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方志·安溪县 感德镇志(事物发端-2007年)

福建省地方志·安溪县 感德镇志(事物发端-2007年)

格式:PDF

介绍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实事求是地全面记载感德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志时间上限为各种事物的发端,下迄2007年12月。部分有因果关联 的人或事,时间适当下延。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 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分志、人物、附录等,设卷、章、节、目、子目五个层次, 横排纵写,略古详今。 四、人物志由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三部分组成。坚持“生不立传”的原 则。立传人物以对社会有重要作用或重大影响的已故感德籍人士为主。人物简 介收录对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或较大影响的在世感德籍人士。人物排列一律以 生年为序。人物表辑录感德籍地方副科级、部队正营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级以 上专业技术职务,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县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海外及港澳台 祖籍感德的有名望人士。 五、本志采用语体文、记述体。除概述和卷下无题小序外,其余据事直书,述 而不论。文风力求严谨、朴实、简洁、流畅。 六、本志各级机构、会议等名称,均书以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全称,如全称过长 又多次出现,首次使用全称时括注不产生歧义的简称,能特指的基层单位用“该 乡”、“该村”、“该校”等代词。“感德”、“全乡”、“全镇”、“境内”均指感德镇。 七、本志各个时期的机构官员或负责人名称,除引文及反映某一历史事实冠 以职务外,一律直书姓名,不加任何称呼,不冠以褒贬之词。 八、本志文字、数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的使用,一律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执行。引古籍或用作姓名个别字容易产生歧义的,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引文、 碑文均忠于原文,如有文字不规范采用括注外,不作改动。 九、本志地名以《安溪地名志》为准。《安溪地名志》未录入的,以当时地名 记述。涉及古地名时,括注今地名。 十、本志历史纪年,中华民国以前年份用历史正称,先用汉字书写朝代年号 纪年,后括注阿拉伯公元纪年,并省略“公元”两字;中华民国年份用阿拉伯数 字,并在自然段首次出现时括注公元纪年,同自然段再次出现时不再括注公元纪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律采用公元纪年。 十一、本志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以1949年10月1日为 界限。 十二、本志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均指当时感德管辖范围内的数 据。凡列入县统计局统计的,以《安溪统计年鉴》为准;未列入县统计局统计的, 则采用有关单位的报表、总结中的数据,经核实后入志。 十三、本志资料主要来自档案、年鉴、谱牒、专著、部门提供的资料以及调查 访问的记录,经考证、鉴别后入志,一般不注明出处。

