
----
第一节 民兵组织
----
第二节 民兵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民兵在各时期发挥的作用
--
第四章 主要兵事纪略
----
第一节 红军长征过康县
----
第二节 陕甘川边区游击总部的建立
----
第三节 马连山之战
----
第四节 对对山激战
----
第五节 康县解放
----
第六节 康南剿匪
--
第五章 农民武装斗争
----
第一节 铜钱武大王聚众暴动
----
第二节 何家庄七十二农民造反
----
第三节 严旺领导的红帖会
----
第四节 朱恒山领导的红灯教
----
第五节 万家河“神团”的反暴斗争
----
第六节 赵国正率众抗暴
第六编 文化志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幼儿教育
----
第二节 初等教育
----
第三节 中等教育
----
第四节 在职职工的进修教育
----
第五节 教师
----
第六节 扫盲及业余教育
----
第七节 学校建设
----
第八节 教育经费
----
第九节 勤工俭学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队伍
----
第二节 科技成果
----
第三节 地震测报
--
第三章 统计
----
第一节 各级统计任务
----
第二节 统计成果
--
第四章 农业区划
----
第一节 区划工作
----
第二节 区划成果
--
第五章 档案
----
第一节 档案机构
----
第二节 档案工作
--
第六章 卫生
----
第一节 医院
----
第二节 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医生
----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第六节 环境卫生
----
第七节 农村医疗
----
第八节 医务人员培训
----
第九节 北京“六·二六”医疗队
--
第七章 医药
----
第一节 地产中药材
----
第二节 中西药品购销
--
第八章 体育
----
第一节 设施
----
第二节 学校体育
----
笫三节 职工体育
----
第四节 农村体育
----
第五节 比赛成绩
--
第九章 文化艺术
----
第一节 民间文化活动
----
第二节 图书发行
----
第三节 图书阅览
----
第四节 电影放映
----
第五节 戏剧
----
第六节 文化馆、站
--
第十章 新闻广播
----
第一节 报纸
----
第二节 新闻
----
第三节 广播
----
第四节 电视
----
第五节 报刊发行
--
第十一章 方言
----
第一节 地方语音
----
第二节 地方语汇
----
第三节 谚语
----
第四节 歇后语
--
第十二章 故事传说
----
犀牛江和犀牛寺
----
二龙戏珠
----
青香炉
--
第十三章 文物古迹
----
第一节 故城遗迹
----
第二节 庙宇
----
第三节 墓葬
----
第四节 文物
----
第五节 古树
--
第十四章 文艺创作
----
第一节 文学创作
----
第二节 书法
----
第三节 美术
------
康县民间收存的清代山水画屏
------
腊月雪 刘宏钟画
------
春姑 姚四有画
----
第四节 摄影
第七编 社会志
--
第一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迁徙
----
第二节 姓氏
----
第三节 户口
----
第四节 人口密度与分布
----
第五节 人口素质
----
第六节 人口普查
----
第七节 计划生育
----
第八节 民族
--
第二章 风俗习惯
----
第一节 节俗
----
第二节 婚嫁
----
第三节 殡葬
----
第四节 杂礼
----
第五节 回民习俗
----
第六节 忌讳
----
第七节 革除恶习陋习
----
第八节 树立新风
----
第九节 衣食住行
--
第三章 宗教信仰
----
第一节 佛教
----
笫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伊斯兰教
----
第四节 基督教
第八编 人物志
--
第一章 人物传略
----
吴作哲
----
吴鹏翱
----
吴思孝
----
黄居中
----
黄汝宪
----
石守德
----
青文隆
----
郑佐周
----
曹洪有
----
魏成弟
----
王士敏
----
田多儒
----
阎俊山
----
胡仲山
----
侯肇彬
----
张俊耀
----
侯绪功
----
豆多清
----
巩立坚
----
黄建邦
----
李尚德
----
黄世武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李翕
----
柳万年
----
柳万载
----
贾还贞
----
罗映霄
----
洪维善
----
曹步云
----
李治兴
----
王汝霖
----
崔峻
----
冯有义
----
苏文维
----
李仲元
----
张大顺
----
石彦喜
----
左杰东
----
李振发
----
强廷佐
----
汪洪泽
----
雷申鸿
----
马全福
----
金占贵
----
王建元
----
张继堂
----
祁成龙
----
韩进康
----
秦琳
----
周肇西
--
第三章 人物表
第九编 杂 志
--
会道门组织
--
邱秀才告倒龙州判
--
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对康县的统治
--
唐大姑棒打马大老爷
--
李兰公呈省赈款康县灾民
--
秦正海杀食花子肉
--
邓宏义上当
--
吴统中称“帝”始末
--
宋县长断鸡案
--
陕甘川边区游击总部的 第一支手枪
--
对对山战斗失利后的黄世武
--
李达观等被杀始末
附录
--
一、艺文
----
1.散文
----
2.诗歌
----
3.民间歌曲
----
4.民谣
--
二、布告
--
三、碑文墓志
----
1.碑文
----
2.墓志
--
四、著述
----
1.著述概录
----
2.重要著述序言录
----
3.重要著述目录
--
五、家谱契约
----
1.家谱
----
2.契约
本志编纂始末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