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登村志

碑登村志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碑登村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真实地记述碑登村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旨在“资政、存史、教化”,总结经验、教训,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目录

封面
碑登村志
《碑登村志》编纂委员会
《碑登村志》编纂工作人员
题词
-- 原辽宁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辽宁省志》总纂苏长春题词
-- 本溪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恒华题词
-- 诗人、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白冰题诗
图片
-- 碑登之歌
-- 碑登村行政区划图
-- 碑登村地形图
-- 碑登村在桓仁满族自治县的位置图
-- 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
-- 《碑登村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 碑登村党支部村民委办公楼
-- 荣誉附图
-- 碑登村一隅
-- 村医务人员在治疗中
-- 碑登村小学校
-- 碑登桥
-- 公路
-- 青龙山下
-- 养鱼池
-- 霜染青龙山
-- 人工幼林
-- 人工林
-- 人工成林
-- 天然次生林
-- 改良牛
-- 牛群
-- 春种小憩
-- 村街道
-- 玉米丰收
-- 园参
-- 五味子
-- 林蛙
-- 人参园
-- 园参加工
-- 柞蚕
-- 木耳
-- 养蜂
-- 山楂
-- 蘑菇
-- 猕猴桃
-- 板栗
--
-- 刺嫩芽
--
-- 薇菜
-- 针线笸箩
-- 鞋底 锥子
-- 土篮
-- 纸凿子
-- 玉米插子
-- 靰鞡
-- 点种葫芦
-- 连枷
-- 石碾子
-- 石磨
-- 咕咚
-- 墓碑
-- 石斧(出土文物)
-- 碾框
-- 深山住房遗址
-- 难忘的草房
-- 喜迁新居
-- 玉米仓和鸡架
-- 全民运动会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 下乡知青与本地青年合影留念
-- 学生课间活动掠影
-- 民用旧花瓶
-- 鸡毛掸瓶
-- 民用旧瓷碗
-- 民用旧铜盆
-- 现时山神庙
-- 清末八尺庙
-- 秋后
-- 桥畔
-- 二组居民点
-- 秋到农家
-- 荒滩变绿洲
-- 情牵梦绕的青龙山
-- 秋景
-- 粉菊花
-- 黄菊花
-- 农家盆栽花卉
-- 白菊花
-- 嫁接菊花
-- 灯笼花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自然环境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地貌
---- 一、山峦
---- 二、河流
---- 三、沟谷
---- 四、山地
-- 第三节 气候
---- 一、气温
---- 二、降水
---- 三、积雪
---- 四、霜冻期
-- 第四节 自然资源
---- 一、土地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生物资源
---- 四、矿产资源
---- 五、沙石资源
-- 第五节 自然灾害
---- 一、水灾
---- 二、旱灾
---- 三、雹灾
---- 四、虫灾
---- 五、风灾
---- 六、冷冻灾害
---- 七、鼠灾
-- 第六节 物种消失
---- 一、已消失的物种
---- 二、濒临消失的物种
第二章 行政沿革
-- 第一节 行政归属
---- 二、隶属关系演变
-- 第二节 行政设置
---- 一、碑登屯
---- 二、碑登村
---- 三、碑登农会
---- 四、碑登村公所
---- 五、碑登生产大队
---- 六、碑登大队革命委员会
---- 七、碑登村民委员会
------ 1945-2000年碑登历届行政负责人更迭表
-- 第三节 村政府工作纪略
---- 一、土地改革时期
----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
---- 三、人民公社时期
---- 五、改革开放时期
第三章 农业
--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 一、私有制
---- 二、集体所有制
----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 一、基本农田范围、面积、地块
---- 二、基本农田保护等级
---- 三、保护措施
---- 四、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与实施