内容时限: -2007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目录

封面
版权
《感德镇志》编委会
图片

凡例
目录
概述
专记
-- 中国茶叶第一镇
-- 地质灾区潘田村移民记
大事记
--
-- 五代
--
--
--
-- 中华民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卷一 自然
-- 第一章 建置区划
---- 第一节 建置
---- 第二节 各村概况
-- 第二章 地质地貌
---- 第一节 地质
---- 第二节 地貌
---- 第三节 土壤植被
-- 第三章 气候灾害
---- 第一节 气候
---- 第二节 自然灾害
-- 第四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环境质量
---- 第二节 环境治理
---- 第三节 水土保持
---- 第四节 环境管理
-- 第五章 自然资源
---- 第一节 土地资源
---- 第二节 矿产资源
---- 第三节 水资源
---- 第四节 森林资源
---- 第五节 旅游资源
-- 第六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 第一节 人口
---- 第二节 计划生育
卷二 政治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基层组织
---- 第一节 中共感德镇委员会
---- 第二节 党员和代表大会
---- 第三节 重大决策
---- 第四节 组织建设
---- 第五节 宣传工作
---- 第六节 统战工作
---- 第七节 党校
-- 第二章 感德镇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一节 选举人民代表
----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 第三节 人大主席团
---- 第四节 主要工作
-- 第三章 乡(镇)政权
---- 第一节 封建政权
---- 第二节 国民政权
---- 第三节 人民政权
-- 第四章 社会团体
---- 第一节 工会
---- 第二节 共青团
----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 第四节 其他团体
-- 第五章 司法
---- 第一节 公安派出所
---- 第二节 人民法庭
---- 第三节 司法行政
-- 第六章 军事
---- 第一节 兵役制度
---- 第二节 民兵
---- 第三节 主要兵事
卷三 经济
-- 第一章 农村变革
----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1919-1952年)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77年)
----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 第二章 农业
---- 第一节 生产条件
---- 第二节 种植业
---- 第三节 果业
---- 第四节 畜牧业
---- 第五节 水利
---- 第六节 机构与管理
---- 第七节 林业
---- 第八节 扶贫开发
-- 第三章 工业
---- 第一节 工业结构
---- 第二节 工业门类
---- 第三节 招商引资
---- 第四节 企业管理
---- 第五节 企业选介
-- 第四章 茶业
---- 第一节 生产条件
---- 第二节 茶叶生产
---- 第三节 茶叶采制
---- 第四节 茶叶购销
---- 第五节 茶叶产品
---- 第六节 茶文化
-- 第五章 交通通信
---- 第一节 交通
---- 第二节 通信
-- 第六章 商贸流通
---- 第一节 商业
---- 第二节 供销社
---- 第三节 粮油
-- 第七章 金融
---- 第一节 机构
---- 第二节 存款
---- 第三节 贷款
---- 第四节 业务管理
---- 第五节 保险
-- 第八章 财税工商管理
---- 第一节 财政
---- 第二节 税务
---- 第三节 工商行政管理
卷四 文化
-- 第一章 教育
---- 第一节 旧制教育
---- 第二节 普通教育
---- 第三节 教师队伍
---- 第四节 经费与设施
---- 第五节 教育机构
-- 第二章 科技
---- 第一节 科技普及
---- 第二节 科技项目与成果
--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文化活动场所
----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
---- 第三节 广播电视
---- 第四节 电影音像
---- 第五节 图书
---- 第六节 文物
---- 第七节 机构设置
-- 第四章 卫生
---- 第一节 机构队伍
---- 第二节 卫生防疫
---- 第三节 妇幼保健
---- 第四节 医疗设施
---- 第五节 诊疗护理技术
---- 第六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五章 体育
---- 第一节 传统体育
---- 第二节 群众体育
---- 第三节 竞技体育
---- 第四节 机构设施
卷五 社会
-- 第一章 民政事务
---- 第一节 优抚
---- 第二节 救灾救济
---- 第三节 老区工作
---- 第四节 婚姻登记与管理
---- 第五节 殡葬改革
---- 第六节 慈善事业
-- 第二章 乡(镇)村建设
---- 第一节 规划编制
---- 第二节 集镇建设
---- 第三节 乡村建设
---- 第四节 建筑业
---- 第五节 房地产业
---- 第六节 机构与管理
-- 第三章 华侨事务
---- 第一节 外迁
---- 第二节 贡献
-- 第四章 港澳台事务
---- 第一节 移居港澳台
---- 第二节 贡献
-- 第五章 风俗
---- 第一节 节 令习俗
---- 第二节 生活习俗
---- 第三节 生产习俗
---- 第四节 礼仪习俗
---- 第五节 殊风陋习
-- 第六章 宗教
---- 第一节 佛教
---- 第二节 道教
---- 第三节 基督教
-- 第七章 人民生活
---- 第一节 居住条件
---- 第二节 就业状况
---- 第三节 农民收入
---- 第四节 消费水平
---- 第五节 社会保障
-- 第八章 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
---- 第一节 道德建设
---- 第二节 文明创建活动
卷六 人物
-- 第一章 人物传
-- 第二章 人物简介
-- 第三章 人物表录
---- 第一节 科名录
---- 第二节 科级以上干部名表
---- 第三节 专业技术人员名表
---- 第四节 英模人物
附录
-- 一、文件选
-- 二、保生大帝祖籍地——感德石门村
-- 三、传说、轶事、掌故
-- 四、《感德镇志》编纂机构文件及出版批复
编后记