-- 第三节 种植业
---- 一、农作物
------ 1950-2000年几个年度粮食生产表
------ 1970-1982年度全大队粮食分配情况表
---- 二、经济作物
---- 三、蔬菜
---- 四、补粮作物
-- 第四节 农业技术
---- 一、土壤改良
---- 二、良种推广
---- 三、化肥使用
---- 四、耕作技术
---- 五、农膜应用
---- 六、塑料大棚
---- 七、种植方法
第四章 畜牧业
-- 第一节 畜禽种类与数量
---- 一、畜类
---- 二、禽类
-- 第二节 繁育与改良
---- 一、自然繁育
---- 二、选择繁育
---- 三、良种繁育
-- 第三节 饲养管理
---- 一、饲料
---- 二、圈舍
---- 三、管理
-- 第四节 疫病防治
---- 一、防疫管理
---- 二、防疫方法
-- 第五节 经营方式
---- 一、个体饲养
---- 二、集体饲养
---- 三、专业户饲养
第五章 林业
-- 第一节 原始林的消失
---- 一、毁林开荒
---- 二、火烧毁林
---- 三、砍柴毁林
---- 四、专业采伐
---- 五、生产队采伐
-- 第二节 林地现状
---- 一、天然林
---- 二、人工林
-- 第三节 林权归属
---- 一、国有林
---- 二、集体林
---- 三、活立木转让
---- 四、自留山
---- 五、“四荒”拍卖
-- 第四节 林业管理
---- 一、封山育林
---- 二、护林防火
---- 三、参后还林
---- 四、退耕还林
-- 第五节 林业经营
---- 一、木材加工
---- 二、林产品销售
---- 三、果树生产
-- 附录:果树土专家黄绍文
第六章 人参
-- 第一节 园参
---- 一、技术引进
---- 二、品种与产量
---- 三、参地管理
---- 四、栽培管理
---- 五、四防管护
---- 六、园参加工
---- 七、科学研究
-- 第二节 林下参
---- 一、选地
---- 二、撒种
---- 三、管理
-- 第三节 缸参
---- 一、缸参栽培
---- 二、缸参管理
-- 附录1:大面积花荫棚人参栽培技术
-- 附录2:人参大户
第七章 多种经营
-- 第一节 种植业
---- 一、中草药材
---- 二、水果
---- 三、家植山菜
-- 第二节 养殖业
---- 一、山蜂
---- 二、柞蚕
---- 三、林蛙
---- 四、家兔
-- 第三节 食用茵生产
---- 一、黑木耳
---- 二、蘑菇
第八章 水利
-- 第一节 水利工程
---- 一、蓄水工程
---- 二、灌溉工程
---- 三、饮水工程
-- 第二节 河道管理
---- 一、疏通河道
---- 二、修石墙护岸坝
---- 三、建石笼坝
---- 四、植护岸林
---- 五、修河道
-- 第三节 防汛抗旱
---- 一、防汛抗旱组织
---- 二、防汛抗旱措施
---- 三、抗洪抢险
第九章 商业
-- 第一节 商业体制
---- 一、个体商贩
---- 二、贸易商店
---- 三、合作商店
---- 四、代销商店
---- 五、个体商店
-- 第二节 商品供销
---- 一、商品供应
---- 二、商品销售
--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 一、预购
---- 二、派购
---- 三、有奖收购
---- 四、定点收购
---- 五、自由收购
-- 第四节 粮食购销
---- 一、粮食征购
---- 二、粮食返销
---- 三、粗细粮调剂
-- 第五节 集市贸易
---- 一、集市
---- 二、赶集
-- 第六节 交通服务
---- 一、垛子店
---- 二、大车店
第十章 交通
-- 第一节 道路
---- 一、人行道
---- 二、大车道
---- 三、公路
-- 第二节 桥涵
---- 一、桥梁
---- 二、涵洞
-- 第三节 交通工具
---- 一、爬犁
---- 二、人力车
---- 三、畜力车
---- 四、自行车
---- 五、摩托车
---- 六、机动运输车
-- 第四节 道路养护
---- 一、村民养护
---- 二、道班养护
第十一章 电力供应
-- 第一节 电力设施
---- 一、集体办电
---- 二、国家供电
-- 第二节 生产用电
---- 一、农村用电
---- 二、工厂用电
-- 第三节 生活用电
---- 一、照明用电
---- 二、餐饮用电
---- 三、清洁用电
---- 四、文化用电
-- 第四节 安全用电
---- 一、用电事故
---- 二、安全保障
第十二章 教育
-- 第一节 学前教育
---- 一、家庭教育
---- 二、学前班教育
-- 第二节 学校教育
---- 一、非正规教育
---- 二、正规学校教育
-- 第三节 农民教育
---- 一、扫肓
---- 二、科技培训
第十三章 卫生医疗
-- 第一节 医疗体制
---- 一、民间医疗
---- 二、巡诊医疗
---- 三、大队诊所
---- 四、合作医疗
---- 五、个体诊所
---- 六、村级门诊部
-- 第二节 防疫保健
---- 一、地方病防治
---- 二、妇幼保健
--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 一、环境卫生
---- 二、家庭卫生
---- 三、饮食卫生
---- 四、个人卫生
第十四章 人口
-- 第一节 人口状况
---- 一、阶段人口
---- 二、人口变动
---- 三、人口构成
---- 四、移民户人口统计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 一、计划生育政策
---- 二、计划生育组织
---- 三、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第十五章 文化
-- 第一节 业余文化活动
---- 一、儿童少年活动
---- 二、中青年活动
---- 三、老年活动
---- 四、全民运动会
-- 第二节 宣传与广播
---- 一、标语宣传
---- 二、公示宣传
---- 三、广告宣传
---- 四、广播宣传
-- 第三节 报刊与图书
---- 一、订报读报用报评报
---- 二、刊物
---- 三、图书
-- 第四节 电影电视
---- 一、电影
---- 二、电视
-- 第五节 文化室建设
-- 附录
---- 一、俚语集锦
-- 附录二:赵友才文艺作品选
---- 诗歌 喜迎香港回归
---- 我们是共产党员
---- 碑登,我热恋的故乡
---- 秧歌帽 新十二月
---- 表演唱 计划生育好处多
第十六章 民兵
-- 第一节 组织建设
---- 1947-2000年历届民兵连长一览表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一、政治训练
---- 二、军事训练
-- 第三节 民兵作用
---- 一、维护社会治安
---- 二、支援前线
---- 三、修战备公路
---- 四、抗洪抢险
---- 五、参加生产建设
第十七章 政党群团
-- 第一节 中共碑登村支部委员会
---- 一、村级组织
---- 二、党员状况
-- 第二节 群团组织
---- 一、妇女组织
---- 二、共青团碑登村(大队)总支委员会
第十八章 民俗
-- 第一节 饮食起居
---- 一、饮食
---- 二、服饰
---- 三、居室
-- 第二节 婚丧习俗
---- 一、婚姻
---- 二、丧葬
-- 第三节 社交礼仪
---- 一、祝寿
---- 二、贺婚
---- 三、贺生
---- 四、探病
---- 五、帮工
-- 第四节 传统节日
---- 一、春节
---- 二、元宵节
---- 三、清明节
---- 四、端午节
---- 五、中秋节
-- 第五节 传统称谓
---- 一、父母辈
---- 二、祖父母辈
---- 三、曾祖父母辈
---- 四、同辈
---- 五、下一辈
---- 六、下两辈
---- 七、借亲称谓
---- 八、夫妻间称谓
第十九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衣食住行
---- 一、服装
---- 二、饮食
---- 三、住房
---- 四、旅行
-- 第二节 生产生活用品
---- 一、脱谷用具
---- 二、粮米加工用具
---- 三、照明用具
---- 四、制作衣物用具
---- 五、厨房用具
---- 六、家具
---- 七、照片
---- 八、婴儿车
---- 九、通讯工具
---- 十、家用电器
---- 十一、取暖用品
-- 第三节 收入情况
第二十章 矿藏开采
-- 第一节 采矿与运输
---- 一、露天采矿
---- 二、凿洞采矿
---- 三、车辆运输
-- 第二节 选矿制粉
---- 一、流水作业
---- 二、水循环利用
---- 三、尾矿屯储
-- 第三节 科学管理
---- 一、按图操作
---- 二、守法经营
---- 三、减员增效
-- 附录:荣誉录
第二十一章 人物简介
-- 一、乡土人物
---- 秦树林
---- 董学友
---- 李洪贵
---- 吴宝昌
---- 马长文
---- 栾经业
---- 于有波
---- 尹吉胜
---- 秦凤山
---- 闫玉珍
---- 张奉君
---- 赵友学
---- 徐金昌
---- 袁竹宝
---- 由凤芹
---- 宁书学
---- 刘长清
---- 宋文彬
-- 二、英模人物
---- 陶明忱
---- 董世贵
---- 马广富
---- 赵友才
---- 马承礼
-- 三、离乡人物
---- 尹玉贵
---- 刘明旭
---- 韩旭东
---- 韩秀峰
---- 宁书绅
---- 宁华
---- 王琦
---- 于群生
---- 赵友贵
---- 刘仁学
---- 由凤山
---- 单明生
---- 金启运
---- 刘全志
---- 刘志营
-- 四、第二故乡人物简介
---- 蒋维胜
---- 张国成
---- 程富俊
---- 赵辉
---- 李福勇
---- 郭玉霞
---- 罗淑芬
---- 唐仁香
---- 翟秀芝
---- 高广元
-- 五、荣誉村民
---- 曹玉华
---- 王晶
---- 张景奇
-- 附录:
---- 一、大连下乡知识青年名单
---- 二、本溪下乡知识青年名单
---- 三、栾六破城
卷尾附录
-- 一、报刊宣传文章及镇级上报材料
-- 二、碑登村有关规章制度
-- 三、当年下乡知识青年回忆录
-- 四、献给《碑登村志》编修人们的诗
编纂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